上週的「修金丹志脱塵緣(28):經筋•筋與膜(5):易筋經的觀點(2):膜論:20250427」
總結:這篇先認識身體的組成,再藉由陰陽,說明煉筋、煉膜及煉氣的重要及程序。氣是走在經絡裡,先煉筋讓氣充滿經脈,再繼續煉,讓氣滿至絡脈,才能膜起而張而騰起,這樣筋跟膜才能齊堅固矣!
接下來是第三篇:〈內壯論〉。個人初識「內壯」,應該是《知己》裡的第一篇〈身體〉,照片裡有全文,請大家參考,我之前也有摘錄過〈身體〉,如「內壯(000):初識「內壯」:20221002」。再來便是《彭鑫談內壯健康法》,後來google一查,原來《易筋經》裡也有一篇〈內壯論〉。
第一篇是〈總論〉,寫練《易筋洗髓經》的目的;上一篇則是〈膜論〉,寫煉筋、煉膜及煉氣的重要及程序,我們繼續來探討第三篇:請先用feeling讀文章
https://jicheng.tw/tcm/book/達摩洗髓易筋經/index.html
〈內壯論〉
內與外對,壯與衰對。壯與衰較,壯可久也。內與外較,外勿略也。內壯言堅,外壯言勇,堅而能勇是真勇也,勇而能堅是真堅也,堅堅勇勇,勇勇堅堅,乃成萬劫不化之身,方是金剛之體矣。凡煉內壯,其則有三:一曰守此中道,守中者,專於積氣也。積氣者,專於眼耳鼻舌身意也。其下手之要,妙於用揉,其法詳後。凡揉之時,宜解襟仰臥,手掌著處,其一掌下胸腹之間,即名曰中。惟此中乃存氣之地,應須守之。守之之法,在乎含其眼光,凝其耳韻,勻其鼻息,緘其口氣,逸其身勞,鎖其意馳,四肢不動,一念冥心,先存想其中道,後絕其諸妄念,漸至如一不動,是名曰守,斯為合式。蓋揉在於是,則一身之精氣神俱注於是,久久積之,自成庚方一片矣。設如雜念紛紜,馳想世務,神氣隨之而不凝,則虛其揉矣,何益之有。二曰,勿他想,人身之中,精氣神血不能自主,悉聽於意,意行則行,意止則止。守中之時,意隨掌下,是為合式。若或馳意於各肢,其所凝積精氣與神,隨即走散於各肢,即成外壯,而非內壯矣。揉而不積,又虛其揉矣,有何益哉。三曰,待其充周。凡揉與守,所以積氣,氣既積矣,精神血脈悉皆附之。守之不馳,揉之且久,氣惟中蘊而不旁溢,氣積而力自積,氣充而力自周。此氣即孟子所謂,至大至剛,塞乎天地之間者,是吾浩然之氣也。設未及充周,馳意外走,散於四肢,不惟外壯不全,而內壯亦屬不堅,則兩無是處矣。
般刺密諦曰:人之初生,本來原善。若為情欲雜念分去,則本來面目,一切抹倒。又為眼耳鼻舌身意,分損靈犀,蔽其慧性,以致不能悟道,所以達摩大師面壁少林九載者,是不縱耳目之欲也。耳目不為欲縱,猿馬自被其鎖絆矣。故達摩大師得斯真法,始能只履西歸,而登正果也。此篇乃達摩佛祖心印,先基真法,在守中一句,其用在含其眼光七旬。若能如法行之,則雖愚必明,雖柔必強,極樂世界,可立而登矣。
我們來慢慢看、慢慢體會,以下是我目前的說明,不見得正確:
一.內與外對,壯與衰對。壯與衰較,壯可久也。內與外較,外勿略也。內壯言堅,外壯言勇,堅而能勇是真勇也,勇而能堅是真堅也,堅堅勇勇,勇勇堅堅,乃成萬劫不化之身,方是金剛之體矣。
1.首先要了解內是什麼?外是什麼?上一篇〈膜論〉第一段開頭就寫:「夫人之一身,內而五臟六腑,外而四肢百骸;內而精氣與神,外而筋骨與肉,共成一身也。」所以:
(1)內是指:五臟六腑、精氣神;
(2)外是指:四肢百骸、筋骨肉。
2.字義:
(1)壯:強盛、強健,雄豪。《說文》大也。又彊也,盛也。
(2)衰:減退、由強盛而微弱。《集韻》小也,減也,殺也。《韻會》弱也,耗也。
(3)堅:從「臤」,從「土」,本義為堅硬。《說文》:「剛也。从臤从土。」
