認識自己為什麼重要?
回顧我的成長歷程,也就是自己的生命史(註1),種下自我探索的種子,應該是大學時參加的「劇場訓練」。我原本性格拘謹內向,想突破自己,於是鼓起勇氣參加高雄南風工作藝術坊舉辦的劇場研習營,結束後欲罷不能,再利用暑假參加當時文建會主辦、藝術大學協辦的舞台表演藝術工作坊,結束後參與結業演出。之後剛好李國修老師的屏風表演班要在高雄成立分團,就又去參加培訓,成為創始團員,演出「港都又落雨」(註2)。
認識自己為什麼重要?
回顧我的成長歷程,也就是自己的生命史(註1),種下自我探索的種子,應該是大學時參加的「劇場訓練」。我原本性格拘謹內向,想突破自己,於是鼓起勇氣參加高雄南風工作藝術坊舉辦的劇場研習營,結束後欲罷不能,再利用暑假參加當時文建會主辦、藝術大學協辦的舞台表演藝術工作坊,結束後參與結業演出。之後剛好李國修老師的屏風表演班要在高雄成立分團,就又去參加培訓,成為創始團員,演出「港都又落雨」(註2)。
認識自己就是在認識「我相」,我相的範圍很大。回顧我認識自己的過程:
1.大概是中學時學「朝陽氣」,初步接觸「氣」。
2.大學時讀藥學系,了解西方醫學對人體的認識來自解剖,但去解讀的是人,所以就會有人的認知侷限,比方以往認為筋膜是微不足道的組織,現在則逐漸重視。隨著保存大體的技術以及觀察人體儀器的改進及人的認知擴展,發現更多人體的組織,比方間質(註1)。但不要忘記,解剖的對象是大體,活生生的人體應該不同(註2)。
昨天講到「覺察」,也就是反過來看到、感到自己正在氣憤、難過、傷心、沮喪⋯⋯貪、瞋、癡、正在這樣做、那樣想!
這樣把注意力從對外的方向轉向對內其實是不容易的,回想一下,當自己在生氣時,能不能回過頭來看到自己在生氣?或者往後退,好像從背景往前看到自己在生氣?或者好像有另一個自己在空中往下看自己正在生氣,就好像舉頭三尺有神明一樣?如果自己跟情緒黏的很緊,是無法脫離開來看到自己的情緒的。同樣地,如果跟自己的感受、思想黏的很緊,也就是覺得情緒、感受、思想就是我,也會很難脫離,不能脫離,就無法看到了!
那怎麼辦?「反省」是一個方式,也就是剛開始時,可能不能馬上覺察到自己的反應已經起來了,但可以在事後反省剛剛自己的反應:我剛剛的反應是什麼?為什麼這麼反應?還有其他的反應方式嗎?常常反省,就會越來越能覺察自己的反應,甚至在反應剛起時就能覺察到。
昨天的〈發菩提心義訣〉,我自己目前最有感的是這一段:「何謂眾生心?由六根攀緣六塵、八識,而生分別、愛惡、取捨,包括一切貪、瞋、癡、慢、妒,七情六慾,是非恩怨得失之報復心理,以及種種意氣用事,由眼、耳、鼻、舌、身、意、末那識、阿賴耶識等而起之妄念,均屬心識,謂之眾生心。」短短一段,華藏上師把我們的識心說的一清二楚!
六根就是眼、耳、鼻、舌、身、意,對應六塵:色、聲、香、味、觸、法,我們的六根除了睡覺,無時無刻都在抓取外在的六塵,然後由六識:眼識、耳識、鼻識、舌識、身識、意識,以及行(末那識)、無明(阿賴耶識)而生出妄念,也就是:分別、愛惡、取捨,包括一切貪、瞋、癡、慢、妒,七情六慾,是非恩怨得失之報復心理,以及種種意氣用事!比方:看到喜歡的東西就心生歡喜、看到討厭的人就心生厭惡⋯⋯這幾乎都是下意識、不知不覺就自然產生的,這是由外境引起的妄念。
另一種妄念則是內事,也就是直接由內在的無明、行、識發起,不藉由外界的人事物產生。比方貪、瞋、癡,不見得有外在的對象,但內心就是貪、瞋、癡。
華藏上師開示
隨緣攝受。勉請弟子分秒必爭:於境於事無心,雙離兩邊,直證中道。以度盡眾生為己任,而不著度相。期盼雖切,共修雖頻,亦皆夢中佛事、水月道場。
佛向自心中求,需實修實證。即使竭盡人、天、神、鬼所有的神通智慧,與佛法相比,猶如須彌一塵、大海一滴,全是夢中作業,與究竟了不相關。所以務必捨卻心、意、識,才能登彼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