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分類:《神智學》書籍摘錄 (141)

瀏覽方式: 標題列表 簡短摘要

IMG_8471.JPG

此處所談論與靈性認識途徑相關的東西,可能非常容易由於誤解而以為這篇文章所推薦的是某種心調,這狀態會造成對直接、愉快而活力充沛的實存體驗的背棄。對此必須強調的是,那種能夠讓心直接去體驗靈的現實的心調,並非是一種如能擴充至整個生命的全面要求。靈性實存的研究者,能夠為了研究之故而控制心,讓它在必要時從感官上明顯的現實抽離出來,但卻不會因這抽離轉而讓他成為全面疏離世界的人。——但另外一方面也必須認識到,靈性世界的認知不僅只是踏上認識途徑,還有那以無任何成見的健全人類理解力透過對靈科學真相的掌握,也能夠導向更高層次道德生命狀態、符合真相地認識感官實存、對生命的信心以及內在心理的健康。

——魯道夫·施泰納:《神智學:超感官的世界認識與人的天職導論》

 

文章標籤

心領神會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IMG_8470.JPG

在這樣的啟蒙中,所看見的由外在人類關係組成的越少,對此所形成的想法也就越正確。認知者現在所經歷的,在此只能點到為止。他獲得了一處新家鄉。從而成為超感官世界中有意識的原鄉人。靈性洞見的泉源從此自更高處湧流向他。認知的光照從此不再從外在照耀著他,自身反而被移置於這光照的源頭。這世界所拋出的謎在他內心獲得了新的光照。從此他不再與那透過靈所形塑的事物,而是和形化中的靈本身交談。人格的屬己生命在靈的認知剎那仍存在的原因,是為了成為永恆有意識的肖像。之前身上對靈還可能產生的懷疑會消失不見;因為只有對在事物內在主宰的靈有所迷惑的人才會懷疑。而且「智慧的門徒」現在已有能力和靈本身對話,所以之前對靈所形成的每一種錯誤形態也會消失。對靈錯誤形態的想法是迷信。啟蒙者(Eingeweihter)超越所有迷信,因為他知道靈的真實形態為何。於個性、懷疑和迷信的成見上得到自由(Freiheit),是人在認識途徑上已晉升為門徒的標記。不要將這種人格與廣大靈的生命合而為一,和人格毀滅而完全融入「總靈」(Allgeist)混淆在一起。這種「毀滅」在真實的人格發展過程中不會發生。人格與靈界結合,但在關係中仍保有其人格。發生的並非超克而是更高的人格形塑。若想拿這個體靈與全靈的疊合做比喻,不可將其比喻為,將不同的圓疊合在一起而消失在某個圓之中,而是有許多圓圈在一起,而每個圓都有其完整明確的色調。這些不同色調的圓疊在一起,但每個個別的色調仍保有其本質的完整性。並未失去其個別力量的豐盈。

——魯道夫·施泰納:《神智學:超感官的世界認識與人的天職導論》

 

文章標籤

心領神會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IMG_8469.JPG

能以這種方式作工於自己內在生命的人,在靈的認識上從一個階段向前邁進到另一個階段。他鍛練的成果將會是,某些超感官世界的洞見會對靈性感知開啟。他學會了真相對此世之意義如何,而且將透過自身經驗證實這些真相。提升至這個階段,就會有某些只有透過這條道路才能成為體驗的東西接近他。以一種他現在才清楚其意義的方式,透過「人類偉大的靈性導師力量(die groBen Geist I gen Fuhrermachte  des Menschengeschlechtes)他會獲得所謂的啟蒙(EinweihungInitiation])。他會成為「智慧的門徒」(Schuler der Weisheit)。

——魯道夫·施泰納:《神智學:超感官的世界認識與人的天職導論》

 

