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G_3854.JPG

【上課筆記】

人如何是自由的?

如果我們自己都不知道自己是如何去認知、認識,可能就沒辦法有真正的自由!

人要獲得自由,必須透過自己不斷的努力學習與奮鬥,最後才能得到。

當你有能力去選擇並執行自己的天命時,那就是自由的,

自由的目的是保障每個人有可能實踐自己的天命!

 

上堂課談到史代納的父母、弟妹以及出生到上大學的狀況。史代納的自傳中,很少提到私人生活的事,都是後來從他的書信、訪談親朋好友中慢慢拼湊出來的。大學時因為施夫勒老師的分組討論交了很多朋友,也參加政治學運社團,去遊行抗議,就是一般青少年會做的事。但在他研究學術的過程中,發現自己跟某些學者的看法不同,當時歐洲的傳統學術裡,也不太能找到與他內心完全呼應的內容。那時影響他最深的就是教德國文學的施夫勒老師,以及在車站遇到的藥草老人。因特殊能力而看到的無形世界,也沒辦法跟同學、老師討論,這方面最主要的諮詢對象是藥草老人,因為他也能看見自然現象中肉眼看不見的東西,所以可以針對這部分討論。史代納與藥草老人建立很深厚的友誼,即使後來離開維也納,也是有再回去找他。在自傳中,史代納有提到雖然他能夠持續看見靈性世界,但在學校缺乏可以討論這方面的人。

史代納年少時開始看見靈性世界,但是當時內心並沒有相對應的觀念可以指涉那些無形的東西,在他的自傳或書中有寫到:他可以看見無形世界的東西,但沒辦法找到適當的詞語形容,所以無法跟別人講。但也不是不知道那是什麼,他的內心靈魂確實可以體會那些無形的東西。這就要講到「語言」:我們日常生活中所用的語言,是為了描述目前的物質世界而產生,也就是靈性世界所用的語言與物質世界不同,所以要用物質世界的語言描述不在物質世界的東西,就會有困難。如果沒有同樣看見與體會靈性世界的經驗,聽他講無形世界只不過是一連串無意義的聲音罷了。直到史代納進入歌德的世界,在思考、理解上,才取得重大進展,他也決定轉向哲學,這在今天的課中會詳細說明。

回顧史代納從小時需要補救教學,到變成數學神童,再到成為家教之神,都是走科學路線,數學、物理、化學超強,文科除了對歷史有興趣,文學是到上大學時才被施夫勒老師開啟,之前對文學並不是那麼有感覺。

另外,從小學三年級開始當家教貼補家用,對史代納來講很重要,因為他在物質生活上並不是很寬裕,一直都有賺錢養家的經濟壓力,所以沒有任性的本錢,他要做事之前,都要先考慮能不能生活、能不能養家。雖然在自傳中提到研究這個、研究那個、與朋友討論、喝酒、散步……但其實他需要為物質生活付出很多時間,跟當時一般歐洲的藝術家、學者大部分至少是中產階級出身,家裡能提供優渥的環境不同。史代納是在艱困的狀況下,展開他的生涯。

 

上堂課我們鳥瞰了史代納的著作:「魯道夫.史代納作品表列」,第一本是什麼?就是《歌德的科學作品》,這堂課就從這本書講起,一直到史代納35歲的狀況及著作:

大三時,號稱歌德之後最懂《浮士德》的施夫勒老師,覺得史代納這小夥子很有天分,當時他正與歌德的故居,後來的歌德.席勒檔案館(在威瑪)合作,編輯歌德的文集。施老師暑假時到柏林與出版商接洽上了,出版商就問施老師:我們要編歌德的科學作品,老師有沒有推薦的人選?施老師說:有阿!我的學生是家教之神、數理專家,而且也跟我上歌德很久,他應該可以勝任!出版商起先很抗拒,因為書要教授編才有銷路,學生編很難賣,萬一虧錢怎麼辦?施老師說:那這樣好了,我掛名連帶保證!

