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G_2427.JPG

【上課筆記】

史代納在第一次世界大戰時提出三元社會的理念:

文化生活(教育、宗教、藝術)的原則是自由,對應到人是思考,

他創辦華德福學校、人智學教會實踐之;

經濟生活的原則是博愛(互助合作),對應到人是意志,

他創辦控股公司實踐之;

權利生活(政治、法律)的原則是平等,對應到人是情感,

他組織「三元社會推廣委員會」實踐之。

 

前情提要

1909年起,每年開始演出一齣神秘劇時,史代納就希望能蓋一棟建築,當作推廣靈性科學以及繼續演出神秘劇的基地。支持的人也組好建設公司,但慕尼黑當局一直不發建照。直到有位牙醫朋友提供瑞士的土地,也因當地不用建照即可建築,所以就決定在瑞士蓋歌德館。

19139月大家在瑞士的多納赫舉行了歌德館的奠基典禮,當時參與建築的有600多人。史代納希望2年內能夠完工啟用,因為他已預見世界大戰的爆發。1914年第一次世界大戰真的爆發,參與人逐漸減少至20幾人。也由於戰爭,讓國與國之間的通行受到阻礙,所以史代納大部分時間就住在歌德館附近的小屋子,歌德館則直至19209月才完工開幕。

 

大戰爆發,史代納針對歌德館工作人員Q&A,並發展「優律詩美」

當時雖然只剩20幾人,但大家來自不同國家,對第一次世界大戰,偶爾也會勾起民族主義,彼此感覺不太愉快;大家也來自不同背景,對人智學有不同理解,史代納就決定做一些演講,晚上不上工時,讓大家Q&A:你們想知道什麼,我就講什麼。從1914年起,這些來自四面八方的藝術家、工匠便開始提出問題,後來也集結成書:從編號347354。不只在戰爭時期講,直至歌德館落成後,史代納都持續為大家講課。因為是Q&A,所以內容包羅萬象:講健康、飲食、宗教、藝術、蜜蜂……一聊開,也會有一些冷笑話,但如果不了解當時的狀況,就不知道他在講什麼,但那時可是最熱烈的政治笑話。

戰爭時由於不能到國外演講,史代納也在想靈性科學的某些內容要如何處理,所以這段時間,他想辦法把靈性科學再往前推,其中一大塊是「優律詩美」。之前史代納比較忙,大家也有一搭沒一搭,就練練看。1914年起,開始有時間,於是除了做雕塑建築,也把對優律詩美有興趣的人集中到歌德館,指導第一代的優律詩美人做集訓,1915-1916年有了一系列的優律詩美課程。1914年底因為已經開始練,所以史代納決定照一年四季例行性演出,上課也是以一季為一單位,現在優律詩美也是以一季為單位,但當時是有演出壓力的。由於練優律詩美的人有的有舞蹈底子、有的聽過人智學演講……來自於不同層面,所以練習時也激起很多「火花」:到底要怎麼呈現?呈現出來的狀況又是怎樣?大家都不知道,也會有一些主觀的想法,所以彼此間有許多爭執。優律詩美到底有沒有原版的、最原始的、最正確的、非得怎樣不可的優律詩美,說實在是沒有的。史代納有時上了兩個禮拜後,就說我有事情先走,兩個禮拜後再來驗收。這兩個禮拜大家就吵成一團,史代納回來看後有時會說:不對啊!這東西完全不是這個樣子,這兩個禮拜練錯了,要更正一下,這應該怎樣,我們可以怎樣工作,使它正確的呈現出來。這也是優律詩美能在1915-1919年快速成長的原因,因為大家非常努力的練,透過很多的腦力激盪,以及演出的壓力,使得大家很快速地發展出很多優律詩美的內容。

 

史代納在大戰期間轉而從歷史探究大戰緣由

這段期間,史代納也會到柏林,但至少一週有三天(通常是週六日一)會待在多納赫。這時他意識到,講太多靈性的內容,對此時幫助不大:如果一直在談另外一個世界,而不關心現在這個世界,是找不到這個世界的答案的。所以史代納在這個階段轉而講一些緊扣現實的內容,比方:歷史,人類歷史為什麼會這樣、為什麼會那樣、從藝術史看歐洲文明……重點是經由歷史來看為什麼會產生世界大戰?所以扣合到最後就是:為什麼歐洲文明發展到現在,不可避免會發生這麼可怕的戰爭?這件事情到底是怎麼來的?馬克思主義者會說:生產力到一個階段後就變成資本主義,資本家壓榨勞工擴張地盤,就會互相爭權奪利,結果各個國家就會發生戰爭,也就是經濟發展大家互相爭奪資源的結果,當時是流行這樣的論點。史代納提出不同論點:這樣的狀況其實是可以從文化的部分去談(後面會說明)。那戰爭要如何結束?結束之後會有新的制度嗎?所1915年,戰爭爆發後一年,就開始有人問史代納:歐洲已經打成這樣,有辦法收拾嗎?因為當時史代納已改變演講方式,大家想聽什麼就講什麼,所以就有人問他這個問題。史代納說:戰爭當然會結束,無論如何,人類是沒有辦法長久自相殘殺,終究會有一股力量超越自相殘殺的力量。重點是這個力量是什麼?我們怎麼使世界往正確的方向前進,而不是問戰爭會不會結束。當時也有人問:我們如何重建戰後的歐洲?如何收拾殘局?史代納就提出「三元社會」。