文章標籤

心領神會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IMG_8468.JPG

如此ㄧ來認知者就有機會不再只是跟隨著外在感官界難以捉摸的、將人的意願時而導向東時而導向西的影響。透過對事物的認識,他看見了永恆的本質。藉由內在世界的轉變,他獲得了一種感知這永常德的能力。以下的思想對認知者來說別具重要性。若是他以自身為出發而行事,那麼他本身會意識到:從事物永恆的本質出發來行動。因為事物在他身上說出這自身的本質。若他從身上活躍的永恆出發來指引其行事的方向,他就是依永恆宇宙秩序的意義而行動。因此他知道,不再只是讓事物帶著走;而是依照事物自身所內植的、並已成為他自身本質的法則來推動它們。——這以內在為出發的行事方式,可能只是人們努力追求的理想。目標的達成位於遠方。但認知者必須有看清楚這條道路的意志。這是他追求自由之意志(Willezur Freiheit)。因為自由就是從自身出發而行事。而只有從永恆之中汲取動基(Beweggrunde)的人,才能從自身出發而行事。不這麼做的存在者是以內植於事物以外的動基在行事。這種存在者違背了宇宙秩序。而宇宙秩序在面對他時必定會獲勝。就是說:其意志事先所勾勒的目標,終究不會發生。他無法自由。個體的恣意透過其作為的作用而毀滅了自己。

——魯道夫·施泰納:《神智學:超感官的世界認識與人的天職導論》

 

文章標籤

心領神會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IMG_8467.JPG

重要的地方在於,我們在這方面所學會的存心(Gesinnung)。能夠達到什麼程度取決於我們的能力。我們只要做對的事,其他的就任其發展。首先將我們感官的注意力,集中在所存者就夠了。若我們這麼做的話,對所存者的認識,就會藉由這過程在我們身上萌發(aufgehen)。我們必須等待,直到發生的時刻。在相應的時刻每一個耐心等待並——下功夫的人,都會發生。——做這方面鍛鍊的人不久之後就能注意到,他發生了多麼巨大的轉變。他比較會以所認知到的某件事物與所存者、永恆者之間關係,來學會認為這事物重要或不重要。他會以和以往不同的角度,來評價與估量這個世界。他對整個周遭環境的感情也會有所不同。他不再像從前一樣,只為了自己的緣故而受所過者的吸引;這些事物對他來說也還是永恆的某個環節與肖像。而且他也學會愛惜這活在所有事物之中的永恆。他會信任這永恆,如同之前信任過往ㄧ般。他不會因此而對生活疏遠,而是學會依照其真實的意義來評估每件事物。即使是生命中毫無價值的小事,也不會不留痕跡地從身旁略過;但因為人在追尋靈性,人便不再在這小事上放失自己,而是以其有限的價值認識之。他以正確的光照看待這小事。只想在雲端漫遊而因此丟失生命的人,是個糟糕的認知者。真正的認知者會從自己的巔峰出發,透過對一切清晰的綜觀以及正確的感受,而知曉每一件事物應擺的位置。

——魯道夫·施泰納:《神智學:超感官的世界認識與人的天職導論》

 

文章標籤

心領神會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IMG_8466.JPG

只要是以個人的方式與世界生活在一起,事物所揭露的也只有那與我們個人聯繫在一起的東西。但這些東西是其會過往的。若我們將自己從我們會過往的事物抽離出來,帶著我們的自我感、帶著我們的「我」生活在我們存留下來的東西之中,那我們自身已經過往的那些部份會成為媒介;而透過這些媒介所揭露的是,事物自身不會過往的(Unvergangliches)、永恆的(Ewiges)東西。認知者必須能夠建立這種,其自身永恆到事物內在永恆的關係。在做前面所描述過的其他鍛練之前,還有在做這些鍛練時,應該將自己的感官導引至這不會過往的東西上。當我觀察石頭、植物、動物或人時,應該謹記在心的是,所有這些之中都會訴說出一種永恆的東西。我應該能問自己,在這過往的石頭、在這過往的人之中,所存者(Bleibendes)是什麼?什麼將比稍縱即逝的感官現象更持久?——不要認為這種將靈導引至永恆事物的作為,會完全消除全神貫注的觀察和對日常生活特性的感覺,並且會讓自己對直接的現實疏遠。相反地,若不僅只是我們的眼睛,而且靈透過那眼睛將注意力集中在它們身上的話,每一片葉子、每一隻小甲蟲都會向我們揭開無數秘密。光的每一次閃爍、色彩每一種細緻的變化、每一種聲音,都能讓感官活生生地感知到,沒有任何東西會被遺漏;只會獲取無限的新生命。不懂得用眼睛觀察極微的人,只會有著蒼白、無血的思想,卻無法進行靈性觀看。

——魯道夫·施泰納:《神智學:超感官的世界認識與人的天職導論》

 

