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6/29)上午是王世溫老師鄭子太極拳的第三十四堂課,將上課內容紀錄一下,憑記憶及目前的理解記錄,應該有疏漏及錯誤:
老師先請A師兄帶大家行拳,結束後A師兄問有關掤的問題,老師請他打左掤及右掤,然後問大家看到什麼?
今日(6/29)上午是王世溫老師鄭子太極拳的第三十四堂課,將上課內容紀錄一下,憑記憶及目前的理解記錄,應該有疏漏及錯誤:
老師先請A師兄帶大家行拳,結束後A師兄問有關掤的問題,老師請他打左掤及右掤,然後問大家看到什麼?
今日(6/22)上午是王世溫老師鄭子太極拳的第三十三堂課,將上課內容紀錄一下,憑記憶及目前的理解記錄,應該有疏漏及錯誤:
我問:斜單鞭之後肘底看捶,我自己做,感覺要把重心移到後腳去不太容易、不太順?
今日(6/15)上午是王世溫老師鄭子太極拳的第三十二堂課,將上課內容紀錄一下,憑記憶及目前的理解記錄,應該有疏漏及錯誤:
我問:左掤:起勢之後轉到右邊,移重心到右腳,要先呈七三再繼續把重心完全移到右腳,再肩胯合收左腳盪出去,還是不用刻意呈七三,直接把重心完全移到右腳?
今日(6/8)上午是王世溫老師鄭子太極拳的第三十一堂課,將上課內容紀錄一下,憑記憶及目前的理解記錄,應該有疏漏及錯誤:
課程一開始,老師請師姊帶領大家行拳,結束後,針對幾位師兄姊的狀況及提出的問題進行調整:
轉身擺蓮:退步跨虎後,左腳在前,右腳在後,右手合左手,用兩腳前腳掌向右轉圈到後面,再把左腳盪到右腳前面,用左腳跟、右前腳掌再轉回來。
今日(6/1)上午是王世溫老師鄭子太極拳的第三十堂課,將上課內容紀錄一下,憑記憶及目前的理解記錄,應該有疏漏及錯誤:
課程一開始,老師請師兄帶領大家行拳,結束後說明大家的狀況:
1.普遍動盪不分、開合不分、虛實不分。
下午帶完煅煉班,先站左腳金雞獨立樁41分鐘,站完本來就要走了,突然想到好久沒有錄影太極拳了,於是來打一趟吧!
王世溫老師的太極拳進階班教到「如封似閉」,ㄣ~稍有進步,還是有很多需要調整的,沒關係,一步一步來。
今日(5/25)上午是王世溫老師鄭子太極拳的第二十九堂課,將上課內容紀錄一下,憑記憶及目前的理解記錄,應該有疏漏及錯誤:
今日稍遲到,抵達時老師已經在教八段錦第四式:「五勞七傷往後瞧」,上次老師有說明收下顎及轉頭的功能:讓腦脊髓液的循環更順暢,充分供應腦及脊髓營養及排除代謝廢物。這原本是老師提出的創新推測假說,結果師兄真的搜尋到國外知名期刊nature有學者研究點頭、轉頭對腦脊髓液動力學的影響,剛好印證老師的假設呢!簡單說一下:顱頸交界處的枕下肌群藉由肌硬膜橋與脊髓硬腦膜連接,在頭部旋轉過程中,枕下肌群可以透過肌硬膜橋牽引頸部硬膜套,然後頭部運動可以像肌肉泵一樣工作,根據硬膜囊的變形驅動腦脊髓液,這樣腦脊髓液的循環就會變好了。老師正在修訂八段錦的新版,希望這些證明都可寫入書中,並以圖說明,讓大家以現代醫學的角度認識傳統功法的珍貴!
