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週的「修金丹志脱塵緣(24):經筋•筋與膜(1):中醫的觀點:20250330」
提到以中醫的觀點來看經筋、筋與膜,以及經筋與經脈的關係。
接下來,來看武術對筋及經筋的觀點。由於我個人大多閱讀及觀看八卦拳何靜寒老師的文章及影片,所以就以他的公開資料為本,其他老師一定也有對筋及經筋的看法及體會,可能跟何老師的看法不同。
一.先來看這一篇:淺談筋骨皮
整理摘錄如下:
1.相對於希臘個別的、分節的身體形態,中國人對身體的觀察是整體的、分層的,「扁鵲對於齊桓侯的診斷(見史記「扁鵲倉公列傳」)表現出一種空間的層次——將身體結構視為深淺的構造⋯⋯,疾病首先感染皮膚與毛孔,接著進入血脈、肌腱、肉、內臟,最後則進入骨髓。」,這種「整體的、流動的、垂直的、表裡的、深淺的」身體形態,是我們習武者必須深植在心的人體觀念。
2.「外練筋、骨、皮」就是在這種觀念下把身體的結構分為「內、中、外」三層,內層是由「骨骼」構成的結構主體,中層的「筋」負責操控骨骼,「皮」則是在外的保護層。
(1)此處的「皮」應該看作是「外層的肉」,而不僅僅是包含表皮、真皮和皮下組織的「皮膚」,「練皮」的目的除了要強化一般皮膚應該有的防護、感覺、調溫、分泌、代謝、吸收等等的功能外,更要使它腠裡密實而與肉合為一體,所以而有拍、揉、洗等等的方法,總不外要讓它們欲緊密愈好,所以有些功夫深厚的老拳家手臂上的皮膚捏不起來,就是這個道理。
(2)「筋」是附著於骨骼的肉,它包含了肌腱、韌帶、筋膜、肌肉束的外緣而依運動的需求統合起來的組織,所以古人混稱「筋肉」或「筋力」,表示這個組織也是力量的來源。
3.習武之人常說「氣」要「收斂入骨」,但是在這之前,必須「力」能包合入骨,也就是在用力時屈肌與伸肌的張力是均衡的向內(骨)包攏,不能有一方單獨向外擴張,照古老的說法是:「陰陽相互為根」,因為均衡,才可以相互為根,所以習武者對於筋肉的訓練是以鬆柔伸展為主,而且其伸展要超越肌群與關節的限制,使筋肉這一組力線,外接於肢的末梢,內接於體的深處而以水平與垂直的方式連接全身,甚至深入臟腑之中,如此即可藉由可操控的「隨意肌」(骨骼肌)運動不可直接操控的「不隨意肌」(臟腑的平滑肌),這就是「導引」的直接通路。
4.筋肉伸展延長的另一個作用是能使得骨骼關節充分的活動,人體的架構是由大約206塊骨塊連結而成,其中有結合緊密不可活動的部份,例如頭骨,但大部分其實並沒有真正結合,只是靠筋肉連接起來,其骨塊與骨塊相鄰的空間就形成「關節」,所以「關節」可說是身體運動、支撐、傳導的樞紐,它同時也是最脆弱的部位。
5.不論我們是追求身、心或是靈的提昇,不論儒、釋、道哪一個法門,在「誠心」「修身」之前,都是以「正身」為基礎功課,我們習武者更是如此,而正身與否的關鍵就是「骨骼」,因為它是人體初始的架構。
6.骨骼是否處於正位,其關鍵就在「關節」,但是每個關節都有其不同的活動範圍,也因為如此,人體才可以形成不同的「姿態」,所以同一個關節在不同的姿態中其位置是不同的,那麼如何才是關節正確的位置呢?
