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性飲食上1.JPG

上一篇「內壯(024):對治流感疫病,正是中醫的絕活(12):夏天的保健方法:20250426

提到:

.注意氣候變遷對人體造成的影響。

.暑熱對人體的影響:暑熱傷心後,不只心肝火氣增大。大汗淋漓後,腎氣也會虧虛。

.夏天最重要的保健方法:運動、流汗、小便跟喝水!

.夏天是除濕最好的季節,但吹冷氣、吃冰反而造成濕,同時也會破壞心陽。

.夏天在健身房運動要注意的事:最理想的狀況是不流汗,常小便。

.為什麼夏天會不想喝白開水,只想喝飲料?因為吹冷氣造成體表都是冷水。

 

你今天吃「飯」了嗎?接下來我們要探索「被誤解的白米飯及白米粥」!

為什麼說白米飯跟白米粥被誤解?

因為米被西方營養學歸為澱粉類,讓人誤解米是造成肥胖及糖尿病的原因!實情真是如此嗎?當然不是!讓我們一起來探索:

 

.以五穀為主食的重要:

  1.先來看經典怎麼說:

《黃帝內經》〈素問第二十二•藏氣法時論篇〉:毒藥攻邪,五穀為養,五果為助,五畜為益,五菜為充,氣味合而服之,以補精益氣。

https://acupun.site/huangdineijing/suwen22.html

白話:「凡毒藥都是可用來攻逐病邪,五穀用以充養五臟之氣,五果幫助五穀以營養人體,五畜用以補益五臟,五菜用以充養臟腑,氣味和合而服食,可以補益精氣。」

  2.李璧如醫師在這篇「好好吃飯,日食兩餐足矣」中有說明五穀主食的重要:

中醫認為,人體能量主要來自主食,食入五穀產生滋養生命的「營衞之氣」,以及具有促進並維持「營衞氣」正常運行的「宗氣」。「營氣」與「衞氣」分別行於經脈內外,構成人身「經脈之氣」,而「經脈者,所以能決死生,處百病,調虛實,不可不通」。

「氣飽不思食」,「氣不足」當然「思食」。一般人吃食物的「營養」,這是化學物質屬性〈尤其所謂保健食品〉,可吃得再多再飽,也只得到其中的營養成分,卻得不到足夠的「氣」。與其熱衷這些,不如好好吃飯,五穀種子富涵生命力,一顆穀粒就是一個完整的生命,這「氣」何其旺盛。

昨天病人說,兩三年前執行生酮飲食,快速瘦了20幾公斤,卻從此一堆毛病上身。沒有調和綜理全身臟腑的「氣」,身體當然會出問題。

因此,在「五穀為養」基礎上,再適當進食其他蛋白質肉類及蔬果「為助」、「為益」、「為充」。如此,才能具足能量。蛋白質及蔬果是重要,但排序不該在五穀之上。

  3.在《物性飲食》中,有介紹禾本科植物的「物性」:

世界上絕大多數的主食,如:米、麥,幾乎都是來自於禾本科的植物。甚至就連許多我們認為是野生的雜草、芒草,通常是草食性動物賴以維生的食材,其中有多數也是禾本科的植物。這代表了禾本科植物的生命力很強,對於各種土質都有很高的親和性,以及對於氣候的耐受性,能承受的範圍很廣。對人體來說,這種「致中和」、「容得下」、「化得消」的性質,很能補益脾胃,的確是非常適合從其中選出主食,供我們經常、大量的食用。無論是低矮的草本形態,或是高大如竹子,禾本科植物的莖,通常會呈現出較明顯的「節」的結構,而且節間多數經常是空心的,葉脈通常呈現平行狀排列。平行的葉脈又透露出相當的木性,木的屬性之一在於「疏泄」,代表其貫通、幫助代謝的特性較為明顯。「節」這樣的結構,反映在人體的話,通常我們會在四肢上看到,代表一種向前延伸並間隔有停留,帶有節律的生長形態,又保留了有「轉折」的彈性。人體的關節與腎的功能有關聯,這代表「節」的部分也帶有水的屬性。較多的禾本科的種籽帶有豐富的澱粉質,也就是與水以及油脂都有很好的親和性,雙向的親和,屬於土的性質。而通常禾本科的植物對於水分、日照、溫度、土壤肥度等的環境變化,能夠適應的範圍很廣,所以在不同的氣候帶的人們都可以種植作為穩定供應的主食。而當稻、麥等的種子在採收的前期,先做採種、留種的動作,保留最強健的種子,令其自然乾燥,在陰涼處保存,不需要特殊的設備,相較於通常隔年之後就無法播種的多數蔬菜種籽,就算經過五年以上,再重新浸水之後,九成的米、麥等種籽還是可以順利發芽、播種。這種能把能量與養分深度的保存下來的特質,與人體胃氣三力之中的「睡得沉」,亦是不謀而合。而禾本科的糧食作物,像是稻、麥的秧苗成長之中,有一個特別的種植技巧:通常植株在成長的過程中,如果受到外力的推倒,往往會影響成長,甚至死亡。但是稻苗或麥苗在成長的過程之中,如果刻意給予輕度的踩踏,只要不至於死亡,往往反而能夠激發出幼苗更旺盛的生長能力,結穗的質地會更加紮實。這種「雜草」般的生命力,正是我們需要像這類米麵主食所借用的。我們又可以進一步來看:現今許多主張少吃主食、不吃主食,甚至視主食為影響身體正常功能的因素的說法,不但不合乎天地大道,更可能造成生命力的脆弱,嚴重傷害胃氣,萬不足取。