開學後,施老師才對史代納說:我幫你找了工作,接下來就是你的事了!把出版商寄來的一大堆資料交給史代納。當時歌德留下很多手稿沒有整理出版,要如何理出脈絡並且提供理解的途徑是一個很大的問題!許多天才都留下數量極多的手稿,像達文西、歌德、培根、牛頓……裡面有很多天外飛來一筆的神奇記錄,但沒人看得懂。另外,一般人認為歌德是文學家,但歌德的科學作品?讀文學的人不知要如何解讀,剛好史代納的科學底子不錯,對歌德的理論也很有興趣,就接下工作,開始進行:

第一集:主要跟形態學有關,歌德留下很多素描,有花草樹木、骨頭、解剖學……是歌德關於自然觀察的作品合輯。史代納如何切入?他想了解歌德是如何觀察這些東西的?也就是歌德如何看待這些對象?需要有表面現象的背後理解,才能真正知道歌德要講的是什麼!看完資料後,史代納發現歌德有特別的認識途徑,在台灣稱之為「歌德觀察法」:大自然會說話,只是我們都沒有「傾聽」大自然,只要願意傾聽,大自然就會願意對我們說話。重要的是去除內在的預設立場與偏見,直接真實地面對大自然呈現的內容。這與傳統的認識論及科學研究方法有很大的不同:傳統的科學方法是大膽假設、小心求證,觀察到一個現象,內心會先有一個想法,它應該會怎樣,如果怎樣,是什麼意思?如果怎樣,又要怎麼解?所以是先有一個假設,再用觀察到的現象來驗證歌德則是直接進入觀察,不先有假設,也就是自己並不先有想法及邏輯推演。史代納由此體認到:如果原來就有一個假設框住,有可能一開始就被自己的假設所騙而看不到真實的現象。從這裡有一個新發現:雖然他讀了很多科學的東西,但一直有另一個腦袋是關於靈性世界的,從哥德留下的文稿來看,他應該也是得到很多靈性世界的訊息,但卻能用很精確的科學語言表達。自從史代納在幾何學中找到靈性世界與物質世界的第一個橋樑後,在哥德的科學作品中找到第二座橋樑如何體驗靈性世界,又能用物質世界的語言清楚的表述出來。於是他開始把體會的觀念寫下來,然後用他的理解編輯哥德的手稿,並且寫下導讀,完成後交給施老師。施老師看了覺得史代納真的有學術天分,就把這份文稿交給出版商,出版商也覺得不錯,就決定出版。這讓史代納開始思索人生新方向,本來他是想當中學教師的,經過這次編書並且獲得肯定的經驗,讓他想以學術研究做為人生的志業。(關於哥德觀察法,可參閱陳琪瑩老師FB的「歌德觀察法」)

但是史代納也發現一個矛盾之處:一個一般理工學院的畢業生,未來有可能在學術界佔有一席之地嗎?就好像從台北工專畢業,如果要去應徵大學教授,應該是有難度的。而且歐洲基本上是一個比較菁英主義的社會,如果學經歷看起來普通,也沒什麼家世背景,要有一席之地是不太可能的。這讓他陷入兩難,但又希望且有熱情將哥德作品編完,怎麼辦?這時他毅然決然決定休學!(如果是你,會怎麼做?)但唸書有獎學金及家教收入,生活不成問題,如果休學就沒獎學金。

 

