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壯(020):對治流感疫病,正是中醫的絕活(8):平時如何

上一篇「內壯(019):對治流感疫病,正是中醫的絕活(7):平時如何保養身心(2):倪氏經方中醫的「健康的標準」:20250322

提到倪海廈醫師提出的「中醫判斷健康的十大標準」:從睡眠、胃口、大便、小便、手腳心的溫度、男女性的起床陽反應、指甲的月牙、牙齦、口渴、流汗,來判斷自己的健康狀態,是恢復自己對身心感覺的初步具體實踐。

 

接下來我們要探索如何維持「陰平陽秘」!

 

在「內壯(014):對治流感疫病,正是中醫的絕活(2):人體的陰陽消長:20250215」中,我們探索了人體的陰陽隨著時間的消長過程,由「陰平陽秘、陰虛、陽虛、陰陽兩虛、陰實、陽不入陰、陰陽決離」,外邪及內因(情志)會加快這個過程,「陰平陽秘」是指健康的人體狀態!複習一下:

.陰:看得見的:皮肉血腑臟骨。

.陽:看不見但存在:功能、力量、熱。

人體的陰陽在不同年紀會有不同比例,符合比例+循環暢通,可以說是健康。

.陰平陽秘:陰不多也不少,陽充足,多且綿密。

    1.就《傷寒論》來講,人體的陰陽:

     1)陰:(氣)、津液、肌、血。

     2)陽:心臟跳動產生的血熱、心臟跳動的力量。沒有陽就是死人。

    2.氣是推動循環最重要的東西,氣很充足,會佈滿(綿密)體表、體內,在體表的稱為衛氣。

    3.陽秘:該有的熱足夠、該有的衛氣很足。熱足夠,循環就好,精神、體力、抵抗力就好。

    4.「過度」使用身體,使陰平陽秘的狀態改變。使用身體會耗用陰陽(該有的減少),產生濁陰、虛熱(不該有的增加)。

    5.陰由進食+陽補充。

    6.陽只會越來越少,只有子時一陽生,子時熟睡才能補陽。(「灸」亦能補陽,但是外來的。我目前認為練炁功應該也能補陽。)

 

經典中也有講到「陰平陽秘」:

《黃帝內經》〈素問第三·生氣通天論〉:

凡陰陽之要,陽密乃固,兩者不和,若春無秋,若冬無夏,因而和之,是謂聖度。

故陽強不能密,陰氣乃絕,陰平陽秘,精神乃治,陰陽離決,精氣乃絕。

https://acupun.site/huangdineijing/suwen03.html

參考:

陰平陽秘

秘者閉也,藏也,如秘密、神秘、秘而不宣等,都有封閉,不露出來的意思。陽秘的意思,就是陽能秘藏,不顯露,不泄動,不往外散失。正如前面說過,單純的陽是永不止息,流逝不返的能量。其線性的,有去無回的運動方式,成不了生命。要成就生命,必須一種圓形的、循環的運動方式。這種方式,有出有入,有去有回,有升有降,有散有收,才能一個又一個循環地維持下去,所謂可持續發展是也。

如果將入、回、降、收等概念總括為一個「秘」字的話,則其相反的出、去、升、散等,便可用一個「泄」字來代表。秘與泄,是相反的一對。但陽是能量,易動難靜,易放難收,是易泄難秘。陽要循環,才能成就生命,故陽貴乎能秘,不貴乎能泄。陽能秘藏,不妄動,人才能健康。

秘藏在哪?秘藏在陰之中。岐黃第三條說過:陰是陽的載體,陽是陰的驅動力。陽要秘藏,自必秘於陰中。陽主導而陰跟從,既然陽秘而不動,則陰也就平靜了。這是陰平的意義。陰要平,必須陽要秘。陽秘陰中,則陰與陽是結合的,能成為生命。

 

那「陰平陽秘」的標準是什麼?我想應該就是上週所分享的「中醫判斷健康的十大標準」了!

 

那該如何維持「陰平陽秘」?

 

前面提到:

陰:看得見的:皮肉血腑臟骨。

陽:看不見但存在:功能、力量、熱。

那如何維持身體的陰與陽?

.陰:維持身體運作最基本的應該是「津液」,是食物經過「後天之本」的脾胃消化後而成的液體營養物質,再經由循環送至五臟六腑及身體各部使用,那津液不足的原因是什麼?

漢唐經方學堂:津液不足的原因、如何行陽、補陽、老年人如何養生:20210502

津液不足的原因:

    1.來源的功能不夠、

    2.存放的空間不夠、

    3.固守津液的能力不夠。

 

我們該如何儲存津液?

經方中醫的日常保健:儲存津液的方法:20220121

    1.儲存津液的方法:早睡、吃七分飽、做運動。

    2.早睡:儲存臟裡面的津液。

    3.吃七分飽:儲存腑的津液。

    4.做運動:有氧運動:儲存經絡中的津液;重量訓練:儲存肌肉的津液。

    5.能夠儲藏最多津液的空間是臟。

 

.陽:食物的消化及津液的循環都要靠陽,但陽只會越來越少,該如何補陽?前面的文章已經有提到,這篇再仔細說明:

  (一)經方中醫的日常保健:如何補陽:20230217

    1.經方講的「陽」,是指心臟跳動產生的熱進到內臟裡面。

    2.如何讓陽進到內臟:(1)晚上十一點前睡覺。

    3.六十歲之前,命門火可以幫你撐。

    4.如何讓陽進到內臟:(2)艾灸。

  (二)漢唐經方學堂:中醫基礎班第三堂課程摘錄:灸的功用、方式及禁忌,掉髮的原因及如何行陽、補陽

如果你的陽很足,就是循環會很好!陽如果很足的話,濁陰是不是就不會堆積了;陽如果很足,身體的臟腑功能都很好,是不是濁陰都可以從大小便離開,也可以從流汗離開!所以陽如果很足,是不是身上不會有濁陰。相反的,如果陽不足就會怎麼樣?濁陰就會堆積了嘛!濁陰很多種,如果是灸呢,它最適合怎麼樣?最適合去掉某一類型的濁陰,什麼類型的濁陰?叫做「寒」跟「濕」!

