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NF本體感覺神經肌肉誘發術.JPG

上次的「修金丹志脱塵緣(21):揉腹、拍八虛:20250223」簡介廖俊裕老師、再說明廖老師的易筋經以及步驟中的暖筋:關節操的作用,最後分享揉腹、拍八虛的功法。

 

我一直對關節暖身操及易筋經十二式的拮抗運動為何能產生效果感興趣,照說都是用力,為何能讓關節鬆開及經筋暢通?內家拳比方太極拳都說要放鬆,才能讓經脈暢通,這不就不同?有一天突然想到以前在瘋西方健身運動時上過的「PNFProprioceptive Neuromuscular Facilitation本體感覺神經肌肉誘發術)」,操作的方法跟關節操及易筋經十二式的拮抗運動很像耶,這次就來探索一下!

 

廖俊裕老師帶領的易筋經有很完整的四個步驟:暖筋、練筋、養筋及潤筋,其中暖筋是用關節操來作用。關節操包含九大關節的拮抗運動及旋轉,在《易筋經與健康生命》一書中,廖老師說明如下:

假設易筋經的作用在於強化能量通道,增加氣血,使其順利運行,那麼關節暖身操則是鎖定道路的主要關卡,透過運動減少關卡障礙。正如開車之前,先改善交通路況,特別是容易塞車的要道,先疏導車流量,如此一來,便能暢行無阻。

暖身的效果,可以減少能量運送過程的阻礙,降低能量耗損,如同器械運作前需要先暖機,使後續的運動更加完美。

那為什麼是針對「關節」?廖老師繼續說明:

關節,通指軟骨部位,是我們長期使用、承受重量的地方,也是人體最容易聚集濕氣的場所,往往人們衰老退化,也是從關節開始。人們的日常活動,大部分要透過關節來實踐。

正因如此,不少人擔心磨損問題,心裡會產生一種預期:盡量避開運動來保護關節。長期下來,導致肌肉群承受重量的能力降低,韌性與強度變差,關節活動範圍跟著減少,循環下降,反而增加負擔。

正確保健關節,需要適量運動。關節暖身操可以暢活身體能量,使關節囊釋放滑液,保持靈活度,增加肌肉群的韌性與強度,減少關節負擔。

那關節操中的拮抗運動原理是什麼?

拮抗作用又代表著抑制、對抗、恢復的意涵,運用左、右相同、方向相反的施力進行拮抗運動,讓拮抗肌與作用肌能同時平衡。此一動作可增加筋的彈性與韌性,使其放鬆舒緩,並且減少運動傷害的發生。

那十二式易筋經呢?

此部易筋經屬於靜態功法,透過適度伸展與拮抗原理,進行充分的運動。練習過程在於筋的調整與鍛鍊,增加正經的氣血運行,身體不必進行劇烈活動,不會急需大量氧氣,更無運動後所產生的虛、燥感,是一種能量的累積,與消耗性運動不同,這也是易筋經的特殊性。

易筋經雖然是靜態功法,卻不是以伸展為主體的運動,而是帶有拮抗原理,讓力道呈現相反、對抗、抵消的方式進行,所以經筋不容易產生過度延展、牽引以及伸張的問題。練習過程中,經筋很少會因為伸展過度,而啟動保護機制,導致運動生理學中的「牽張反射」作用。

有人會疑惑,沒有大量活動,會有效用嗎?站在原地,沒有蹦蹦跳跳,效果會出現嗎?實際操作後,會發現效果相當好,即使不必大量活動,身體經筋一樣可受到鍛鍊。

 

在廖老師的拮抗運動影片中,是以訓練肌耐力解釋拮抗運動、訓練肌張力來解釋旋轉。

https://youtu.be/aio79wnGlno

那肌耐力、肌力、肌張力、柔軟度是什麼:

肌耐力:指人體肌肉在動作時的耐久能力,也就是指肌肉維持使用某種肌力時,能維持用力的「時間」或反覆「次數」的多寡。肌肉耐力越大,你可以做的特定運動的次數就越多。也就是可以在很長一段時間內,反覆地做某動作而不會感到疲倦的能力。

肌力:是指肌肉產生力量的能力。或是肌肉對抗某種阻力所發出的力量。

肌張力:指的是肌肉在休息、靜止情況下緊繃的程度,也就是肌肉放鬆時本身的彈性。

柔軟度:人體各關節所能伸展活動的最大範圍。

健康體能的四大要素:心肺耐力、肌力與肌耐力、柔軟度、身體組成。

 

很神奇的是,做完關節暖身操的拮抗運動,不只關節處的肌力、肌耐力增加,關節柔軟度,也就是活動度竟然也增加。而且廖老師帶領的各個關節拮抗運動,不是只有一個方向,而是針對關節特性,盡量讓環繞關節的每條肌腱、肌肉都訓練到,這樣關節每個方向的柔軟度、肌耐力、肌力、肌張力才會平衡,所以拮抗運動不只是事先的保護關節,萬一關節發生狀況,比方網球肘、高爾夫球肘、媽媽手、腕隧道症候群、各方向舉不起來的五十肩、膝關節痠痛退化、板機指⋯⋯都可以在該關節做拮抗運動的調理呢!

