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6/15)上午是王世溫老師鄭子太極拳的第三十二堂課,將上課內容紀錄一下,憑記憶及目前的理解記錄,應該有疏漏及錯誤:
我問:左掤:起勢之後轉到右邊,移重心到右腳,要先呈七三再繼續把重心完全移到右腳,再肩胯合收左腳盪出去,還是不用刻意呈七三,直接把重心完全移到右腳?
老師:是用蹍步,而不是移重心,移重心容易造成誤解,好像只把上半身往前移,不是,是整個像戰車一樣,履帶輾過去,身體跟腳同時移。到七三後,尾閭收進去,後腳自動會起來,再盪出去,然後一樣蹍步,做左掤。
老師繼續延伸說明:《太極拳經》:「由腳而腿而腰,總須完整一氣。」那怎麼由腳而腿而腰?地氣會自己上來嗎?我們要把地氣吸上來嗎?不是!我們要用尾閭(骶骨、薦椎)下,讓自己的氣像龍捲風往下鑽,從膀胱經下,地氣(反作用氣)也像龍捲風從湧泉腎經捲上來,不然沒辦法從腳到腿到腰。我們內轉大腿骨就是在打通通道,讓地氣順利上來。所以拳經講了後面一步,前面一步沒有講。
我:那這樣不是很容易引起誤解?
老師:你練到了,就看懂了。我之前也有講骶骨下、骶骨下。
其實老師都有講,只不過我們那時可能專注的地方不一樣,比方只注意拳架對不對,就左耳進、右耳出了,直到練了一段時間,感覺哪裡怪怪的,或者怎麼勁氣一直無法使出來,才又心虛地問老師。我覺得進階班要重複參加,因為自己在每梯的狀況都不同,只有重複聽,打開心胸的聽,才能進步及調整、修正。老師如果有新體會,也會在進階班分享。
突然想起來我之前有問過:太極拳都說以腰為軸,這個腰真的就是指腰嗎?
記得老師說:經典都說的很隱諱,我們認為腰應該是指尾閭、骶骨,所以我們在轉時不是用前面的腰胯轉,而是用後面的尾閭轉。
從經絡的角度看也合理,從後面陽經下,前面陰經上才合乎經絡的走向。經典果然很隱諱,練到了才能印證。
老師特別提醒,我們讀太極拳經典時,要練到符合全部的內容,不能只符合其中一兩句,或者執著其中一兩句,這樣容易造成偏差。
我:那有些書寫說從丹田發勁、發氣?
老師:那是外家拳,內家拳是從地的反作用勁氣上來。
老師一一跟大家搭手練習,同學也互相搭手練習怎麼骶骨下、然後從腳到腿到腰到手,真的耶!骶骨下,上來的勁氣就是不同!
抱虎歸山之後,捋、擠、按、斜單鞭。老師特別再講捋:之前講捋是講物理性的捋,屬於勁法,捋時左胯不要動,我們左胯通常都會往後移、往後轉,一動勁就斷,就變成上半身在拉對方,這樣拉也拉不動,就沒辦法化:引進落空。老師一一跟大家搭手練習,體會不動左胯的捋,這樣真的才是化啊,很輕鬆的化,不然老是在比蠻力。
捋還有一種是氣法,以意導氣,用意念導引氣,身體根本沒啥動,對方就被捋。老師跟同學搭手示範,ㄣ~搞不清楚要怎麼做,沒關係,這比較高級,慢慢來。
老師提到陳傳龍大師在FB粉絲專頁有po出他的體會:「雖動身不移,乃見浪濤生。此即動化氣,」老師特別留言:「陳師金句,雖動身不移,乃見浪濤生,此即動化氣,可能指的是氣動,意在氣先,意動後氣則鼓盪生波。」
陳大師留言:「只有尊鴐是我知己。明吾所言。」
老師再留言:「陳師很多體會都是高等功夫。」
所以「意動後氣則鼓盪生波」是高等功夫啊!
老師新體會:捋時不是用右手把對方推向旁邊,不管是用蠻力或腳上來的勁,其實很難推動,除非體型有差,這樣也不符合太極拳以最少的耗費做最大的功。正確的做法是右手放鬆,一鬆對方才不會抗,左肩收,「自己轉」,不是轉對方,把對方帶著跟自己轉,輕鬆化對方:引進落空。這樣才是真正的化,不然一出力,對方聽到,哪會讓你化?課後想想這應該有把對方合起來:我的筋膜與對方的筋膜合成一體,或者我的氣與對方的氣合在一起,其實筋膜與氣應該可以說是同一個東西,因為氣在筋膜裡面走。對方與我一體,我轉,他就跟著轉,會有點莫名其妙。
老師提到走化:走是後退,像倒攆猴,化則是走弧線,前面捋的化就是走弧線。
師兄問白鶴亮翅最後定式的狀況,老師順便再演練一次白鶴亮翅的打架式,曾經有師兄問白鶴亮翅有什麼用:兩手纏絲把對方撐起,對方無法動腳,因為被撐起拔根,我則隨時可以用前虛腳踢出。所以太極拳有腿法,但不會踢到頭去,有踢脛骨的、有踢腳踝的⋯⋯通常重心在後腳,前腳虛,隨時與手配合擊出。我跟老師搭手練習時,左手的纏絲一直做不好,幸賴師姐協助,才勉強做對,汗顏啊!
接下來老師講肘底看捶:進步搬攔捶是活步,肘底看捶也是活步。
斜單鞭之後,骶骨下、轉,雙腳纏絲氣上,前腳(左腳)重心弧形移至右腳,左腳向斜前左方跨一步,重心移至左腳,雙手因移重心變下沈,往橫張開。這裡是如捋般的弧形做「化」。
肩胯合,右腳先抽回,再往前跨步,足尖與左足跟平行,重心移右腳。
兩臂隨尾閭轉,左手向身體後方倒轉一圈,沿中心線螺旋向上,手心朝裡向上托,托對方的下巴。右手同時順轉一圈落左肘下,隨時準備出拳打對方胸。左腳同時提向正前方,虛腳腳跟點地。所以左手上托、右拳擊出、左腳還可踢出。
老師講到《太極拳經》裡說:「一舉動,周身俱要輕靈,尤須貫串。」肘底看捶有三次重心轉移,皆要輕靈,但也要有根,這⋯⋯實在很難體會,得多加練習。
老師提到早期在陳國昌老師處練拳時,陳老師要他步法紮下去,然後陳老師馬上八卦步到他側面或後面攻擊。步法紮死了就沒辦法即時反應,但又要有根,這這這⋯⋯怎麼做?得好好想一想、練一練。
王世溫老師的太極拳專書,請上蝦皮購買: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