 

史代納提出「三元社會」重建歐洲

「三元社會」是史代納針對第一次世界大戰爆發提出:歐洲發生有歷史以來最慘烈的戰爭,一方面是武器的進步,瞬間就可殺掉很多人,其所產生的心理震撼,也對歐洲人造成很大的打擊,本來大家都很樂觀積極,因為大戰,突然掉入悲觀沒有希望的狀況,所以史代納提出「三元社會」是希望帶給當時的人對未來的期待。對未來的期待怎麼會跑出「三元社會」?當然也是跟人智學分不開的:人是由三元性組成:頭(思考)、胸(情感)、四肢(意志),史代納把人與人類生活的社會類比在一起,所以會得出「三元社會」,與人智學的途徑是有關的。這樣的類比並不是史代納特有,柏拉圖提出理想國時,也把一個國家比喻成一個人,哲學家就是頭,有思考特質的人來當國家領導人,可以比較客觀的面對問題,這樣比較好。所以把國家類比為人並不是史代納所創始,包括黑格爾在講「利維坦」時,也是把國家比喻為人。但史代納比較創新的是,把國家類比為人時,並不是一般物質化的人,而是從靈性科學角度所看到的整體圖像的人,他說以人有頭(思考)、胸(情感)、四肢(意志)這樣的基本結構,去看社會狀態時,就比較容易看見到底是哪裡出了問題。所以所有學問必須先從認識自己開始、從「人」作為起點,認識之後再推擴到社會、推擴到宇宙。

 

大戰因美國加入及俄國退出發生轉變

史代納之前在神智學會時也認識了一些貴族,像德國、奧匈帝國……等,私底下也會有一些政治人物來問史代納該怎麼辦?包括:該怎麼收拾?社會如何做貧窮的救濟?如何建立好的政治制度?……史代納非常小心,因為奧匈帝國是母國,但他又長期在德國與瑞士活動,奧地利的人不一定信任他,德國人更不可能相信他,所以他覺得自己不能浮上檯面。當王公貴族來請教時,他都非常低調,通信時,也不斷強調不用對外說明這樣的想法從哪裡來,總之好好做這樣的事(三元社會)才能戰後重建。史代納對這方面非常小心,不與集權主義搭上線。

戰爭打著打著,就出現了一些轉變:比方說美國後來就參戰了,原本美國一直採取孤立主義,也就是你不來打我,我也不去打你。好處是歐洲人不要來管美洲的事情,我在美洲當山大王,歐洲的強權不要來侵犯我,你們出什麼大事,反正我隔海觀虎鬥,一點都不相干。後來美國參戰的原因是德國採取「無限制潛艇政策」:一次大戰後期,德國一直攻不下英國及法國,就採取不管是哪國船隻,只要開往英法或者經過,一律以潛艇擊沉,目的是封鎖英法,不讓補充物資進入。美國一開始是賺戰爭財,賣東西給參戰各國,但後來德國的「無限制潛艇政策」,促使美國打著正義的大旗加入戰爭,史代納立刻發現風向開始轉了。另一個轉變是1917發生俄國革命,沙皇退位,最後由列寧領導的布爾什維克黨成立共產政權,並與德國簽訂布列斯特-立陶夫斯克條約退出戰爭。這兩個因素讓戰爭產生很大的變動。

 

兩股同屬物質主義的思潮讓歐洲分裂

史代納認為大戰背後的原因,有文化的因素,也有物質主義的因素。物質主義的因素是:當時歐洲有兩股思潮彼此鬥爭,一股以英國為代表,所謂的資本主義、自由競爭的經濟思想,史代納認為這種思想會使人類自私自利、社會崩解;另一股則是斯拉夫的集體主義,這種集體主義很容易讓共產主義有機可趁,最後變成共產主義。他認為如果戰後要重建歐洲,不能以上述任一方來做為依據,因為如果選擇同屬物質主義的思潮作為重建道路的話,那歐洲勢必會分裂。所以史代納在1918年大戰未結束前,就做了預言:如果我們完全循著物質主義的路線走,歐洲將會分裂。最後歐洲分裂是發生在第二次世界大戰後,東西方冷戰,資本主義V.S.共產主義。這件事情在發生的30年前,史代納就已經預言,如果我們這樣走,最後就會怎樣。大家就問史代納:那你有什麼好妙計嗎?他就開始提出三元社會的理念,這是下半段的內容。

 