就在上大四前,史代納已經修完四年所有應修的學分,但他沒有參加之後的畢業考,回家沉澱後,重新找一個可以謀生的工作:家教,在一個棉花進口猶太商人的家裡當4個小男孩的家庭教師,主要是教導其中一位有學習障礙的男孩。這份工作對史代納來講也是一個轉變:歐洲相對來講是一個比較階級分明的社會,他算是勞工階級,不太有機會接觸到上層社會。而這個猶太家庭非常重視教育,女主人很有知識素養,對音樂、自然科學、醫學非常熱愛,最主要是因為她有一個不同的小孩,女主人想方設法地要幫他。當時的歐洲常會辦沙龍聚會,女主人也每週辦一次,她找了很多像心理學家、教育學家、醫學專家、社會學家……各方面的專家,希望透過他們告訴她,我的兒子要如何好好學習。所以史代納最先參加的「兒童研討會」,應該就是這位女主人辦的沙龍,這也是後來他會召集各專長的老師,一起討論如何幫助兒童學習的源起。因為史代納要執行聚會中的討論決定,所以也要參加,因為參加,就開始接觸上層社會。有時男主人也會找跟經濟、作生意有關的人來聚會,史代納因為跟他們混久了,練就只要一摸布料,就知道布的棉花是從哪裡來的、在哪裡織的本領,因為當時紡紗機剛發明不久,各地織出來的布都不同。從史代納身上可看到:不論在什麼環境下,只要抓到機會,他就想辦法把它弄懂學會,用不用得到?不知道,就是先學。後來他在華德福學校教老師,講小孩身上穿的織品其實會對他們產生影響,講紗、痲、絲……各類織品的性質,大家覺得很驚訝,其實這些都是史代納在棉花商人家裡學到的。

當時是全職家教,包吃包住,行有餘力,史代納就繼續編輯哥德作品集。中間一度對這個有學習障礙的孩子心力交瘁,因為怎麼教都教不會,還因此大病一場。還好女主人很有義氣,生病了沒辦法教還是照顧他,並沒有將他辭退。史代納在自傳中曾經提到,他的媽媽是一位比較沉默寡言、傳統農村的婦女。很多人好奇他在後來的親職教育中,告訴父母要怎麼做好家長、怎麼跟孩子相處的想法是從哪裡來的?因為史代納並沒有生小孩,所以沒有養小孩、帶小孩的經驗,怎麼知道如何與小孩相處?在這個猶太家庭中,看到女主人如何教小孩、對待小孩,對他有很多啟發。農村婦女與小孩的相處方式、高知識分子如何面對小孩,看過這兩種極端的教養方式後,再提出他內心的理想:如果可以融合質樸傳統與新潮知識性,也許是對小孩較好的教養方式,所以後來的呈現,是從他的生命經驗中萃取出來的精華

這個有學習障礙的小男孩,沒辦法讀寫算,也沒辦法專心上課,跟你講話講了5分鐘、10分鐘,就趴在地上起不來。史代納發揮研究的精神,一方面向女主人請來沙龍的學者專家們學習各種生理學、心理學、教育學的知識,另一方面,也參考他從小就當家教的經驗,重新把可以教的內容濃縮,用各式各樣的方法,比方陪小孩玩遊戲、做運動……把教材融入活動中,在小男孩可以專心的51020分鐘內,讓他可以吸收。所以可能半小時的課,就要備課好幾天。在史代納用盡各種方法的一年多後,小男孩終於慢慢好轉,於是棉花商人便決定從原來給小孩靜養的鄉下搬回維也納,讓小孩上比較好的私立學校。後來這個小男孩順利上大學、念醫學院,成為醫生。其他小孩也跟史代納成為好朋友,後來也捐款贊助史代納的人智學會活動。

棉花商人搬回維也納後,來參加沙龍的人更多、也更多元,畢竟鄉下交通較不便。史代納在他們鄉下家裡當家教時,很專心的做教學工作,有時間就編輯哥德作品,所以社交相對貧乏。跟著搬到維也納後,整個視野及生活都打開,除了參加女主人辦的沙龍,自己也去其他的沙龍聚會,同時開始編輯《哥德的知識理論》。就這樣,家教、整理哥德作品、參加沙龍討論,占滿了在維也納的生活。在沙龍聚會中,史代納接觸更多上層社會的菁英份子:神學家、藝術家、科學家……開始看到更多不同面向,因為當時歐洲的學術中心,除了大學,就是沙龍聚會。他也開始展露頭角,大家發覺有一位年輕人,對很多主題有獨到的見解。之後也認識了藝文圈的人,接下了一份新工作:編《德國(日耳曼)週刊》(屬政治性週刊,當時奧匈帝國有德語區及非德語區,維也納屬德語區),當主筆、寫社論,有時也寫教育,同時開始與記者聚會討論,也經由記者接觸政治人物。後來史代納在週刊發表了一篇有關猶太人的文章:當時在德國、波蘭有很多猶太人,但傳統、守舊、過於封閉,不太能融入當地的社會。歐洲整個社會有很多需要跟猶太人學習的地方,因為猶太人很優秀,不管在學術、商業及金融都是翹楚,但猶太人也需要放開自己的界限與心胸,融入歐洲。這讓棉花商人很不高興,無法接受他批評猶太人,就跟史代納講:這篇文章已經嚴重傷害他們之間的友誼,他不能再繼續聘請史代納當家教。即使如此,女主人以及他們其中的兩個小孩,還是與史代納保持很好的關係。