文章標籤

心領神會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IMG_8464.JPG

在某件事物上所感受的大快樂,不再僅只是讓他雀躍不已,還可能向他宣告之前錯過的世界的特性。這快樂會使他平靜;而那些帶來快樂事物的特徵,會透過這平靜在他面前啟示。痛苦將不再只是讓他內心滿是悲傷,還能告訴他那引發痛苦的本質有哪些特性。如同眼睛不渴求任何東西,只為人指示所要行走的方向,快樂與痛苦也確實地為心指引其道路。這是認知的人所必須達到的內心平衡狀態。快樂與痛苦在認知的人內心生活激起的波濤中所消耗的越少,就越能為超感官世界塑造眼睛。只要人活在快樂與悲傷之中,就無法透過它們來認知事物。人如果能透過它們而學會生活,將自我感從其中抽離出來,那麼快樂與悲傷就會成為他的感知器官;然後就會看見,然後就會透過它們而認知事物。認為認知的人會成為枯燥、呆板、無樂無苦的人是不對的。當他在靈界探尋時,快樂與悲傷是以轉化過的形態在身上現前,它們已成為「耳目」。

——魯道夫·施泰納:《神智學:超感官的世界認識與人的天職導論》

 

文章標籤

心領神會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IMG_8463.JPG

尋求認識的人若觀察這裡所描繪的法則,那些與靈性世界相關的心理體驗,就會對他採取一種全新的形態。他將不僅只是活在這些體驗之中。這些體驗不再僅只對其自身生命有某種意義。它們將培養出高層世界心理感知。心中的情感、有趣與無趣、喜悅與痛苦長成為心的器官,如同身體上的眼睛與耳朵不僅只是為自身而存活,還無私地讓外界的印象穿透自己。尋求認識的人因此而獲得探究靈界所必須的心的構成的平靜(Ruhe)與確定(Sicherheit)。

——魯道夫·施泰納:《神智學:超感官的世界認識與人的天職導論》

 

文章標籤

心領神會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IMG_8461.JPG

不能說:假如我弄錯這真理的話,完全遵照真理法則去走的所有決心對我有何用處?重點在於努力、在於心態。即使弄錯的人在追尋真理的努力之中,會有一種將他自錯誤軌道引開的力量。如果他錯了,這股力量就會把握住他,引導他至正確的路途。即使是這樣的異議:可能我也錯了,也是擾人的懷疑。這顯示出人對真理的力量沒有信任。因為重要的地方在於,他沒錯估自己,以我執的立場出發為自己訂定目標,反而是無我的一志,並讓靈來決定自己的方向。並非以我執的人類意志來規範真理,而是這真理本身必須成為人身上的君宰,必須貫穿他整個本質,讓他映照出全靈國度的永恆法則。他必須讓自身充滿這些永恆法則,使其湧流進生命之中。——如同其思想,尋求認識的人也必須能夠嚴謹地照護自己的意志。從而帶著無限的謙卑——不狂妄自大——讓自己成為真與美世界的使者。並藉由其成為使者而晉升為靈界的成員。他藉此而在發展層次上逐步提升。因為靈性生命不僅只透過觀想,還必須經由體驗才能達成。

——魯道夫·施泰納:《神智學:超感官的世界認識與人的天職導論》

 

文章標籤

心領神會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IMG_8460.JPG

而尋求認識的人為思考所做的努力,也必須運用在其行為上。這必須能夠在不受其個性干擾影響的情況下,遵循著崇高的美以及永恆的真的法則來進行。這些法則必定能夠指引他方向。若開始去做認為正確的事,而個人情感無法從這作為中獲得滿足時,不可因此而捨棄這已踏上的路。如果發現這條路與永恆的真與美的法則不一致時,也不可以因為這會帶給他快樂而繼續走下去。日常生活中,人們會讓可以滿足個人願望或會帶給自己成果的事物,來決定其作為。他們所實現的並非在靈性世界法則中所勾勒的真理,而是自身恣意的要求。只有在遵循靈性世界法則的情況下,才是按照其意義來行事。僅以個人因素為出發所做的事情,不會產生足以形成靈性認識基礎的力量。尋求認識的人不能只問:什麼東西會帶給我成果,我的成就在哪裡;他也必須能問:我認知為善的是什麼?放棄行為中為個人所帶來的成果,放棄所有的恣意:這是尋求認識的人所必須能夠為自己勾勒的真誠法則。然後他就可以在靈性世界的道路上漫遊,而這些法則貫穿著他全部的本質。他自感官界所有的強制中解脫:其靈人(Geistmensch)自感官包覆中提升出來。如此一來他就進步到靈性世界,他將自身靈性化。

