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極拳探微(21):蹍步、靠(2)、白鶴亮翅:2024031

今日(3/16)上午是王世溫老師鄭子太極拳的第十九堂課,將上課內容紀錄一下,憑記憶及目前的理解記錄,應該有疏漏及錯誤:

今天是新一期八段錦、鄭子太極拳推廣班的開始,報名參與的人數越來越多呢!希望大家都能持續練習,對身體一定能產生效用的!

老師教完八段錦後,要我帶大家打一趟太極拳,打完後老師說:「煜隆進步很多。」哇!真是太好了!真是很不容易呢!天天練還是能累積一些成果的,當然還是有很多需要改進的,繼續加油!

 

課前老師在群組中說:「太極拳的每一個招式,裡面都有不同的勁法,勁與氣合,不同的勁法,則行氣於不同的經脈,太極拳是以形導氣的功夫,不能行氣的拳,則不能稱為太極拳。」

我問:以形導氣,那「形」要具備什麼條件,或做到什麼要求,才不是一般的做操,而能導氣、行氣?

我目前的理解:運用內動使身體的骨架在適當的位置,骨架在適當的位置,就能使身體鬆下來,氣就能導之、行之。

老師:這是鬆,不是導。

我再問:所以要藉由「撐」導之?

老師:這些問題,不是三言兩語能説完,上課時再討論吧。

 

太極拳是以形導氣的功夫,那要怎麼「導」?老師引《太極拳經》:「其根在腳,發於腿,主宰於腰,形於手指,由腳而腿而腰,總須完整一氣,向前退後,乃能得機得勢。」來說明導氣,經中已有說明:「由腳而腿而腰,總須完整一氣」,那怎麼做?用蹍步!

太極拳進步時怎麼轉移重心?蹍步!怎麼做?

往前移時,前腳由腳跟逐漸蹍至湧泉,後腳也逐漸把腳跟蹍起,雙腳像戰車的履帶,也像兩個圓球往前滾,要注意不是把前腳掌整個一起放下地板後,移膝蓋、移身體的平移。實際嘗試兩者,蹍比平移更容易借地之力,後面的驗證會再提到。

這樣藉由蹍借地之力,讓氣由腳而腿而腰而手,即是以形導氣。做到熟練後,要導至哪條經絡都可以,比方後面提到的「按」的兩種勁氣法:走督脈及走衝脈。

蹍時前腿膝蓋彎曲不伸直,腳掌不偏不倚如球蹍,整個身體隨著腳往前,後腳跟順勢蹍起。

我的體會:前腳蹍,不是腳用力蹍,而是整個身體鬆沉下去,就會有一股反作用力往上,即是借地之力。腳腿一用力,肌肉一緊繃,氣勁就無法上傳。所以說到底,基本功還是最重要的,身體不夠鬆沉,即使外表上方法技術似乎都做對了,還是無法發揮足夠的效果出來,這點後面會再提到。

老師說「姜式八卦掌要訣」裡的:「擰旋走轉,蹬腳摩脛。曲腿蹚泥,足心涵空」,也就是蹍步的要訣。老師示範「蹚泥」:雙腿膝蓋放鬆稍彎,好像踩在泥地,前腳貼著泥地往前,因為一提腳,就容易被對方趁勢攻擊,踩定後一樣蹍步往前。「足心涵空」,即是腳足弓含一顆蛋。

接著老師跟我們搭手驗證蹍步時的由腳到腰到手,結果我們做時很容易就直接用身體往前用力(就是平移了),而不是由腳到腰到手。身體一往前平移用力,對方馬上就能聽到而用採、履(捋)對應。所以務必先鬆沉至腳底鑽入地下,最後一刻才由腳到腰到手,timing要抓好。

 

綜上所述,所以太極拳是輸配電工程:以形導氣,依需要或招式,把氣導引至身體各部的經脈。

 

靠(2):接上次的靠(1,接下來要蹍步,右腳向右跨一步蹍,左腳合(也合對方),借反作用力再開:氣勁出。我們做時,比較像「撞」,沒有合,直接用身體平移撞出。唉~還是要多加練習。

靠的以往影片整理:

踏半步,合下去,手合進來合到腳底,最後合到肩上一點,靠。靠勁是從下面往上頂,不是撞,靠是往下踩以後反彈勁上來去靠,不是直接去撞人家。

 

老師提到:太極拳每一招至少有一種勁法,有的則是複合勁。像按,可以由後往前走督脈,也可以直接從前面走衝脈。由後往前較慢,遇到高手ㄧ往後可能就被制住。掤勁則有陰陽勁,太極拳探微(2已描述過。

 

白鶴亮翅:

開兩髖使氣經尾閭上,再含胸,肋向兩旁脹,使右手浮起。

開髖時是兩邊開,因為之前做靠,重心在右腳,結果就會做成只有右腿開髖。

開兩髖使氣經尾閭上,這時要做含胸,肋向兩旁脹形成負壓讓氣繼續上行至大椎再走手。

而肋脹不是吸氣使肋骨脹開,而是將肋骨張開讓空氣進來,這樣內氣才能與呼吸一致。

老師之前有提過讓氣上至大椎有兩種:一種是擠,把氣擠上去;另一種就是胸腔形成負壓把氣吸上去。

手是肋脹浮起,不是手自己提起,所以是用身體的力量。肋骨跟肋骨之間有肋間肌,有肌肉就有筋膜,但我們的肋間肌通常都緊縮僵硬,所以含胸、肋脹都做得不足,手就不容易浮起來,所以胸肋也要做到鬆沉啊!

太極拳是很科學的,局部手的力量,一定比由下而上整合全身的氣勁力量少啊!

 

最後老師提到:行拳要合乎太極拳經、太極拳論的所有描述,不能只合拳經、拳論中的某一句,比方:「一舉動,周身俱要輕靈」,這句做不到就跳過去,只做會做的,這樣就不是太極拳了。

 

「太極拳探微」系列文章

arrow
arrow

    心領神會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