 

接下來,史代納開始公開演講,第一個演講是在維也納的哥德學會,主題是:哥德──新藝術之父。從1888119日初登場,到19249月底,終其一生,史代納都不斷的在演講。演講之後,大家開始注意到有個年輕人(當時史代納27歲)對哥德很有研究。史代納也陸續在不同的報紙、雜誌上發表藝評,這些早期的文學、政治、藝術類文章,就被收集在「文集-早期文學作品」裡。

1889年,史代納28,大學沒畢業,一方面已經打工一段時間,另一方面一直都待在奧匈帝國,想見見世面,同時為未來謀職鋪路,於是進行了三次長途旅行

第一趟:先到匈牙利的布達佩斯,接下來往威瑪,然後到倫敦、巴黎。最主要是到倫敦、巴黎,因為歐洲的政治、社會精華就在此。以前史代納是從書中得到知識,現在則親身到此見證,比方:巴士底監獄、羅浮宮、西敏宮……另外,史代納除了喜歡在鄉間散步,也非常喜歡逛博物館,所以在倫敦、巴黎期間也流連於博物館,去感受歐洲文明的起源。

第二趟:德國之旅。先到威瑪,看哥德的故居:歌德.席勒檔案館,史代納想到未來有可能到哥德館工作,所以先去看,並且也跟館長談談未來求職的可能。接著到柏林,拜訪出版哥德作品集的出版商,同時晉見學術界大老,因為柏林是當時德國的政治、經濟、文化中心。回程經過斯圖加特,拜訪哥德作品集的總編輯,最後到慕尼黑,回到維也納。

這趟旅程,涵蓋了史代納未來30年的工作場域:有段時間在柏林;在威瑪做哥德研究;在斯圖加特創辦華德福學校;在慕尼黑發表神秘劇及優律詩美,這些城市是史代納未來工作及生涯的重要場所。所以有時我們可能只是到某個地方旅行,或者開車開到沒油了,下交流道加油順便吃個飯,都可能是冥冥中的牽引,幾年後,說不定就搬到此地或者成為生涯的重大場所

第三趟:往東歐,先到匈牙利,在一個女權團體的邀請下,演講哥德的世界觀中女性的重要性,以及女權運動與哥德的關係。之後到斯洛伐克拜訪大學同學。

 

三次旅行後,史代納也完成哥德作品集的第三卷。之後他覺得可能有機會在威瑪從事哥德作品集的研究,所以決定搬到威瑪,到哥德檔案館工作。一去之後才發現,他是館長、2個館員之後最菜的,除了編哥德作品集,最主要的工作就是接待外賓、回信及雜務:如果有人來參觀,他就要接待,當有國外的大師、學術前輩來信要資料,他也要去找出來抄寫、打字、複印後回覆。所以白天幾乎都被這些雜務佔滿,晚上才有時間繼續研究、編輯哥德的作品。本來很期待到哥德館一展理想抱負,沒想到幾個月後,發現自己只是打雜小弟,感覺上是在磨練,但薪水實在少的可憐,又必須租房子(閣樓上的小套房),所以過得很清苦,這從當時他寫給維也納朋友的信中可得知,但自傳提到這一段又說是很開心、很愜意的人生。或許因為史代納是很有紀律的人,週一到週五辛勤工作,週六日絕對不工作,會去看畫展、聽音樂會、交朋友、喝茶、喝酒、喝咖啡……

