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分類:《神智學》書籍摘錄 (141)

瀏覽方式: 標題列表 簡短摘要

IMG_8488.JPG

當人的靈踏上介於兩世之間的路途而漫遊過「心之世界」之後,就會走進「靈之國度」。它會在這裡停留,直到一個新的身體存在成熟為止。只有懂得以正確方式來詮釋人類穿越其驅體化的生命朝聖之旅使命的人,才能理解在這「全靈國度」逗留所代表的意義。當人驅體化為物質身/Physischer Leib時,他在物質世界中發揮作用並創造。並且是以靈性本質的身分在其中發揮作用與創造。人將其靈所感思與形塑的東西銘刻入物質的形式、物體的材質與力量裡。因此做為靈性世界使者的他,必須將靈體現入物體界中。人只有透過這將自己驅體化,才能夠在物體界中發揮作用。他必須將物質身/Physischer Leib設想成自己的工具,藉由這工具才能透過物體對物體發揮作用,而且物體也能透過這種方式作用於他。但透過人的這物質身體而自始至終發揮作用的是靈。從靈中表露出在物質世界之作用的意圖、方向。——只要靈在物質身/Physischer Leib作用,就無法以其真實形態活著。它只能彷彿照穿物質存在的薄紗。亦即人的思維生命在真相上屬於靈性世界;因此在物質存在中所表現出來的思維生命,是其覆蓋了薄紗的真實形態。也可以說,物質人的思維生命是其所屬真實靈性本質的影象(Schattenbild)、反光(Abglanz)。

——魯道夫·施泰納:《神智學:超感官的世界認識與人的天職導論》

 

文章標籤

心領神會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IMG_6185.JPG

第五、六、七區域與之前的幾個區域在本質上有所區別。因為在這些區域出現的質素,提供較低區域元形活動的動力(Antriebe)。這些區域所存在的是元形自身的創造力量。能夠揚升至這個些區域的人,就會認識到我們的世界以之為基礎的「意圖」(Absichten)。這些元形像是有生命力的芽點一般,準備好接納思想本質最多樣的形式。若這些芽點被引到較低區域,它們就如同是發脹一般,呈現出最多樣的形態。讓人的靈在物質世界展現出創造力的理念(Ideen),是這高層靈性世界胚芽思想本質的反光(Abglanz)、影子。

——魯道夫·施泰納:《神智學:超感官的世界認識與人的天職導論》

 

文章標籤

心領神會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IMG_8505.JPG

第四區域的元形不直接涉入其他世界。它們在某些方面是,掌控三個較低層區域元形以及中介其會合的質素。因此它們排列與組合這些較低層的元形。所以這個區域比其他較低層區域的活動更為廣泛。

——魯道夫·施泰納:《神智學:超感官的世界認識與人的天職導論》

 

文章標籤

心領神會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IMG_8494.JPG

所有心的元形都必須被稱為「全靈國度」的第三領域。人們在此找到比前兩個區域稀薄且細緻許多的元素。可以將這部分比喻為「全靈國度」的空氣圈。其他兩個世界中在心所發生的一切,在這裡都有其靈性對應物。所有的感覺、情感、本能、激情等,都會在此再次以靈性方式現前。這空氣圈中氣氛的流衍,相應於其他世界中生物的苦與樂。某個人心的渴望在這裡呈現如一陣微風;而激情的爆發則像是一陣暴風。能夠對此處所見來臨者本身形成心象的人,若將注意力對準這裡的話,可以深深穿透任何生物的嘆息。人們可以說此處有比方説像是帶著閃電四射與雷鳴滾滾的暴風雨;如果人們進一步深入實情的話,會發現在這類「靈的暴風雨」中表現出的是,在大地上所發生的殺戮之激情。

——魯道夫·施泰納:《神智學:超感官的世界認識與人的天職導論》

 

文章標籤

心領神會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IMG_8564.JPG

「全靈國度」第二區域所包涵的是生命的元形。但是這生命形成完整的一體。做為流動元素,它流遍靈之世界,就好像血液讓一切脈動起來一樣。可以將它與物質大地的海洋與水域相提並論。它分佈的方式當然與動物身體內血液的分布方式較類似,而不像是海洋與河流的方式。這「全靈國度」的第二個階段,可以稱之為由思維材質所形塑的流動生命。在這元素之中存在著所有在物質實在界做為生命存在而呈現的生生元力。這裡所顯示的是,所有生命是一體的,人的生命與所有其共同被創造出來的生命是親和的。

