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分類:《神智學》書籍摘錄 (141)

瀏覽方式: 標題列表 簡短摘要

IMG_8358.JPG

氣宇按人不同的氣質與心境會非常不一樣;它也會依據靈性發展的程度而有所不同。全然沈溺於其動物般衝動的人與大半活在思考中的人,有著完全不一樣氣宇。有著宗教情操的人與只投注於日常瑣碎經驗的人,其氣宇有著本質上的差別。因此,所有心情的變化、一切的愛好、喜悅與苦痛都會在氣宇中找到其表現。

——魯道夫·施泰納:《神智學:超感官的世界認識與人的天職導論》

 

文章標籤

心領神會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

IMG_8349.JPG

那些目前對下一章所描繪的「認識路徑」體驗保持距離的人,可能會對這裡所描繪的「氣宇」本質產生誤解。人可想像這裡所描繪為「色彩」的,會像眼睛所看見的物質顏色一般站在心面前。但這種「心的色彩」不外乎是幻覺而已。靈性科學與「幻覺般的」印象沒有絲毫關連。至少這裡所描述的東西指的不是這些。若能留意以下說明,就會對此有正確的看法。心在物質顏色上所體驗的不只有感官印象,而且還有對此顏色的某種心理體驗。這種心理體驗與心——透過眼睛——感知到黃色色塊或藍色色塊時有別。這方面的體驗稱為「黃色生命」(Leben in Gelb)或「藍色生命」(Leben in Blau)。如今踏進認識路徑的心,在面對另一個存在的積極的心理體驗時,會有相同的「黃色體驗」;在面對全心奉獻的心調(Seelenstimmung)時,會有「藍色體驗」。根本之處不在於,「視者」在另一個心的想法中所看見的「藍」,像他在物質界所見到的「藍」一般,而是他有某種體驗使其有所根據而稱其為「藍」,就像比方說物質人形容某個窗簾是「藍」色一樣。此外還很根本的是,「視者」也意識到他透過這樣的體驗,而處於不受身體限制的體驗之中,所以他接受到這樣的可能性,能夠在一個不是透過人的身體來媒介其感知的世界中,談論心生命的價值與意義。就算是在描述時絕對必須顧及這方面的意義,然而對「視者」來說,談論「氣宇」中的「藍」、「黃」、「綠」等顏色,卻是完全理所當然的事。

——魯道夫·施泰納:《神智學:超感官的世界認識與人的天職導論》

 

文章標籤

心領神會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IMG_8347.JPG

而做為全人德性上超感官部分的人的心與靈的德性,會以此方式顯現。

這「靈眼」可感知到的色彩作用,這環繞在被感知到其作為的物質人四周散發,且像雲霧般(約呈蛋形)籠罩著他的,是人的氣宇(menschliche Aura)。此氣宇在不同人身上會呈現不一樣的大小。但還是可以大約想像它所顯現的——平均——是整個物質人的兩倍長四倍寬。

從氣宇中如今湧現出最不同的色調。這湧流是人內在的生命的一幅忠實圖象。因此個別色調像人內在生命一般,有著許多的變化。然而某些持續的特性如天份、習性、性格特質,也會以持久的基本色調表現出來。

文章標籤

心領神會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IMG_8346.JPG

這物質人成了心理與靈性湧流的中心。此處在「視者」面前所展現成豐富而多元的世界,只能加以指點。平時只活在傾聽者思維理解之中的人的思想,會例如以靈性能夠感知的色彩現象身份出現。其顏色對應於思想的性格。一個源自人類感官衝動的思想,與效勞於純粹的認知、崇高的美以及永恆的善所掌握到的思維,有著不同的色調。源自於感官生命的思想以紅色系貫穿心界。能夠讓思考者提升至更高深認知的思想,是以美麗的明亮黃色顯現。出於全心奉獻的愛的思想,散發出亮麗的玫瑰紅。如同思想的這些內涵一般,這些思想或大或小的明確度,也顯現在其超感官的顯象形式上。思考者精確的思想,會顯現為輪廓明確的形;混亂的想法會以模糊如雲霧般的形出現。

——魯道夫·施泰納:《神智學:超感官的世界認識與人的天職導論》

 

