說明:圖片中的「足厥陽肝經」、「手厥陽心包經」、「足少陽腎經」,應為「足厥陰肝經」、「手厥陰心包經」、「足少陰腎經」。
上週的「修金丹志脱塵緣(23):練《易筋經》為什麼可以讓身心健康:認識經筋及經脈:20250323」
提到經脈與經筋都屬於經絡,經脈有兩個功能:
1.連結系統:負責連接臟腑與四肢軀幹。
2.通路系統:協助臟腑運送維持生命的重要物質到全身。
經筋:經筋系統與人體的筋肉有關,沒錯!經筋包覆在人體外面的筋骨關節上,就宛如電線外層的絕緣體,以保護重要的經脈系統。
那到底經筋、筋·膜是什麼?經筋與經脈的不同及關係又是什麼?接下來將以幾篇文章,分別從中醫、武術、易筋經的觀點,探索經筋、筋與膜。
為什麼要以上述三個領域來探索?
多年前參與西方的肌力與體能訓練時,是以肌肉為主,後來得知「筋膜」的發現與訓練(西方的課程發展真的是一門專門的商業模式),也曾經上過專門訓練筋膜的操作課,但總覺得搔不到癢處,相較早年接觸操練的「太極導引」,運用螺旋的方式運轉全身筋膜,個人還比較有感。
後來到「漢唐經方學堂」學習中醫,上「基礎班」《針灸大成》時,老師就講經脈,並沒有特別提及「經筋」。後來看到林兩傳醫師的文章,也因身體痠痛去給其他師傅做推拿調理,才知在結構治療、推拿調理界比較有在講「筋」。
再到後來學習武術、重練太極導引、看何靜寒老師關於筋的說明影片及文章、練太極拳、易筋經,才算是比較實際的練筋。
所以,就以中醫、武術、易筋經這三個領域來探索經筋、筋·膜。
首先,來看中醫的觀點:
一.什麼叫做「筋」?
《說文解字·卷四·筋部》:「筋:肉之力也。從肉從力從竹。竹,物之多筋者。凡筋之屬皆從筋。」
https://www.shuowen.org/view/2729?bushou=%25E7%25AD%258B
竹者節也,說明為筋之物可以有竹節樣的外形變化;從力,指出了隨著筋出現竹節樣外形變化的同時,可以產生力量;從月旁者,因為月字在中醫中代表肉字,則更明確了筋是肉性組織。正所謂「筋者,肉之力也」。
https://www.paikang.com.cn/Bicom/637.html
學者宋育仁在《部首箋正》中講:「筋以束骨,故人力在筋。然不得離肉言之,故從肉。筋者,人身之物,取於竹者,所謂:遠取諸物。」
https://www.360doc.cn/article/9510811_1103517564.html
所以,筋是肉之力,而且筋以束骨,人力在筋,但也離不開肉。這跟內家拳的看法應該是一致的,只是內家拳更進一步,可以放鬆肉而用筋。
二.什麼叫做「膜」?
《說文解字·卷四·肉部》:「肉閒胲膜也。從肉莫聲。」
https://ctext.org/dictionary.pl?if=gb&char=%E8%86%9C
一般指:動物體內似肉非肉的薄層狀保護組織,或肉裡分隔兩部分組織的薄膜。
所以筋與膜是不同的兩種組織。在《增演易筋洗髓內功圖說》〈膜論〉裡有說明膜與筋的不同:「般刺密諦曰:此篇言易筋以煉膜為先,煉膜以煉氣為主。然此膜人多不識,不可為脂膜之膜,乃筋膜之膜也。脂膜,腔中物也。筋膜,骨外物也。筋則聯絡肢骸,膜則包貼骸骨。筋與膜較,膜軟於筋;肉與膜較,膜勁於肉。膜居肉之內,骨之外,包骨襯肉之物也。其狀若此,行此功者,必使氣串於膜間,護其骨,壯其筋,合為一體,乃曰全功。」
可見在《易筋經》時,就已經知道體內筋、膜、肉的不同了,西方一直要到近幾年才發現筋膜啊!
三.從哪時開始講「筋」?
《易經》〈繫辭〉:「筋乃人身之經絡,骨節之外,肌肉之內,四肢百骸,無處非筋,無處非絡,聯絡周身,通行血脈而為精神之外輔。」
把筋歸為「五體」之一,為構成人身形體的重要組成部分。
看起來,最初理解的「筋」是指廣泛分布於身體各部分的經絡及筋、膜。
四.《黃帝內經》中,有幾處提到筋或經筋,擇其要者:
1.〈靈樞第十‧經脈〉:「人始生,先成精,精成而腦髓生,骨為幹,脈為營,筋為剛,肉為牆,皮膚堅而毛髮長,穀入于胃,脈道以通,血氣乃行。」
https://acupun.site/huangdineijing/lingshu10.html
所以古時雖然沒有解剖學,但知道有精、腦髓、骨、脈、筋、肉、皮膚、胃、血氣。其中骨為幹、脈為營,筋為剛,肉為牆,所以筋與肉的功能是不同的!