——魯道夫·施泰納:《神智學:超感官的世界認識與人的天職導論》

 

文章標籤

心領神會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IMG_8600.JPG

這裡也像在「心界」中一樣,個別區域絕不能將其想成是分層交疊在一起的,而是彼此相互滲透、貫穿。第一區域包含了不賦生命的物質世界元形。在此可發現礦物的元形,也有植物的元形;但只有當植物是純物質時,也就是說不考慮植物內在生命的情形。同樣人們在此也會遇見動物與人的物質形式。以上這些並未窮盡這區域存在的一切;只是圖舉一些相近的例子。——這個區域形成了「全靈國度」的根本架構。可以將它與我們物質塵世的堅固陸地相對照。它是「全靈國度」的大陸塊。它與物質——身體界的關係,只能用比喻的方式來加以描繪。人們透過以下對之得到大致上的想法:想像某個充滿最多樣物體的有限空間。然後想像去掉這些物質體/Physischer Korper後,其形式中在原地所留下的中空的空間(Hohlraume)。再想像一下之前物體之間的各個空隙充滿著最多樣的形式,而這些形式與之前的物體有著各方面的關係。——元形界最低層區域看起來大致就像這樣。在物質世界被物體化的本質與事物,在其中是以「空的空間」現前。而那些空隙中游行的是元形(以及「靈性音樂」)的運動。現在在物質物體化中,那些空的空間在某種程度上會填滿物質材質。同時用肉眼與靈眼觀看這個空間的人,將會見到物體以及生生的元形運動。

——魯道夫·施泰納:《神智學:超感官的世界認識與人的天職導論》

 

文章標籤

心領神會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IMG_8529.JPG

除了可以透過「靈視」(geisti ges Sehen)去感知「全靈國度」之外,還有他物由「靈聽」(geistiges Horen )體驗來考察。亦即只要「靈視者」(Hellsehender)從全心的國度上升至全靈國度,被感知的元形也會響(klingend )。此「響」是一純然靈性的過程。其思維不得有任何物音之聯想。觀察者覺得身處於音海中。在這些聲音裡、在這些靈性聲響中,靈府眾德(Wesenheiten der geistigen Welt)出焉。在它們的共鳴、和聲、節奏與旋律中突顯出其存在的本元之道、相互關係以及親和力。人的理解力在物質世界中所感知為法則、理念之物,而對「靈耳」(geistiges Ohr)而言呈現的則是靈性音樂。(因此畢達哥拉斯學派稱這種靈性世界的感知為「天體音樂」[Spharenmusik]。對擁有「靈耳」的人來說這種「天體音樂」不僅是種形象性的、寓意性之物,而且還是他所熟知的靈性實在。)

——魯道夫·施泰納:《神智學:超感官的世界認識與人的天職導論》

 

文章標籤

心領神會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IMG_8524.JPG

探看「全靈國度」的第一眼,確實是比探看心理世界還令人困惑。因為元形的真實形態與其感官仿象極不相似。同樣極不相似的還有元形與其影子(Schatten)、抽象的思維。——靈性世界中的一切動健不已、生生(Schaffen )不息。像物質世界中在某個地方現前的休息或停留的狀況,並不存在靈性世界。因元形乃生生之德schaffende Wesenheiten。它們是物質與心界中一切生成事物的宗匠(Werkmeister)。其形式至變;而且每一元形中,都有接納無數殊形之勢。它們彷彿讓這些殊形從自己萌出;而且一個方生,元形又打算令下一個從己湧出。元形彼此間處於多多少少親和的關係中。元形不孤作。一元形需另一元形之助以生。無數元形常合作,以于心界或物界中生出諸德。

——魯道夫·施泰納:《神智學:超感官的世界認識與人的天職導論》

 