文章標籤

心領神會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IMG_8345.JPG

對這類的人來說,環繞其心理界中心的現象,以及靈性領域內靈性現象,在超感官上都是可見的,他在別的存在上所體驗到的情感,對他來說就像光的現象一般,從那感情的存在散發出來;他所注意到的思想,瀰漫著靈性空間。對他來說,某個人關於別人的思想,並非不可感知的事物,而是一個可感知的過程。某個思想的內涵本身,只活於思想者的心中;但這內涵在靈界引發作用。這些作用對靈眼來說,是可感知的過程。做為事實般真實的思想,從某個人的德性(Wesenheit)湧出,而奔流至其他人。此思想對其他人作用的方式,在靈性世界被體驗為一種可感知的過程。所以在一個靈性感官已開啟的人看來,物質上可感知的人,只是全人的一部分而已。

——魯道夫·施泰納:《神智學:超感官的世界認識與人的天職導論》

 

文章標籤

心領神會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IMG_8342.JPG

前面曾經說明,只有當人擁有感知這三界的能力或器官後,這些三界之形對人來說才有其實在性。只有當人擁有結構完整的眼睛時,才會感知到空間中所進行的某些過程是光的現象。真實的存在對之啟示程度的多寡,取決於其接受能力(Empfanglichkeit)。因此人絕對不可以說:只有他能夠感知的,才是真實的。可能真實存在著的許多東西,而人卻缺乏感知它們的器官。——如今心界與全靈國度真實存在著,要比感官世界還具有更高意義的真實。雖然肉眼看不見情感、心象;但情感與心象卻是真實的。如同人透過其外在感官感知物體界為他所擁有的面前的感知一般,他的靈性感官將情感、衝動、本能、思想等等化為感知。比方說正像空間中的某些過程,可以被肉眼看成是色彩的顯現一樣,所謂心理與靈性方面的現象,也能夠類似感官色彩顯現一般,透過內在感官成為感知。當然只有那曾經漫遊在下一章所描繪的認識途徑,並藉此而發展其內在感官的人,才能確實完全理解這裡所說的意義。

——魯道夫·施泰納:《神智學:超感官的世界認識與人的天職導論》

 

文章標籤

心領神會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IMG_8341.JPG

還需註明,這類本質不是下降至心界,只是它們的外殼是由全靈國度之諸形交織而成。當人開啟這方面的靈眼與靈耳,會感知到這些本質而成為它們的友朋。——透過此類開啟,人可以理解到許多之前只能不解地乾瞪眼的事物。環繞人四周的一切會變得明晰;他會看見那些在感官界呈現其作為的事物的元因(Ursachen)。他把握到那些若是沒有靈眼就會完全否認的東西,或是那些與其面對時會以如下說法為滿足的事物:「天上與地下還有更多你們學術界作夢都無法想像的事。」當——靈性方面——感受能力較為敏銳的人,預感到自己周遭感官世界之外還有另一個世界時會變得不安,必定心如死灰,而且在這個世界中會像盲人處於可見的客體之間一般,跌跌撞撞地摸索前進。只有對存在這些高層領域的明確認知,以及對這些領域內所發生事物飽含了解的鑽研,才能確實堅定人,並將人導向其真正的天職。人透過對那些對感官隱藏的事物的洞見而推擴其德,感受到自己在此一推擴之前的生命彷彿是「黃梁夢」(Traumen uber die Welt)。

——魯道夫·施泰納:《神智學:超感官的世界認識與人的天職導論》

 