2.〈靈樞第十三•經筋〉中說明每條經筋的循行、發病、病證特點、病名和治療原則,以「手太陰肺經經筋」為例:
https://acupun.site/huangdineijing/lingshu13.html
「手太陰之筋,起於大指之上,循指上行,結於魚後,行寸口外側,上循臂,結肘中,上臑內廉,入腋下,出缺盆,結肩前髃,上結缺盆,下結胸裏,散貫賁,合賁下抵季脅。其病當所過者,支轉筋,痛甚成息賁,脅急吐血。治在燔鍼劫刺,以知為數,以痛為輸。名曰仲冬痺也。」
「結」都是在關節附近,就像竹子一節一結一樣。關節處是一個隙縫,就像房子的角落、隙縫,特別容易堆積灰塵、髒物一樣,濕、寒⋯⋯也會堆在關節,所以廖俊裕老師帶領的「線上易筋經」中的暖筋:關節操非常重要,可以把關節裡的髒物清除!
3.〈素問補注釋文卷之九•六節藏象論篇〉:「肝者,罷極之本,魂之居也,其華在爪,其充在筋,以生血氣,其味酸,其色蒼,此為陽中之少陽,通於春氣。夫人之運動者,皆筋力之所為也,肝主筋,其神魂,故日肝者罷極之本,魂之居也。爪者筋之餘,筋者肝之養,故華在爪,充在筋也。束方為發生之始,故以生血氣也。」
https://ctext.org/wiki.pl?if=gb&chapter=643066
肝主筋,所以治筋要從肝著手。爪者筋之餘,指甲有問題,代表肝有問題了。像我二姐去看中醫時,中醫師看她的指甲呈現往上翹、表面不光滑潤澤、也白白的沒啥血色,就說她的肝血是不足的。另外,經方中醫的老師也曾經說過:指甲下方沒啥月牙,代表臟裡都沒陰了。
五.其他:明•張介賓(明末醫學大家)提出:「十二經脈之外而復有經筋者,何也?蓋經脈營行表裡,故出入臟腑,以次相傳;經筋聯綴百骸,故維絡周身,各有定位。雖經筋所盛之處,則唯四肢溪谷之間為最,以筋會於節也。筋屬木,其華在爪,故十二經筋皆起於四肢指爪之間,而後盛於輔骨,結於肘腕,繫於關節,聯於肌肉,上於頸項,終於頭面,此人身經筋之大略也。」
http://cht.a-hospital.com/w/经筋
六.那經筋與經脈的關係及不同是什麼?
1.維基百科:經筋與經脈的不同:經筋主維絡,司運動;經脈主氣血,充臟腑
(1)主體結構不同
經筋的結構有別於經脈,呈「中無有孔」形態,是經脈之氣「結聚散落」在骨骼關節和肌肉組織的體系。
經脈包括十二經脈與奇經八脈,呈「中空有隙」形態,是輸送氣血、溝通內外、傳導信息的通道結構。
(2)循環方向不同
經筋與經脈循行位置大抵一致,但在手足上反向。
(3)循環過程不同
十二經筋循行過程具有「結、聚、交、合」的特性,多結聚在腕、肘、肩、膝、膕、踝、踵等關節部位。
十二經脈的循行分為內外兩部分:外行循於頭面、四肢及軀幹,路線上有腧穴分布;內行則入胸腹腔內,路線上無腧穴分布。
(4)分布形態不同
經筋以條、片、面狀分布周身,在人體呈現淺、中、深的立體形態結構。
經脈以線狀形態為主,沿人體體表規律循行。
(5)所屬病症不同
經筋病以疼痛和功能障礙為主,多為筋肉、關節、筋膜等循行所過之處的病證或損傷。
經脈病以十二經脈和奇經八脈疾病為主,主要表現為循經分布和局部分布上的穴位異常。
https://zh.m.wikipedia.org/zh-tw/%E7%B6%93%E7%AD%8B
2. 沈邑穎醫師《經絡解密(卷一):開啟人體經絡奧秘的第一道金鑰:經絡啟航+肺經》
《內經》:「經脈者,所以行血氣而榮陰陽,濡筋骨,利關節者也。」
因此十二經筋是由十二經脈之氣所濡養筋肉骨節的體系,可視為十二經脈的外周連屬部分。
經筋顧名思義就是以「筋」為主的結構,主要是指身體上面的肌肉與肌腱等軟組織,可以約束骨骼,屈伸關節,維持人體正常的運動功能。更重要的是,經筋包覆在經脈的外層,宛如電線絕緣體般的保護經脈這條銅線,還可跟經脈互相傳遞訊息,也保護所屬的臟腑、重要組織,以及容易受傷的部位,如四肢。
經筋都是從四肢走向軀幹,這跟人體向中性的施力有關,也頗像遠古時代,逃生躲避的形態類似。因為四肢是最常用的部位,也是強而有力的部位,可以保護身體,也可以抵禦外敵侵擾,所以需要加強保護。
