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是否科學1.JPG

上一篇「內壯(020):對治流感疫病,正是中醫的絕活(8):平時如何保養身心(3):健康的狀態:陰平陽秘:20250327

提到如何維持「陰平陽秘」,並分別就補「陰」與補「陽」加以探討。

接下來,要介紹這篇「養生是整體生命的觀照」。

 

多年前,在網路閱讀到林東茂教授的「養生是整體生命的觀照」,獲益良多,林教授用字平實易讀,且從生到死、從身到心都顧及到,實在是一篇非常難得的「整體生命的觀照」!林教授還有另一篇「生命的覺醒與理想的實踐」,這兩篇實在是暮鼓晨鐘且振聾發聵啊!

 

在林教授的著作《刑法與病人自主:兼論死亡協助》一書的附錄中,有下列幾篇:

附錄一 養生是整體生命的觀照/211

附錄二 中醫是否科學/227

附錄三 站立/233

附錄四 刑法的方法論/239

附錄五 生命的覺醒/253

為了這幾篇附錄,我趕緊網路搜尋下單購買!

 

林東茂教授:德國慕尼黑大學法律學院法學博士,東吳大學法學院教授,於2023年退休,以下借用其學生臉書的貼文:

https://www.facebook.com/share/p/18hp6HJkDB/

以下引用老師刑總序言的二段,來彰顯他近年的心境(這2段是東茂老師自選的段落)

「我在東吳執教近二十年。當年陳子平教授誠摯邀約,我一直感懷於心。閒雲潭影日悠悠,物換星移幾度秋。幾年後,子平兄離開了東吳,輾轉他校任教。當年子平兄在東吳,法律系刑法研究中心風華正盛。再幾年,我也將淡出這段風華。緣起緣滅,緣起性空。

東吳二十年,我的思想轉折很大,由高度尊崇西方思想傳統,轉而回歸東方。西方思想傳統依然是可敬的,但我平視西方而不屈膝。我廣泛接觸中國傳統思想與各種典籍,這些思想觀念讓我腦子受益,我的身體與生命狀態也受益。許多年來,我對於東吳毫無建樹,並未增添任何光彩,幽靈一般的悄無聲息。東吳的師友寬容我,不忍打擾我,讓我過著近乎隱逸的日子。我對於東吳的感激難以言宣。」

 

以下是大綱及內文摘錄整理:

一、觀照整體生命是名養生

養生是對於生命整體的觀察與照顧,是正確的生活。一般人所說的養生,是注重飲食,吃有機食品,喝正確的飲品。但養生不只是飲食,還包括正確的運動,規律的作息,更重要的是精神的調處,心的安頓。

二、養生為了生死自在

養生的目的是什麼?我認為,是為了生死自在,生時自在,面臨死亡亦可自在。如果懂得全面的觀照生命,並且持續實踐,必可以發現自己的種種轉變。

三、食必天然

飲食是養生的基本條件。該怎麼吃?吃的食物要盡可能天然,盡量使用原始食材。完全的天然極其困難,但可以盡量避開太多加工的食品。越多的加工,就有越多的添加物,對於人體就不友善。

四、藥取天然

人難免生病,除非不得已,盡可能不要吃西藥,因為不是天然之物。不是自然界所生之物,進了人體就有排斥現象。

五、養胃氣

胃為後天之本,人體一切器官與組織的健全,有賴胃腑對於水穀食物的「消」,再由小腸加以「化」,而得到滋養。「五臟者,皆秉氣於胃,胃者,五臟之本也。」所以養好胃,是身體健康最基礎的條件。

六、護陽氣

人體是恆溫的機制,必須經常保持37C的體溫。一切有傷恆溫機制的飲食都要盡量避免。冷飲進了胃裡,人體要自動加熱以回復恆溫,這不但耗損生命能量,有傷陽氣,也破壞胃氣。

七、站樁以養氣養神

站樁不是站在木樁上,而是把自己當成木樁一樣,安安靜靜的站著。這是內家拳最重要的根基,養氣同時整勁,逐漸去除身體的拙力。養氣便能養神。氣以靜養,靜久生氣。鍛鍊肌肉是無法養氣的。

八、破除我相以養心

養心,應該是養生最關鍵之處。身體好養,心卻不好養。山中之賊易擒,心中之賊難伏。如果不是這樣,金剛經不會反覆說一件事:「應云何降服其心,應云何住」。心是指一切念頭的總和,或一切念頭的根源。我們的心思動盪不定,起落無常,很難片刻安詳。養心,就是為了達到內在的祥和。內在祥和是一切快樂的源頭,不依賴任何外境。莊子說:「無視無聽,抱神以靜」,不要被我們的視覺聽覺干擾,要把自己的靈魂好好守住,進入最深刻的寧靜。這其實也是站樁的要訣。

 

以下是整篇內文,取自:

https://www.facebook.com/mindfulness.tw/posts/2526849504040139/?locale=zh_CN

很奇怪,使用桌上型電腦有時無法連上文章,所以把內文附上!