文章標籤

心領神會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IMG_8340.JPG

確定的是,靈性目光會藉此而拓展至其他各種各樣來自低層與高層的存在物,他們存活於人類周遭世界中,但人卻無法透過感官感知。那些擁有靈性直觀能力的人感知到這些存在,並且能夠將其描繪出來。所有靈性世界感知者描繪為火精(Salamander)、氣精(Sylphen)、水精(Undinen)、土精(Gnomen)的東西,都屬於這類存在中較低等的種類。應該不需要說明,這些描繪的東西不能當作是它們以之為基礎的實在界的映象(Abbilder)。若是如此的話,那透過它們所意指的世界,就不是一個靈性的而是粗糙的感官世界。它們是一種靈性實在界的直觀化成果,它們就只能以此方式透過譬喻才能加以描述。那些只願意認可感官直觀的人,若將這類存在看做是雜亂幻想與迷信的怪物,是完全可以理解的。這些東西對感官眼睛來說當然永遠不可見,因為它們沒有感官的身軀。迷信不在於把這些存在看做是真實的,而是在於人們相信它們會以感官的方式顯現。——這類形式的存在在宇宙建築上共同發揮作用,只要人一踏進對身體感官閉鎖的高層世界領域,就會與它們相見。迷信的不是那些在這類描繪之中看見靈性實在界景象的人,而是那些相信景象的感官存在的人,還有那些認為因為必須否定感官圖像而否定靈的人。

——魯道夫·施泰納:《神智學:超感官的世界認識與人的天職導論》

 

文章標籤

心領神會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IMG_8338.JPG

人若能以此方式掌握感官世界,也就揭示了對其存在不同於所謂自然四大王國的存在物的理解。人們所稱的民族精神(Volksgeist)(國家精神[Nationalgeist])就是這類存在物之一例。這不會透過感官方式直接表現出來。民族精神在感覺、情感、喜好等之中活出來,是人在某個民族身上所共同觀察到的。這是一種不在感官軀體化的存在物,而是像人類以感官直觀的方式形構其身體一樣,這存在物從心界的材質中形構其身軀。民族精神的這類心之身,就像是一朵某個種族成員生活於其中的雲,雲的作用在相關人員的心中顯露出來,但這朵雲卻不源於這些心本身。不是以此方式來思維民族精神的人,對他來說民族精神只是一個沒有本質和生命的模糊思維圖象、一個空洞的抽象概念。——與所謂時代精神(Zeitgeist)相關的事物也有類似狀況。

——魯道夫·施泰納:《神智學:超感官的世界認識與人的天職導論》

 

文章標籤

心領神會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IMG_8337.JPG

由此得出,活於身中的人,其基本組成要素如何與靈性世界掛搭在一起。要將物質軀體、以太身/Atherleib、感覺心之身以及理知心,看成是在感官界壓縮過的全靈國度之元形。物質軀體之所以形成此狀態,是因為人的元形被壓縮成感官的現象。所以也可以將此物質身/Physischer Leib稱為,一種被壓縮成感官直觀性的第一元素王國質素。以太身/Atherleib的產生是因為,以這種方式所產生的形態,會藉由某種質素而維持活動,這質素的活動雖然伸展進感官王國,但本身卻無法成為感官可直觀的東西。若想完整描繪這質素的特性就必須說,這質素最先起源於全靈國度之諸最高區域,然後在第二個區域形構成生命的元形。它做為生命這種元形而在感官世界發揮作用。建構感覺心之身的質素以類似的方式,起源於全靈國度諸最高層領域,它在這國度的第三區域形成心界的元形,本身並在感官世界發揮作用。理知心的形構過程卻是,有思維的人的元形,在全靈國度第四區域形成思想,並本身做為思考的人的質素,直接在感官界發揮作用。——人類如此這般立足於感官界之內;靈也是如此在其物質軀體、在其以太身/Atherleib以及在其感覺心之身中作功。靈也如此在理知心中顯現。——因此元形以在某種程度上相對人而言是外在的本質形式,一起作功於人三個底層的環節;而在理知心中,人自己成為(有意識地)對自己下功夫者。——那些在人物質身軀上作功的質素,與形成礦物的質素是一樣的。在人以太身/Atherleib作用的質素與在植物王國中的同類,在感覺心之身作用的則是與在動物王國中的同類;在兩種情況下質素都是以感官所無法感知的方式活著,然而卻將其效力延伸進這兩個王國中。

