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極拳探微(19):練功是透過動作中,骨架不同的動態,肌肉不

每個人的身體狀態是由日常生活習慣、情緒、感受、想法累積而成,這裡的「身體狀態」指的是:健康狀況、姿勢、動作,簡單說就是自己如何使用、保養身體。

每個人的身體狀態不同,呈現出來的外在就不同,所以在做動作時就無法要求都做到同樣的呈現。而這樣的不同非常難改變,因為已經刻畫在腦中變成一種反射動作,所以在林兩傳醫師所著的《身體的立體結構網絡》〈身體的使用〉中提到:「我們的每個動作、對肌肉的使用,都已在大腦裡形成了條件反射;沒有人在旁邊指點,我們是無法透過反省,看清楚這不同的身體内在運作的。」

就我所接觸的方法中,我認為「身心學」或許是可以讓自己覺察到慣性動作的方法,尤其是費登奎斯方法:在帶領人的口語指引中,以輕柔緩慢細微的動作,讓自己覺察動作的各種可能,鬆解原來的慣性,建立新的神經連結,從而使自己的心開啟另一扇窗!過程中沒有對錯,只有有機式的學習,就像嬰兒學走路一般,不斷地嘗試。後來的神經科學家發現我們的腦神經具有神經可塑性,並非一成不變,就可說明費登奎斯方法有效的原因,不過我覺得應該還有其他層面的因素,據說費登奎斯博士也曾經研究過東方的經絡,他本人也擅長柔道,就不曉得是否研究過內家拳了。

另一個就是靠修行,不斷地深入自己的內心,也就是不斷地後退看到自己的背景知識,甚至看到自己的假設,這樣才能改變自己的觀點、感受、情緒、想法,也才能改變姿態、動作。

林醫師最後提到:「生命裡原本沒有的經驗內容,是不可能透過推理而理解的。」其實有時候我們會有某些靈感,這些靈感並非推理而來,推理也推不出來,就像神來一筆一般,不知從何而來,因為完全超出自己的經驗之外,就像很多科學家是先有結論,再推導出推理過程,並不是按照一般的推理導出結論,所以專注推理、推論很重要,但適時的放鬆,讓靈感進入也很重要。這在「人智學」裡有精彩的討論。

回過頭來,當初在看到《身體的立體結構網絡》中,林兩傳醫師提到他師父是如何教五禽戲的,真是心嚮往之,於是趕緊google看能不能找到相關資料或聯絡方式,好不容易聯絡上那位師父的一位弟子,結果得知她已不再收新徒弟了,真是扼腕!

來看看林兩傳醫師以身體的立體結構網絡的觀點,說明練功是在練什麼?真正的高手,身體的狀態又會如何呈現?本來只想摘錄一兩段就好,但覺得實在是字字珠璣,每個字都很重要,打著打著就全章呈現了:

 

《身體的立體結構網絡》〈身體的使用〉

我們的每個動作、對肌肉的使用,都已在大腦裡形成了條件反射;沒有人在旁邊指點,我們是無法透過反省,看清楚這不同的身體内在運作的。

跟師父練了五禽戲,才明白所謂練功是怎麼一回事。練功並不是一種特別的運動,而是學習如何重組身體肌肉的使用習慣,將身體內已經設定的肌肉動態模組,也就是一整個肌肉系統的條件反射重新設定,在重新修正身體的使用方式過程中,同時也重組身體的結構。

我們在日常生活中使用身體的方式,總是固定身體的一部分做為支點,使用支點下方的肌肉,這樣可以精準快速的控制肢體的使用。像要伸手拿一杯水,我們會固定肩膀的肌肉,然後使用手臂的肌肉,伸出手,抓住杯子,拿回來嘴邊。我們總是將肢體分段的使用,一部分做為支點,方便另外一部分做功。所以身體各部位的肌肉系統張力都沒有真正連貫,每個區域各自為政;而練功的目的,就是為了改變這種不自覺習慣,消除身體跨關節間的張力不連貫。

身體的每個部分,因為不同的功能需要,附著在上面的肌肉,都有慣性的收縮方向,每跨過一關節,就有不同的收縮方式,這樣使得身體的每個部分都處在輕微繃緊,每個關節都會輕微受限,影響局部微循環,甚至影響整個身體結構。

在士林,每次上課,大家先一起練一次套路,然後師父很有耐心的,為每個人修改動作。師父修改每個人的動作時,修改出來的樣子,都不相同,同一個動作,每個人練習時,彎、仰、旋轉的幅度都不一樣,師父說這是因為每個人身體結構不同,肌肉放鬆的程度不一樣,所以練出來的樣子就不會一樣,因為練功真正在乎的是身體內在的連貫與流動,要使每個地方真正的放鬆,而每個人的狀況不同,肢體會在稍微不同的曲度、旋轉、彎仰下,才有真正的連貫,當然練出來的樣子就不一樣。這也是我後來治療時,體會出「勢」的重要的來源,每個人治療時需要的勢都不同。