 

一、觀照整體生命是名養生

養生是對於生命整體的觀察與照顧,是正確的生活。一般人所說的養生,是注重飲食,吃有機食品,喝正確的飲品。但養生不只是飲食,還包括正確的運動,規律的作息,更重要的是精神的調處,心的安頓。如果養生只著重一部份而忽略其餘,身體依然無法健康。注重飲食而心思混亂,不運動或做了不正確的運動,或生活不規律,身體怎能健康?這也是為什麼有人重視有機飲食,但依然疾病不斷的原因。

《黃帝內經》〈素問,上古天真論〉提到:「上古之人,其知道者,法於陰陽,合於術數,食飲有節,起居有常,不妄作勞,故能形與神俱,而盡終其天年,度百歲乃去。」這幾句話指出,通曉大道的智者,謹守養生的幾個重要內涵。〈上古天真論〉隨後又提到:「恬淡虛無,真氣從之;精神內守,病安從來。」這又是養生至為核心的要旨:內在祥和,心不外馳。

陰陽者,天地之道也。法於陰陽是指,學習自然界的陰陽規律與變化之道。白天為陽,夜晚為陰,日出而做,日入而息,即是法於陰陽。我們的作息合於陰陽的規律,人天合一,即為法於陰陽。不少人白天工作已經極度勞累,能量釋放殆盡,夜裡還要參加派對或去夜店狂歡,繼續釋放能量。夜裡沒有安靜的修復細胞並儲蓄生命能量,隔日怎能再度的釋放能量?這樣「以妄為常」,長久下去,怎能不發生細胞病變,大病纏身?

合於術數是指,生活或運動方式有一定的講究,不是惡整自己的身體。懂得正確的運動方式,而不是一味跟隨潮流,如鐵人三項,超馬,重量訓練。有一名年屆耳順的中醫師,參加鐵人三項而猝死,很令人惋惜,他顯然忘了或不知道黃帝內經的珍貴提示。我也為他的病人擔憂。運動的目的是為了蓄養精氣神,而不是耗損精氣神,更忌諱過度耗損。一個年過不惑的精壯朋友,冬天晨泳,喜歡追求寒冬登高山的快感,到了春天反覆生病,無精打采有如枯搞的樹木。他不知道冬天應該畜養精氣神,應該養「藏」,所以到了春天就委頓不堪。

《黃帝內經》提到:「冬三月,此謂閉藏,水冰地坼,無擾乎陽。早臥晚起,必待日光。使志若伏若匿,若有私意,若已有得。去寒就溫,無洩皮膚,使氣亟奪。此冬氣之應,養藏之道也。逆之則傷腎,春為委厥,奉生者少。」大地到了冬天,能量都深藏地底。我們的生活作息要與之相應,要懂得收藏,不能無謂的耗損生命能量(無擾乎陽)。因此,冬天可以多睡眠,思緒不要外露,要保持身體溫暖(去寒就溫),不要讓皮膚過度接觸冷空氣,不要發大汗(無洩皮膚),不要讓精氣神過度耗損(使氣亟奪)。如果違逆這個天地運行的規律,就會損傷腎氣,來年春天就會如同枯萎的花木,因為冬日未曾積蓄能量以供來春使用。這正如夜裡沒有充分休息,白晝便不可能容光煥發。

 

二、養生為了生死自在

養生的目的是什麼?我認為,是為了生死自在,生時自在,面臨死亡亦可自在。如果懂得全面的觀照生命,並且持續實踐,必可以發現自己的種種轉變。例如,身體變得更好,更少病痛;更容易入睡;更柔軟更慈悲;心思更為安靜與敏銳。這樣,少受病苦干擾,生活的品質提升,不易犯錯,做事情更有效率,更容易融入任何環境,所以會更有自信與自在。年深月久,對於死亡這件事,也應該更容易自在。所謂「形與神俱,度百歲乃去」,便是指不但身體養好,精神與靈魂也能與之協調,而不是飽受病痛折磨的延長生命。

