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極拳探微(30):太極拳是⋯⋯&如封似閉(2):20240

今日(5/18)上午是王世溫老師鄭子太極拳的第二十八堂課,將上課內容紀錄一下,憑記憶及目前的理解記錄,應該有疏漏及錯誤:

老師要我帶大家行拳,打了一會兒,老師說我打太慢了,然後繼續看大家行拳,再過一會兒,說:好,就到這裡,再下去可能要打到下課了。

老師語重心長的告訴我們大家普遍的狀況:一是對整個套路的招式不熟,二是式跟式的連接轉換沒有做好。式跟式的連接轉換就像《十三勢行功心解》裡的:「往復須有折疊,進退須有轉換」,每一式之間不是斷掉的,而是有折疊轉換。

然後說:這一班因為煜隆的提問跟紀錄,每一式的動作都講得很細,但目前看起來不知是好是壞。

我回應:應該是有好有壞,事情都是有兩面性的。

老師要我做「靠」,我做完後,再請師姐做,然後問我覺得如何?

我的覺察是我合之後,會往下稍蹲,然後向上「頂」,不像靠。

老師再請另一位師兄行拳,然後說:多加了動作,多加動作原來的勁就斷了,氣也就不會循原本的路徑走。看鄭師爺的行拳影片,每一式跟轉換都很平順,沒有多餘的動作!

然後再說到我行拳很慢的狀況:煜隆的氣很足,其實氣已經上來了,但他沒有覺知到。說完要我做提手樁,然後馬上搭手推我,哇!真的立刻氣就上手耶,再讓其他師兄姐推,也是同樣的狀況。所以我的問題是對氣沒有覺知啊!

老師非常慎重的說:太極拳是改錯拳,大家回家練,可以一式一式分開練,每一次專注一個部位,比方第一次先注意腳,把腳的動作做好後,再注意手,看手做的到不到位。可以在鏡子前練,或者用手機錄影下來看,這樣才能看到自己做得怎樣。

太極拳也是「覺察、覺知」的拳,我們會有很多慣性,如果沒有覺知,每次行拳都是用同樣的方式,那就不會有調整,也就不會有進步了!

所以有覺知,才能改錯調整!如果想了、做了半天還是不知如何做、想不通,就要提出來問,像丕洲師兄常常問老師問題,這樣才能針對個別的狀況調整、改善,也才會進步。現在還能11問老師,以後學員越來越多,就不知道有沒有機會了。

太極拳也是「悟」的功夫。我覺得就像學佛有漸修、頓悟,除非是大根器的武學奇才,不然一般都是要經過不斷地推敲琢磨、不斷地實際練功,才能累積成「悟」。

老師繼續說,他教八段錦,有很多學員覺得練了身體有明顯的改善,這是從20分進步到60分,剛好及格,從身體欠佳到有改善的狀況比較容易,但要從60分進步到80分,或者從80分進步到90分,就很難了。像有人說練太極拳可以脫胎換骨,但要到脫胎換骨,真的就是要下功夫去練!

老師說他去陳國昌老師那邊練拳,每次被陳老師推出,陳老師都不解釋。他回去就茶不思、飯不想,時時刻刻都在想陳老師是怎麼把他推出的,然後下次去就試著把想的實際試驗,看能不能破解、反推陳老師。

老師鼓勵我們回家要用心練習,也要會問問題,要把握現在的機會,不然以後越來越多人,可能就沒有機會了。

 

師姐問:單鞭右手最後是不是伸直?

老師馬上示範,單鞭就像鞭子一樣甩出去,不一定要伸直,也不是在某個定位,因為要看對方的身形與位置,最重要的是勁、氣有沒有到。

 

我問:如封似閉,閉勁比較好了解,封勁要怎麼做才有效?

老師馬上跟我搭手對練,原來左手接住敵手後,右手內勁不斷,合住對方,沾粘連隨對方引進落空,也就是把自身鬆散通空後,將敵之重心引進落空入我的陷阱,即可拔其根。

然後我再跟師兄姐對練,我都可以在對方重心向後時,往對方推過去,讓對方無法做閉。

再跟老師對練,就無法推向老師。然後再看老師與其他師兄姐對練,老師真的是右手內勁不斷,合住對方,把對方沾粘連隨抽起來,引進落空拔根,然後再做閉。而且老師身形外表幾乎看不到重心移動,是在裡面重心移動,只有身體稍右轉。

之後大家一一跟老師搭手練習,我們也彼此互相練習。不簡單,沾粘連隨做不太好,鬆散通空也做不太好,重心一往後移,右手內勁沒保持,對方就可以推進。

 

之後師姐請老師再示範上次教的六字訣:「呬」,並且錄影下來,以便之後繼續練習。

老師說他這週感冒,因為要教課希望快點好,就去診所看病打針吃藥。結果吃了西藥後感覺胃腸不適,一直打嗝,突然想到可以用八段錦的第三式:調理脾胃須單舉來試試,結果練五分鐘後就不再打嗝,而且感覺隨著單手畫弧上升的動作,腹內的濁氣以螺旋方式從腸胃間上升排出。之後當感覺又想打嗝時,立即練此式,就不再連續打嗝了。週三教課前開始咳嗽,馬上練六字訣的「呬」,就不再咳嗽了,結果開始流鼻涕,現在還在找哪一式是專門針對鼻子的。我想:肺開竅於鼻,應該六字訣的「呬」對鼻子也是有效的。

老師說《八段錦行功心法》快賣完了,經過這幾年的教學和體會,以及學員的練習經驗,內容會大幅修改,對於氣的循行會說明的更清楚,比方「調理脾胃須單舉」,是拉伸、疏通陰維脈跟陽維脈,但陰維跟陽維如何連起來?原來是經由八會穴中的內關跟外關穴,也就是心包經跟三焦經相連起來。說實在原本的《八段錦行功心法》很多地方看得懵懵懂懂的,老師這樣說明,真的清楚很多!

有兩位師姐老師建議要每天練八段錦第四式:「五勞七傷往後瞧」49次,老師研究後發現,當寰椎帶著頭顱轉動時,向下的力量會有一股反作用力帶動腦脊髓液上升,頭顱內就會有充血的感覺,轉回來時腦脊隨液就會下降,這樣就會讓腦脊隨液的流動更加順暢,也就能讓大腦、脊髓得到營養,並且排出代謝廢物。

 

上次右髖不適的師姐,反應左髖前不適,她說原本就有長短腳,老師看她左右肩確實一邊高、一邊低,應該脊椎有側彎,於是教她「摘星換斗」,拉伸、調整脊椎及骨盆。

 

王世溫老師的太極拳專書,請上蝦皮購買:

《太極拳解析》

《太極拳勁氣解析》

 

「太極拳探微」系列文章

arrow
arrow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心領神會 的頭像
    心領神會

    心際效應

    心領神會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