*物性:《物性飲食》一書這樣定義:在自然界能夠自然產生、穩定存在的各種物質,其所持有的普遍性特質。

*致中和:方劑、飲食,就是導正身體的偏性,讓身體重新回到「中」的狀態,也就是「致中和」。

*容得下:指有好的納受能力,比方胃口好不好。

*化得消:指的是有好的化消能力:一方面是要使食物能夠化解、消去,一方面則是還要把化消之後的產物給運行開來,輸佈到身體各處。

*睡得沉:人體晚上容易入眠,入眠之後睡得沉穩,甚至不容易起夜小便,或是能夠維持穩定的睡眠,不容易被驚醒,或者是做了睡醒後不會清楚記得的夢,其實都跟胃氣的穩定有非常重大的關係。

*胃氣三力:容得下、化得消、睡得沉。(請見《太極米漿粥》一書。)

  4.所以日常三餐最重要的是五穀,用來充養五臟之氣,五臟六腑的健康對我們來說是最重要的,為什麼?因為沒有五臟六腑的健全運作,我們的呼吸、消化、循環、代謝及排泄、運動⋯⋯的功能,全部都無法進行。

*五穀:《孟子》〈騰文公〉稱五穀為「稻、黍、稷、麥、菽」,稻即稻米;黍不是我們所熟知的玉蜀黍,而是黍米,屬於小米的一種;稷也是一種小米;麥指的是大麥、小麥;至於菽指的就是大豆。

 

.生活在台灣適合的主食:

那在台灣適合吃哪種五穀當主食?

  1.黃獻銘醫師在這篇「【吃米好還是吃麥好】之四:順天應地,寶命全形」裡有說明:

天生萬物以養人,一個事物的好壞並非人為的固定標準,而以「順天應地」為大原則。任何人事物都沒有一個絕對性的價值,比如人蔘與蟲草可能在某些體質的人身上是毒藥,而大黃芒硝在某些體質的人身上卻是救命仙丹。

而米食排濕氣,在台灣就十分適合,而小麥雖然釀濕,但就更適合在乾燥的地區當主食。比如中國北方、歐洲美洲……所以故事一開頭的強哥在乾燥的歐洲生活,每天麵食麵包啤酒反而適合當地的氣候,但一回到潮濕的台灣,這類飲食習慣反而讓濕氣過度。

  2.所以台灣是適合米食的,米還有哪些「物性」?在《物性飲食》一書中,稻米除了上述禾本科的物性以外,還有以下的物性:

水稻在種植的時候有一個特別的技巧:在稻秧成長到快要抽穗的時候,把田裡原本維持在約五公分左右高的淺度積水一口氣放掉,接著保持連續五天的完全無水狀態,地表會因為極度的乾燥而龜裂。這時候稻秧原本的根也會斷裂,並且在受到刺激之後,重新長根,往耕地的更深處延伸,讓整個植株的抓地能力以及吸收養分的能力更為提高,以提供接下來抽穗的時候,讓穀粒更加飽滿的準備。通常一般的植株都是喜歡維持在喜好的環境之中,如果一旦日照、水分、溫度等環境條件突然發生大幅度的變化,可能就會很快的死亡。但是水稻並不會太快被突來的反向的水分變化給打敗,而是立即做出順應的調適變化,來提高自己存活的能力。這更證明了稻米是一種具有我常說的「雙向調節」能力的植物,而且,他的雙向調節能力非常的高,這是其他植物少有的現象,這也可以說明,為何地球上近七千多年的人類文明之中,稻米從許多的主食作物之中脫穎而出,成為世界的前三大糧食作物之一。