約十年前,在東吳大學碩士班入學考的閱卷處,一年輕的中文系老師低語問我,我這年紀(當年五十五歲)都想些什麼?我毫無猶豫,答曰:「求好死。」這位老師素昧平生,自稱專研老莊思想,懂得我的想法。我們的交談不到一分鐘,但互相引為知己,神會一笑。十年過去了,未曾再見,但當時的談話情景我記憶猶深。

有位法界前輩,菸癮極大,總是直率的說「死就死,有什麼了不起!」問題是,死亡哪有這麼容易?我的祖父九十五歲,在馬桶上坐化而去,無病無痛。我形意拳啟蒙老師的尊翁九十六歲,獨自搭車從屏東到台北探望三個兒子,分別在三個住處生活一週,第三週坐化在浴室裡,無病無痛。但是,這種例子萬中不得一。絕大多數人在死亡之前,身體殘敗,癱瘓臥床,受盡折磨,苦痛不堪,分秒都活在比地獄還要深的惡夢裡。毫無生命品質與死亡品質,生死兩難。如果平日沒有修為,這種機率自然就越高。別忽略了,養生很重要的目的之一,也為了比較自在的面對死亡,使我們在生命後段不至於慌亂、恐懼、憤怒、嫉妒、悲歎、難捨。

托爾斯泰的小說「伊凡伊里奇之死」,描寫一個人面臨死亡的心境。伊凡是莫斯科高等法院法官,在人生最志得意滿的時刻,卻得了不知病情的不治之症,四十五歲死亡。伊凡病重時,驚、恐、憂、悲、怒。小說裡這樣寫:

伊凡病重之後:「他覺得大街上的一切都是淒涼的。街上的馬車是淒涼的,房子是淒涼的,行人、店鋪都是淒涼的。」

病情不斷加深:「有一次,有位太太講到求神能夠治病。伊凡發現自己正在注意傾聽,並且信以為真。這使他感到驚駭。難道我的智力竟降低到這種程度了嗎?」

拖著虛弱不堪的身體去法院上班:「他發現,或者他自以為發現,別人對他有一種奇怪的態度。他覺得,人們在打量他,就像在打量一個即將讓出空缺來的人一樣。」

他必須躺在床上:「他就這樣孤苦伶仃地生活在死亡的邊緣上,沒有一個人理解他,也沒有一個人可憐他。」

他睜開雙眼凝視著黑暗,聽見門外遠遠傳來的歌聲,自言自語道:「他們也會死的,這幫傻瓜。我先死,他們後死。他們也一樣要死的,可他們卻還在得意。這些畜生!」

病情繼續加深,醫師來家裡診視檢查:「伊凡深知,並且毫不懷疑,這一切都是胡搞,都是毫無意義的騙局。伊凡卻任憑他去做,就像他以前聽憑律師滔滔不絕一樣,其實他很清楚知道,他們全都在說謊,以及他們為什麼要說謊。」

他責問上帝:「你做這一切是為了什麼?你幹嗎要把我帶到人世間來呢?你為什麼,為什麼要這麼可怕的折磨我呢?」「我做了什麼對不起你的事呢?為什麼?」

臥在病床很久了:「他一直孤獨地臉朝牆壁躺著。他置身於一個人口稠密的城市,有許多朋友和家人,可是他卻感到一種在任何地方,無論在海底或在地下,都不可能有的深深的孤獨。在這可怕的孤獨中,只靠回憶往事過日子。」

死亡的前三天,伊凡感覺時間已經不存在了:「一種無形的、不可抗拒的力量正在把他塞進一隻漆黑的口袋,他在那隻漆黑的口袋裡掙扎,就像一個死囚明知他不可能不死,可還在劊子手的下苦苦掙扎一樣。」

絕大多數人從來不思考死亡,更不為死亡做準備,便會遭到死前的慌亂與恐懼所吞噬。死亡是生命的一部份,養生而不知養死,那是殘缺的養法。

 

三、食必天然

飲食是養生的基本條件。該怎麼吃?吃的食物要盡可能天然,盡量使用原始食材。完全的天然極其困難,但可以盡量避開太多加工的食品。越多的加工,就有越多的添加物,對於人體就不友善。舉例說,如果饅頭與麵包讓我選擇,寧取饅頭而捨棄麵包;寧吃水果而不吃水果乾或蜜餞。

公視有個節目「誰來晚餐」。一對年逾不惑的夫妻,為了逃離西部都市的污濁空氣而移居花蓮。這對夫妻嗜吃洋芋片,鏡頭帶到兩人雙手各捧一大袋洋芋片,大快朵頤,臉部滿是紅癍與青春痘。兩個人懂得體外的環保,卻對於體內環保毫無意識。