史代納提出以「個人自由」為核心的中歐重建計畫

回到大戰,美國參戰後,威爾遜總統提出十四點平原則,作為大戰後的重建依據。史代納發現裡面有一條會引起很大的問題:民族自決原則:威爾遜總統認為之所以會有大戰,是因為巴爾幹半島火藥庫,很多民族都在大帝國的統治下互相爭鬥,所以最簡單的解決辦法就是讓各個民族成立自己的國家,於是提出民族自決原則。史代納覺得是外行人講外行話,不是基於真實狀況的深刻思考,如果來過東歐,就知道所謂的不同民族在同一國家裡,並不是你住一區,我住一區,分成兩個國家就好,而是大家比鄰而居,小鎮裡很多民族住在一起。如果要民族自決,大家來搞公投,那這一區到底要屬於哪一民族?那時在東歐,奧匈帝國崩潰時就開始發生「種族屠殺」「種族遷徙」,比方這一區想要成為塞爾維亞,但又住了亞塞拜然人,那怎麼辦?那就把你趕走,或者殺了你,讓公投少一票。史代納在大戰未打完前,就講所謂的民族自由應該是結果而不是原因(歐洲的民族自由(戰前就已經開始有此思潮)也影響後來的中國留學生及孫文推翻滿清建立中華民國),我們應該以「個人自由」為前提,當我們能用心保障個人自由時,那不論屬於哪一國家哪一民族,就不會受到不平等待遇,也就不會有抱怨,即使這個國家由不同民族組成。其實美國也是多民族國家,不同種族住在一起,如果拉丁裔多的地方想要民族自決,那不是亂不完?史代納提出自己的「中歐重建計畫」:以個人自由為核心,不論是哪一民族、國家的人,如果能夠得到平等對待,發揮自由、天賦,屬於哪一國家就不是那麼重要的事。

 

大戰期間,史代納也重新修訂著作,作為戰後重建的準備

史代納在大戰期間,做的另一件事是重新修訂他的書:人智哲學出版社設立在柏林,很多東西都在原來史代納住的地方,由於大家無法到柏林,出版社便呈現半荒廢的狀況,無法運作。當時歌德館正在興建,有很多人加入人智學會,但因為大戰買不到史代納之前的書。前面提到史代納為興建歌德館的夥伴Q&A時,有時就會說:這個部分可以看《奧秘科學大綱》、這個在《神智學》有談過,不過現在絕版了。1917-1918年,史代納已經知道戰爭快要結束,戰後應該要趕快出版新版書,以便推行「中歐重建計畫」。所以1918年除了優律詩美的公演外,史代納就在多納赫的住房裡,全面地把諸如《自由的哲學》《神智學》《奧秘科學大綱》……重新改版,一路改到1920年。大戰一結束,就趕快印刷出版。史代納總是先想前面12步,再回來先做好準備,現在就開始做,屆時就有東西可用。所以現在不管是要做人智學的生機互動農業、華德福教育、優律詩美……的推廣,都不能只看到現在這一步,而是要看到後面的23步,才知道我們現在要做什麼。當然史代納也有失算的時候,比方後來歌德館發生火災被燒毀,是始料未及的。(其實人生中就是會發生很多計劃之外、意想不到的狀況,事情並不會完全按照自己想的情況進行,這一方面是考驗,另一方面也是檢視自己修練的機會)

 

大戰後,史代納成立「三元社會推廣委員會」推廣三元社會

大戰結束後,史代納開始公開討論「三元社會」,戰爭時他的角色有些尷尬,只在人智學會或歌德館的工作夥伴裡談,但他覺得戰後重建是刻不容緩的,所以1918-1919年,史代納在多納赫及斯圖加特有非常多的演講與「三元社會」有關。另外,1918年底,他開始安排優律詩美公開巡迴演出,之前都是在人智學社群或是看戲時順便看到,1919年春天,從多納赫開始巡迴瑞士、再到德國巡迴。1919年復活節,史代納回到德國,在斯圖加特開始討論如何推動「三元社會」,成立「三元社會推廣委員會」,有7個核心成員(都是德國人,但領導人史代納是外國人(奧匈帝國),所以史代納也沒有當公開的主席),以現在來講就是一個「政黨」:推動政治理念的團體。後來斯圖加特當地的共產黨(之前史代納在柏林勞工學院的學生)也加入其中,並且開始發行刊物:三元社會組織的週報,當時每週發行量有好幾萬份,頗具影響力。史代納覺得只有刊物不夠,就寫了「三元社會的倡議理念」:講歐洲為什麼會發生戰爭,如何重建歐洲社會、如何不重蹈覆轍,一年賣了3萬多本,後來成為《三元社會的重建》一書,目前有英文版。

1919年德國新政府成立,本來包括副總裡都找過史代納談過三元社會,但新政府成立後的新聞稿,卻一點也沒有三元社會的內容,換句話說,史代納經過一年的努力,他發現當時歐洲的貴族菁英,並不是真的想要保障人民的自由,或是發展好的政治制度,而是以自己的利益為主。史代納在斯圖加特推的三元社會,其實也受到中產階級的抵制(原因後述),雖然有些貴族支持史代納、大部分工人階級也支持,但中產階級強烈反對,因為他們認為如果按照三元社會的重建計畫,中產階級的優勢及利益會被剝奪。「三元社會推廣委員會」曾經發起過公民連署,希望在斯圖加特所屬的邦推動三元社會,有了幾萬份後,主事者就來找史代納,希望邀請他來主持這個邦,但要一個外國人來主掌一個邦,說實在很難,史代納說:現在德國的政治情勢,是沒辦法用你們的想法實踐三元社會,如果真要實行三元社會,首先就必須先解散現在的政府,重新組織新的政府,但現在的德國是不可能的。