練功中,師父不會告訴我什麼動作才是標準的,只是照著套路的外形演練,然後師父會不斷地告訴我在這過程中,哪裡沒有放鬆;在身體逐漸放鬆的過程中,各系統慢慢連貫上,結構也慢慢改變,套路的形式便會逐漸變形,也就與開始練時不一樣,演變出因每個人因內在需要而呈現的樣子。因此跟著師父練功,從來沒有所謂的動作標不標準的問題,而是你自己能看清楚自己身體多少而已。

這種練習,沒有師父在旁邊親自指導身體的動作,告訴你哪裡沒有放鬆、哪裡沒有連貫,看書或看影片是完全不可能理解的。因為我們的每個動作,對於肌肉的使用,都在大腦裡面已經形成了條件反射;沒有人在旁邊指點,逐步的拆解這種條件反射,我們是無法透過反省,看清楚這不同的身體内在運作的。

像我們走路,從小被教導要抬頭挺胸,這樣走路的步態,需要腰背腹部用力,做為兩腳肌肉收縮時的支點,久了臀腿肌肉會僵硬,容易腰痠腳痠。而練功要求腰背腹都處在完全放鬆的狀態,利用身形的改變,用骨架的連貫,支撐身體的活動,其中盡量靠韌帶的張力,而不是肌肉收縮的力量。這與一般活動,靠肌肉收縮的力量,用槓桿的方式去支撐身體不同,日常使用身體的方式,會使得肌肉逐漸處在收縮而無法放鬆的狀態,使結構逐漸變形。

我們常常可以看見很多肌肉看起來很大的運動員或勞力工作者,這些肌肉變大的原因,主要並不是因為訓練、使用肌纖維的量變多,而是因為肌肉處在繃緊的狀態沒有辦法放鬆,就是前面說過的筋出槽,如果肌肉之間的排列還原變順了,肌肉看起來圓潤,只會覺得飽滿,而不會覺得很大。

在上課中曾經有一位學生,我把他手臂的肌肉系統還原回骨架上的正常位置,三角肌胸大肌的稜線消失,他說:「老師,你把我練了三年的肌肉弄不見了!」當我們練功逐漸有所得,肌肉的稜線就會慢慢跟著消失,身體各關節原本有的轉折張力,會越來越圓順,真正的頂級高手,手臂是摸不到肌肉線條的,只摸得到一團肉。

練功是透過動作中,骨架不同的動態、肌肉不同的使用方式,來重組身體的結構,我有一個例子可以來做為說明。很多年前,我治療過一位八十歲的台灣白鶴拳宗師。幾個月前他兒子騎機車載他,發生車禍,老先生飛出去,他在空中翻了兩圈著地後滾了一下,然後坐起,感覺沒事。但是後來他有一個問題,坐著時要用原本的習慣姿勢有站不起來的感覺,站著要坐下也覺得坐不下去,必須彎著腰有點撅著屁股才能坐起,其他沒有任何問題,包括打拳的各種活動。問我知不知道為什麼?我說這剛好我知道!

一般人坐起時,彎腰前移,盡量將重心移到兩腳中間,背部、腰腳用力撐起,但是練功的人,坐起時是兩個髖關節彎曲開合,像練功站樁時的升降,坐起時有點像是上下垂直的動。所以一般人坐著,用手指頭頂著他的額頭,不讓他重心前移,是站不起來的,但是練功的人就不受影響。

而那位老先生的腰椎跟薦椎之間稍微脫位了,所以垂直升降角度過大時,受力就有問題,因此必須像一般人一樣彎腰用肌肉做為槓桿的方式,才能夠站起來或坐下。我將腰薦關節調好後,症狀就消失了。因為肌肉沒有損傷,所以一般靠肌肉收縮的活動都正常。

這位老先生讓我記憶深刻的原因,是我摸著他的下臂時,完全摸不到肌肉線條,只摸到飽滿的一團肉,他跟我介紹:「白鶴拳,是一種完全不出力可是可以打人的拳,你可以明白嗎?」我說:「我真的明白,而且還知道您是真正高手!」他問我為什麼知道,我說摸了你的手就知道了……

生命裡原本沒有的經驗內容,是不可能透過推理而理解的。練功是一種全新使用身體的方法,沒有師父帶領,是無法理解的,即使看懂了祖師、師父所寫的典籍、解說,想要自己練習去掌握,也幾乎是不可能的;即使自以為懂了,也只是原本經驗內容的推演,沒有師父給予新的經驗內容,我們無法知道已經形成的條件反射裡面,有什麼樣的問題,也就是沒有辦法去反思已經變成背景知識的内容。這是士林師父,被我稱為師父的原因。

arrow
arrow

    心領神會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