《黃帝內經》提到:「人生於地,懸命於天。天地合氣,命之曰人。」天地之氣相交,方能因此養人,所謂一方土養一方人。每個季節有各自的天地之氣相交,所以季節的食物不一樣。食必天然,除了意指原始食材之外,還包括盡可能吃當季與當地的食物,最好是方圓百里以內的食物。吃非當季食物或進口食物,都違反自然。舉例說,西瓜是夏季的產物,冬天吃西瓜就不是食必天然,即非「合於術數」,不是「人天相應」。旅行的人去了異地,就吃當地食物,才能水土相服,天地合氣。

 

四、藥取天然

人難免生病,除非不得已,盡可能不要吃西藥,因為不是天然之物。不是自然界所生之物,進了人體就有排斥現象。就以感冒為例。每個人都有感冒吃西藥的經驗,服藥之後身體沈重,食慾不振,頭腦昏沈。(感冒服藥尚且如此,癌症化療的狀況就不待言說了。)用藥說明上都會提示,服藥後不宜開車。事實上這是身體對於藥物的排斥作用。西藥建立在殺死病毒的基礎上,殺病毒的同時,對於身體的正常細胞也一併破壞。不僅如此,感冒藥對於胃部與腎臟都有副作用,用藥說明上也會告知病人這種狀況。為了控制感冒的症狀(如流鼻水、打噴嚏、淚眼等等),卻傷了腎與胃。腎為先天之本,胃為後天之本,處理感冒症狀而傷了先天與後天之本,這怎能合算?吃感冒藥只是把症狀壓抑,並沒有解決症狀,而是把人體正常的排寒機制阻斷,讓寒邪退回體內,日久必釀大禍。體內積寒太多太深,各種息肉、腫瘤、疼痛,等等,就會出現。熱漲冷縮是一切物理法則,人體亦然。

食必天然,藥物也應該盡可能天然。就以感冒為例,如果辨證無誤,使用中藥可以得到奇效,覆杯而癒,而且沒有副作用。不會昏沈嗜睡、身體沈重、食慾不振。對治感冒的中藥很多種,如何用藥,就看寒邪入侵身體的程度,以及人體如何對於寒邪發生反應。這需要醫師正確的辨證,再決定使用不同的藥物。西醫則是公式化的處理,不管感冒所呈現的各種症狀而給同一種藥。

以一般常見的感冒症狀來說,脈浮、頭痛怕冷、發汗、發熱、鼻塞、鼻流清涕、打噴嚏,等等,使用《傷寒論》的第一湯方「桂枝湯」,其療效很快就出現。(如果不出汗,身體疼痛,就不適合使用桂枝湯)。桂枝湯的成分有五個:桂枝、生薑、炙甘草、白芍、大棗。這裡面沒有任何化學成分,全是植物。桂枝與生薑溫養身體,協助散寒,散寒就可能微微發汗。白芍有鬆弛肌肉的作用,讓身體因寒而引起的不舒服得以減緩。炙甘草(添加蜂蜜而炮製的甘草)顧護腸胃。大棗使身體的津液不要流失太多。這個湯方既讓人發汗,又顧及受寒的人不能正氣流失太多,不宜發汗過多,又要照顧腸胃,以便進食。有攻有守,陰陽相濟,張仲景的用藥思想令人驚嘆不已。醫聖之名,絕非虛傳。

桂枝湯裡的白芍與炙甘草取出來,組成「芍藥甘草湯」,便成為治療各種肚腹疼痛的藥物。其療效遠勝止痛劑,而且不會傷害腎臟與胃腑。有中醫師說,芍藥甘草湯的療效以秒計算,雖然誇大,但離事實不遠。我曾提供芍藥甘草湯給飲酒嘔吐的朋友,請他開始讀秒,腹部疼痛確實很快得到緩解。

即使不吃桂枝湯等等的天然中藥,感冒只要吃對食物,也可以有效排寒,症狀隨之解除。舉例說,感冒鼻塞吃了「蔥白豆豉」便可有效緩解鼻塞。蔥白就是青蔥的白色根管,豆豉則是我們日常食用的東西,例如苦瓜豆豉。但是,這裡所用的豆豉必須是「淡豆豉」,豆豉經過炮製而成,中藥房可以買到。也可以試試「甘草乾薑湯」。炙甘草四錢,乾薑二錢,兩碗水煮取一碗。炙甘草與乾薑都可以在中藥房買到。甘草乾薑湯對治鼻竇炎或鼻子過敏都有奇效。就算這些都不吃,光是煮粥來喝,也可以排除身體的寒氣,有效處理感冒。