——魯道夫·施泰納:《神智學:超感官的世界認識與人的天職導論》

 

文章標籤

心領神會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IMG_8459.JPG

如果本身想前進的話,必須擺脫所有個人的恣意(Willkur)與一切干擾。在透過恣意而克服思維中所有自作主宰的恣意當中,尋求認識的人為自己的任務做好準備。他學習純粹只遵循思想的要求。而他也必須學習,在每一個應效勞於靈性認識的思考中向前邁進。這思維生命本身所映現的,必須是不受干擾的數學判斷與推論。他必須無時不刻地努力能以這樣的方式來思考。如果思維中帶有日常生活混亂性格的話,流注進他內在的靈性世界法則就會不著痕跡地越過身邊而且穿過他。有條不紊的思想會以可靠的起點出發,帶領他認識最隱密的真相。這些提示不應單方面加以把握。即便數學能對思維產生好的修養作用(Disziplinierung),但不用到數學也可以進行純粹、健全而充滿活力的思維。

——魯道夫·施泰納:《神智學:超感官的世界認識與人的天職導論》

 

文章標籤

心領神會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IMG_8457.JPG

在整個思維過程當中,他的思想必須接納靈性世界的內在性格。他必須有能力以此為方向來觀察與掌握自己。不能任意地將某個想法與另一個想法串連在一起,只能相應於思想界嚴謹的內涵。從某個想法過渡到另一個想法的過程,必須符合嚴謹的思維法則。身為思考者的人在某種程度上,必須始終呈現這些思維法則的映象。所有不是自這些法則所流出的東西,在思維過程當中都必須禁止。如果他在路上碰到了某個喜愛的想法,當它干擾了規律的思維過程本身,就必須堅拒這想法。若是某種個人情感迫使自己的想法轉向某個不屬於它的方向時,他必須要克制這情感。——柏拉圖對想進入其學校的人有所企盼,他必須先修完數學課程。而數學及其嚴格的法則,不是以感官現象的日常行進為導向,對尋求認識的人來說確實是很好的先行功夫。

——魯道夫·施泰納:《神智學:超感官的世界認識與人的天職導論》

 

文章標籤

心領神會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IMG_8456.JPG

某種思想浮上來又中斷,被另一種思想擊出場外。以偷聽兩人對話以證明此點,或不帶任何成見而觀察自我的人,就能想像這如鬼火般忽明忽滅的思想團塊。現在只要人把思緒只奉獻於感官生活的課題上,他那混亂的思維過程就會一再不斷地被現實的事實所修正。我的思維可能還是如此混亂:日常生活卻強迫我接受符合現實的法則來採取行動。我對某個城市的思維圖像也許非常雜亂無章:若我想在這個城市走出一條路來,就必須讓自己順從現前的事實。技師可能帶著五光十色相互穿透回旋的心象踏進工作的地方,但他會被機械運行的法則導引,而採取正確的措施。在感官界的範圍內,事實持續不斷地修正著思想。當我對某物質現象或對某個植物的形態想法錯誤時,我就會面對現實,並糾正我的想法。當我考察我與高層存在領域的關係時,情況就完全不一樣了。只有當我以規範嚴謹的思維方式踏進這些世界時,它們才會向我揭露自己。此時我的思維必須正確地、沈著地驅動著我前進,否則我便無法找到相應的道路。因為在這些世界充分發揮作用的靈性法則,並未壓縮成物質-感官的種類,所以對我不施加標示過的強迫性。只有當這些法則與身為思考者的我自己的法則相親近時,我才能夠去遵循。我本身在此必須是自己安全可靠的路標。因此認知者必須讓自己的思維本身條理分明。其思想必須慢慢地完全戒除掉所走的日常道路。

——魯道夫·施泰納:《神智學:超感官的世界認識與人的天職導論》

 