這段時間他也在想,如果未來要在學術界有一席之地,最好也要有博士學位,所以開始準備論文。過了2年,比較熟練工作後,決定重操舊業:在尤尼卡家當家教,這家男主人剛過世不久,有3個女兒需要教導,女主人對他很好,後來史代納要寫博士論文,她也讓他包吃包住。當時史代納稍有名聲,如果有人來拜訪他,尤尼卡夫人也讓他把客廳當作沙龍聚會的場地。博士論文完成後,史代納問當地的出版商,如果他拿到博士學位,有什麼方法可在學術圈謀職?出版商回答,有博士學位並不代表就可以在大學找到教職,最好是有代表作,寫出一本厲害的書,讓大家覺得作者很強,才會被聘請去當教職,最後史代納被說服了。

1891年,史代納完成博士論文《真理與科學》,取得羅斯托克大學的哲學博士學位,但哲學博士可以當飯吃嗎?這就要回到當時歐洲的學術圈,那時有四科博士:哲學(後來含神學)、法學、醫學及文學,科學是放在哲學裡面,所以史代納拿到哲學博士,並不是專攻哲學,他的論文裡面大部分都在寫科學。《真理與科學》出版後,接下來就要寫一本真正厲害的著作:《自由的哲學》。史代納在寫這本書時,完全沒有意圖要讓一般人看懂,這是一本只有內行懂哲學的人才能看得懂、欣賞的書,他是希望藉由這本書找到大學教職。但史代納在後來的演講集提到:如果他這一生的思想,要用一本書貫穿,那就是《自由的哲學》。後來有一位哥德館的研究員,曾經把史代納所有的書籍、演講集、作品與《自由的哲學》的段落一一審閱參照,做出對照表,也出成書,證明確實史代納後面30年的人生精華,都在這本書中展露無遺。

但《自由的哲學》完成後,史代納並沒有如願立刻找到教職,他繼續編輯哥德作品集,編完後,已經35了,完成作品集的同時,也寫了一本書:《哥德的世界觀》21歲,大學時接受施夫勒老師的邀請開始編輯哥德作品,到35歲,已經整整過了14個年頭,完成後,有一種很想逃離哥德的感覺,史代納決定與他畫下句點,放下所有的愛恨情仇,搬到柏林。

 

接下來,我們來看一下史代納在這段期間的著作:還是請大家連結「魯道夫.史代納作品表列」網頁

編號1:《歌德的科學作品》:史代納編輯歌德的手稿而成。其中《歌德的科學作品集導讀》是史代納在編輯《歌德的科學作品》時,針對每一項大主題寫的導讀,他過世後,被編輯成單行本,我們可以把它視為是史代納引導我們,去了解歌德是怎麼看待每一個科學主題。比方:哥德是如何發展出植物形態學的、如何看光學、如何看數學……一方面是歌德作品集的導讀,另一方面是史代納用他自己的想法,找出歌德如何看某個主題,形成歌德式的方法論及認識論。《歌德的科學作品集導讀》整本書比較晚被翻成英文,但其個別章節,卻早已經有英文版,因為華德福學校的老師有需要時,比方植物學,就會尋找史代納各種有關植物學的文章,找到後就翻成英文。如果把它當一本書來閱讀,可能會很吃力,因為它橫跨的主題很廣、各篇寫成的時間也延續很久。但如果把它當工具書,研究某特定主題時,找相關章節來看,就很有幫助。比方:78年級做光學實驗時,就可找書中有關光學的章節來看,原來「光」是要帶學生這樣看,他們才知道光是什麼。或者磁力,67年紀要做磁力實驗,要怎麼做?怎樣才能了解磁性?這本書都有說明。《歌德的科學作品集導讀》是除了史代納後來教老師如何教學的演講及書籍以外,歌德觀察法如何呈現在各個自然科學主題的研究上,最重要的書