經筋基本上不入體腔,唯一例外是脾經經筋。
經筋所包覆的範圍,因為任務不同,有時範圍比經脈小,有時範圍比經脈大。例如大腸經經過胸腹部,但經筋只從手臂到面部,未到胸腹部,卻增加背部膏肓部位以保護肺臟。
另外,因為經脈循行路線頗長,有些經脈的位置很接近,經筋重疊包覆會浪費資源。所以經筋只包覆對於本條經脈重要的部位,其餘部分交由其他經筋全責處理,例如胃經經筋全然包覆腹部,位於腹部的小腸及大腸都在保護範圍之內,這兩條經筋就專心去包覆頭面。
身體一些重要部位也會有多條經筋重疊保護,例如胸部內有心與肺,多條經筋都參與保護行列,再如膽經經筋,向前與胃經重疊,向後與膀胱經重疊,加強保護人體的軀幹。
有些經筋所包覆的部位超過經脈,可以想成是電線壓條,幫助經筋可更安全穩固的黏貼在身體上,以確實發揮保護之職。
經筋與經脈的氣血相通,所以兩者的訊息可以互通,生理上互相協調,病理上相互影響。外在經筋受傷,便會影響內臟功能活動,內臟病變也會反應到經筋之上。
由於經筋包覆在身體外層,我們可以從經筋去了解經脈及內在臟腑的狀況,這就是中醫「有諸內必形諸外」,可以「由外知內」,也可以經由經筋去治療內在的經脈臟腑疾病,這正是中醫說的「由外治內」的重要結構。
從以上就可看出經筋與經脈之間非比尋常的關係了!
3.也有不同的看法:經筋系統是人體中一個獨立的系統,不應視為經絡的連屬部分:經筋是有賴於人體經氣及氣血的濡養和滋潤,與經絡系統有著密切的關係,但這種關係就像人體其它系統都有賴於經絡系統一樣,其它系統均未成為經絡系統的連屬部分,故經筋系統也不應是經絡系統的連屬部分。
參考:
(1)《中醫現代化探索》連載.經筋的特點以及經筋與經脈的差別
以上就是目前所搜集的:中醫對經筋、筋.膜,經筋與經脈關係的觀點。
參考:
2.十二經筋高清圖
關於《易筋經》及「氣」的探索:
1.修金丹志脱塵緣(23):練《易筋經》為什麼可以讓身心健康:認識經筋及經脈:20250323
2.修金丹志脱塵緣(22):當「關節暖身操、十二式易筋經」遇上PNF(本體感覺神經肌肉誘發術):20250309
3.修金丹志脱塵緣(21):揉腹功、拍八虛:20250223
5.修金丹志脱塵緣(19):練功,需要一步一步紮實的練:20250208
6.原來練易筋洗髓經不只讓人身心健康、健全,還能幫助人修行成道呢&佛法的自性:20231008(20231010修訂,增加密宗的三層身心觀)
7.修金丹志脱塵緣(18):氣,究竟是什麼:20250202
關於氣功,目前我推薦由南華大學生死學系副教授廖俊裕老師帶領的「線上《易筋經》」,最近一期由3/22開始,可以中途加入!廖老師帶的《易筋經》有幾個特色:
1.有完整的暖筋、練筋、養筋及潤筋四個步驟,一般只有練筋,其他步驟不完整。完整的步驟才有易筋及洗髓的效果。
2.暖筋的關節操及易筋經十二式,都是藉由拮抗動作,讓筋肉鬆開,氣血循環變好,既保護及調理九大關節,又可練肌力、肌耐力及肌張力。
3.靜態易筋經十二式簡單易學,不必刻意「以形導氣」或「以意導氣」,這樣才不會干擾原來十二正經的子午流注十二時辰的氣血運行。
4.廖老師一年365天,天天都在線上帶領,要練功達到養氣血改變體質的效果,就是要天天練才能做成!
以下即是報名簡章:
https://forms.gle/Y13p4RqpNW5ibxWe8
自我的提醒:
《金剛經》:
一切有為法,如夢幻泡影,
如露亦如電,應作如是觀。
一切無為法,如虛亦如空,
如如心不動,萬法在其中。
感恩!
邀請大家一起來打通任督二脈,進入丹道炁功性命雙修的奇妙旅程!
圖片攝自沈邑穎醫師的《經絡解密(卷一):開啟人體經絡奧秘的第一道金鑰:經絡啟航+肺經》
說明:圖片中的「足厥陽肝經」、「手厥陽心包經」、「足少陽腎經」,應為「足厥陰肝經」、「手厥陰心包經」、「足少陰腎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