易筋洗髓合刊.JPG

上週的「修金丹志脱塵緣(27):經筋•筋與膜(4):易筋經的觀點(1):20250420

探索《增演易筋洗髓內功圖說》「翻譯易筋經原文」的「總論」:

這篇從一開始就把練《易筋洗髓經》的目標與目的清楚地標示出來:修成正果的基礎。

再把基礎分為二:清虛與脫換,清虛以洗髓行之、脫換以易筋行之。

然後再講為什麼需要清虛、為什麼需要脫換。並且說明由外在大範圍講到自身小範圍的脫換。

最後藉由虔誠持續地實行佛祖所傳授的有根據、次第的「挽回斡旋之法——易筋經」,就能登聖域矣。

 

在看下一篇前,先來探索一下我心中的疑問:要建立修行正果的基礎,為什麼是「易筋」,而不是「易皮」、「易肌(肉)」,或「易骨」、「易經(脈)」?

以下是我目前的想法:

1.清虛與脫換最終要造成什麼結果?讓全身經脈(大小周天)氣血豐盛且流動順暢!在「原來練易筋洗髓經不只讓人身心健康、健全,還能幫助人修行成道呢&佛法的自性:2023100820231010修訂,增加密宗的三層身心觀)」裡有提到,練易筋經是讓十二經脈氣血豐盛暢通,之後任督二脈的氣血也就會豐盛暢通(因為督脈是陽脈之海、任脈是陰脈之海),之後洗髓時再通中脈,這樣持續鍛鍊就可建立修行正果的基礎。

2.如果我們最終要練的是全身經脈的暢通,而每條經脈都是沒有中斷分節的,但骨頭與肌肉卻是一節一節,沒有辦法連貫,肌肉頂多跨兩關節,比方肱二頭肌、肱三頭肌跨肩關節及肘關節。皮雖然覆蓋全身且連貫,但主要是做為隔離外界與觸覺用,而且是身體對外的第一道防線,與經脈的關係不大。所以「易骨」、「易肌(肉)」、「易皮」都沒辦法達到1.的目的。

3.在「修金丹志脱塵緣(26):經筋•筋與膜(3):武術的觀點(2):20250413」中,何靜寒老師曾經提到:

十八.氣本身不會阻滯,會阻滯是因為環境造成,比方筋的損傷、血管損壞、吃太飽、思慮過多、憂鬱、心情⋯⋯

氣沒辦法練,只有把環境弄好。所以練拳姿勢要正確,筋要連貫,身體順通平衡的第一步。

筋與膜就是經脈與絡脈所在的最直接的環境,而且全身連貫,所以我們只要把環境弄好,經脈、絡脈裡的氣自然就暢行無阻。

4.那為什麼不直接「易經(脈)」?以下分導氣與引氣調理身體來講:

1)應該有能人可以直接用「以意導氣」或「以形導氣」來「易經(脈)」,一般人如果要這樣做,最好有老師在旁比較安全。為什麼?比方要導任督二脈,一般都是先通督脈,督脈好不容易都通了,氣上到頭,結果任脈還沒通,氣就堵在頭到處亂竄,造成頭脹、頭痛,這樣就是走火了,有老師在旁可以幫忙疏通。這是就「導氣」來講的弊病。

  2)其實身體比頭腦更有智慧,王德槐老師在《中國仙道之究竟第四集(天仙心傳)》裡提到氣是一種「靈智」。所以我認為要放下頭腦,讓氣自行運作比較安全,我自己的練氣經驗就是如此,不是自己想要氣到哪裡就指揮氣到哪裡,也不是想治療哪裡就指揮氣去那裡,而是讓氣自己決定要怎麼走。尤其我們的身體從小到大累積了不少病灶,那要如何用氣去調理?由氣自己決定!不要用頭腦去控制,因為頭腦根本不知道有哪些病灶、每個病灶的來龍去脈、病灶之間的關係、應該從哪下手、怎麼治比較好!這是就「引氣調理身體的弊病」來講。

況且十二正經有自己的子午流注時辰,應該不宜干擾運行。所以改善環境:「易筋」,應該是最安全的!

 

上一篇是「總論」,寫練《易筋洗髓經》的目的,如果你是達摩祖師,接下來要寫什麼?