 

五、養胃氣

胃為後天之本,人體一切器官與組織的健全,有賴胃腑對於水穀食物的「消」,再由小腸加以「化」,而得到滋養。「五臟者,皆秉氣於胃,胃者,五臟之本也。」所以養好胃,是身體健康最基礎的條件。把胃養好,除了吃對食物之外,還要善加保護,使得到合適的休息。我們進食之後,胃部通常要工作大約四、五小時,因此,白天胃部幾乎都處在工作的狀態,只有夜裡才能休養。睡前的吃喝等於強迫胃部在夜間工作,也因為胃部還在持續工作,其他器官也無法休息,人體便難以得到完全的修復,也難以深沈的睡眠。所以宵夜是健康的殺手,也是肥胖的重要原因之一。

「胃氣不足,則手足逆冷。」這是《傷寒論》裡的話。胃氣不足,最容易顯現在手心與腳心。胃氣如果正常運行,無論夏天或冬天,手心腳心都應該是溫暖的。即使冬天雙手碰了冷水,也很快回暖。手心腳心不能常保溫暖,表示此人胃氣不足,陽氣不足。長時間大量吃水果,喝蔬菜果汁的人,或長期食用維他命丸、營養素補給品的人,很多手心腳心是冰涼的。胃氣不足,也會顯現出幾個徵狀:飲食難入,經常胃口很差;胃的「消」的能力衰弱;夜不安眠,睡不好覺。

養胃氣最好的方法就是喝粥。粥與稀飯不一樣。稀飯是米加水,大約二、三十分鐘便可煮成。吃稀飯容易引起胃酸,這是很多人知道的事。粥固然也是米加水,但有特別的講究,引起的化學反應與稀飯不一樣,喝粥不會引發胃酸。煮粥,通常的規律是一杯米,至少二十杯水,大火煮滾之後,改為小火,然後持續熬煮大約兩小時。直至米粒完全糜爛,米與水完全的融合,粥上浮出米油。

如何鑑別正確煮出的粥?把粥放在冰箱,隔天取出,如果鍋子裡有水,就不是成功煮出的粥。如果鍋子裡沒有水,而是如同布丁一般,即是確實煮成的粥。

煮粥所使用的米,是具有黏性的白米,短而圓的蓬萊米(日據時期從日本引進台灣的米),越光米或壽司米之類。不是細長的在來米(台灣原生種)或泰國米。不要全穀米、糙米或十穀米,只要白米。煮粥所加的水,必須一次加足,不可邊煮邊加水。

喝粥對於胃部的滋養最為理想,能夠止住連續不斷的瀉泄,也能夠促進二便的通暢。《黃帝內經》〈素問,玉機真臟論〉提到:「漿粥入胃,泄住止,則虛者活;身汗得後利,則實者活。」內經裡說的虛者,是脈細、皮寒、氣少、泄利前後(大便瀉泄)、飲食不入的人。大病或癌症患者就是典型的例子。喝粥可以讓大病之人存活下來!內經裡說的實者,是脈盛、皮熱、腹脹、前後不通、悶瞀(心理煩亂)的人,喝粥可以讓這種渾身不對勁的人回歸常態,得以存活!白米何以具有如此驚人的食效,我們可以不去管它的微量元素,只要想一件事。每顆米粒都是一棵植物的種子,種子孕育生命。讓糜爛容易消化的種子進了人體,自然有奇效。大道至簡。大魚大肉反而有害胃氣,過年之後腸胃病人大增,其理在此。

我長久以來規律的煮粥與喝粥,也教導親友這麼做,都獲得很好的效果。我年紀越大,越是相信,《黃帝內經》的任何一句話,只要願意奉行,終生受用不盡。科學的核心指標就是「客觀可驗證」,《黃帝內經》的提示,都是客觀可驗證。

 

六、護陽氣

人體是恆溫的機制,必須經常保持37C的體溫。一切有傷恆溫機制的飲食都要盡量避免。冷飲進了胃裡,人體要自動加熱以回復恆溫,這不但耗損生命能量,有傷陽氣,也破壞胃氣。經常喝冷飲,身體就不斷加熱,就難以守住體內的津液,容易口乾舌燥,因此更想喝冷飲,也因此流失更多津液。因為身體失去津液的滋潤,所以會怕熱,容易煩躁。由於反覆失去津液,大腸就容易乾澀而便秘。大腸乾澀引發腸熱,熱往上傳,使得肺氣難以肅降,因此會胸悶。