文章標籤

心領神會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IMG_8454.JPG

認知者透過以上述特質,在不受本身特性的干擾下,設定自己處於這種境地,讓那以其本質現前於其周遭環境中的事物作用於他。但他也必須以正確的方式,讓自我嵌入靈性環境中。人做為一個能夠思考的存在,是靈性世界的公民。只有在靈性認知過程當中,讓自己的思維照著真理的永恆法則、靈的國度的法則的順序走,才是以正確的方式成為靈性世界的公民。因為只有如此,這國度才能對他產生作用,並向他啟示其事實。若人只是一直處於讓自我牽著走的思想之中,就不可能獲致真相。因為這些思想所採取的過程,必然會強迫自己在身體本性之中顯現其存在。人的思想界會顯得雜亂而無章,他會讓自己沈浸於暫時受其身體大腦所限制的精神活動之中。

——魯道夫·施泰納:《神智學:超感官的世界認識與人的天職導論》

 

文章標籤

心領神會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IMG_8453.JPG

在他身上,快樂與痛苦會由單純的感覺轉變成感知器官,外界透過這些感官而被感知。如同眼睛看見某些東西時本身不會有所作為,而是讓手採取行動一般,只要靈性研究者將快樂與痛苦運用為認識的手段,它們就對他無所作用,反而只是接收印象,而那些透過有趣或無趣所體驗到的東西才會作用於他的作為。如果人練習將有趣與無趣變成傳遞器官(Durchgangsorgane),那它們就會在其心中建構真正的器官,心理世界會透過這些器官在他面前敞開。眼睛只因為是感官印象的傳遞器官才能為身軀效勞。只有當樂趣與痛苦不再只因是自身之物而成立,而是開始讓陌生的心啟示給自己的心時,就會發展成為心之眼(Seelenaugen)。

——魯道夫·施泰納:《神智學:超感官的世界認識與人的天職導論》

 

文章標籤

心領神會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IMG_8451.JPG

對研究者來說有趣與無趣、快樂與痛苦,必定是提供他從事物中學習的機會。他將不會因此而對快樂或痛苦感覺麻木;而是超拔其上,以此讓它們對自己啟示事物的天性。以此為方向而發展自我的人將學習領會,快樂與痛苦是何種學官(Lehrmeister)。他將與每一種本質一起感受,並藉此而接收到這些本質內在的啟示。研究者絕不會單單講:啊,我多麼痛苦、多麼快樂,反而總是會講:痛苦怎麼說、快樂怎麼說。他專心一志地讓外界的快樂與喜悅對他產生作用。藉此而讓人的內在發展出一種全新面對事物的方式。之前人會讓自己的行為按照印象走,只是因為這些印象會讓他喜悅或不快。現在他讓有趣與無趣也成為器官,透過這些器官,事物會告訴他自身的本質為何。

——魯道夫·施泰納:《神智學:超感官的世界認識與人的天職導論》

 

文章標籤

心領神會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IMG_8449.JPG

如果人不再針對每個樂趣與痛苦、每次好感與反感,以自我為中心來回應與行動的話,也就不會被外界變換不已的印象所牽絆。人在某件事物上所感覺到的樂趣,會讓自己馬上被它牽絆住。人會讓自己丟失在這事物上。一個跟隨變換不已的印象使自己丟失在樂趣與痛苦中的人,無法在靈性認識途徑上漫步。他必須安時處順(Gelassenheit)接納哀樂。就不會再讓自己丟失在其中;相對地會開始去瞭解它們。我所專心投入的某種快樂,在投入的瞬間會消耗我的實存。但我應該只在透過這快樂而促使我去理解那引發我快樂的事物時,才能運用這快樂。對我來說重點不應在於這件事物引發我的快樂這件事情:我應該經歷快樂,而且透過快樂體驗事物的本質。這快樂對我來說應該只是在宣告,這件事物中有一種易於引發快樂的特質。我應學會認識這特質。如果我只停駐在快樂中,讓自己完全被它所佔有,那我只是在盡情享受自己;若這快樂只是讓我有機會去體驗事物的某個特質,那透過這體驗會讓我的內在更加豐富。

——魯道夫·施泰納:《神智學:超感官的世界認識與人的天職導論》

 