 

我們繼續來探討第二篇:

https://jicheng.tw/tcm/book/達摩洗髓易筋經/index.html

膜論

夫人之一身,內而五臟六腑,外而四肢百骸;內而精氣與神,外而筋骨與肉,共成一身也。如臟腑之外,筋骨主之,筋骨之外,肌肉主之;肌肉之內,血脈主之,周身上下,動搖活潑者,此又主之於氣也。是故修養之功,全在培養血氣者,為大要也。即如天之生物,亦各隨陰陽之所至而百物生焉,況於人生乎?況於修煉乎?且夫精氣神為無形之物也,筋骨肉乃有形之身也,此法必先煉有形者為無形之佐,培無形者為有形之輔,是一而二,二而一者也。

若專培無形而棄有形,則不可。專煉有形而棄無形,更不可。所以有形之身必得無形之氣相倚,而不相違,乃成不壞之體。設相違而不相倚,則有形者亦化而無形矣。是故煉筋必須煉膜,煉膜必須煉氣。然而煉筋易而煉膜難,煉膜難而煉氣更難也。先從極難極亂處立定腳跟,後向不動不搖處認斯真法。務培其元氣,守其中氣,保其正氣、獲其腎氣,養其肝氣,調其肺氣,理其脾氣,升其清氣,降其濁氣,閒其邪惡不正之氣,勿傷於氣,勿逆於氣,勿憂思悲怒以損其氣。使氣清而平,平而和,和而暢達,能行於筋,串於膜,以至通身靈動,無處不行,無處不到。氣至則膜起,氣行則膜張。能起能張,則膜與筋齊堅固矣。如煉筋不煉膜,而膜無所主,煉膜不煉筋,而膜無所依。煉筋煉膜而不煉氣,而筋膜泥而不起,煉氣而不煉筋膜,而氣瘻而不能宣達流串於筋絡。氣不能流串,則筋不能堅固,此所謂參互其用,錯綜其道也。俟煉至筋起之後,必宜倍加功力,務使周身之膜皆能騰起,與筋齊堅著於皮,固於內,始為子母各當,否則筋堅無助,比如植物無土培養,豈曰全功也哉?!

般刺密諦曰:此篇言易筋以煉膜為先,煉膜以煉氣為主。然此膜人多不識,不可為脂膜之膜,乃筋膜之膜也。脂膜腔中物也!筋膜骨外物也。筋則聯絡肢骸,膜則包貼骸骨。筋與膜較,膜軟於筋,肉與膜較,膜勁於肉,膜居肉之內,骨之外,包骨襯肉之物也。其狀若此,行此功者,必使氣串於膜間,護其骨,壯其筋,合為一體,乃曰全功。

 

我們來慢慢看、慢慢體會,以下是我目前的說明,不見得正確:

一.夫人之一身,內而五臟六腑,外而四肢百骸;內而精氣與神,外而筋骨與肉,共成一身也。如臟腑之外,筋骨主之,筋骨之外,肌肉主之;肌肉之內,血脈主之,周身上下,動搖活潑者,此又主之於氣也。是故修養之功,全在培養血氣者,為大要也。即如天之生物,亦各隨陰陽之所至而百物生焉,況於人生乎?況於修煉乎?且夫精氣神為無形之物也,筋骨肉乃有形之身也,此法必先煉有形者為無形之佐,培無形者為有形之輔,是一而二,二而一者也。

  1.這段先介紹人身的組成,同樣地,我們可以先想一下,自己的身體有哪些組成,然後再對照達摩祖師的看法:

1)內:五臟六腑、精氣神。

2)外:四肢百骸、筋骨肉。

3)身體的層次:臟腑、筋骨、肌肉、血脈,而貫穿其中,使人動搖活潑者,是氣主之。

  2.我一直覺得很神奇,古時沒有解剖,到底那時是怎麼知道人體軀幹裡面有五臟六腑?怎麼知道氣貫穿其中?可能如下:

1)還是有解剖,但是比較粗糙。但即使有解剖,怎知兩兩配對相表裡(比方心與小腸相表裡)、互相影響相生剋的關係(比方肝生心、心生土、土剋水、金剋木)?

2)據說中醫源於道醫,那有可能是修行人內觀得知的。

3)長久觀察、醫治的結果歸納,也就是某臟生病,某腑也跟著不適;某臟好起來,另一個臟也跟著好起來⋯⋯

4)中醫認為:「氣為血帥,血為氣母」、「氣走六寸血乃至」,血的重要性不言可喻,因為血把營養、氧氣送到全身各細胞,也把各細胞的代謝廢物、二氧化碳帶走,如果沒有血的循環,人就活不下去,也會被自己的代謝廢物淹沒。那氣呢?怎麼發現的?如果不是內觀,實在想不出來到底是怎麼感受到的!