《黃帝內經》說,「大腸與肺互為表裡」,意指交互作用。又說「肺主皮毛」,所以肺氣有損的人,皮膚自然不好,使用再昂貴的保養品也是徒然。肺氣的損傷很可能來自於大腸的淤塞,有如垃圾的淤積而產生沼氣,氣往上升。喜歡喝冷飲的人,臉部通常會有紅癍與痘痘,這都是身體燥熱的表現。甚至還有其他的狀況。東吳大學有一碩士生,我看他的手臂有許多紅癍,便直斷他的上背部與肩膀也一定佈滿紅癍,經常牙齦出血,還會胃口不佳,兼有胸悶。他驚訝何以猜測如此準確?道理很簡單,大腸經的循行路線經過手臂、肩膀與上背部,所以會因為大腸的淤塞而一併在這些部位出現紅癍。大腸經也經過上下牙床,腸熱會影響牙床。牙醫處理牙齦出血,不久還會復發。大腸淤塞,無法排出廢料,胃部怎能納入食物?

不明就裡的人一旦無法正常排便,就使用浣腸劑或吃瀉藥。這些都是極寒之物,讓人體再度受傷,積累更多的寒氣,種下其他疾病的因子。解決之道就是避開寒涼飲食,老實煮粥與喝粥。

陽氣的損傷不是只有冷飲。基本上,水果都是寒涼之物,冰箱裡取出的水果尤其寒,西藥則是最寒。好友來訪,談到愛女會計系畢業後,準備去美國讀書,但是飽受經痛折磨。我直斷,她一定經常喝冷飲,吃水果。朋友說,他的太太是大醫院的護理長,疼愛女兒,冰箱裡置放成堆水果,總是切大盤水果讓女兒吃,因為富含各種維生素與纖維。殊不知,愛之適足以害之。熱漲冷縮是一切物理的法則,人體也一樣。人體經常處於寒涼的狀態,肌肉組織、血管、器官、神經系統與體內循環等等必然也凝縮,久了怎麼不出問題?

自然界的寒氣,冷氣房裡的寒氣,心裡的悶氣,都是寒氣,都會損傷陽氣。不少愛美的女士寒天穿短裙,殊不知身體的重要經脈都經過下肢,膀胱經、膽經、胃經、腎經、肝經、脾經都是這樣。上班有壓力或怨氣,已經積累了心理的寒,再任由自然界的寒氣入侵身體的重要經絡,怎能不種下病根?即使在盛夏,由於室內都有冷氣,很多人不知不覺積累寒氣。如果沒有運動發汗,寒氣的積累會更深,身體遲早要發警報。最明顯的例子就是身體僵硬,頸椎轉動不靈,感冒,腹瀉。寒氣積累更深更久,身體可能麻木了,自我檢查能力喪失,不覺得冷氣房裡有何不妥。

不要耗損能量去對抗室內或室外的寒涼,就是要「去寒就溫」,「無洩皮膚」,多穿衣服。我看美國職棒大聯盟的比賽,投手在下場休息時,即使是夏季,還要在手臂上包裹衣物,就是要無洩皮膚,去寒就溫,保持身體最好的循環,以免上場時受傷。歐洲足球員在賽場上的狀況也是如此。我們一般人的身體不會比這些職業選手更好,是否更需要小心謹慎?如果不慎受寒了,身體僵硬了,最簡單的處置就是腳泡熱水。讓腳底的熱上傳,身體溫暖,甚至發汗。循環回來了,身體就不會受創。

 

七、站樁以養氣養神

站樁不是站在木樁上,而是把自己當成木樁一樣,安安靜靜的站著。這是內家拳最重要的根基,養氣同時整勁,逐漸去除身體的拙力。養氣便能養神。氣以靜養,靜久生氣。鍛鍊肌肉是無法養氣的。一般人所認為的運動,就是打球跑步,身體發大汗,但這些都需要簡單的裝備,也需要時間與地點的配合。站樁只要在安靜的地方即可,家裡或戶外不拘。

大約二十年前,河南陳家溝的太極拳老師陳映池訪台,與台灣的七位武術高手切磋。這些高手,有自由博擊冠軍,有空手道或合氣道教練,有武館館長,都是身形魁梧,實戰經驗豐富之人。七人陸續上場,雙手一接,陳老師把人瞬間送飛出去,聽勁之靈敏,發勁之速,實在難以置信。我問:「如何把拳練好?」陳老師答:「老實站樁。」這四個字我記得極為清楚,但不怎麼相信。形意拳啟蒙老師傅屏生說過很多次,站樁是根本,但我總半信半疑。一次與人接手吃了虧,沮喪之極,問了何長鴻老師,也是那句話:「老實站樁。」從此我持續而且規律的站樁,才漸漸有了比較靈敏的聽勁。