作為主食,粳米與秈米自然都很適合日常餐餐大量食用。又因為稻米精製成為精白米之後,除了透出白色的金性,代表含有了各種均勻的色光,可以幫助人體在正餐之中同時攝取由各種不同屬性的食材而來的津液,一同收斂肅降,甚至是吸附火屬性的能量,避免紛呈的物性干擾胃氣調和,而達到「致中和」的效果,讓養分更容易被人體所吸收。去除掉大部分的稻米的結構之後,種子的下墜力道也減弱,因而可以讓養分停留在脾胃的時間更長。在緩降之中,不但容易有飽足感,也可以爭取到最大的吸收消化效果,提升養胃的功能。

上述第二段就說明了吃「精白米」的好處。現代人容易受西方營養學的影響,認為吃「糙米」較好,《物性飲食》也說明糙米的物性:

糙米,因為還保留有較粗硬的種皮,所以較不容易為人體化消吸收,光是從需要較長的烹煮過程,就可以得知。又因為糙米保留了更多的稻穀的結構,所以在脾胃之中停留的時間會更短,更增加了消化的難度。縱使有再多的養分,對於人體來說也是「穿腸而過」,看得到但很難吃得到。

下面連結的影片說明所謂的「健康粗糧」不一定有益健康!

https://www.facebook.com/share/v/19SaRhLzg1/ 

  3.陳嘉帆醫師在這篇文章中說明吃粳米(白米的一種)的好處:

https://www.facebook.com/share/p/19d4KGy6vW/ 

《本草綱目·卷第二十二》載粳米(就是白米飯啦):「甘、苦、平、無毒,益氣,止煩止渴止洩;溫中,和胃氣,長肌肉;壯筋骨,益腸胃;通血脈,和五臟,好顏色。」李時珍曾對粳米給予了高度評價,書中還言其有「治一切諸虛百損,補中益氣,強筋壯骨,生津,明目,長智」。

很多病人都會說他要吃肉,不然會肌少症,恰恰相反,肉不好消化,而且會養壞菌,反而不容易長肉,還會導致慢性病。

唐 孫思邈 《千金要方·道林養性》中說:「每食多不用重肉,喜生百病。常以少食肉,多食飯及少菹菜,並勿食生菜、生米、小豆、陳臭物,勿飲濁酒……食畢當漱口數過,令牙齒不敗,口香」。強調就是要少吃肉,以免罹患疾病。

 

看完上面的說明,應該就能明白為什麼我們要吃主食,以及主食是白米的原因了!

之前在「漢唐經方學堂」上課時,老師就感嘆地說:「白米飯已經被污名化了!」我們受西方營養學把食物分析到元素的影響,都以元素的觀點來看吃進去的食物,但我們吃食物時是整個吃進去,並不是只吃食物裡面的元素,想想看:把元素合在一起,會變成食物嗎?會變成植物或動物嗎?很多元素統合起來的物性,應該與個別元素的性質不同!

 

接下來來看郭育誠醫師及西方醫學的看法:被誤解的白米飯;要瘦、要排便正常,就要吃白米飯;糖尿病患者可以吃白米飯:

1.遭到誤解的白米飯

此時白米飯或白粥就是兩全其美的選擇,因為白米飯或白粥色白入肺,甘淡養脾而不生濕,以現代研究也發現吃白米飯或白粥後肺經氣分增強,而白米是最不易受潮發黴的穀物,代謝後只產生水和二氧化碳都可直接排出體外。

可惜的是,一般人總以錯誤的烹調結果來否定白粥的功效;其實只要以新鮮的白米加水熬煮,而不是用煮熟的米飯烹煮,便不會產生酸味,食後也不會反胃;原因正是臺灣濕氣太重,連最不易受潮的白米,煮熟後隔餐的米飯都會發酸發酵,更何況是其它的食物。