文章標籤

心領神會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IMG_8537.JPG

如同天生盲眼人手術後周遭世界的光與色彩,以新的特性展現在他眼前般,學會使用靈性眼睛(Auge)的人四周充實著一個新世界、一個有著活的(lebendig)思想或靈本質(Geistwesen)的世界。——現在在這世界中首先看見的是,所有現前於物質世界與心理世界的事物與本質的靈性元形(Urbilder)。試想一位畫家在作畫前,於靈中有圖象現前;吾人便有了對元形此表辭意義的比喻。畫家在畫圖前腦海中或許沒有這樣的一個元形,但這並不是重點;而是這元形在實際工作中,才漸次地完整產生。在真正「靈之世界」中所有事物的這類元形現前,而物質事物與質素是這些元形的仿象(Nachbilder)。

——魯道夫·施泰納:《神智學:超感官的世界認識與人的天職導論》

 

文章標籤

心領神會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IMG_8536.JPG

現在在觀察靈的進一步旅程之前,必須先考察它所踏入的領域。那就是「靈之世界」。這個世界與物質世界是如此不相似,以致於一切有關於這個世界的論說,在那些只願意信任物質感官的人看來,必定覺得像是奇幻文學(Phantastik)。而且考察「心之世界」時所使用的話語,在這裡還要再做更高程度的提升:為了能夠描繪這個世界,必須運用譬喻(Gleichnisse)。因為我們的語言大多只用於感官方面的現實,其能夠直接運用在描繪「全靈國度」(Geisterland)的表達方式確實不夠豐富。所以在此必須特別請求大家,這裡所說的一些事物,只能當作是指點(Andeutung)來理解。此處所形容的一切與物質界是如此不相似,因此也只能用這種方式來加以描繪。敘述這些事物的作者也始終意識到,由於為物質世界所設計的語言表達手段的不完整,他所陳述的內容實際上與在這個領域的經歷,能夠等同的是多麼的少。

 

——魯道夫·施泰納:《神智學:超感官的世界認識與人的天職導論》

文章標籤

心領神會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IMG_8544.JPG

第七個真正心之生命的領域,將人從最後對感官—物質世界的愛好中解放出來。之前的每一個區域都從心中提取與其相親和的東西。現在還環繞靈四周的是,其活動應完全奉獻於感官世界的想法。許多天資高的人士,他們所思考的卻不大外乎物質世界的過程。這樣的一種信念可稱之為唯物主義信念。這樣的信念必須被毀滅,而這是在第七區域中。此時心將見識到,唯物主義觀點的對象不在真正的實在中現前。就像太陽下的冰塊一樣,這樣的信念在此溶化消失。從此以後心的本質被其世界所吸取,而靈擺脫所有的枷鎖。靈向上遨翔至只在其屬己環境中生活的區域裡。——心已完成了前一個塵世任務,而那些因為這個任務而成為靈的枷鎖的東西,也在死後消解。心於超克塵餘後,自身便歸返其本元。

——魯道夫·施泰納:《神智學:超感官的世界認識與人的天職導論》

 

文章標籤

心領神會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IMG_8538.JPG

透過第六區域活躍的心力所進行的是,心中渴望行動部分的淨化。心的這個部分雖然不具自私的特質,但其動機卻是在行動所帶來的感官滿足之中。發展出這類行動樂趣的人,外在給人完全是個理想主義者的印象,他本身表現出是個能犧牲奉獻的人。但在更深的意義上,卻是要提升某個感官的愉悅感。許多具有藝術天性以及那些因為自己喜歡而熱中科學活動的人,都屬於這個範圍。將那些人栓鍊在物質世界的是,他們信仰藝術與科學是為了這種喜歡而存在。

——魯道夫·施泰納:《神智學:超感官的世界認識與人的天職導論》

 

文章標籤

心領神會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IMG_9354.JPG

全心界的第五個階段是心之光階段。參與他物的融合感本身已經準備好很高的效用。只要心在物質生命過程中不要醉心於較低階需求的滿足中,而是對其周遭世界感到歡喜與有趣,就會與這個階段相親和。比如說熱衷於自然只要本身擁有感官的特色,就會在這裡經歷淨化。但必須將這種熱衷於自然,與那種在大自然中高層次的、靈性類的、並追求靈的生命區分開來,後者找尋的是大自然各種事物及過程中自身所啟示的靈。