民國初年,形意拳大家尚雲祥在北京朝陽大學教拳,韓伯言在法律系讀書,雀躍不已,邀了許多朋友去學藝。上課第一週,只教站樁,安靜的站,觀照心內起伏,擺平自己。第二週跑了一半人。隔週再走一半人。第四週,剩下兩三人。其他人都去別班學拳,虎虎生風、架勢十足。但那是挨打的拳。形意拳是殺人技,其核心卻是上古的養生法。這法就是平淡無奇的站樁,把自己站不見了。韓伯言後來成為名家,在「武人琴音」書裡追憶往事,尚雲祥當年給的是黃金,可大家要的是碎銀子。

站樁也屬於靜坐的一種,只是不坐,而是站立。靜坐是禪,站樁是立禪。至於慢練內家拳則是動禪。我們平日已經久坐,血循環不免受阻,所以站樁對人體的循環有利。老實站樁,一段時間之後,身體自然可以感受到好的改變。如果頭昏腦脹,只要很安靜站樁十分鐘,便可得到很大的緩解。這很快可以驗證。嚐到了站樁的好處,即使心理不願意,身體都會召喚主人站樁。蕭宏慈的書提到,拍打膽經有助於排毒,我相信是真的。但這只是一條經絡的疏通。站樁是全身所有經絡的疏通,不只是生理系統的疏通,還包括心理系統,甚至是魂魄。

站樁時,把注意力放在呼吸上,無須刻意深呼吸,只要自然的呼吸。如果要把散亂的心思收住(知止),可以試著數呼吸,如聞遠處花香。慢慢數息,從一到十,數出不數入,或相反,反覆的數。當然也可以不數息,而只是覺察身體的狀況,但這比較需要定力。這樣就可以進入安定的狀態,久之,就會覺察到安靜帶給身體與心理的好處。心理的雜質可以慢慢去除,慢慢學會放鬆,身體自然就會比較健康,更易入睡,更為敏銳。更多的身體奇妙變化,因站樁時間的長短與安靜的程度而有不同。身體的事情,腦子無法明白,無法多做語言描述。道可道,非常道。

樁法很多,我建議渾圓樁或三體式。網路可以查閱怎麼做。渾圓樁很簡單。雙腳與肩同寬,腳尖平行,身體重心放在兩腳之間。舉起雙手,高於胸部,手心相對,如抱圓球。手肘微微下墜。身體打直,全身放鬆。收下顎,閉上眼睛。自然呼吸。

不刻意氣沈丹田,不刻意舌頂上顎,不管什麼沈肩墜肘,這些都是水到渠成之事。站樁的細節無法在這裡詳說,而且樁法也只是框架而已,並非固定不變。拳論說「百練不如一站」;又說「練拳不練功,到老一場空」。都指出站樁的重要。很多學拳的人只對於外形感到興趣,演練套路行雲流水,終歸付諸流水。

 

八、破除我相以養心

養心,應該是養生最關鍵之處。身體好養,心卻不好養。山中之賊易擒,心中之賊難伏。如果不是這樣,金剛經不會反覆說一件事:「應云何降服其心,應云何住」。心是指一切念頭的總和,或一切念頭的根源。我們的心思動盪不定,起落無常,很難片刻安詳。養心,就是為了達到內在的祥和。內在祥和是一切快樂的源頭,不依賴任何外境。莊子說:「無視無聽,抱神以靜」,不要被我們的視覺聽覺干擾,要把自己的靈魂好好守住,進入最深刻的寧靜。這其實也是站樁的要訣。

任何外境而生的快樂,都是短暫的。度假可以得到快樂,但假期很快就會結束,難免惆悵而歸。好友歡聚固然快樂,但聚者必散,也是短暫。靈魂伴侶的恩愛相守,大限來時,也會總結出至為悲痛的生離死別。這不是說,出遊多餘,與朋友相聚多餘,喝茶、聽音樂、看電影、觀賞落日餘暉,皆是多餘。而是要有深刻的體認,出遊不出遊,相聚不相聚,喝茶不喝茶,有無音樂可聽,有無落日可觀,我們都應當一樣的自在,不會手足無措。不會如同許多人,沒有手機可滑便覺渾身不自在。

養心必須努力破除「我相」。我們各種負面情緒,一切焦躁、悲思、憂傷、憤怒、不滿、不捨、嫉妒、苦惱、驚慌、傲慢,等等,都是從「我」而發。一切不愉快,都源自我們對於色、香、聲、味、觸、法六塵的感受而生。破除我相,才能撥雲見日,得到最深刻的寧靜,得到一種不可動搖的篤定。