經過這些狀況,史代納痛定思痛:如果人心進化足夠,應該看得出以個人自由為核心的中歐重建計畫,才能真正帶大家往前邁進。但是做不到,所以另覓蹊徑,他就跟身邊的人講:如果我們有經費,應該先來辦學校。當時莫爾特先生(菸草工廠老闆,也是「三元社會推廣委員會」的核心成員之一)就聽進去了,後來就決定邀請史代納創立華德福學校。

 

中產階級抵制三元社會

回顧史代納的生命軌跡:本身出自勞工階級,大學參加學運類社團,在柏林勞工學院時對經濟、政治、歷史有深入的研究及教學,所以當他在斯圖加特推廣三元社會時,當地的共產黨是支持的,因為這樣的方案是可以保障勞工階級得到他應有的權益。所以史代納非常希望透過他的論述,讓中產階級、資本家、貴族能夠瞭解到共產黨或無產階級,並不一定是跟你對立的,大家可以用新的平等基礎和平相處,所以不見得要用共產主義無產階級專政、階級鬥爭的方式,才能改善勞工的生活或解決社會問題。但史代納也講了很多資本主義的缺點、很多社會主義的優點,讓中產階級對他產生戒心。直到現在,歐洲都是階級分明的社會,當中產階級不支持時,就沒辦法推行,因為當時貴族雖有影響力,但最大的還是中產階級,勞工則正在崛起中。後來史代納成立華德福學校時,就強調這是一個自由的學校,它除了是一個教學的單位,也是三元社會組織中自由的部門,所以應該要打破階級。這在當時的德國,也許可以說是除了宗教學校外,第一所容納不同階級的人入學的學校:除了菸草工廠員工的小孩、中產階級、甚至有些貴族,也把小孩送到華德福學校,這種無分性別、階級都可入學,在當時歐洲是非常引人側目的,而大部分的人是等著看笑話。直到23年後,學校慢慢有起色,大家發現他辦學的績效很好,學生的素質也很好,才慢慢接受。所以華德福學校並不是天之驕子一開始就受到大家歡迎、支持,而是在一個艱困的狀況下開始的,這個主題下堂課會詳細講。接下來要講三元社會的理論、組織是如何發展的,史代納在推動過程中的內在轉折。

 

史代納提出三元社會理念的因緣

三元社會可以說是人智學理論的高峰,史代納為什麼要用三元社會來含括人智學的很多面向?因為他在戰爭時深刻的體會到:人,是不能脫離社會的,不可能在一個奴役、不平等的社會下有自由的人,如果要保障個人的自由,就得想辦法把社會的階級、不平等或遇到的困難解決,如果這件事不解決,個人的自由是沒辦法實現的,所以個人也就沒辦法自由的去選擇他想達成的天命。綜觀人智學的發展:頭七年,主要是發展思考(是頭,thinking),接下來用藝術的方式呈現靈性世界的知識,是情感階段(身體,feeling),1919年後,最主要發展意志部分(四肢,willing),也就是如何把人智學落實到實際社會生活中。所以人智學不只是一種想法,也不只是一種藝術呈現,而是可以實際運用在社會中,對人類文明產生貢獻。史代納曾經講:為什麼人智學要經過這麼多年後才能發展到這裡?不是我不願意告訴大家後面的這些內容,包括在柏林勞工學院時,他很想對大家講靈性的內容,但大家沒興趣;在神智學會時也想講經濟,但他們也沒興趣,所以對他理論有興趣的人是侷限在某個特定範圍,他也就沒辦法整合及推廣,直到世界大戰爆發,在這樣的氛圍下,他開始談歐洲的歷史、人心的變化、宇宙的進化與現實歐洲的關係,才有機會出現有人問他說:戰後的重建該怎麼辦?他才提出三元社會。

 

史代納的轉變:有問才有答

如果仔細探究,會發現史代納的很多概念與中國傳統是一樣的,比方:《論語》〈述而第七〉:子曰:「不憤不啟,不悱不發。舉一隅不以三隅反,則不復也。」如果沒有積極想要奮鬥學習的主觀意願,我就不會啟發你;如果不是你內心非常想要知道一件事而來問我,我也不會把我知道的告訴你,你要熱切期待想知道,已經打開心很想接收,我才會告訴你。所以史代納其實很清楚分寸:當對方還沒有準備好時,告訴他是白搭。包括優律詩美也是一樣,史代納曾經在很多次演講中提到:我們應該可以用人,把靈性世界的內容表達出來,但一直沒有人問他。直到有位媽媽問史代納她的小女兒未來怎麼辦,有沒有什麼東西能讓她發揮天分,史代納才說有些東西可以給她做,後來才出現優律詩美。所以史代納不會在對方還沒有準備好前,就建議他去做什麼。這樣的模式一直都在中國古代及人智學的教學傳統裡,比方請國外老師來作師資培訓時,這位老師一定會問:你們想要知道什麼?你們有什麼意願?意圖達到什麼?如果我可以滿足需求就會來,如果沒辦法就不來。華德福學校也是如此,如果學生本身沒有學習的意願,老師推一堆東西給他也沒什麼用,所以重點是讓學生有學習的意願。如果學生覺得來上學是義務,只是非得來不可,那就學不進任何東西。所以國民「義務」(是權利也是義務)教育,如果只當義務,不喜歡上課的孩子當然就學不到東西。這樣教與學的關係,史代納是用身教提醒我們。所以不管是生機互動農業、人智醫學或其他內容,通常都是有人提問,史代納才說:好,那我來想一下辦法,幫忙解決問題。他後來的態度就轉變成如此,從大戰開始,史代納就不太主動講所有的東西,而是有人問他才講,這是態度及方法上的轉變。因為他覺得:我一直講你們不想知道的也沒有用,講你們現在想聽、想知道的,才能吸收進去。這樣就進入了人智學的實用階段,怎樣解決醫學、教育、農業、社會、經濟問題,史代納就針對這些問題回答。演講集最後還有解決因果業力的問題,是1904年時就答應神智學會要講,過了20年之後才講,史代納那時已經大限快至,大家也想知道人智學的因果業力輪迴,與佛教、或者神智學會的東方印度輪迴有何不同,於是就有了《業力六講》,其他從這階段起的演講大部分都是實用性的內容。所以大戰時期,史代納除了有時到奧地利、德國,大部分都在瑞士多納赫,一方面歌德館繼續興建,另一方面則對工作夥伴Q&A,以及修訂著作,為大戰後的重建工作做準備。