(4)勇:金文從「力」,「甬」聲,本義是力氣、勇武有力。《說文》:「勇,气也。從力,甬聲。𢦨,勇或从戈用。恿,古文勇从心。」
3.從這段看起來,內壯與外壯都要有,內壯叫堅、外壯叫勇,需要同時具備,才能成就萬劫不化之身,方是金剛之體矣。這與〈膜論〉裡的:「且夫精氣神為無形之物也,筋骨肉乃有形之身也,此法必先煉有形者為無形之佐,培無形者為有形之輔,是一而二,二而一者也。」相符。
二.凡煉內壯,其則有三:一曰守此中道,守中者,專於積氣也。積氣者,專於眼耳鼻舌身意也。其下手之要,妙於用揉,其法詳後。凡揉之時,宜解襟仰臥,手掌著處,其一掌下胸腹之間,即名曰中。惟此中乃存氣之地,應須守之。守之之法,在乎含其眼光,凝其耳韻,勻其鼻息,緘其口氣,逸其身勞,鎖其意馳,四肢不動,一念冥心,先存想其中道,後絕其諸妄念,漸至如一不動,是名曰守,斯為合式。蓋揉在於是,則一身之精氣神俱注於是,久久積之,自成庚方一片矣。設如雜念紛紜,馳想世務,神氣隨之而不凝,則虛其揉矣,何益之有。
1.中道(梵語:madhyamā-mārga;或巴利語:majjhimā paṭipadā,梵語:madhyamā-pratipad),佛教術語,為釋迦牟尼的核心教義之一;相對於二邊,包括有無、苦樂、生滅等,釋迦牟尼在說法時,主張應遠離二邊,至於中道[1]。
2.要煉內壯,有三項原則,第一項原則是「守此中道,守中者,專於積氣也。」「守中」是第一原則,為何要守中?專心於「積氣」!還記得第一段的「內」嗎?精氣神、五臟六腑。那為何不積精?積神?我認為神難掌握,非天賦極高之人無法行之。精偏物質,流動性不高。
那要如何「積氣」?「專於眼耳鼻舌身意也」!
怎麼「專於眼耳鼻舌身意」?這段之後的文字都在說明如何「專於眼耳鼻舌身意」:
(1)用揉法,下一篇〈揉法〉會講如何做。
(2)解襟仰臥,手掌放在胸腹之間,就叫「中」。惟此中乃存氣之地,應須守之。
襟:衣服胸前釘紐扣的地方。
胸腹之間:為橫膈膜,稍上位置即為膻中穴,為中丹田、心輪所在,不知「中」是否就是指此?
「胸腹之間」有的解釋是指肚臍,手掌是放在下丹田。
(3)守之之法,在乎含其眼光,凝其耳韻,勻其鼻息,緘其口氣,逸其身勞,鎖其意馳,四肢不動,一念冥心,先存想其中道,後絕其諸妄念,漸至如一不動,是名曰守,斯為合式。
守的方法就是針對眼耳鼻舌身意:
a.含其眼光:眼光含起來,就是不對外抓取。
b.凝其耳韻:凝有液體結成固體或氣體變成液體之意,引申為注意力專注或集中,所以也是將耳聽韻律的能力收起來。
c.勻其鼻息:呼吸均勻。
d.緘其口氣:緘有捆綁、捆紮、閉之意,也就是嘴巴閉起,舌不嘗味。
e.逸其身勞:逸有釋放、舒適、安樂之意,亦即使身勞釋放、舒適。
f.鎖其意馳:不讓意念紛飛。
g.一念冥心:一般「冥」是指幽也、暗也、明之藏也。這裡的「冥心」應該是潛心,專心之意。
h.先存想其中道,後絕其諸妄念,漸至如一不動,是名曰守,斯為合式。
先存想1.中道,再把六根、六識,甚至行、無明都收回來。漸至如一不動,到「如一」,所以還沒到「無、道」。這樣就叫「守」,還有守就還沒到底。守中是為了積氣,所以不用到底。
(4)蓋揉在於是,則一身之精氣神俱注於是,久久積之,自成庚方一片矣。設如雜念紛紜,馳想世務,神氣隨之而不凝,則虛其揉矣,何益之有。
a.以上的守中做得到位,揉法才能發揮功效,一身的精氣神也就能俱注於「中」。每天不斷累積,自成庚方一片矣。
這裡的「庚」不知指的是什麼?如果就天干配五行來講,庚為陽金,有堅強之意。另一說是就丹道來講:古以天干地支比喻陰曆日初的月亮,丹經用以比喻陰中生出真陽。想來應該就是一團氣了!