如果關節能在使用最少肌力的情況下達到支撐或傳導的功能,這個關節位置就是最理想的,所以每個拳派都會設計一些基本姿勢讓初學者去拿捏掌握全身關節的正確位置(稱為站樁),這些姿勢有平衡的或不平衡的,無論如何其要領都是「放鬆」,也就是要求學者在使用最少肌力的情況下維持住這個姿勢,此時各關節的間隙必然打開(為活動而保留的管線才能伸展),連接上下的筋肉因而拉緊,這個拉力貫穿每一個相關的關節,使得無論看起來平衡或者不平衡身體姿勢,都能維持在一個平衡的張力之下,這也是習武者要講究「架式」的主要原因。
煜:所以武術與西方健身運動不同,健身運動因為肌肉的收縮,會讓關節空間越來越小,活動範圍也就越來越小,除非練後有適當地放鬆。而武術則是在鍛鍊中就藉由最小肌力,也就是藉由「鬆」,讓關節的間隙打開,活動度就會增大。比方武術強調要開肩、開胯。
二.再來看這篇:身體基本的筋(勁)路系統
整理摘錄如下:
1.「騎文」主要在談兩腿內側的一條大筋,它不但連貫整條腿三大關節,而且可以透過胯骨經會陰而相互連結成一個拱形結構,我們稱為「襠」,這個拱形的襠除了把兩條腿合而為一並與骨盆連結之外,還會由襠的中央(會陰區域)產生一個上推的能量,穿過骨盆,循脊椎而上,這是習武、強身、練氣、修道一個基本而重要的能量,這也是「騎馬步」之所以重要的原因之一。
2.針灸流行之後,大家都知道人體有「十二經脈」,但除此之外,還有一個「十二筋脈」的系統,「經脈」走「氣」屬「陰」,「筋脈」走「力」屬「陽」,如果說「經脈」是電纜裡面傳輸電流的銅線,「筋脈」就是包覆在外厚厚的橡膠和鋼絲,承受電纜牽引的拉力。
3.「十二筋脈」(又稱「十二筋經」)的涵蓋廣泛,有興趣的讀者可以參考坊間「十二筋經分佈圖」,我在此把人身筋路歸納為六條來鍛鍊,在此之前,先要建立身體的中軸管道,這是圍繞著脊椎而形成的一條通路,「騎文」所述由襠產生的能量就是經由這個管道上升,這六條筋路垂直圍繞著這個中軸,其相互之間都有小的筋脈銜接,而形成一個桶狀區域,這個桶狀區域就是身體能量的核心區域。
簡單的講,這六條筋路在軀體上都是由髖關節連接到肩關節,再由肩關節銜接手臂,由髖關節銜接雙腿,如此才能使四肢與軀體合而為一。
那要如何鍛鍊?何老師繼續說明:
1.拔骨撐筋
練筋的要領首先要放鬆肌肉,使肌肉放長而不是縮短,這與現在西方式的肌力鍛鍊觀念完全不同,肌肉放鬆,關節才有伸展撐拔的空間,關節能拔得開,每一段關節間的筋路才有銜接的可能,這是習武第一個階段的「放鬆」,為了要使氣力沈入筋骨,這時肌肉群組會相互連結,成為條束狀包緊骨骼,肉與筋與骨緊密結合,這才達到所謂「外練筋骨皮」的初步階段,所以筋不可以拉得太鬆,太鬆則失去彈性,失去彈性就無法產生勁力,這是要注意的。
2.循筋用勁
全身的主要筋路一旦連結成一個具有彈性的網路,那麼不同的筋路連結就會產生不同的力量,每一個關節就是網路中的結點,也是控制筋路的樞紐,不同的武術派別用不同的方式觀念和方式操作這些結點,有的簡單,有的複雜,有的用直線,有的用弧線,有的用螺旋,但是「勁由筋生」都是一樣。
3.由筋入氣
我感覺在「力」與「氣」的層次上,習武是修道的基礎功夫,習武者求力而以練筋為主,這個階段身體能量注入筋脈多而氣脈少,修道練氣則需要身體能量注入氣脈多而筋脈少,所以達到一個成就的習武者最後會放棄筋力,讓能量轉入氣脈而走上練氣修道的途徑,這是習武者第二階段的「放鬆」,但是練氣者如果沒有練筋的基礎功夫,氣脈往往不得通暢,就像扭結纏繞的電線電纜,不但電流、訊號不會通暢,而且會在阻礙處因為電阻變大而產生高熱以致走火入魔,所以練筋脈如果不轉入氣脈,老年會有散勁的困難和痛苦,練氣脈如果不先練筋脈,多半走入空想幻覺,河車空轉,不能成就。
練筋要注意什麼?何老師:
練筋力是習武的基本功夫,有些老師父從小不知不覺的練起來,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會練卻不會教,但是即使明白,也都視為秘密,不會輕易傳授,我認為其中有兩個基本原因:
1.練拳如果只憑蠻力不練筋力,練出快、硬、準、狠,足夠一般人防身自衛了,雖能傷人但多是外傷,不太嚴重,如果用筋力傷人,容易傷及臟腑血脈,很難醫治,所以對一般學生不會傳授。
2.練筋脈ㄧ段時間會感覺全身漲滿力量,性慾也會比較旺盛,總想要發洩發洩,所以如果學生的自制能力不夠,或者不服老師的管束,容易好鬥好色,闖禍傷身而走入邪道,所以明白的老師都不會輕易傳授。
這篇文章簡略的介紹筋脈的重要和練法,希望讀者不要操之過急,練筋不當很容易受傷,古人說:「傷筋動骨一百天」,千萬小心,如果有人受到這篇文字的啟發而練筋有成,千萬要嚴以律己,戒鬥戒色,否則害人害己,筆者罪過不淺。
煜:練筋真的不簡單,因為跟我們原本的習慣相反——要放鬆,而且最好有明師指導,以免傷筋啊!