(舉一孔子的教學實例:《論語》〈八佾篇〉:子夏曰:巧笑倩兮,美目盼兮,素以為絢兮,何謂也?子曰:繪事後素。曰:禮後乎?子曰:起予者商也,始可與言詩已矣。

子夏有一天就問孔子《詩經》裡的「巧笑倩兮,美目盼兮,素以為絢兮」是什麼意思?孔子一聽就知道子夏的問題應該在「素以為絢兮」,就回答他「繪事後素」,用繪畫作比喻:以白色的素面為底,才能繪上顏色。沒想到子夏經孔子啟發後舉一反三說「禮後乎?」「素」喻為質地,「繪」比做修飾,有好的本質,再學禮,才是文質彬彬的君子?孔子聽了很高興說「卜商(子夏)能發明我的意思,可以跟他談詩了」。我覺得真的很精彩!)

 

第一次世界大戰發生的身心靈因素

第一次世界大戰到底是怎麼發生的?從人類的意識進化來看,史代納認為人越來越物質化,這件事本身沒有問題(參考:從人智學談生命傳記02類生命與宇宙進化),人對物質世界越來越依賴,對物質世界的東西越來越重視,是人類文明發展過程中的一股力量:阿里曼(使人類發展物質文明的力量)進來的影響,但只有阿里曼的力量會不會導致世界大戰?並不會,因為如果我們對於物質世界是這麼珍惜與享受,那怎麼會忍心破壞呢?一定是加入了某些東西,也就是除了很愛物質世界之外,還加上了「自私自利」!就是「我」才是重要的,別人都不重要、我比別人重要,所以不管我跟別人的需求相不相同,都要優先滿足我的需求,別人我就不管他的死活。這樣是真的愛物質世界嗎?這樣的態度是以自利為基礎。如果真的愛這個物質世界,應該不會污染這個世界、也不會耗竭這個世界的資源,所以一定是重視物質世界的同時,又把自私自利加進去,簍子才會捅那麼大!所以單是「路西法」(使人開始有自己的觀點,可分辨善、惡,自我開始獨立思考的力量)或「阿里曼」的力量,都不會造成這個世界任何困擾,而是當這兩股力量加在一起,又沒有基督的力量平衡時,這個時候就會出亂子。

 

經濟生活的核心是「分工合作」

所以史代納在講「三元社會」時,首先要面對的就是社會上的基本矛盾,這個基本矛盾是經濟上的矛盾:史代納當時的社會,是資本主義興起、勞工運動興起,大家互相鬥爭的狀況,是很不好處理的,因為資本家覺得大家自由競爭,你會窮是因為你不努力,唯有維持自由競爭,才有競爭力,人類文明才能向上提升;勞工組織覺得資本家吃乾抹淨,所有好處都是你們的,每次都講我們不努力,所以我們要團結起來階級鬥爭:把資本家的不當得利、剝削勞工的東西吐出來!這都是對於不平等狀況的激烈反應。史代納認為這不是經濟生活的真實面貌,真實面貌是:人類越來越投入物質世界後,開始進入專業分工的階段,是古代文明所沒有的,古時候的人是自給自足的,所以人類現代文明的重點,不是資本主義或共產主義,而是我們進入一個不靠分工就沒辦法活下去的狀況,所以經濟生活的核心是「分工」,意思是大部分的人都沒辦法孤立於社會之外:你的生活所需是來自於人類其他社群的貢獻,而你也是人類社群之一,所以你貢獻給社群的也是其他人類會得到的。史代納認為我們要認清的基本概念是:如果我們真的要談經濟問題,那我們就要體認到:在現代的分工社會,真相是每個人都是在為別人服務、為有需要的人而工作,你為其他社群的人工作,其他社群的人也通通為你工作,大家是在「互助合作」的狀態下產生所謂的經濟生活。那在這種狀況下的經濟生活本質是什麼?如何讓經濟生活更有效率,讓大家享受最好的經濟生活呢?就是「互助」,也就是我們常看到的「博愛」!(跟「墨家」有像)

 