  3.「修養之功,全在培養血氣者,為大要也。」這句是重點,不論修煉、養生,都要培養血氣!而氣屬陽、血屬陰,有陰有陽,萬物生焉。

  4.怎麼培養血氣?就1.之分類來看,精氣神是無形之物,屬陽,筋骨肉乃有形之身,屬陰,《易筋洗髓經》是先煉有形者為無形之佐,培無形者為有形之輔,是一而二,二而一者也。也就是以易筋煉有形之身、以洗髓煉無形之物,二者必須同時鍛鍊,是一而二,二而一的,不能偏廢,亦即不能只煉易筋或洗髓,偏一邊而走極端。

 

二.若專培無形而棄有形,則不可。專煉有形而棄無形,更不可。所以有形之身必得無形之氣相倚,而不相違,乃成不壞之體。設相違而不相倚,則有形者亦化而無形矣。

這段就是在說明陰陽都煉的好處及只煉一邊的壞處:

  1.好處:有形之身必得無形之氣相倚,而不相違,乃成不壞之體。

  2.壞處:相違而不相倚,則有形者亦化而無形矣。

即:孤陰不生,獨陽不長,陰陽相合,方能生育。

 

三.是故煉筋必須煉膜,煉膜必須煉氣。然而煉筋易而煉膜難,煉膜難而煉氣更難也。先從極難極亂處立定腳跟,後向不動不搖處認斯真法。務培其元氣,守其中氣,保其正氣、獲其腎氣,養其肝氣,調其肺氣,理其脾氣,升其清氣,降其濁氣,閒其邪惡不正之氣,勿傷於氣,勿逆於氣,勿憂思悲怒以損其氣。使氣清而平,平而和,和而暢達,能行於筋,串於膜,以至通身靈動,無處不行,無處不到。

  1.這段說明煉筋、膜、氣的方法:煉筋要逐漸練到膜,也就是要讓氣走至膜。在「修金丹志脱塵緣(26):經筋•筋與膜(3):武術的觀點(2):20250413」裡,何靜寒老師提到:

「纜線有點像道路的高速公路,或者樹葉中央的主脈,是樹葉大的筋,大筋再分出去小筋,小筋再分出去更小的筋⋯⋯然後有一層膜。

鍛鍊時,先練大筋,會使用伸縮,練大筋到有能量,自然會把分出去的筋張開,當大、中、小筋都運動到、張開以後,它們之間的膜就會被張開,是有層次的。」

  2.「務培其元氣,守其中氣,保其正氣、獲其腎氣,養其肝氣,調其肺氣,理其脾氣,升其清氣,降其濁氣,閒其邪惡不正之氣,勿傷於氣,勿逆於氣,勿憂思悲怒以損其氣。使氣清而平,平而和,和而暢達,能行於筋,串於膜,以至通身靈動,無處不行,無處不到。」怎麼煉?就是《易筋洗髓經》在做的事了,也就是把暖筋、練筋、養筋、潤筋每日持續鍛鍊,自然就能達成上述所說。

 

四.氣至則膜起,氣行則膜張。能起能張,則膜與筋齊堅固矣。如煉筋不煉膜,而膜無所主,煉膜不煉筋,而膜無所依。煉筋煉膜而不煉氣,而筋膜泥而不起,煉氣而不煉筋膜,而氣瘻而不能宣達流串於筋絡。氣不能流串,則筋不能堅固,此所謂參互其用,錯綜其道也。

前面說過:氣為陽、血為陰;精氣神為陽,筋骨肉為陰,陰陽是一而二、二而一的,必須一起練才可以,偏一邊則會產生以下的弊病:「煉筋煉膜而不煉氣,而筋膜泥而不起,煉氣而不煉筋膜,而氣瘻而不能宣達流串於筋絡。氣不能流串,則筋不能堅固。」

而筋為上游、膜為下游,有充足的氣至筋,滿溢至膜,膜才能起張,也才能筋膜齊堅固矣。

 

五.俟煉至筋起之後,必宜倍加功力,務使周身之膜皆能騰起,與筋齊堅著於皮,固於內,始為子母各當,否則筋堅無助,比如植物無土培養,豈曰全功也哉?!

這段說的更清楚:先把筋煉起,再繼續倍加功力,使周身之膜皆能騰起,也就是繼續煉氣使膜好像吹氣球一樣的騰起,這樣筋膜就能一起緊緊挨著皮。

我們可以觀察樹葉,有主要的脈,再分小脈、再分細脈、再分微脈,微脈之間則是膜,如果氣只到主脈,那只有主脈很凸起明顯,就像瘦到見骨一般,氣到小脈、細脈、微脈,整片葉子可以看到很多脈,但脈與脈之間則凹下,看起來也怪怪的,唯有氣到膜、撐到皮了,整片葉子才會充滿生機、活跳跳的,人也是一樣!所以養氣血非常重要,氣血充足,循環順暢,人才會充滿生氣,才能迎向任何挑戰!

