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極拳探微(18):提手上勢、靠(1):20240302

今日(3/2)上午是王世溫老師鄭子太極拳的第十八堂課,將上課內容紀錄一下,憑記憶及目前的理解記錄,應該有疏漏及錯誤:

 

課程開始,我先提出問題:

問題1:單腳站樁時,站的那條腿會微微顫動,是否正常?還是當鬆徹底時是不會顫動的?

老師看我站後回答:要把氣放出去,氣放出去不是用力,而是骨節一節一節由內而外依序「撐」出,是不用力的撐。氣放出去,會自己回來,陰去陽回,由心包經出,三焦經回,與外界交換循環。如果不跟外界交換循環,氣越練越盛,到處亂竄,有可能會發生問題。

老師提到練氣有很多方法,佛家的方法是放空不主動導氣,氣自己走,有阻礙時會比較痛苦,但不導氣反而比較安全。道家、密宗則有「以意導氣」,這就需要師父的教導及在旁邊關照,以免出現問題。太極拳初階則是「以形導氣」,是相對安全的,後面會再說明。

問題2:站金雞獨立樁,懸空的一腳也會很痠,可否靠在站的腳?

師答:提著那隻腳也在練骨頭進去,不只是站著那隻腳,站著那隻腳骨頭進去就不痠了,但提的腳也要練進去。

我:哇哩勒~因為實在痠,所以最後都會靠著站的腳,原來提著的腳也是在訓練,原本以為只有鍛鍊站著的腳,唉~繼續努力!

然後老師一一檢視大家的提手樁及金雞獨立樁幫大家調整。有位同學說她站左腳金雞獨立樁時腳會痛,老師幫她把姿勢調整後就不痛了!這其實很不容易,像老師說我有落胯,但要我看其他人有沒有落胯,有時可以看出,大部分還不是很有把握。到底老師是如何看、如何感覺的呢?

 

接下來老師示範提手樁的「提」,再一一跟大家搭手。提手樁的「提」當然不是用手直接提,一樣由腳到腿到腰,然後經脊椎由下一節節往上把對方提起來。跟學姐對練搭手時,學姐提醒:過程中不斷往下沉,由往下沉的反作用力往上到腿、腰,再肋骨擠由脊椎由下往上一節節撐上去,手是被動的。實在不簡單,因為一搭手有阻力,習慣就是會用手出力,難怪太極拳就是不斷放下拙力啊!突然想到:「反者道之動,弱者道之用」,不知上述是不是就是其中的一種寫照?

 

接著就進入「靠」了。

「提手上勢」之後,要先把對方擋的雙手分開,再欺近對方身體「靠」。那怎麼把對方的雙手分開?當然也不是靠手,老師先示範,前兩次看不大出來,只看到身體帶手的轉動,第三次老師把動作放慢,再做明顯一點,要我們注意他的腳,果然就看到老師的雙腳內旋轉上去,帶腰、脊椎一節節轉上,胸內含,帶手鑽進去對方的兩手間撐開,這就是「纏絲」!也就是由雙腳底內旋逐漸螺旋往上轉,調整骨節骨架,讓腰帶脊椎帶手鑽進對方的兩手間。但我們做時很常還沒轉上來,還沒到位,骨節也沒調整好,手就自己出力鑽進對方的兩手間,這樣就不是「完整一氣」,產生的效能就不大,很難分開對方的雙手。老師一一與我們搭手練習,實在不太容易做,要做到老師引《太極拳經》所說:「其根在腳,發於腿,主宰於腰,形於手指,由腳而腿而腰,總須完整一氣。」「周身節節貫串,毋令絲毫間斷耳。」的完整一氣、節節貫串,真的要常常練習、多加體會。

 

這時同學問到「按」,原理一樣:由腳而腿,轉尾閭而腰至脊椎一節節往上,胸轉至手而按。老師強調:

1.timing 很重要,要等氣上來,氣未至,不要急著動。

2.骨節是一節節撐開,氣就跟著撐開的骨節走,這就是太極拳的「以形導氣」,是內在骨節的撐開,而不是外在形體的動作,也不是「以意導氣」,打坐時也可把脊椎由下而上一節節撐開,讓氣循著骨節走,這樣相對就安全多了!

老師跟大家一一搭手練習,然後讓我們放鬆雙手,他兩手搭著我們的手,引導我們從腳到腿到腰,然後脊椎一節節撐開往上,胸轉再按出。我做完感覺怎麼如此輕鬆,根本不用用力啊!

 

最後老師提到有一位網友提到希望老師教他「六字訣」,以便治療哮喘。老師認為要由丹田發聲才有效,於是老師帶著我們練邊由丹田發聲邊按,還真的頗有威力呢!

 

「太極拳探微」系列文章

arrow
arrow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心領神會 的頭像
    心領神會

    心際效應

    心領神會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