2.胃氣為後天氣血之母

所以漢醫最重視胃氣,認為是後天氣血之母,《內經》提到「五五二十五陽」, 就是強調胃氣是其他陽氣的源頭,唯有中焦足陽明胃經充分消化吸收水穀之氣,並且排空了,將食物的精華傳輸於相表裡的足太陰脾經,再貫注於血脈之內,並藉由循環系統敷布全身,血中的血糖夠,氣血才可以往上焦輸送,維持頭上腦細胞的正常運作。

⋯⋯⋯⋯⋯⋯⋯⋯⋯⋯⋯

可惜現今大多數的人聽信各種短期流行營養學的偏見,認為稀飯是高GIGlycemic Index,升糖指數,簡稱GI)的食物,容易迅速讓血糖升高,吃米飯會發胖等等奇怪的說詞。一般病人也常反應吃粥會反胃,殊不知食物的調理與食用方式決定了不同的功效,白飯煮的稀飯當然令人作嘔,因為是隔餐的食物,容易受微生物汙染,換成生米熬的新鮮熱粥,才能調和脾胃與營衛之氣,發揮在生病時補充能量與提升免疫力的作用。

3.新鮮白米現煮的粥能暖胃與增強體力

至於血糖上升的理由更是因噎廢食。含葡萄糖的醣類消化之後,血糖當然會上升,除非吃不會消化的牧草!

測到血管內的血糖太高,不代表送至器官組織的葡萄糖足夠或過多,糖尿病的循環系統狀況,好比高速公路塞車一樣。有經驗的司機都知道,高速公路塞車嚴重,常常是下交流道車輛太多回堵。車禍更會造成嚴重塞,不排除意外事故,光用匝道控制車流量,是解決不了交通的問題。

為了解決高速公路塞車的問題,不吃醣類或斷食,就像封閉高速公路匝道,不讓車流進入,道路是暢通了,但回家的用路人不是到不了家,不然就是走費時的替代道路。科學漢醫臨床治療糖尿病,並不是用這樣的方法,而要能真正解決問題,在於循環系統出現的問題,必須得到改善。

當血糖可以送到需要的器官組織,並充分運用,當然不會堆積於循環系統的血管內。如同高速公路交通問題,沒有人會願意困在交流道,也沒有人喜歡把高速公路當停車場。當十二經脈通暢,吃新鮮的白米粥怎麼會得糖尿病!

4.吃新鮮白米飯可以減重?!

十幾年來,當代漢醫苑診所的患者群中,流傳一個不公開的秘密,也就是郭醫師要求病人吃白米飯,反而體重減輕,而且幾乎沒有例外。

如今秘密解答了一部分,美國《流行病學期刊》的研究顯示,五七二個健康成人記錄他們四年來的飲食和運動內容,再測量BMI,結果發現,吃低升糖指數的澱粉類,並不會造成體重增加(康健雜誌148期,2011

5.要瘦,就要吃澱粉

胰島素抗性現象和毒癮很像,染上毒癮後,會對毒品的需求量愈來愈高,產生耐受性,這種現象成為惡性循環,就是後來變成糖尿病的主因。

不過,這個說法只對了一半。澱粉類被吃進的當下,的確會引發胰島素分泌,但那是正常過程。而且澱粉不是都一樣的,不能將所有的澱粉類混為一談,澱粉也分好澱粉和壞澱粉,壞澱粉才會讓你的血糖像搭雲霄飛車,忽上忽下。

升糖指數(glycemic indexGI)是一種指標,指食物需要多久才能影響血糖,高升糖指數的澱粉類通常是含糖的、經過精製後的澱粉,而低升糖指數指的是有較多纖維的天然食物。也就是說,炸薯條的升糖指數就比葡萄柚高,餅乾當然比菠菜高。

發表在美國《流行病學期刊》的研究,572個健康成人記錄他們4年來的飲食和運動內容,再測量BMI,結果發現,吃低升糖指數的澱粉類並不會造成體重增加。

6.不吃飯當然便秘

一位複診病人回診,向我抱怨便秘的問題。我查看了上次初診的處方籤,明明就是處理排便不順暢的「大柴胡湯」。為什麼病患還是便秘呢?於是詢問病患一天吃幾碗飯,病人回答「兩碗飯」。我告訴他那當然要便秘,少了幫助排便的膳食纖維,能量又不足,大便當然排不出來。

「那我一天要吃幾碗飯?」我回答「四碗白米飯。」病人回答「那不會得糖尿病嗎?」我說怎麼會得糖尿病,一碗白米飯八十克,四碗飯三百二十克,完全消化吸收後,產生一千二百八十大卡。人體一天的基本熱量是一千五百大卡,吃了四碗飯根本尚未達到基本熱量,怎麼會得糖尿病呢?