傳統功法能流傳下來,一定有其道理,只是很少有人以現代的科學、醫學方法去設計實驗驗證,師兄搜尋到的論文,正好可以證明。如果要以經絡的狀況來驗證功法的功效,或許可以跟郭育誠醫師合作,他的「脈診儀」由王唯工教授發明,經由郭醫師30幾年的實際臨床驗證,儼然成為以科學整合當代中西醫學,融合古籍經典與現代科技的典範,易筋經、五禽戲、八段錦、太極拳或形意拳、八卦拳,或許可以經由實驗設計,在練之前、之後分別測量身體的經脈狀況,以了解每一招式對身體的影響。好,列入研究錦囊裡。
今日(5/18)上午是王世溫老師鄭子太極拳的第二十八堂課,將上課內容紀錄一下,憑記憶及目前的理解記錄,應該有疏漏及錯誤:
老師要我帶大家行拳,打了一會兒,老師說我打太慢了,然後繼續看大家行拳,再過一會兒,說:好,就到這裡,再下去可能要打到下課了。
老師語重心長的告訴我們大家普遍的狀況:一是對整個套路的招式不熟,二是式跟式的連接轉換沒有做好。式跟式的連接轉換就像《十三勢行功心解》裡的:「往復須有折疊,進退須有轉換」,每一式之間不是斷掉的,而是有折疊轉換。
今日(5/11)上午是王世溫老師鄭子太極拳的第二十七堂課,將上課內容紀錄一下,憑記憶及目前的理解記錄,應該有疏漏及錯誤:
一早稍遲到,老師正在教孫思邈養生六字訣:肺:發「呬」音。
雙手在前稍環抱平舉,沈肩墜肘,以胸轉到背後膏肓穴,雙手大拇指比「讚」向前推出時,由肺發出「呬」,濁氣由肺經雲門、中府至大拇指出。
今日(5/4)上午是王世溫老師鄭子太極拳的第二十六堂課,將上課內容紀錄一下,憑記憶及目前的理解記錄,應該有疏漏及錯誤:
問:預備式時左腳往左跨一步,移重心後,是不是用雙腳內旋開髖,把身體轉左及右腳扣回?
老師要我做一遍,邊做老師邊講重點,然後示範並講解:先移重心至右腳,「一節一節鬆沉至腳底」,從腳底開髖身體自然右轉,左腳跟跟著抬起外轉,胯合收左腿,尾閭將左腿盪出去,左腳放定後,移重心至左腿,「一節一節鬆沉至腳底」,再由雙腳內旋回扣右腳、身體轉正,最後移中軸至兩腿中間,此時髖是開的,直接接起勢。
今日(4/27)上午是王世溫老師鄭子太極拳的第二十五堂課,將上課內容紀錄一下,憑記憶及目前的理解記錄,應該有疏漏及錯誤:
老師先請師兄帶大家行一趟拳。我發覺自己行拳時比較沉得住氣,慢慢打,盡量把每一式的細節都做到,然後等氣到哪裡才動到哪裡。目前的重點在鬆、蹍步及定式時要站好步法及形合氣開:
1.有時打著打著就忘記鬆,需要不斷提醒自己肌肉鬆掉,用筋及骨以形導氣;
今日(4/20)上午是王世溫老師鄭子太極拳的第二十四堂課,將上課內容紀錄一下,憑記憶及目前的理解記錄,應該有疏漏及錯誤:
今天提早一點到,就先行拳一下,打到提手上勢時,突然聽到:「揪斗!揪斗!」原來是甘台師兄,他看到我單鞭轉提手上勢時,兩手會放下再上提,這樣容易被壓制,兩手合應該維持在膻中至肚臍的高度,也就是氣沒有下沉。哇!感謝甘台師兄,不然原本都是先讓氣下沉後,再擠上去,分兩段進行。
老師要我們先行一趟拳,他先去上廁所,於是我們就打一趟鄭子太極拳。打完後,師姐說早上老師有提醒她左掤定式時,右手是按要肩合,這時老師剛好回來,我們就做一次給老師看,怎樣才是正確的肩合。肩合是用雲門、中府裡面的筋內轉,不是外面的裹肩,也不是兩肩向內擠,從外面其實看不太出來。還好我有做對,老師請其他師兄姐觸摸我的右邊雲門、中府,還好大家有感覺到。
今日(4/6)上午是王世溫老師鄭子太極拳的第二十二堂課,將上課內容紀錄一下,憑記憶及目前的理解記錄,應該有疏漏及錯誤:
課程一開始,老師介紹由美國回來的師兄姐,並請師姐示範他們在美國所教授的易筋經。師姐一式一式的示範每經的招式,老師則以太極拳的心法為其中幾式「點睛」。比方:膽經、肝經,氣由外側環跳穴下,再由腳大拇趾內側上。太極拳是以形導氣的功夫,傳統功法如易筋經、五禽戲、八段錦,也是藉由以形導氣來疏通經絡,讓氣血暢通,這樣就能使身體健康呢!