 

我們也常聽說:「藥補不如食補,食補不如氣補」,中醫也認為「氣為血之帥,血為氣之母」,氣行則血行,氣滯則血瘀。所以「氣」是很重要地!但氣卻是人體最先開始退化的:

經方中醫的日常保健:人的退化、各年齡層的運動建議:20220610

人呢,之所以可以站立,喔可以支撐身體的重量,靠的是什麼?講過非常多次了,就是我們會靠身上的「氣」對不對,氣可以把人身上的重量分擔喔,可以撐起大部分的重量。那氣呢,是不是要靠熱(陽)加上身上的水,所以熱很足夠的話,其實就是陽嘛,你身上的陽如果足夠,氣就會很足夠了,陽很足夠,氣就很足夠!年輕的時候,當然是陽很多嘛,那年輕的時候陽很多,那你又有運動,循環就可以動得很好很好,當然就沒有問題。那當你的氣不足的時候,那你身體就會開始怎麼樣?負擔是不是就加重了,當你氣不足,從另外一個角度來講,是不是叫做熱不足,熱不足的話,什麼就變多了?冷水就變多了!冷水變多是不是覺得身體的負擔就比較大了,那這個時候就要靠什麼去支撐?這兩個東西(肌跟骨)去支撐它了,對不對。那這兩個東西有什麼不一樣?肌肉是靠脾胃津液去,去養;骨頭呢,靠的叫做臟的陰(腎陰)。那這兩個東西(脾胃津液跟腎陰),是不是這個(脾胃津液)從食物來的,這個從食物來的,有多的,用完的,就會存到臟裡面,是不是可以進到骨頭。所以人退化的階段呢,是什麼方向?當然是這個方向退化嘛(從氣到肌再到骨)!

另外,

「氣很足,血脈就會循環很好

那再多講一點喔:就是氣足的呢,氣足的人,好處很多,氣如果是足的話啊,你心臟不用用力,你的血脈就會循環的很好了。氣如果很足的話,是不是身上的水就會變成氣,氣是不是自己就會動了,氣走六寸血乃至嘛,所以當你氣動是不是血就跟著走了。相反的,那氣不足的人,你循環要維持正常,你只能靠什麼?一直運動了,對不對。趕快來舉一個例子,你們就記得了:你們的身邊一定有一些人,就是長年都維持運動的習慣,他們都會說一句話:「一天不運動,身體一天就不舒服!」有聽過的請舉手,很多對不對。我問大家喔:當你年紀很輕,比如說你十五歲的時候,你不運動你身體會不會不舒服?不會,為什麼?就是這個(氣足)對不對,就是當你氣不足了,你運動了,哇!結果你循環就變得很好,當你循環變得很好,濁陰沒有堆積,是不是心臟負擔就減輕了,你就會舒服了,所以你運動就覺得:哇~運動完,全身好舒服喔,可是你不運動你就不舒服,代表你氣不足嘛,如果你氣很足,是不是不動循環也是好的,摸摸良心,你十幾歲的時候你運動了嗎?沒有,你都是身體不好了,才幡然醒悟,開始運動起來了對不對。」

(經方中醫認為「氣」是氣態水,熱加液態水才會變成氣態水。)

「那氣呢,是不是要靠熱(陽)加上身上的水,所以熱很足夠的話,其實就是陽嘛,你身上的陽如果足夠,氣就會很足夠了,陽很足夠,氣就很足夠!」

 

說到底,「陽」還是最重要的,陽足氣才足啊!這也就是我目前一直認為練氣功也可以補陽的原因,不然為什麼練了氣功之後,氣會越來越盛?

關於氣功,目前我推薦由南華大學生死學系副教授廖俊裕老師帶領的「線上《易筋經》」,最近一期由3/22開始,可以中途加入!廖老師帶的《易筋經》有幾個特色:

1.有完整的暖筋、練筋、養筋及潤筋四個步驟,一般只有練筋,其他步驟不完整。完整的步驟才有易筋及洗髓的效果。

2.暖筋的關節操及易筋經十二式,都是藉由拮抗動作,讓筋肉鬆開,氣血循環變好,既保護及調理九大關節,又可練肌力、肌耐力及肌張力。

3.靜態易筋經十二式簡單易學,不必刻意「以形導氣」或「以意導氣」,這樣才不會干擾原來十二正經的子午流注十二時辰的氣血運行。

4.廖老師一年365天,天天都在線上帶領,要練功達到養氣血改變體質的效果,就是要天天練才能做成!

以下即是報名簡章:

https://forms.gle/Y13p4RqpNW5ibxWe8

我也在「修金丹志脱塵緣」系列文章中探討《易筋經》,以下是最近的文章:

修金丹志脱塵緣(23):練《易筋經》為什麼可以讓身心健康:認識經筋及經脈:20250323

 

——待續

 

「內壯」系列文章

「修金丹志脱塵緣」系列文章

「偶思」系列文章

arrow
arrow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心領神會 的頭像
    心領神會

    心際效應

    心領神會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