不同的世界如此共同作用。人所生活的世界就是這共同作用的表現。

——魯道夫·施泰納:《神智學:超感官的世界認識與人的天職導論》

文章標籤

心領神會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IMG_8331.JPG

在人的靈組織、在其形成完備的腦的神經系統中,可以透過感官在面前看見那在動、植物身上發揮作用但看不見的力量質素。其結果是,動物顯現出自我感覺(Selbstgefuhl),人則顯現出自我意識(Selbstbewusstsein)。在動物身上靈覺得自己是心;它尚未將自己把握為靈。在人身上靈認識自己是靈,儘管——在物質條件下——是靈的影子般的反光、是思維。——依此意義,這三重世界可以透過如下的方式加以劃分:1.元形的無形本質的王國(第一層元素王國);2.塑造形態的本質的王國(第二層元素王國);3.心理本質的王國(第三層元素王國);4.塑造過的形態(晶體形態)的王國;5.感官可以形態感知,但其中作用著塑造形態的本質的王國(植物王國);6.感官可以形態感知,但其中除了塑造形態的本質外,還有那些在心中活出的質素的王國(動物界);7.其中感官可以感知形態,但其中還有塑造形態的本質與在心中活出的質素,以及其中靈自身以思維的形式在感官界內形塑的王國(人類王國)。

——魯道夫·施泰納:《神智學:超感官的世界認識與人的天職導論》

 

文章標籤

心領神會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IMG_8323.JPG

人類除了前面提過植物與動物所擁有的能力之外,還具有將感覺轉化為心象與思維,以及透過思考來規範其衝動的能力。在植物界中以形態、動物界中以心力呈現出來的思想,在人身上以思想本身、以其自身的形式出現。動物是心;人是靈。靈性質素還要更往下深入一個階段。靈性質素在動物身上形塑著心,在人身上則進入感官材質界本身之中。靈性存在於人類感官身體之內。由於靈性披著感官的外衣呈現,所以只能如同影子般,以那展現靈性本質思想反光的方式來顯現。靈以物質腦部組織的條件在人身上顯現。——但靈也因此而成為人的內德。思想是無形的靈德在人身上所採取的形式,就像它在植物身上採取形態、在動物身上採取心理形式一樣。所以只要人是思德,就沒有除了自己之外形構自身的元素王國。人的元素王國在其感官身中工作。只有當人是形態與感覺的存在時,那些植物以及動物身上工作的同類元素本質,才會在人身上作用。但人的思維組織卻完全從其物質身/Physischer Leib的內在出發而發揮作用。

——魯道夫·施泰納:《神智學:超感官的世界認識與人的天職導論》

 

文章標籤

心領神會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IMG_8314.JPG

形態比感覺或衝動更加持久。可以說,變化中的植物形態與固定不變的晶體形式兩者的關係,就如同感覺生命與比較持久的生命形態之間的關係。植物在某種程度上是融解於形態形構的力量的;在其生命過程中一直分生出新的形態。它先長出根部、接著是葉形、然後是花朵等等。動物封閉於一個自身已完成的形態,並且在這形態之內發展變化多端的感覺與衝動生命。而此生命在心理世界中有其存在。現在如同植物是生長與繁殖的生物一般,動物是感覺與發展其衝動的生物。這些對動物來說是不斷以新形式發展的無形物(das Formlose)。最終它們的元形歷程是在全靈國度最高區域之中。但它們在心理世界中活動。所以動物界除了引導生長與繁殖而感官所無法看見的力量質素之外,還有下降一個階段更深入心理世界的其他力量質素。在動物王國中做為引發感覺與衝動宗匠的無形質素現前,包裹著心理的外衣。它們是動物形式真正的建築大師。在靈性科學中,人們可以將它們所從屬的領域稱之為第三元素王國(drittes Elementarreich)。

——魯道夫·施泰納:《神智學:超感官的世界認識與人的天職導論》

 

文章標籤

心領神會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IMG_8313.JPG

靈性胚芽下降一個層級,以便能夠在形態王國發揮作用。在靈性科學中可稱之為元素王國(Elementarreiche)。若將還不具形態的元形稱為第一元素王國(erstes Elementarreich),那做為植物生長的宗匠而感官無法看見的那些力量質素,就屬於第二元素王國(zweites Elementarreich)。——在動物世界除了生長與繁殖能力外還要加上感覺與衝動。這些是心理世界的外顯。天生具有這方面能力的存在屬於這個世界,能從這個世界接收印象並對其產生作用。現在在動物身上所產生的每一種感覺、每一種衝動,從動物心的底層被提取上來。

——魯道夫·施泰納:《神智學:超感官的世界認識與人的天職導論》

 

