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極拳探微(34):抱虎歸山(2):20240608

今日(6/8)上午是王世溫老師鄭子太極拳的第三十一堂課,將上課內容紀錄一下,憑記憶及目前的理解記錄,應該有疏漏及錯誤:

課程一開始,老師請師姊帶領大家行拳,結束後,針對幾位師兄姊的狀況及提出的問題進行調整:

轉身擺蓮:退步跨虎後,左腳在前,右腳在後,右手合左手,用兩腳前腳掌向右轉圈到後面,再把左腳盪到右腳前面,用左腳跟、右前腳掌再轉回來。

老師問:轉的時候是用哪裡轉?我回:用湧泉,結果沒辦法把敵方帶著轉或甩出,再試,原來是用跟腱,也就是阿基里斯腱轉,才有足夠的勁力。所以即使腳跟沒有著地,還是可以用跟腱轉耶。

師姐問:金雞獨立的手如何做?

老師:單鞭下勢之後,移重心至前腳,降左肋骨引左手轉圈下按至湧泉,反彈勁氣抽右腳、引右手,肘膝相合,同時向上。接下來右手採,敵方可能藉勢做靠,這時我左手劈。

師姐再問:那接下來左右分腳的手又是如何做?

老師:右金雞獨立後,左腳向斜後方跨一步,一樣左手採,右手劈,然後雙手纏絲分,右腳再踢出。右分腿手相同,右腿則朝斜右前方跨一步。

大家一一演練從金雞獨立到左右分腳的動作。這班還沒教到,所以勁氣的細節部分老師先不說明,只就動作先教。我發覺自己之前都亂做一通,動作細節沒有做完整。

 

老師提到我們行拳時,氣與動作要「合拍」,不過快、不過慢,現在我們的動作與氣是分開的。之前在line群組裡有傳有良師兄行拳的影片給大家看,有良打得很好,大家要多多跟他看齊!老師請有良師兄打左掤,調整他的左手指要呈美人手讓氣出去,不然掤的威力無法呈現。老師也要我打右掤,結果不是手動作太快,就是太慢,跟氣不合拍,得要多多練習體會,要讓心靜下來,往內感覺氣到身體的哪裡了啊!

老師說這還是初級,再來就要學氣怎麼由脊椎一節一節上來。老師馬上與我們搭手做示範,怪哉?!明明老師身形都沒動,怎麼會有一股推力出來?我跟老師搭手時,老是會用拉腰的方式去推,結果在腰的部位會感覺空掉,也就是氣斷了,上下不連貫。另一位師姐跟老師搭手有做成功,她說腳一直往下沈,氣就能一直往上。我跟她練習幾次後,再跟老師驗證,耶!有做對,雖然還不是很熟練,威力也還沒有老師那麼大。我後來想想,這跟按很像,但身形沒有往後,也沒有轉骨盆加原地蹍步,讓氣沿脊椎一節一節上去,而是一股氣一直轉沈下去,另一股氣(也可以說反作用的氣)一直轉上去!我做按時,也常常會拉腰,老師說這是偷吃步,是不對的!

 

抱虎歸山:

1.上週有講,第一步像猴子一樣,練肩胯收,胯要鬆才能收。這次講轉的時候不是腰胯轉,是腳轉上來帶身體轉,用腰胯轉是轉不動對方的。老師一一跟我們搭手練習怎麼用腳轉上來。通常我們的慣性就是用腰胯轉,得有意識的控制腰胯不動,這樣腳轉上來的氣勁才能一直往上走。

2.接下來,右腳往斜後方盪出至敵腳內側,大腿內扣扣住對方小腿,移重心至右腳,右手纏住對方身體,由腳底轉上來把對方向後推,讓其傾倒。

3.最後,兩肩胯內合捧入內氣,周身之氣由丹田上衝脈,擠上至胸,貫注雙臂至掌擊出,也就是形合氣開。

我們一一練習2的步驟。

有師兄提出1很像單鞭剛開始的轉:磨勁,胯收、腳轉上來尾閭帶身體轉,確實,之前我做單鞭時,只注意用尾閭轉,現在再加上收胯,有力很多呢!