其實肌力訓練也是可以增加柔軟度的,在凃俐雯醫師這篇「關於拉筋的百轉千折(完結篇)-到底該拉或不拉?」就提到:

除了拉筋之外,其實肌力訓練也可以增加柔軟度,肌力訓練特別之處在於同時增加了肌肉肌腱的硬度(stiffness)和關節的活動度,而向心收縮.等長收縮和離心收縮這三種肌力訓練之中,以「離心肌力訓練」增加柔軟度的效果最好。如果想要用肌力訓練來增加柔軟度,其有效的做法是讓肌肉在延長狀態下撐住不動,這樣做可達到幾乎與靜態伸展接近的增加柔軟度的效果。

全文:

https://www.sclinic.com.tw/news/news_in.php?id=31&group_id=22

不過我覺得如果肌力訓練做過度了,讓肌肉都緊繃結塊,那關節活動度一定會下降。

 

拮抗運動從操做方式來看,應該是「等長收縮」,這就讓我想起以前曾經學過的「PNFProprioceptive Neuromuscular Facilitation本體感覺神經肌肉誘發術)」,歸納後兩篇文章及之前上課講義的內容,整理如下:

PNF其實原本是復健治療中的一項重要技術,從1940年代開始發展,最早應用在幫助多發性硬化症和小兒麻痺等症狀嚴重的患者,希望能讓本來不太能動的肌肉關節恢復正常的活動範圍,因此善用PNF的牽拉/伸展(Stretching)技巧能增加柔軟度。除此之外,它還有很多好處,可以增進動作學習、動作速度、增進肌力、穩定性、協調性與控制力,增加關節活動度、放鬆肌肉、減輕疼痛等等。

相對的,它對提高柔軟度的效果也很明顯,而且操作起來很簡單,不太容易受傷。另外我們受傷後常會因為固定、包紮而降低神經與肌肉的控制,而PNF可用來刺激本體感覺,達到增進神經與肌肉的連結,恢復動作協調能力。

所以PNF是透過刺激本體感覺的方式來增進神經與肌肉的控制,促使肌肉獲得更進一步的伸展及拉長,並增加關節活動範圍及柔軟度。

PNF就是要刺激本體感覺,而我們我們身體結構上主要的本體感受器就是「肌梭」和「高爾基腱器(GTO腱梭)」:

肌梭:位於肌腹內,感應肌纖維長度的變化,當肌纖維突然被快速拉長時,肌梭會啟動一神經反射機制,使肌肉收縮以保護其不致斷裂,此機制成為「伸張反射」。

高爾基腱器:位於肌肉與肌腱交接處,感應張力的變化,如高爾基腱器感受到肌腱持續被拉扯時,會使肌肉放鬆以保護它,此保護機制會壓過肌梭的訊號,有助於肌肉放鬆。

(煜隆:肌腱是一種結締組織,是東方所稱「筋」的一種。)

等長收縮後的放鬆:某一肌肉行等長收縮後,緊接著會放鬆,PNF收縮-放鬆伸展技巧,即利用此神經肌肉的現象。

兩篇介紹PNF的文章:

1.兼具研究及實務操作的系統:簡介本體感覺神經肌肉誘發術(PNF)及其動作模式

2.帶你快速認識PNF本體感覺神經肌肉促進術!

 

拮抗運動跟PNF真的非常像,我google到一篇中國大陸的論文:本體感覺神經肌肉促進牽伸術和易筋經功法之比較分析

不知如何看到內文?

 

不過不管肌力、肌耐力、肌張力、柔軟度、PNF,都是西方的看法,我發覺西方後來發展出來的手療(物理治療手法)及身心學技法,似乎可以比較具象地說明東方的內家拳系統及身體觀,這就有待進一步的探索了!

 

自我的提醒:

《金剛經》:

一切有為法,如夢幻泡影,

如露亦如電,應作如是觀。

一切無為法,如虛亦如空,

如如心不動,萬法在其中。

 

感恩!

邀請大家一起來打通任督二脈,進入丹道炁功性命雙修的奇妙旅程!

 

「修金丹志脱塵緣」系列文章

「內壯」系列文章

易筋經及其下部功法之研究.JPG

arrow
arrow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心領神會 的頭像
    心領神會

    心際效應

    心領神會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