三.何靜寒老師的大筋體系(網友整理):這篇是由中國大陸的網友所整理。
何老師在他的影片中曾經介紹「全身六條大筋」:以會陰到百會為中軸線,支持這條中軸線,旁邊有六條線:
1.前面兩條:由肩、胸、肋骨、腹肌旁、鼠蹊、大腿內側(襠的筋)到後面再到阿基里斯腱。
肩往上延伸至前頭。
2.後面兩條:由肩、肩胛骨裡、往下到腰,一由薦椎下合到前面往下的筋,另一由臀偏外側沿大腿外側、小腿肚外側,接阿基里斯腱。
肩往上延伸至後頭。
3.側面兩條:腋下沿側面下,到骨盆,一條往前至鼠蹊接1的筋,另一條往後接後面2臀部外側的筋。
手臂的筋是1接到腋下前面的筋至小指。
(煜:那是不是2也有接到腋下?)
解說:
1.肢跟體的連貫以這六條大筋為主,六條大筋是主幹道,由這六條往旁邊延伸還有支幹道的筋。
2.六條主幹道要放正,落胯、薦椎往下拉,這就保證六條筋是正的,馬步是最正的姿勢,就是保證六條筋都是正的。落胯下去,筋把關節撐起來。
3.肢體變化的過程,保持筋的連結不能斷,只要六條筋沒倒,姿勢都對。倒就是支撐沒有了。
4.要知道什麼叫「連」?什麼叫「斷」?
煜:這是從實際鍛鍊中體會出來的,與西方的筋膜線可能不同,西方的筋膜應該是《易筋經》的「膜」,與東方的筋應該不同。
西方近年發現的筋膜都是建立在死亡大體的解剖上,而中醫及武術則是建立在活生生的內觀、觸診及鍛鍊的體悟,這是很大的不同,也可能是林兩傳醫師跟《解剖列車》對筋膜有不同看法的根源了。請參考這篇的註2:
太極拳探微(20):骨骼模型的限制、東西方對筋膜的探索、內家拳的筋:20240315
以上先介紹何老師對筋及經筋的看法及體悟,下一篇再繼續!
關於《易筋經》及「氣」的探索:
1.修金丹志脱塵緣(24):經筋•筋與膜(1):中醫的觀點:20250330
2.修金丹志脱塵緣(23):練《易筋經》為什麼可以讓身心健康:認識經筋及經脈:20250323
3.修金丹志脱塵緣(22):當「關節暖身操、十二式易筋經」遇上PNF(本體感覺神經肌肉誘發術):20250309
4.修金丹志脱塵緣(21):揉腹功、拍八虛:20250223
6.修金丹志脱塵緣(19):練功,需要一步一步紮實的練:20250208
7.原來練易筋洗髓經不只讓人身心健康、健全,還能幫助人修行成道呢&佛法的自性:20231008(20231010修訂,增加密宗的三層身心觀)
8.修金丹志脱塵緣(18):氣,究竟是什麼:20250202
關於氣功,目前我推薦由南華大學生死學系副教授廖俊裕老師帶領的「線上《易筋經》」,最近一期由3/22開始,可以中途加入!廖老師帶的《易筋經》有幾個特色:
1.有完整的暖筋、練筋、養筋及潤筋四個步驟,一般只有練筋,其他步驟不完整。完整的步驟才有易筋及洗髓的效果。
2.暖筋的關節操及易筋經十二式,都是藉由拮抗動作,讓筋肉鬆開,氣血循環變好,既保護及調理九大關節,又可練肌力、肌耐力及肌張力。
3.靜態易筋經十二式簡單易學,不必刻意「以形導氣」或「以意導氣」,這樣才不會干擾原來十二正經的子午流注十二時辰的氣血運行。
4.廖老師一年365天,天天都在線上帶領,要練功達到養氣血改變體質的效果,就是要天天練才能做成!
以下即是報名簡章:
https://forms.gle/Y13p4RqpNW5ibxWe8
自我的提醒:
《金剛經》:
一切有為法,如夢幻泡影,
如露亦如電,應作如是觀。
一切無為法,如虛亦如空,
如如心不動,萬法在其中。
感恩!
邀請大家一起來打通任督二脈,進入丹道炁功性命雙修的奇妙旅程!
圖片取自中國大陸網友整理的何靜寒老師的「大筋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