資本主義經濟學是精神分裂經濟學

如果照現代資本資主義的說法,每個人都是自私自利的,當每個人都自私自利時,會有一隻「看不見的手」自然調控社會的需求,最後每個人都得到最大的利益。這是資本主義的基本假設,但觀察目前的狀況,可說這個假設完全失效!因為所謂公開透明、完全競爭市場等這些前提條件,在真實世界中很難存在,總是有資訊不對稱、壟斷、不完全競爭的狀況。所以如果基於錯誤的前提假設而推論出的完美世界觀,那在真實世界是不會發生的。這也是史代納所批評的「過分抽象,不是基於現實狀況的思考」,其實是沒用的知識。(參考:從人智學談生命傳記04:學前到學齡期的發展他認為資本主義經濟學是一種精神分裂經濟學,現實生活中所謂的分工就是彼此「互助」,每個人都為別人工作;但資本主義經濟學家的觀點是:我們每個人都是為自己工作!實際上是在為別人工作,但想的是自私自利,那不是精神分裂?史代納說這種精神分裂的狀況,最後一定會出問題!

 

社會生活的重點不在於利益與競爭,在於大家彼此滿足對方的需要

《孟子》〈梁惠王〉:孟子見梁惠王。王曰:「叟!不遠千里而來,亦將有以利吾國乎?」孟子對曰:「王何必曰利?亦有仁義而已矣。王曰:『何以利吾國?』大夫曰:『何以利吾家?』士庶人曰:『何以利吾身?』上下交征利,而國危矣。萬乘之國,弒其君者,必千乘之家;千乘之國,弒其君者,必百乘之家。萬取千焉,千取百焉,不為不多矣。苟為後義而先利,不奪不饜。未有仁而遺其親者也,未有義而後其君者也。王亦曰仁義而已矣,何必曰利!」

上面跟下面計較錢,下面也跟上面計較錢,你的利跟我的利分不平時,我當然把你幹掉啊,那這個國家不是就會走向毀滅?所以當一個政府每天在講「拚經濟」時,其實是在用彼此鬥爭的方式處理經濟問題,那要怎麼解決?仁義而已矣!要講的是大家如何彼此互助。

墨家講「兼愛」「非攻」「節用」:愛所有人,跟所有人好好相處;不打不正義的戰爭;減少不必要的浪費,把東西分給需要的人。

史代納講的三元社會,跟中國古老的傳統是很相近的,但西方似乎比較少這樣的觀念:所謂的社會生活,是為了彼此的需求而分工,重點不在於利益與競爭,而在於大家彼此滿足對方的需要,那社會就會好好發展下去。資本主義的自由競爭或貨幣競爭是必然的嗎?應該說那是讓「分工」與「交換」產生效率的方式之一,但不是只有那種方式,像史代納那時代已經有的「消費合作社」(參考:合作經濟的內涵與機制):並不是為了賺錢,而是找生產者,直接跟他們進貨(如:公平貿易),再賣給有需要的人,但中間不會產生剝削。像「直接跟農夫買」,直接接觸生產者,你可以滿足他生活所需,他提供你生活所需,那一定要「競爭」嗎?所以如果腦中想的經濟生活就是競爭、就是利益,那做黑心油賣給你是符合規則的,因為可以用三分之一的價格買到原料,再用種種方法,比方精煉,製作成油再賣給你。如果是用拚經濟的角度來看這件事,會無可責難,因為真的在拚經濟;但如果是用社會分工的基礎是基於人的需要來看,那考量點就是我做出來的食物是給人吃的,就比較不會有黑心食品,因為吃下去會生病、不舒服。

所以經濟生活的存心到底是什麼?是拚經濟?全國從上到下都在拚經濟,在學校就拚分數,核心是什麼?就是競爭,贏過別人、上名校、賺大錢!延伸到國家,就是與別國競爭,掠奪別人的資源,然後無奈的說我是為了拚經濟、我是為了成績好,這樣真的對嗎?但不能光只有責難,必須提出有用的方法!所以史代納提出:建立互助的體系,讓生產者的產品到有需要的人身上,比方消費合作社,如果可以運作,就能免除剝削與競爭,直接取得需要的東西。我們現在所謂的競爭、自私自利如果可以降低,整個社會就會不一樣。所以史代納講的三元社會,是從最基礎的概念顛覆資本主義裡自由競爭的邏輯,因為那並不是社會生活經濟領域的真相,會造成人的精神分裂。所以必須點破假象,告訴大家:現代經濟生活的核心並不是競爭,而是分工合作,得要從這裡開始,才能解決經濟的問題。經濟問題解決後,另外要解決的是文化、權利的問題。

 

孩子要知道的是這個世界的真相,不是意識形態的灌輸

史代納講三元社會,最終極的目標是「保障個人的自由」,一定要個人自由,才有團體的自由,才有全世界全人類的自由。在「個人自由」,他說:人民應該有選擇的權利,包括宗教、學校、文化,他都可以選擇他要的。當時史代納講了一段很有名的話,也不斷被人印證:如果你想把教育徹底的毀滅搞爛,就把它交給國家管。為什麼?因為國家是用控制、達到政府目的的概念來辦教育,近代國民義務教育之所以出現,是因為國家希望透過國民義務教育,訓練出有效率的勞工、優質的人民,以便增加國家競爭力。史代納也批判一些所謂的「世界觀」學校:用一套意識型態教導孩子,比方共產主義,那小孩就只知道共產主義的觀點,當時已經有共產主義的學校,從小就教小孩階級鬥爭。他認為這非常危險,不應該存在世界上,以後一定出問題。