老師說他最近也有一些體會,胯收再加上尾閭,會產生極大的威力,馬上跟老師搭手試驗,還是搞不清楚老師是怎麼運轉的?!

 

抱虎歸山的以往影片整理:

1.抱虎歸山:十字手兩手合在一起進來之後,往左後轉起來,盪起來,手盪上來,右轉這裡合一次,轉上來,合住,右腳出去,腳跟著地,移重心到右腳,右手抱虎,氣合進來,合起來轉下去,合到丹田起來,轉身,氣吐出去。

最後右手合進來出去時,就像鶴拳,氣合進去,丹田打出來。

2.抱虎歸山幾個動作:

身體由腳往左邊氣盪起來、往右合進來,右腳往右斜後跨出,移重心,合進來、轉、開出去。最後面左腳一合一扣,氣出去。

3.抱虎歸山,左手盪起來之後,合,轉腰胯,胯轉右腳往右斜後跨出,重心移右腳,這時右手上就讓人傾倒。要注意合進去時,全身要合進去,沒有全身合進去,腰胯就沒辦法轉,所以合進來、合到一點,腰胯一轉,右腳才能提起移到斜後方,勾住對方的腳,然後移重心到右腳,一搬,對方就倒了。

移重心之後,轉,氣合進來,出,這就是鶴拳。

4.抱虎歸山,陳氏太極拳原來叫「抱頭推山」。假設有人從後面打我時,我先合進去,保住頭,左手先盪起來保護頭,然後往右後側轉過去,右腳跨進去對方的腳,再轉身用右手推對方。再狠一點的話,轉身之後用右手把對方的頭壓下去,左手過來協助,把對方大迴旋轉下去。或者是用纏絲,右手纏進對方的側邊腋下,然後推出,氣送出去。

左手盪起來保護頭,合進去,腰胯一轉,右腳盪出去,重心移到右腳,右手纏,轉,雙手、雙腳合。

所以敵人從背後來襲我時,左手先保護頭,右腳插進敵人兩腳間,右手一轉,就把敵人推開。

 

老師提到網路有在討論《太極拳論》提到的:「太極者,無極而生,陰陽之母也。動之則分,靜之則合。」

陳傳龍大師認為:這句話並沒有什麼玄,只是先說明什麼是太極,以及太極的來源,言太極是由無極所產生的,宇宙最先是混元一氣尚無陰陽之分的無極,待時日的推移,無極中分出了陰陽就有了太極,由於是最早的陰陽,所以是太極也是陰陽之母。而後由陰陽產生了萬物,是古哲對宇宙生化的觀點,這裡是言太極拳的源頭。

老師認為:無極時為混沌未清之狀况,當先天一氣動時,則開始分陰陽了。

那陰陽怎麼理解及產生?

陳傳龍大師認為:只要能動就會產生變化,就生陰陽,並非一定要能運氣才可以,所以是「動之則分」,如果靜下來不動就無變化,就無陰陽可分,所以言「靜之則合」,這是拳論言太極陰陽動靜變化的自然現象與法則,也是言太極拳即是本於這一道理而為拳術,全篇拳論全是本於這一道理而言。所以太極拳者實是一太極也。

 

老師今天在八段錦推廣班是教第三式:調理脾胃須單舉,腳內轉開髖氣上,手也穿掌上舉,然後轉開肩髎穴,過程中腰胯不動,氣才能順利由下往上走,腰胯一轉一移動,氣就會斷掉,效能就大減。這與前面提到的腰胯不能亂動互相印證,老師也一一跟大家搭手試驗。

 

最後老師提到:氣要捧在身體前,好好守著,不要捧得太外面,讓氣都散掉了。比方掤,兩手要沉肩墜肘捧氣,沒有遠離身體,最後的定式前手也沒有離開身體太多。

師姐問:最後腰盪出去,手不是也就跟著出去?

老師:這時身體也會跟著出去的,所以手還是不會離身體太遠。

 

王世溫老師的太極拳專書,請上蝦皮購買:

《太極拳解析》

《太極拳勁氣解析》

 

「太極拳探微」系列文章

arrow
arrow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心領神會 的頭像
    心領神會

    心際效應

    心領神會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