b. 設如雜念紛紜,馳想世務,神氣隨之而不凝,則虛其揉矣,何益之有。
如果不專心,雜念紛飛,想東想西,那精氣神也就跟到處亂跑,揉法也就虛有其表、虛應故事,沒有什麼助益了。
三.二曰,勿他想,人身之中,精氣神血不能自主,悉聽於意,意行則行,意止則止。守中之時,意隨掌下,是為合式。若或馳意於各肢,其所凝積精氣與神,隨即走散於各肢,即成外壯,而非內壯矣。揉而不積,又虛其揉矣,有何益哉。
1.第二項原則是「勿他想」。與上一段的「鎖其意馳」應該是差不多的意思,但這裡應該是已經進入守中之後的功夫,上一段是剛開始要進入守中的功夫。
2.人身之中,精氣神血不能自主,悉聽於意,意行則行,意止則止。
以中醫來看,精氣血應該都是神來指揮運行,什麼時候意會大於神?通常是在想東想西或做事情時。所以其實平常沒事就要把意念放下,讓神做主。
3.守中之時,意隨掌下,是為合式。
在守中的時候,意是隨著掌而在掌下的,這樣才是「合式」。
4.若或馳意於各肢,其所凝積精氣與神,隨即走散於各肢,即成外壯,而非內壯矣。
如果守中的時候,意不在掌下,而是跑到外面各肢節,那本來守中的精氣神也就跟著意跑到各肢節,這樣就是外壯,而不是內壯了。西方的健身體能訓練,就是精氣神都跑到各肢節了。
5.揉而不積,又虛其揉矣,有何益哉。
這樣意在外而不在掌下的揉法,跟前面說的一樣:虛有其表、虛應故事,沒有辦法積氣,所以就沒什麼助益了。
四.三曰,待其充周。凡揉與守,所以積氣,氣既積矣,精神血脈悉皆附之。守之不馳,揉之且久,氣惟中蘊而不旁溢,氣積而力自積,氣充而力自周。此氣即孟子所謂,至大至剛,塞乎天地之間者,是吾浩然之氣也。設未及充周,馳意外走,散於四肢,不惟外壯不全,而內壯亦屬不堅,則兩無是處矣。
1.第三項原則叫「待其充周」,這個「周」蠻有意思的,我認為是先周全、周密,然後再周遍的意思。
周:有完密、嚴謹、完備、充足、全部、整個之意。
2.凡揉與守,所以積氣,氣既積矣,精神血脈悉皆附之。
揉法與守中,都是用來積氣的,氣積起來了,精神血脈就會都來附之。
3.守之不馳,揉之且久,氣惟中蘊而不旁溢,氣積而力自積,氣充而力自周。
意能夠守住而不外馳,再加上天天揉、天天揉,氣就能在其中醞釀而不亂跑,這樣氣逐漸累積,力也能逐漸累積,氣充滿了,力就能周密,也就是力是「實」且完備的,不是虛的,虛就是力中有空隙,不實。
閩南語稱「氣力」真是有道理,先有氣才有力,沒氣就沒力啊!
4.此氣即孟子所謂,至大至剛,塞乎天地之間者,是吾浩然之氣也。
哇!這個氣就是孟子說的「浩然之氣」啊:至大至剛,且充塞在天地之間!關於「氣」,可參考這篇:修金丹志脱塵緣(18):氣,究竟是什麼:20250202
5.設未及充周,馳意外走,散於四肢,不惟外壯不全,而內壯亦屬不堅,則兩無是處矣。
如果氣不充、力不周,意念紛飛,散於四肢,那不只外壯不全,內壯也不堅,兩個都落空,一無是處啊。
五.般刺密諦曰:人之初生,本來原善。若為情欲雜念分去,則本來面目,一切抹倒。又為眼耳鼻舌身意,分損靈犀,蔽其慧性,以致不能悟道,所以達摩大師面壁少林九載者,是不縱耳目之欲也。耳目不為欲縱,猿馬自被其鎖絆矣。故達摩大師得斯真法,始能只履西歸,而登正果也。此篇乃達摩佛祖心印,先基真法,在守中一句,其用在含其眼光七旬。若能如法行之,則雖愚必明,雖柔必強,極樂世界,可立而登矣。
1.人之初生,本來原善。若為情欲雜念分去,則本來面目,一切抹倒。
人剛出生時,原本是真善美的,慢慢長大,真善美逐漸被情欲雜念所污染消耗,「本來面目」就被遮蔽了。
2.又為眼耳鼻舌身意,分損靈犀,蔽其慧性,以致不能悟道,所以達摩大師面壁少林九載者,是不縱耳目之欲也。
(1)靈犀:古代傳說犀牛角有白紋,感應靈敏,所以稱犀牛角爲「靈犀」。比喻心領神會,感情共鳴。
(2)又被六根、六識:眼耳鼻舌身意分損靈犀、遮蔽慧性,以致不能悟道,所以達摩大師面壁少林九年,是不縱容六根、六識之欲也。
3.耳目不為欲縱,猿馬自被其鎖絆矣。故達摩大師得斯真法,始能只履西歸,而登正果也。
六根、六識不為欲縱,所以根源其實是在更深的「欲」,看清、看破「欲」,才能不心猿意馬。達摩祖師得此真法,且真正實行,才能西歸登正果啊!