文章標籤

心領神會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IMG_8447.JPG

學習者身上必須發展的特質是,面對人或事物時以符合其特性的方式來對待他們,每一個人事物展現其價值與意義。好感或反感、有趣或無趣必須扮演全新的角色。不是說人要將這些完全剔除,讓自己麻木地面對好感與反感。相反的,人越是能鍛鍊自己在有好感與反感時不要馬上下判斷或作為,就會在身上培養更加精細的感受能力。如果能約束它們在身上既有的存在方式,人將會體驗到好感與反感採取了更高的種類。即使是剛開始最令人反感的事物,也有著被隱匿的特質;如果人在其作為當中不要依照我執的感覺走,這事物自身會顯露這些特質。以此為方向培養自己的人,對各方面的感受都比其他人來得精細,因為他不讓自己被誘導成沒有接受能力的人。每一種盲目追隨的喜好,會讓以正確方式去看周遭事物的能力變得麻木。我們彷彿依循喜好,而將自己推過周遭環境,而不是置身於其中,並以其價值來感覺它。

——魯道夫·施泰納:《神智學:超感官的世界認識與人的天職導論》

 

文章標籤

心領神會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IMG_8446.JPG

人透過這樣的鍛練,就會有能力接納所有環繞在其四周的事物。但除了接納能力之外,還必須要有正確的評估能力。只要仍然傾向於以其周遭環境為代價而高估自己時,人離高層認識的入口也就越遠。在面對世上的每一件事情或東西時,專注於這些事物帶給他的是有趣或痛苦的人,是受這種自我高估所拘束。因為他在自己的有趣或痛苦上經驗到的,不是與事物而是與自身相關的東西。若我對某人有好感,最先感受到的是我對他的關係。若讓我的判斷與舉止只受有趣、好感這些感覺所左右,那是把自己的特性擺在前面;我把我的特性強加給世界。我想以我的樣子加入這個世界,而不是不帶成見地接受這世界,讓那些在這世界發揮作用的力量以其方式充分展現。換句話說:我只容忍符合我特性的東西。我運用拒斥的力量來面對所有其他的東西。只要人受限於感官界,就特別排斥所有非感官的影響。

——魯道夫·施泰納:《神智學:超感官的世界認識與人的天職導論》

 

文章標籤

心領神會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IMG_8445.JPG

若一志於他界之啟示,須全然內心無我(Selbstlosigkeit)。如果有人自己測試一志的程度有多高,會在自己身上有驚人的發現。若有人想踏上高層認識的路徑,自身就必須鍛鍊無時不刻能夠熄滅自己與其所懷的一切成見。只要熄滅自己,其他東西就流入其中。只有這種高度無我的一志,才能讓人有能力接納環繞在其四周的高層靈性事實。人可以目標明確地在身上培養此一能力。例如試著面對周遭的人時,放棄任何的判斷。身上熄滅掉人習慣穿戴的吸引或排斥、聰明或愚笨的量尺;試著不帶這量尺、純粹從自身出發來瞭解這個人。最好是在厭惡的人身上鍛鍊。用盡一切力量克制這厭惡的感覺,讓他們所做的一切毫無拘束地對自己產生作用。——或者假如身處的環境引起某種判斷時,克制這個判斷,並且讓自己不帶成見地接受印象。——多讓東西與事情對自己說話,少讓自己說它們。並且也將這點擴展到其思維界中。人克制住身上那會形成某種想法的東西,並且只讓在外的事物對思維產生作用。——只要以最神聖的真誠(heiliger Ernst)與堅持(Beharrlichkeit)做這些鍛鍊,就能達到高層認識的目的。低估這類鍛鍊的人,就不懂得它們的價值。經歷過這方面事物的人就知道,一志與不帶成見真的能讓人產生力量。如同加進蒸氣鍋爐裡的熱能,能夠變成讓蒸汽火車頭持續前進的力量,人無我的靈性一志鍛鍊,也會轉化為觀看靈性世界的力量。

——魯道夫·施泰納:《神智學:超感官的世界認識與人的天職導論》

 

文章標籤

心領神會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Close

您尚未登入,將以訪客身份留言。亦可以上方服務帳號登入留言

請輸入暱稱 ( 最多顯示 6 個中文字元 )

請輸入標題 ( 最多顯示 9 個中文字元 )

請輸入內容 ( 最多 140 個中文字元 )

reload

請輸入左方認證碼:

看不懂,換張圖

請輸入驗證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