史代納不斷跟華德福學校的老師講:華德福學校不是世界觀學校,不需要灌輸給孩子人智學是什麼,也不是要用人智學的東西教給孩子,所以請不要在上課時一直講人智學,我跟你們演講是講給你們聽,不是要你們講給孩子聽。孩子要知道的是這個世界的真相,你是藉由人智學的啟發及所看到的,去得到該告訴孩子的內容,但你要告訴孩子的,並不只限於人智學的啟發。所以並不是把人智學作為意識形態,然後用華德福學校去推廣人智學,如果是這樣,是完全錯誤的。之前有個法國人,念華德福學校小學到高中,畢業後非常反對華德福學校及人智學,他認為華德福是邪教的學校,在網站中描述他在學校如何受苦、如何受荼毒、如何可憐、每個課程對他造成什麼傷害,寫了很大一篇:華德福學校不想讓你知道的事。學校本身確實要檢討,但從另一個角度來看,能夠培養出那麼深刻觀察華德福教育的小孩,其實是成功的,因為他詳細提出每一點自己所經歷的內容:哪一點對他造成的傷害、自己有什麼不滿意、為什麼這是邪教,論證非常清楚。確實有些做法可能不適合小孩,但孩子在教育的過程中,發展出觀察力、批判力,去批判他所經歷的,不是全然接受學校教給他的,所以是某種成功:學生提出批評讓學校更好。後來他覺得不行,就回到華德福學校當老師。或許這些畢業生未來回到學校,回顧以前所經歷的,可能認為一點都不華德福,但總是要有開始,發現不對勁,慢慢改慢慢改,越改越好,一開始就要追求完美、極致的華德福教育,是不可能的。

史代納並不認為華德福學校是完美的教育系統,華德福學校只是一種示範:可以有一種教育,脫離國家意識形態的控制、階級的立場,在一種真正看到孩子自由的角度下所辦的教育。所以包括學校的組織,也必須符合三元社會的精神,在學校當中,不應該由教育主管命令所有老師遵守他的規定,而是應該由這些老師,彼此基於互助共享的精神,平等的參與,去找到對學校最好的經營方式。國外的華德福學校常常標榜學校沒有校長,也沒有教務主任,課程是老師自發性的開發,學校的事情則由教師團、家長社群團體共同決定,但在台灣沒辦法,因為法令關係,要有負責人,但華德福的常態是,校內的事情就由大家共同來處理。

 

在文化生活的領域,要讓人有選擇的自由

史代納認為作為一個自由的組織,包括教會,都應該自由,不該有一個所謂的教皇,及大主教、主教……層層組織,這不是真正的自由。在文化生活的領域,包括藝術、教育、宗教,應該要讓人有選擇的自由,所以如果人要選擇不自由的教會,他也可以選,但重點是要有選擇權,不能像以前歐洲一樣,國家宣布國教是什麼,境內所有人民都要信。所以一開始歐洲的宗教自由,是建立在國家特定的宗教自由,也就是國家的統治者有權利去選擇國家要信仰什麼宗教,但人民沒有。所以歐洲最開始的三十年戰爭在打的其實就是國家有權利選擇宗教,但個人則到十九世紀末才有宗教自由。當時東方國家,都是基督教會、天主教堂、媽祖廟……各種宗教混在一起,對歐洲人來講是令他們很不可思議的事,不同宗教的人怎麼可能和諧相處?某種程度而言,歐洲的宗教發展到後來,是有很強烈的排他性。

自由的學校也不是只有華德福學校,華德福學校只是自由的學校中的一種可能型態,這個學校的產生本身就是自由的選擇,大家也可以自由選擇要不要來,來到學校之後的所有東西也是你自願的,這樣才能成為真正的自由。比方說某華德福學校的家長會跟教師團抱怨:有些家長真的狀況外,我們可以強迫他們來上家長成長課嗎?(有些華德福學校有家長成長點數,一定要上多少課程,才可以入學,要上多少課才可以怎樣怎樣……)有位老師就說:叫人家一定要來上課,是一種奴性,也就是你不認為這個人自己有選擇判斷的能力,所以必須要強迫他,是為他好,這是一種奴性,如果想用奴役別人的方式,去培養一個自由自主的人,是不可能的,所以就被否決。教育、文化的部分是不能用強迫的,家長可以完全搞不清楚華德福教育而選擇入學,但不適應時,也是自由離去。但在台灣目前因為僧多粥少(學校少,但想進入的人多),也是發生很多狀況,但華德福學校並不是每間都長的一樣,也沒有一種最原始最標準的模樣,符合那樣才叫華德福。(如果從受教小孩的角度來看,每個小孩是那麼獨特與不同,老師當然要因人、因時、因地、因事……而教,如果有一套標準作法,那跟工廠在製造產品就沒啥不同,所以最根本要釐清的就是:你對生命的看法是什麼?你認為教育是什麼?