編號2:《歌德的知識理論》:偏向理論性的書。《歌德的科學作品集導讀》寫的是歌德的方法論及認識論如何應用在各主題,《歌德的知識理論》則是講背後的理論。

編號3:《真理與科學》:史代納的博士論文,1891年完成,1892年出版,主要在處理認識論。探討歌德及更早之前的認識論如何延續下來,也就是「人如何認識世界」的演變

編號4《自由的哲學》:就是可以貫穿史代納一生思想的書,主要在探討人如何才是自由的?前提是什麼?怎麼做?這本書很難讀,最好對歐洲的哲學先有了解,尤其是康德,因為書中對康德有很多解釋與批判。當時的認識論主流,就是康德哲學,即使到現在,影響還是很大。但史代納提出不一樣的觀點,所以必須先論述康德有什麼問題,才能提出看法。

史代納在歌德館工作時,尼采的姊妹曾經來參觀,為未來成立尼采館做準備,與史代納聊過後,就帶他去跟尼采見面,兩個人聊了很久。史代納發覺尼采是一個重要的哲學家,因為他挺身而出對抗整個歐洲。那時歐洲沉浸在樂觀主義、優越感裡,尼采把當中的矛盾完全指出來:歐洲人並不是自己想的那麼進步、文明,那些進步與文明其實是建立在非常虛無的基礎上,歐洲人很會把自己的情形合理化,但那是不合理的。

史代納在寫《歌德的世界觀》前,先寫了編號5的《尼采.自由的鬥士》,尼采為的是什麼?個人的自由!在當時歐洲鋪天蓋地的影響下,個人就會成為集體主義的俘虜。那時歐洲開始出現共產主義、社會主義的思潮,是把個人的自由放在集體的意願及意志下,並沒有尊重每一個人的自由,尼采的重要性在指出這件事,雖然史代納並不接受尼采的論述方法及結論。尼采的姊妹也想挖角史代納,但他實在很不喜歡文書的工作,比較喜歡做研究,所以後來就沒去。

回過頭來講《自由的哲學》,如果我們從歐洲文明的希臘、羅馬時代一路看下來,人類歷史的演進是越來越朝向「個體化」,所以「個人的自由」是文明的核心,也是文明最重要、最要保障的東西!為什麼史代納會發展出《自由的哲學》或《真理與科學》?這跟他在認識論上所做的努力有關。「人如何是自由的?」某種程度取決於人的腦袋,如果人的思想是被別人牽著鼻子走,那這個人是自由的嗎?就像現在很多人被媒體、網路牽著走,名嘴說什麼,就跟著附和,那他是自由的嗎?還是這個人是被影響,他並不是他自己?史代納深入去剖析,研究一個人如何認知、認識這個世界,如果我們自己都不知道自己是如何去認知、認識,可能就沒辦法有真正的自由!很多認識論認為人的認知及認識是被環境塑造出來的,或者是被別人影響的,所以人的自由意志、自由思考根本是不可能的。史代納認為人有可能獲得自由,但也不是像某些哲學或政治的主張:人生而自由,人要獲得自由,必須透過自己不斷的努力學習與奮鬥,最後才能得到

所以,自由是什麼?首先要有一個夠好的腦袋:訓練自己有認識、理解、思考的能力,能夠辨別獲得的訊息、觀念與想法是怎麼來的?所以獲得自由的基本條件就是要長出學習、認知的能力、辨別是非的能力、思考的能力。有了這些能力後,另外一個問題是,如何做到?比方阿Q正傳裡的阿Q,訓練出精神勝利法,只要正向起來,我就是對的,但行為上就是做不到啊。很多時候外在環境或客觀的狀況是會限制我們,但更多時候是自己沒有足夠的動力、意願或意志去執行,如果沒有去實踐,只是擁有自由的潛能,並不能說擁有自由,因為自由是一種能力,必須在實踐中證明。如果內心自由,但做出來的行為、事情是不自由的,那要如何說這個人是自由的?史代納非常仔細地指出人要如何才能做到自己覺得人生重要或有意願的事情。所以一方面是內在如何達到這樣的狀況,而使你有意願、意志去做,另一部分則是如何破除外在的限制,如何認識並執行自己的天命