我們很容易失去深刻的寧靜,前一秒鐘安祥而愉悅,後一秒鐘便陷入情緒地獄裡。修練很深的人也不能倖免。唐朝代宗有個宰相魚朝恩,修行很多年。一日,代宗與國師不空三藏晤談,魚朝恩提問:「人皆有佛性,無明從何而生?」不空回:「你沒有資格提問!」魚朝恩瞬間心生不悅,卻不敢在皇帝面前發作。相由心生,魚朝恩的表情顯出憎怒。不空說:「無明即由此而生。」無明之所以生,是因為魚朝恩的「我相」受到刺激了。

大家很熟悉蘇東坡。他是大文豪,大書法家,創新的畫家。他是溫暖的法官,也是具有大魄力的行政首長。他才華與學問比別人高出許多,根本用不著嫉妒。他單純真摯,不喜歡裝腔作勢。他仁慈慷慨,是一個偉大的人道主義者。他光明磊落,態度浪漫,作品典雅。為人父兄夫君頗有儒家風範,骨子裡卻是道教徒。他是瑜珈修行者,虔誠的佛教徒。蘇東坡自認為修行了得,寫偈語遣人送給隔江對岸的佛印禪師。偈語寫:「稽首天中天,毫光照大千,八風吹不動,端坐紫金蓮。」寫自己的修行到了一定境界,希望得到佛印的讚譽。八風指,稱譏毀譽利衰苦樂,簡單說,已經「寵辱不驚」。佛印看了偈語,在紙上寫「放屁」兩字,囑來人攜回。蘇東坡看了「放屁」兩字,立即過江理論。佛印說了:「八風吹不動,一屁打過江」。我最為仰慕的、修行多年的蘇東坡還是無法破除我相。

我曾在台中某科技大學的財經法律系夜間進修班兼課,刑法總則兩小時。系主任鄭重提醒,班上同學都是白天工作,晚上進修,學習動機不強,可能有不少人缺課。我班上的修課人數六十餘名,實際到課總是七、八人。桌上沒有書、沒有紙筆,只有手機。上課時聊天、滑手機、睡覺,沒有人理會我。我往返的交通費必須自理,鐘點費不夠支應來回一趟的交通。上課見此情景,不免悲歎哀怨,但是我不能表露出來。我突然想到金鋼經的提醒,無我相、人相、眾生相、壽者相。最為重要的是,不能有「我很辛苦」、「我是不錯的學者」、「我倒貼」、「你們不珍惜我」,等等這種念頭出現。我立即收攝心神,以虔敬的心情針對教室裡的鬼神講課,一字一句清清楚楚,不帶一絲一毫的怨氣。甚至進了校園,內心還在微笑,想著:「我要來修練了,這是我的道場」。

談自己的經驗,絕對不是說我的道行比魚朝恩與蘇東坡更高。關鍵差別是,魚蘇兩人的我相是受到突襲性的挑戰,沒有任何心理準備。我則受到系主任的鄭重提示,請我務必做好心理準備。我帶著「我相必然受到挑戰」的心情去上課。但無論如何,「我相」確實是干擾我們最深的東西,一切無明之所由生。老子說:「吾有大患,為吾有身」。我們的大麻煩,就來自於我們這個容易感應六塵,並加以持續評價的身軀。如果我在課堂上看到學生的慵懶(見了色相),有了感受,然後持續評價(你們不知道我是誰,你們不珍惜我,你們不懂我的辛苦),我的麻煩就來了,就會進入情緒的地獄裡。

我自己在很多狀況裡依然受到無明與習氣的干擾,不能順利走出來。習氣擾人之深,有如我們多年來惡整自己的身體,想要幾年內澈底翻轉,都是不可能的事。不過,認清方向非常重要。看見了方向,才能步步為營,知道要跨越的障礙在哪裡,要如何掃除。

 

2019226日,應最高法院之邀,談養生。這篇文章為此次報告而寫)

 

——待續

 

「內壯」系列文章

「修金丹志脱塵緣」系列文章

「偶思」系列文章

 

照片攝自林東茂教授的著作《刑法與病人自主:兼論死亡協助》一書的附錄二:〈中醫是否科學〉

 

 

 

 

中醫是否科學2.JPG

中醫是否科學3.JPG

中醫是否科學4.JPG

中醫是否科學5.JPG

中醫是否科學6.JPG

arrow
arrow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心領神會 的頭像
    心領神會

    心際效應

    心領神會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