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6/1)上午是王世溫老師鄭子太極拳的第三十堂課,將上課內容紀錄一下,憑記憶及目前的理解記錄,應該有疏漏及錯誤:
課程一開始,老師請師兄帶領大家行拳,結束後說明大家的狀況:
1.普遍動盪不分、開合不分、虛實不分。
2.重心還沒有移到定位就做下一式。
3.每一式左右手都在轉,就是有陰陽變化。
老師語重心長地說:鄭子太極拳三十七式,每一式都要仔仔細細地做,問問自己,現在有哪一式可以完整的演練出來?
老師請帶領的師兄做起勢,最後手放下來是外三合:肩與胯合、肘與膝合、手與足合,要做到氣慢慢往下沈到腳底湧泉。肘要與肋合,所以肘與膝合也就是肋與膝合。我們大部分都沒有做到氣往下沈,於是老師一一與大家搭手練習,讓我們體會藉由外三合讓氣往下沈。
老師再請師姐做左掤:起勢結束後,重心移到左腳,然後由腳轉右,身體是腳帶著轉,兩手是順勢盪上來,不是主動提起來。接著重心確實移到右腳後,左腳往前跨一步,重心移到左腳時,右手在外是第一道防線,可採,左手在內是第二道防線,掌心向上、左肋左漲跟著重心往前移。重心前七後三定位後,由腳轉上來腰盪出去帶身體轉向正面、左手掌也向內翻轉90度、右手下按,肩胯合,形合氣開。由腳轉上來的勁氣加上右手下按傳到左手的勁氣,這樣威力才夠!要注意手是被動,是腳轉上來帶著身體、手轉,這裡面有虛實陰陽轉換、有動盪、有開合,老師一一跟大家搭手練習,讓大家體會過程中的精妙之處。
老師提到他正在重新寫八段錦第七式:攢拳怒目增氣力,寫到內氣的流轉就停住了:出拳之後收回,氣由三焦經循行到肩髎穴傳到後面肩胛骨上角的天髎穴後,要怎麼傳到右手?
我說:傳到大椎穴再轉。
老師:大椎怎麼傳到另一手的心包經出去?帶脈也沒有這麼高。
老師搭著我們的手實際體會看看:勁是由三焦經到後面肩胛,然後就直接傳到另一邊肩胛耶。
所以老師推論應該是肩胛經由肋骨傳到另一邊肩胛,再經由肋骨轉到前面心包經的天池穴而走心包經出拳。氣與勁合,勁這麼走,氣也應該跟著這樣走。老師一一跟大家搭手,讓我們體會勁氣的流轉是不是如上所說。
十字手:
老師先跟大家一一搭手複習上週的練習:雙腳纏絲,三盤氣圈由胯圈、腰圈到肩圈,右手由肩髎穴轉到後,勁也由前轉到後變肘勁。
接著繼續上一堂課,由腳轉上來變肘勁之後,左腳尖扣回,重心移左腳,肋骨下帶雙手向下。肩胯合,兩臂由兩側向中間捧氣畫圈,十字交叉於胸前,右腳也因肩胯合拉起,此時內氣由腎經往上轉心包經出。肋骨繼續往下帶雙手向外拉開向下按,同時右腳下放擺正,此時內氣由三焦經回,到背部膀胱經下到湧泉。
前面說的「肩胯合,兩臂由兩側向中間捧氣畫圈,十字交叉於胸前,右腳也因肩胯合拉起」,類似提手上勢轉身之後的肩胯合帶雙手及右腳的合,同樣內氣也是由腎經上,由肋骨擠上去到肩肘手出。老師說明之後,帶大家一一練習。
課後有師兄問老師十字手的靠之後怎麼轉肘勁。我自己做時以為重心已經移到右腳,左腳就變虛的,那雙腳纏絲上來時都少左腳那一邊,所以肘勁怎麼做都不夠力,老師說左腳哪有變虛?啊?!沒有變虛?看了以往老師的影片,哇!左腳的勁不要掉!得好好練習體會!
十字手的以往影片整理:
1.十字手是肘勁,如封似閉按之後,合,向右轉時胯勁轉,轉成肘勁,轉開來是腰胯的力。跟八段錦第二式:左右開弓似射雕一樣,如封似閉按之後,往後靠住,靠住後,轉的時候胯轉肘,胯勁轉肘勁,胯勁翻一下轉肘勁,不是光肘,肘沒有勁,是胯轉肘勁。所以是從胯的勁轉上來轉成肘勁,然後合,穿上去,下。
2.如封似閉之後,往後坐,靠。靠的時候:
(1)左腳的勁不要掉。
(2)勁從腳到腰到肘,胯的勁、腰的勁、肘的勁。
然後再合進來,上,下。
所以如封似閉之後,往後坐、轉的時候,胯勁要出來,胯勁完了,再腰、再肘,要一步一步往上轉,氣從襠、腰、肘這樣盪。
抱虎歸山:
接十字手,重心移到左腳,稍沈雙腳纏絲開髖氣上把左手盪起來保護頭,肩胯合,抽肩胯的筋,同時右足跟起,身體向右後側轉。
這邊的「肩胯合,抽肩胯的筋」,很像猴形,電視孫悟空常做的雙手垂在胸前、重心在後腳的動作,原來身體裡面是兩邊肩胯的筋向內轉,才能產生往內抽的勁,不是整個身體往後產生的向後拉。
老師一一跟大家搭手練習怎麼把肩胯的筋往內轉,產生往內抽的勁。
王世溫老師的太極拳專書,請上蝦皮購買: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