文章標籤

心領神會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IMG_8261.JPG

在這外在感官的形構過程中——在礦物與植物兩王國——可以看見純然靈性過程的感官壓縮,這過程是在全靈國度高層三個區域的靈性胚芽,將自己形構成較低區域的靈性形態時進行。從無形的靈性胚芽到已形態化的形相的過渡相當於結晶的過程在靈性世界中之元形。若這壓縮的過渡能讓感官在其成果中感知到,就會在感官界以礦物的結晶過程顯現。——現在在植物生命中也有已經形態化的靈性胚芽現前。但此時在這已形態化的存在物上,那活的形態能力仍維持保留狀態。在晶體,靈性胚芽在其形態化過程中已遺失形構能力。它在已完成的形態中窮盡其生命。植物具有形態而且此外也還有形態能力。全靈國度高層區域靈性胚芽的特性,依然保存在植物生命中。所以植物像晶體一樣有形態,此外還加上形態力。除了元德在植物形態所採納的形式之外,還有另外一種承載著源自高層區域靈德印記的形式,在其身上發揮作用。在植物身上能夠讓感官感知到的,只有在已完成的形態之中充分發揮作用的東西;賦予這形態生命性的形質素,在植物王國是以感官所無法感知的方式現前。肉眼今天所見的小百合,一段時間後會長大。那讓從前者成長為後者的形構力,眼睛無法看見。這形構力質素是感官所無法看見而交織在植物界中的一個部分。

——魯道夫·施泰納:《神智學:超感官的世界認識與人的天職導論》

 

文章標籤

心領神會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IMG_8251.JPG

植物王國中一物對其他物除了外在作用之外,還加上生長以及繁殖方面的表象。一棵植物成長壯大,並且從自身存在中產生出像它的存在。這裡除了人在礦物王國所遇見的東西之外,在此還有生命(Leben)。簡單思考這個事實,在此就給出了一種啟發光明的觀點。植物內在擁有的力量能賦予自身活的形態(lebendige Gestalt),並且在像它的存在上產生這形態。而我們在氣體、液體等身上所遇見的無形態礦物質,與植物界活的形態之間,當中還存在著晶體的形式。在晶體中可以找到,由無形態的礦物界到植物王國活的形態能力的過渡。

——魯道夫·施泰納:《神智學:超感官的世界認識與人的天職導論》

 

文章標籤

心領神會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IMG_8225.JPG

感官世界的靈性元形展現在全靈國度不同的區域。這些元形在第五、六、七個區域仍然還是活躍的芽點,在四個低層區域則形成靈性形相。如果想透過其思維以取得感官事物之理解,人的靈會在影子般的反光中感知到這些靈性形相。這些形相如何壓縮成感官世界,是那些致力於以靈來理解周遭世界的人所思考的問題。——對人的感官直觀來說,周遭的世界首先可劃分為四種彼此差異明顯的階段:礦物、植物、動物及人類。礦物王國透過感官被感知,且藉由思考被掌握。若人對某個礦物體進行思考,就會因此同時做著兩方面的事:一是感官事物的,一是思考的。因此人會認為這感官事物是壓縮過的思想本質。礦物以外在方式對其他礦物產生作用。它碰撞、移動其他礦物;它加熱、照亮、瓦解之等。這些外在作用方式透過思想表達出來。人思考著礦物如何從外在合乎規律地彼此作用。他個別的想法透過這種方式而擴展成對整體礦物世界的思維圖象。而這思維圖象是整個礦物感官界元形的反光。它做為一個整體(als ein Ganzes)而存在於靈性世界中。

——魯道夫·施泰納:《神智學:超感官的世界認識與人的天職導論》

 