今日(3/30)上午是王世溫老師鄭子太極拳的第二十一堂課,將上課內容紀錄一下,憑記憶及目前的理解記錄,應該有疏漏及錯誤:
老師上完八段錦,他的新書《太極拳解析》今日已到,大家人手一本,排隊請老師簽名!
之後老師大概介紹這本書:第一、二部分分別是「總論」及「太極拳拳理剖析」,第三部分則是「三十七式拳架及勁法解析」,這章好像寫論文一樣,每一式從文獻回顧式的「各家精要」,蒐集古往今來各家對該式的精闢解說;再到「動作要點」,輔以圖片說明每式的動作流程;最後則是「心法」,是老師對該式的勁氣二法及對敵的心得。這本書是非常難得的太極拳專書,哪裡買?請上蝦皮購買:https://shp.ee/qs5pmdq
今日(3/23)上午是王世溫老師鄭子太極拳的第二十堂課,將上課內容紀錄一下,憑記憶及目前的理解記錄,應該有疏漏及錯誤:
老師先複習無極樁:兩腳平行步,髖開,肩胯合,頭往上頂,肋骨往下撐,兩手微彎撐著,有點往下按,氣合進去合於丹田。
今日(3/16)上午是王世溫老師鄭子太極拳的第十九堂課,將上課內容紀錄一下,憑記憶及目前的理解記錄,應該有疏漏及錯誤:
今天是新一期八段錦、鄭子太極拳推廣班的開始,報名參與的人數越來越多呢!希望大家都能持續練習,對身體一定能產生效用的!
老師教完八段錦後,要我帶大家打一趟太極拳,打完後老師說:「煜隆進步很多。」哇!真是太好了!真是很不容易呢!天天練還是能累積一些成果的,當然還是有很多需要改進的,繼續加油!
由於太極拳是骨架子拳,那如果我們上課時能有骨骼模型對照,不曉得是否可以比較容易理解?
骨骼模型雖然可以呈現人體硬組織的架構,但無法呈現軟組織諸如:肌肉、筋膜、韌帶、皮膚,甚至神經、血管、淋巴管、間質組織的狀況!目前我知道的實體模型,如要有骨骼的清晰呈現,大概只會在骨骼上標示肌肉的起止點,最多做到關節韌帶的呈現。
所以要有配套:如果要知道哪條肌肉、韌帶牽動哪根骨頭,可能要用解剖app看比較清楚。這方面我是使用Atlas2021版,趁打折時買的。記得多年前在上肌力及體能訓練時,教練也有介紹一款app,說明什麼動作使用哪些肌肉時,會有個小小人出來把肌肉黏在骨骼的起止點上,非常生動有趣,但已經忘記是哪個app了。
每個人的身體狀態是由日常生活習慣、情緒、感受、想法累積而成,這裡的「身體狀態」指的是:健康狀況、姿勢、動作,簡單說就是自己如何使用、保養身體。
每個人的身體狀態不同,呈現出來的外在就不同,所以在做動作時就無法要求都做到同樣的呈現。而這樣的不同非常難改變,因為已經刻畫在腦中變成一種反射動作,所以在林兩傳醫師所著的《身體的立體結構網絡》〈身體的使用〉中提到:「我們的每個動作、對肌肉的使用,都已在大腦裡形成了條件反射;沒有人在旁邊指點,我們是無法透過反省,看清楚這不同的身體内在運作的。」
就我所接觸的方法中,我認為「身心學」或許是可以讓自己覺察到慣性動作的方法,尤其是費登奎斯方法:在帶領人的口語指引中,以輕柔緩慢細微的動作,讓自己覺察動作的各種可能,鬆解原來的慣性,建立新的神經連結,從而使自己的心開啟另一扇窗!過程中沒有對錯,只有有機式的學習,就像嬰兒學走路一般,不斷地嘗試。後來的神經科學家發現我們的腦神經具有神經可塑性,並非一成不變,就可說明費登奎斯方法有效的原因,不過我覺得應該還有其他層面的因素,據說費登奎斯博士也曾經研究過東方的經絡,他本人也擅長柔道,就不曉得是否研究過內家拳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