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3/23)上午是王世溫老師鄭子太極拳的第二十堂課,將上課內容紀錄一下,憑記憶及目前的理解記錄,應該有疏漏及錯誤:
老師先複習無極樁:兩腳平行步,髖開,肩胯合,頭往上頂,肋骨往下撐,兩手微彎撐著,有點往下按,氣合進去合於丹田。
肋骨往下撐,頭往上頂,就分清濁二氣,前面的氣下,後面的氣頂上去。意念要收進來,心猿意馬、隨便亂想就沒有用。意念收到丹田,肋骨下按,全身的力量鬆到湧泉,全身氣下,沈到湧泉。
老師站時讓我們把手放在他的雲門、中府上,感覺肩胯合時筋的動態:提胸,肩胯向中間合時,筋會往中間靠。
丹田本來是軟的,無極樁一站,肩胯合,丹田就會像氣球充氣一樣充滿氣,按丹田則飽滿有彈性。
之後老師一一檢查我們的站樁姿勢,我們肩胯合時會把肩緊繃起來,肩要鬆,氣才能行於手指,氣行於手指,手掌指的形狀狀態就不一樣,手指最後一節末端會紅紅的。而且站樁站得對,就不容易被推倒。
混元樁:同樣平行步,肩胯合,兩手抱於胸前。無極樁是肋骨下,氣下於丹田,混元樁的氣抬起來,提到膻中穴,肋骨是張開的。沈肩,肩不要提起來。手提抱於前,是靠著肋骨張開撐著,練氣提到胸、提到膻中,手好像抱著球。
我們站時會把肩提起,沒有沈肩,肋骨撐的也不夠。
接下來老師再教「白鶴亮翅」:
靠之後,開兩髖使氣經尾閭上,再含胸,肋向兩旁脹,使右手浮起、左手向左撥按。最後肩胯合,氣由指尖吐出去,「形合氣開」,形合怎麼對敵?原來氣是開出去的!這我得好好琢磨琢磨。
那腳呢?腳要如何盪出去?欲左先右,右手跟左腳是相連的,用尾閭盪出去。我們身體通常沒有連在一起,我自己一直不知道腳要怎麼盪出去,都是用腳跟身體分開地直接伸出去,原來是要欲左先右,用尾閭盪出去,這樣腳跟身體就連起來了,不然好像腳是腳,身體是身體,而且虛腳的力量來源也有了。我覺得這蠻重要的,行拳時有不少地方需要移步,如何不是腳自己伸出去,而是用合胯,然後尾閭盪出去的移步,讓全身能夠合為一體,就是功夫了。
我問老師:右手上,左手下,那是右邊肋骨脹,左邊肋骨下嗎?
老師做白鶴亮翅,讓我摸他的兩邊肋骨,我感覺兩邊都向外脹,只是勁氣的方向不同。
接著老師將我們分組練習,大家互相觀摩指正。
白鶴亮翅的以往影片整理:
1.白鶴亮翅也是掤勁,靠之後,從襠膨脹起來,氣吐出去,分兩半,右邊脹、左邊下按,右邊脹起來後,裡面要再轉一下。太極拳的勁從來沒有直上直下,是螺旋在轉,上來一個螺旋,出來轉一個螺旋,都在裡面,功夫都在裡面在做。
2.從下面先開胯,兩手纏絲。先開胯,胯開後,左纏右纏,肋骨張開,氣脹開,鼓起來,前腳盪出去:抽進來、合胯、出去。前腳是虛腳,虛腳抽起來可以踢、可以踹。氣上時,上面分勁,左分右分,氣張開,氣是肋骨張開脹起來的。一般推人是用肩,白鶴亮翅是從下面鼓起來,左右分勁,再出去。
我問:靠的兩個部分如何連起來?
老師示範:提手上勢之後,用胸轉鑽進去轉開對方的手,如果只用手就無法轉開,然後前腳偷步進去靠!
哇!原來我做錯了,胸轉鑽進去時,重心並沒有移到前腳,ㄧ移到前腳對方就聽到,就無法鑽進去了。另外,我鑽進去時都提肩用手,不是用胸轉,所以都轉不開對方的手,得多加練習。
同學問:站樁站久感覺腳掌會慢慢壓平,但老師說要足弓含一雞蛋,那要怎麼做?
老師:足弓要維持含一雞蛋,這樣才能練到筋。
接著老師跟我們搭手示範有含雞蛋跟沒含雞蛋的差別,有含雞蛋才能把對方推出,力量是從腳底上來的!
老師再次強調「蹍步」的重要:
太極拳如何以形導氣?《太極拳經》:「其根在腳,發於腿,主宰於腰,形於手指,由腳而腿而腰,總須完整一氣。」又云:「周身節節貫串,毋令絲毫間斷耳。」 每一式都要做到從腳到腿到腰到手,節節貫串上去,這樣就是在做以形導氣。太極拳的功夫在腳,所以腳的功夫是基礎,非常重要!
老師:鄭曼青師爺說:「手容恭,足容重,要撐要撐豎脊樑。」(註)是同樣的道理!
中午吃飯時問老師:
問:每次練太極拳之前,是不是要暖身或有一些預備動作鬆身?
老師:沒有,太極拳本身就是要放鬆練。
再問:那有沒有什麼撇步可以練放鬆?
老師笑著說:站樁。
同學問:為什麼學了招式,老師還要示範如何對敵應用,跟我們搭手對練?
老師:功夫有體用,「用」是用來驗證「體」練得對不對。
註:鄭曼青師爺座右銘:「手容恭,足容重,要撐要撐豎脊樑,要認有中言勿縱,處心要寬厚,為人要忠恕,能忍態須溫,改過在靜慮。」
搜尋到兩個說明,供參考:
https://www.facebook.com/share/Hw8GRtPkLBrXnjDA/?mibextid=WC7FNe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