文章標籤

心領神會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IMG_8068.JPG

以此觀點出發也得出:為何人能夠思考感官事物的理由。因為有一個每一位思考者必定都會提出的問題,那就是:人對於石頭的想法與這個石頭本身存在著何種關係?對那些將目光特別深入外在大自然的人來說,這個問題異常清晰地呈現在靈眼之前。他們感受到人類思想界與大自然結構及組織的和諧一致。例如偉大的天文學家克卜勒(Kepler)以優美的方式表達他對這和諧的看法:「真相是,呼叫人類學習天文學的神性召喚,在這世界本身所書寫的雖不是以詞句與音節,但卻切事(der Sache nach),使得人的概念與音節能符合天體與狀態之鍊結。」——只因感官界的事物不外乎是靈德的壓縮,所以透過思維而能將自己提升至這些靈德的人,能夠在其思考中理解事物。感官事物源自於靈界,它們只是靈德的另一個形式而已。而當人在思考某些事物時,他的內在只是離開感官形式,而轉向這些事物的靈性元形。以思維理解某事是一個過程,這過程可以和化學家先將某個固體以火熔化成流體,然後以此研究其流體形式的過程相提並論。

——魯道夫·施泰納:《神智學:超感官的世界認識與人的天職導論》

 

文章標籤

心領神會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IMG_7335.JPG

心界與全靈國度之形,是外在感官感知所不及的對象。感官感知的對象,屬於上述兩個世界之外的第三個世界。在其身體存在中,人也同時活在這三界。人感知感官世界的事物並對其施加作用。心界之形透過融合與離斥的力量影響著人;而人自己的心透過其喜好與厭惡、透過其願望與欲求在心界中掀起波瀾。但事物的靈性本質映照在人的思維界中;而做為思維的靈德(Geistwesen)的人自身,是全靈國度的公民,也是生活在世界這個領域中一切的友朋(Genosse)。——由此清晰可見,感官世界只是環繞在人四周的一個部分而已。這部分在某種程度上獨立突出於人的一般環境之上,因為感官能夠感知到這個部分,但卻無法顧及也同屬於這個世界的心理與靈性事物。如同水上漂浮的冰塊,四周所環繞的水是其材質,但冰塊卻透過某些特性而突出於水之外,所以感官事物是其四周環繞的心界與靈界的材質;感官事物透過某些使其在感官上能夠感知的特質,而凸顯於這兩個世界之外。感官事物是——半形象式的說法——壓縮過的靈的與心的形構;而壓縮的作用在於,讓感官能夠對之取得認識。如同冰只是水存在的一種形式,感官事物也只是心本質與靈本質存在的一種形式。人若掌握這些,也就能領會靈界能夠過渡到心界,而心界能夠過渡到感官界,就像冰塊中的水一樣。

——魯道夫·施泰納:《神智學:超感官的世界認識與人的天職導論》

 

文章標籤

心領神會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IMG_8342.JPG

在物質生活中透過它們而獲得的、此處所描繪的靈性世界體驗的那些心的能力,在日常生活關係中是無法意識到的。這些能力在那些帶來意識物質界狀態之意識的身體器官的無意識深層發揮作用。這正是為何這些能力無法感知此世界的原因。眼睛也看不見自己,因為在眼睛裡發揮作用的力量,是讓別的東西能夠被看見。若是想判斷人介於生與死之間生命的歷程,在多大程度上可能是過往塵世生命的結果,就必須考慮到這段生命當中所設下的、人必然會先採用的一種觀點,並未提供判斷的可能性。譬如以這樣的觀點來看某個像是充滿苦痛、不完滿等的塵世生命,從一個這塵世生命本身以外的觀點來看,在此形態之下這生命所涵蓋的苦痛、不完滿,必定是前世生命的成果。透過最後一章所敘述的方式踏進認識途徑後,心便從身之生命的條件之中解脫出來。心從而能夠以圖象感知,在介於死與下一個新的出生之間所經歷的體驗。此一感知能夠將「全靈國度」的過程,以這裡大體勾勒的方式描繪出來。只要人不懈怠而於當下持守住此一事實:在物質身/Physischer Leib內的與純靈性體驗中的心之整體構成有別,如此就能夠在正確光照下,看見此處所給出的描繪。

——魯道夫·施泰納:《神智學:超感官的世界認識與人的天職導論》

 

文章標籤

心領神會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Close

您尚未登入,將以訪客身份留言。亦可以上方服務帳號登入留言

請輸入暱稱 ( 最多顯示 6 個中文字元 )

請輸入標題 ( 最多顯示 9 個中文字元 )

請輸入內容 ( 最多 140 個中文字元 )

reload

請輸入左方認證碼:

看不懂,換張圖

請輸入驗證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