 

六.般刺密諦曰:此篇言易筋以煉膜為先,煉膜以煉氣為主。然此膜人多不識,不可為脂膜之膜,乃筋膜之膜也。脂膜腔中物也!筋膜骨外物也。筋則聯絡肢骸,膜則包貼骸骨。筋與膜較,膜軟於筋,肉與膜較,膜勁於肉,膜居肉之內,骨之外,包骨襯肉之物也。其狀若此,行此功者,必使氣串於膜間,護其骨,壯其筋,合為一體,乃曰全功。

  1.這段則是般刺密諦的說明,但我認為「此篇言易筋以煉膜為先,煉膜以煉氣為主」跟本文不太一致,本文是說:「俟煉至筋起之後,必宜倍加功力,務使周身之膜皆能騰起」,也就是先煉筋起再煉膜騰。前面是說「是故煉筋必須煉膜,煉膜必須煉氣。然而煉筋易而煉膜難,煉膜難而煉氣更難也。先從極難極亂處立定腳跟,後向不動不搖處認斯真法。」是指煉膜比煉筋難,因為以氣的流動來講,膜在筋之後。而煉氣最難,所以要在煉氣處立定腳跟,才能在不動不搖處認斯真法,不動不搖處是哪裡?我認為是膜。

  2.「筋膜骨外物也。筋則聯絡肢骸,膜則包貼骸骨。筋與膜較,膜軟於筋,肉與膜較,膜勁於肉,膜居肉之內,骨之外,包骨襯肉之物也。其狀若此,行此功者,必使氣串於膜間,護其骨,壯其筋,合為一體,乃曰全功。」這裡把筋、膜、肉的區別講得很清楚,而膜藉氣煉到騰起之後,就能護其骨,壯其筋了!

 

這篇先認識身體的組成,再藉由陰陽,說明煉筋、煉膜及煉氣的重要及程序。氣是走在經絡裡,先煉筋讓氣充滿經脈,再繼續煉,讓氣滿至絡脈,才能膜起而張而騰起,這樣筋跟膜才能齊堅固矣!

以上即是第二篇的說明。

 

關於《易筋經》及「氣」的探索:

1.修金丹志脱塵緣(27):經筋•筋與膜(4):易筋經的觀點(1):20250420

2.修金丹志脱塵緣(26):經筋•筋與膜(3):武術的觀點(2):20250413

3.修金丹志脱塵緣(25):經筋•筋與膜(2):武術的觀點(1):20250405

4.修金丹志脱塵緣(24):經筋•筋與膜(1):中醫的觀點:20250330

5.修金丹志脱塵緣(23):練《易筋經》為什麼可以讓身心健康:認識經筋及經脈:20250323

6.修金丹志脱塵緣(22):當「關節暖身操、十二式易筋經」遇上PNF(本體感覺神經肌肉誘發術):20250309

7.修金丹志脱塵緣(21):揉腹功、拍八虛:20250223

8.修金丹志脱塵緣(20):拮抗運動:20250216

9.修金丹志脱塵緣(19):練功,需要一步一步紮實的練:20250208

10.原來練易筋洗髓經不只讓人身心健康、健全,還能幫助人修行成道呢&佛法的自性:2023100820231010修訂,增加密宗的三層身心觀)

11.修金丹志脱塵緣(18):氣,究竟是什麼:20250202

 

關於氣功,目前我推薦由南華大學生死學系副教授廖俊裕老師帶領的「線上《易筋經》」,最近一期由3/22開始,可以中途加入!廖老師帶的《易筋經》有幾個特色:

1.有完整的暖筋、練筋、養筋及潤筋四個步驟,一般只有練筋,其他步驟不完整。完整的步驟才有易筋及洗髓的效果。

2.暖筋的關節操及易筋經十二式,都是藉由拮抗動作,讓筋肉鬆開,氣血循環變好,既保護及調理九大關節,又可練肌力、肌耐力及肌張力。

3.靜態易筋經十二式簡單易學,不必刻意「以形導氣」或「以意導氣」,這樣才不會干擾原來十二正經的子午流注十二時辰的氣血運行。

4.廖老師一年365天,天天都在線上帶領,要練功達到養氣血改變體質的效果,就是要天天練才能做成!

以下即是報名簡章:

https://forms.gle/Y13p4RqpNW5ibxWe8

 

自我的提醒:

《金剛經》:

一切有為法,如夢幻泡影,

如露亦如電,應作如是觀。

一切無為法,如虛亦如空,

如如心不動,萬法在其中。

 

感恩!

 

邀請大家一起來打通任督二脈,進入丹道炁功性命雙修的奇妙旅程!

 

「修金丹志脱塵緣」系列文章

「內壯」系列文章

「偶思」系列文章

arrow
arrow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心領神會 的頭像
    心領神會

    心際效應

    心領神會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