用現代一點的說法:什麼是自由?當你有能力去選擇並執行自己的天命時,那就是自由的,自由的目的是保障每個人有可能實踐自己的天命!所以史代納講的自由與一般政治、社會學的自由很不一樣,因為他指向的是內在的能力與意願,並且可以在社會生活中實踐出來。但有時限制確實來自外在,後來史代納開始講「三元社會」,就是在第一次世界大戰後發覺,如果社會不好,個人也好不了,但如果真正能實踐三元社會的人這麼少,願意清楚認知這個世界、且擁有自由行為能力的人也這麼少,那社會也好不了。只好回頭先辦教育:有沒有可能先教導出自由的人,在一個人的成長過程中,就把自由的能力養成,讓他變成自由的人,那這樣未來的社會就會朝向有越來越多自由的人,所以核心還是在如何培養自由的人

史代納在寫《自由的哲學》時,還沒有想到教育,寫的是如果是一個成年人,但小時候並沒有被培養成自由的人,且生長在不理想的家庭、社會中,還是可以透過這本書的內容,去發現自己的不自由,原來是哪個環節出問題,然後如何去達到自由。這本書極其困難又抽象,但確實處理了近代哲學裡非常重要的主題:人如何發展,才算是發展完成的個人?看起來是人文、個人主義,但與一般所謂的自由競爭、自私自利又不同,史代納談的是另一層次的內涵。

從這裡也可看出史代納的人生方向,他人生想要達到的是:如何讓人有獨立的認知、思考能力,使每個人都有機會、能力去選擇及實踐自己的天命。但是他也發覺,這樣的內容在當時並不是主流,要靠這些去找到教職是困難的,所以史代納並沒有因為《自由的哲學》而受聘。

編號6:《歌德的世界觀》:編完歌德作品集之後寫的,把之前研究歌德的所有,不限於認識論、方法論,而是把歌德對於人及整個世界的關懷放進來,可以說是史代納自己對於歌德研究的蓋棺論定

另外21-35歲的這個階段,史代納有很多關於社會議題的演講及文章(比方在《德國週刊》發表的文章),因為這些是需要關心的,而他的人脈,也讓他擴展視野,看到更大的方向。史代納自己說這段時間他處於高壓力、並不太開心、又有很多瑣事要進行的狀況,我們可以想像在這樣極度不自由,為了生活而被迫去做一些他認為不是天命的事,但還是盡責地把該做的事完成,經由這樣,讓他知道這不是未來要走的路,所以接下來就轉彎,到柏林去。這也是後來人智學的基礎及終極關懷:個人自由,不管是華德福教育、人智醫學、生機互動農業、優律詩美,最終極的關懷都是「人,能否實踐自己的天命」

 

以上就是第二講:「當史代納遇見歌德」筆記整理。

 

參閱:

魯道夫.史代納作品表列

華德福教育之父:魯道夫•施泰納

 

◎功課:看完「當史代納遇見歌德」後

.複習「從人智學談生命傳記05:從自我誕生邁向成熟(20160307」。

.回顧自己21-35歲的生命歷程。

.你覺得自由是什麼?對你重要嗎?

.你認為自己是自由的嗎?

.如果不是,該如何做到?

 

史代納的生平與著作01:史代納的早年生活(20150325

史代納的生平與著作03:史代納生命的轉向(20150408

史代納的生平與著作04:史代納與神智學會(20150422

史代納的生平與著作05:史代納的藝術工作(20150513

史代納的生平與著作06:史代納的三元社會理想(20150520

史代納的生平與著作07:史代納與戰後重建工作(20150527

史代納的生平與著作08:人智學會的重建(20150603

從人智學談生命傳記:系列一至八及生命史圖表

奧密科學大綱」系列講座

 

END

arrow
arrow

    心領神會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