⋯⋯⋯⋯⋯⋯⋯⋯⋯⋯

門診中有這樣想法的病患多不勝數,『迷信』吃白米飯會得糖尿病,受便秘之苦,其實只要遵守醫囑,不但不會得糖尿病,還會瘦下來,

每週至少減重半公斤。

對於「肝實脾胃虛」的病患,白米飯比人參好用,真是救命仙丹!

7.便秘到掛急診  你為什麼不吃飯

我披頭就問便秘的病患「一天吃幾碗飯?」「一碗」「我糖尿病,不敢吃飯。」「吃飯不是不好?」「我怕血糖高,我不吃飯。」「白飯不是精緻澱粉?不是高GI飲食?」

真可笑!這些似是而非的理由都是自做自受的苦難。

臺灣在過去三十年,白米的用量少了一半,但糖尿病沒有減少,還多了幾倍以上。

商業的扭曲真的很可怕。

其實臨床上我只要請這些便秘的病人一天吃四碗八十克的白米飯,大便就會通暢了。因為白米飯是最好的膳食纖維,這種短纖維才是真正能幫助腸道蠕動,促進新陳代謝與排便。

但病患通常都不會相信,因為大眾媒體報導總是把白米飯當成頭號戰犯,去之唯恐不及。真正的原因在於白米飯太便宜了,不利於商業利益。若不是這三十年白米少了一半,那有食品業者熱銷的空間。

8.糖尿病不該吃白飯?新陳代謝醫翻轉迷思:吃對白飯控血糖|洪建德醫師|名醫的餐桌

許多人把吃米飯與肥胖畫上等號,不少糖尿病患更認為吃飯是禁忌,但新陳代謝科洪建德醫師則說:恰恰相反。他解釋,我們就是因為飲食西化,少吃米飯,卻吃了太多其他升糖指數更高的食物,導致糖尿病流行病學發生率上升。

洪建德醫師表示,因為全球的衛生部、糖尿病專家、保健專家及營養專家等,所組織的國家與醫學會推薦的都是主張均衡營養,也就是說每天熱量的50%至60%要來自澱粉,而這之中白飯最好吃。

「我到過很多國家、認識很多文化,不會看輕任何一個文化,但假如要說好吃,我覺得白飯才是最好吃的。」洪建德醫師也說,白飯很適合與肉類、海鮮及蔬菜等各式各樣食材搭配。

9.打破吃飯會胖的心魔:案例分享

另外有一個說法,吃冷飯比吃熱飯瘦。千萬別啊,對身體健康的吃法是:

吃「熱的、熟的、鹹的」

吃熱的下去,先不管食物含有什麼營養,光是「熱」,就對身體有幫助。血管會擴張,毛孔會擴張,可以增加身體機能跟排毒機能,所以「熱」的本身就可以增加免疫力(譬如發燒,體溫上升,免疫力會跟著增加),而且吃熱的會增加「食欲」,有食欲,表示消化機能已經準備好消化食物了。沒食欲硬吃的話,也沒有辦法把吃進去的東西轉變成身體能用的東西。

就像熱機一樣,我們身體就像一台機器,在沒有發炎的時候,正常的生理機制下,也需要常常熱機,保養機器(養生)。

熟食,可以降低細菌量,保護我們不生病,也可增加食欲。(生食不會香噴噴,熟食才香,食物香可以促進食欲)

10.瘦身不能吃澱粉? 日本醫師逆風靠「白飯」減12公斤!公開不復胖菜單

減重族群普遍認為應限制碳水化合物攝取,然而,日本診所醫師梅岡比俊在其著作《醫生教最佳減肥方法》中分享了截然不同的經驗。他自述初期也曾透過嚴格戒斷碳水成功減重10公斤,但體重卻迅速反彈。之後,他採取了以米飯為主的飲食方法,在身心更平衡的狀態下,反而狂減12公斤。

 

所以,請好好吃主食:白米飯,吃白米飯不會造成肥胖,也不會導致糖尿病,正所謂「人是鐵,飯是鋼」啊!

 

「內壯」系列文章

「修金丹志脱塵緣」系列文章

「偶思」系列文章

物性飲食上2.JPG

arrow
arrow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心領神會 的頭像
    心領神會

    心際效應

    心領神會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