4.此篇乃達摩佛祖心印,先基真法,在守中一句,其用在含其眼光七旬。若能如法行之,則雖愚必明,雖柔必強,極樂世界,可立而登矣。
這篇是達摩祖師的心法,基礎法門是「守中」,做法是做收斂目光等七個月。如果能依此法進行,即使愚者也會明白,柔弱者也能轉剛強,持續修行,也就能登正果了。
這篇很像是指導打坐的原則,只是是用仰躺,且用手掌放在胸腹之間幫助守中:收斂六根、六識,專心於一處,也就是「制心一處,無事不辦」:從用揉法進入守中開始,在守中時要專心一意,且持續不斷地維持,氣才能充實、力才能周密!與一般佛法從性入手很不一樣!
以上即是第三篇的說明。
以下是網路上的白話注釋:
1.https://cloudtcm.com/shu/t1/563/10
2.https://www.360doc.cn/article/58655553_1137620198.html
關於《易筋經》及「氣」的探索:
1.修金丹志脱塵緣(28):經筋•筋與膜(5):易筋經的觀點(2):膜論:20250427
2.修金丹志脱塵緣(27):經筋•筋與膜(4):易筋經的觀點(1):20250420
3.修金丹志脱塵緣(26):經筋•筋與膜(3):武術的觀點(2):20250413
4.修金丹志脱塵緣(25):經筋•筋與膜(2):武術的觀點(1):20250405
5.修金丹志脱塵緣(24):經筋•筋與膜(1):中醫的觀點:20250330
6.修金丹志脱塵緣(23):練《易筋經》為什麼可以讓身心健康:認識經筋及經脈:20250323
7.修金丹志脱塵緣(22):當「關節暖身操、十二式易筋經」遇上PNF(本體感覺神經肌肉誘發術):20250309
8.修金丹志脱塵緣(21):揉腹功、拍八虛:20250223
10.修金丹志脱塵緣(19):練功,需要一步一步紮實的練:20250208
11.原來練易筋洗髓經不只讓人身心健康、健全,還能幫助人修行成道呢&佛法的自性:20231008(20231010修訂,增加密宗的三層身心觀)
12.修金丹志脱塵緣(18):氣,究竟是什麼:20250202
關於氣功,目前我推薦由南華大學生死學系副教授廖俊裕老師帶領的「線上《易筋經》」,最近一期由3/22開始,可以中途加入!廖老師帶的《易筋經》有幾個特色:
1.有完整的暖筋、練筋、養筋及潤筋四個步驟,一般只有練筋,其他步驟不完整。完整的步驟才有易筋及洗髓的效果。
2.暖筋的關節操及易筋經十二式,都是藉由拮抗動作,讓筋肉鬆開,氣血循環變好,既保護及調理九大關節,又可練肌力、肌耐力及肌張力。
3.靜態易筋經十二式簡單易學,不必刻意「以形導氣」或「以意導氣」,這樣才不會干擾原來十二正經的子午流注十二時辰的氣血運行。
4.廖老師一年365天,天天都在線上帶領,要練功達到養氣血改變體質的效果,就是要天天練才能做成!
以下即是報名簡章:
https://forms.gle/Y13p4RqpNW5ibxWe8
自我的提醒:
《金剛經》:
一切有為法,如夢幻泡影,
如露亦如電,應作如是觀。
一切無為法,如虛亦如空,
如如心不動,萬法在其中。
感恩!
邀請大家一起來打通任督二脈,進入丹道炁功性命雙修的奇妙旅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