 

權利生活的原則是平等

經濟生活彼此互助,文化生活要有自由度,有自由度才能培養出自由的人,所謂自由的人必須要有判斷力、要有熱情實踐天命。但無論是經濟生活或個人自由選擇,我們都是生活在群體中,如果當中有彼此不同的概念時,該如何處理?史代納認為在基本人權領域裡,應該要平等,所以在法律政治層面,必須有這樣的機制去調和彼此的需求。我們可以把人的三元性放入政治、經濟、文化裡:(參考從人智學談生命傳記08:展望未來到面對死亡文化生活的原則是自由,對應到人是思考;經濟生活的原則是博愛,對應到人是意志;權利生活的原則是平等,對應到人是情感。很多人會想平等應該是硬梆梆的法律,大家都一樣,怎麼會是情感?舉的例子:在台灣開車靠右邊,紅燈停、綠燈行,不管誰都要遵守這個規則,是平等,但在平等中可以有些例外,比方救護車,為什麼大家可以接受救護車闖紅燈?因為大家內心可感受到救護的緊急、生命的危險,所以是基於情感、同情、如果我遇到這種事,也很希望大家讓我過的感受,而容許法律有空間可以調整。史代納講政治生活中的平等、公平的原則,並不是大家都一樣,當中帶有對人的關懷、對人需求的照顧與理解。

 

實踐三元社會,很多問題自然消失

如果經濟生活是基於互助;文化生活是大家都可選擇自己喜歡的宗教、教育、藝術;權利生活是基於對人的理解與同情而制定的規則,大家也願意遵守,在這樣的狀況下,屬於哪一民族的國家,就不是那麼重要了。如果有一天,全世界的人都享受到三元社會的待遇,那美國、中國、台灣、日本、德國、法國……有什麼差別?如果全世界已經真正實踐三元社會,那所謂的國家主權、領土問題、民族主義的問題……就可以被解除,比方:開發出來的自然資源,是所有需要的人共享,就不會有某島嶼挖到石油,就被某國堅稱擁有該島嶼,以便擁有資源。現代民族國家的問題是,政府用統治權去使大家服從,然後用各種方式,比方:課綱,讓所有人建立起一致的文化意識及認同,我告訴你中華文化是最好的、李白是全世界最偉大的詩人,你都不能說不是,這就是文化生活上的不自由,一旦不自由,就會引起抗衡。國家機器只要掌握教育系統、制定規則,就不會有真正的教改,因為所有的改革都要符合國家機器制定的規則,即使換個政黨執政也是一樣,只是洗腦的內容不同,並不是給你一個真正辦教育的自由。

 

了解世界真相,邁向三元社會

當人的意識、人心真正認識這個世界的本質到達一定程度後,現在爭執的問題就不會再存在,這也就是史代納推行三元社會卡住後,就說我們來辦學校的原因。並不是給孩子洗腦相信人智學,而是多一些真正認識這個世界真相的人,他們可以在未來發揮影響力,當有一天這樣的人數夠多時,就會越來越往三元社會的理想邁進。史代納當時不只從教育著手:政治生活組織政黨(三元社會推廣委員會),文化生活除了華德福學校還有人智學教會,經濟生活後來則成立控股公司,他是很有行動力的,三元社會需要各類組織實踐,就成立相關組織實踐,不是空想、理想家,是實際跳下去做的,所以多頭燒累死。老師建議當我們要走三元社會時,社群夥伴是很重要的,不能把所有事情都扛在身上,要彼此互助分工合作。史代納提出的三元社會,並不是基於美好的遠景,而是就當時遇到的問題所提出的解決方案,即使到現在已經過了幾十年,有些問題狀況依舊,所以他講的內容對現在依然有可以參考之處,就前面的內容來看,有些都還蠻切合目前的狀況,表示我們都還沒做到他所說的三元社會,這是我們可以繼續努力的。下堂課的重點是:華德福學校、人智學教會、科學實驗室、控股公司、歌德館落成到燒毀前。

 

以上即是第六講:「史代納的三元社會理想」筆記整理。

 

參閱:

基礎社會法則-理論與實務

社會生活的三元性

資本主義與競爭市場的轉型:二十一世紀的迫切任務

智弘校長談三元社會之序曲

智弘校長談三元社會之二~五

三元社會組織-社會議題的現象學方法

源自三元社會秩序運動的華德福學校創辦

台灣推動三元社會的團體:問心台灣

 

魯道夫.史代納作品表列

華德福教育之父:魯道夫•施泰納

 

◎功課:看完「史代納的三元社會理想」後

.複習「從人智學談生命傳記08:展望未來到面對死亡(20160328」。

.回顧自己52-57歲的生命歷程,發生了那些事?對你的影響是?

.你對生命的看法是什麼?你認為教育是什麼?權利是什麼?經濟又是什麼?

.目前全世界都面臨轉型,在參考史代納提出的三元社會後,我們可以在政治、經濟、文化三層面做些什麼?

 

史代納的生平與著作01:史代納的早年生活(20150325

史代納的生平與著作02當史代納遇見歌德(20150401

史代納的生平與著作03:史代納生命的轉向(20150408

史代納的生平與著作04:史代納與神智學會(20150422

史代納的生平與著作05:史代納的藝術工作(20150513

史代納的生平與著作07:史代納與戰後重建工作(20150527

史代納的生平與著作08:人智學會的重建(20150603

從人智學談生命傳記:系列一至八及生命史圖表

奧密科學大綱」系列講座

 

END

arrow
arrow

    心領神會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