——魯道夫·施泰納:《神智學:超感官的世界認識與人的天職導論》

 

文章標籤

心領神會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IMG_9264.JPG

因此這第四區域所產生的作用,摧毀了對肉身自我的錯覺。心學會不再將肉體感覺為本質性的東西。心從對肉身的執著中被療癒和淨化。從而讓心克服之前將它緊緊栓鍊在物質世界的東西,而它也能充分展開那些逐於外的融合感力量。心可以說是放棄自己,並且全面投入準備好將自己流瀉於普遍的全心界中。

——魯道夫·施泰納:《神智學:超感官的世界認識與人的天職導論》

 

文章標籤

心領神會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IMG_9028.JPG

在物質生命中,人覺得自己的身即其自我(Selbst)。所謂自我感覺(Selbstgefuhl)就是建立在這樣的事實上。越具有感官天賦的人,其自我感覺也就越具這樣的特色。——死亡後,做為自我感覺對象的身體不復存在。仍存留著這種感覺的心,覺得自己因此如同被淘空(ausgehohlt)一般。一種好像喪失掉自我的感覺侵襲著它。這種情形一直持續,直至認識到真正的人並不在物質上為止。

——魯道夫·施泰納:《神智學:超感官的世界認識與人的天職導論》

 

文章標籤

心領神會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IMG_9331.JPG

心愈是在其物質生命與此渴望愈親近,它受欲燼影響的時間也就愈長;因此也愈有必要在其中被淨化。人們不應該將這種淨化,描繪成類似於感官界才會被感覺到的痛苦。因為死亡之後心會企盼(verlangen)自身的淨化,因為只有藉由此,才能清除身上存在的不完美。

——魯道夫·施泰納:《神智學:超感官的世界認識與人的天職導論》

 

文章標籤

心領神會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IMG_9325.JPG

只要全心界是人死亡之後直接停留的處所,就可稱其為「欲求處所」。意識到這類情況而將其納入學說的各個宗教系統,將這個「欲求處所」稱為「煉獄」,「淨化之火」(Fegefeuer, Lauterungsfeuer)等等。

全心界最低層次的區域是欲燼的區域。死亡之後會透過它,將所有最粗糙、與最低階肉體生命連結的自私欲求全部自心中清除。

——魯道夫·施泰納:《神智學:超感官的世界認識與人的天職導論》

文章標籤

心領神會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IMG_9264.JPG

死亡之後當心踏進心理世界,就必須遵循心理世界的法則。這些法則對之產生作用;而其身上對物質的喜好要如何清除,則取決於這些作用。按照從此以後心所處王國內的心的材質與心的力量種類之不同,其作用也必須有所分別。

——魯道夫·施泰納:《神智學:超感官的世界認識與人的天職導論》

 

文章標籤

心領神會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IMG_9369.JPG

對人靈而言,在死亡時緊接著有一段時間,心會擺脫掉他對物質存在的喜好,為的是要之後再度遵循純然靈性—心理世界的法則而使靈自由。心與物質方面的連結的時間越多,自然這段時間就持續越長。對物質生命依戀少的人,這段時間就會短;若其興趣完全連結在這生命使得死亡時心中還有許多欲求、願望等的這種人,相形之下時間就長。

——魯道夫·施泰納:《神智學:超感官的世界認識與人的天職導論》

 

文章標籤

心領神會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IMG_3678.JPG

心之前的任務是給予靈朝向物質的方向。當它實現此任務的瞬間,便採取朝向靈性的方向。基於其任務的本性,當身與之脫離、當心因此不再是連結環節後,心其實應該立刻從事只屬於靈性的活動。而且心也會如此,若沒有透過在身內的生命而受其影響、被其喜好所吸引過去的話。

——魯道夫·施泰納:《神智學:超感官的世界認識與人的天職導論》

 

文章標籤

心領神會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Close

您尚未登入,將以訪客身份留言。亦可以上方服務帳號登入留言

請輸入暱稱 ( 最多顯示 6 個中文字元 )

請輸入標題 ( 最多顯示 9 個中文字元 )

請輸入內容 ( 最多 140 個中文字元 )

reload

請輸入左方認證碼:

看不懂,換張圖

請輸入驗證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