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G_4055.JPG

【上課筆記】

史代納:我們要創造的

是一個適合後亞特蘭提斯第五時期的教育方式

要讓人類能夠入世,能夠實踐天命

而華德福的課綱是入世的概念:

人類的意識已經經過這麼長時間的進化

累積那麼多文化

如何幫助孩子

從一個什麼都不懂、進入地球、要入世的狀態

充分理解與體驗地球上的人究竟是怎麼一回事

 

大戰後莫爾特資助創辦華德福學校

人生的轉折,有時可自己決定,但環境的變化也會產生很大的影響。第一次世界大戰前後是史代納人生幾個轉折點交錯的階段:1913年離開神智學會,之後決定到瑞士蓋歌德館,不到一年大戰即爆發;大戰時史代納的演講地區受到很大的限制,偶而到德國,大部分是在瑞士或是家鄉奧匈帝國;開始把他的書重新整理修訂;持續蓋歌德館的同時,也發展優律詩美。1918年大戰結束後,史代納開始提倡「三元社會」的「中歐重建計畫」,但並不受到中產階級及貴族的支持,所以整個計畫受到很大的阻礙,這時他跟莫爾特先生講:如果我們有錢的話,應該來辦學校。莫爾特先生把話聽進去了,就邀請一位資深老師到華德福菸草工廠演講教育,員工反應不錯,隔了一陣子,再邀請史代納演講教育,大家聽完很開心,就跟莫爾特先生說:這樣好不好,能不能請史代納博士辦一所我們從他那邊聽到的非常好、非常新的教育模式的學校?既然員工提出這樣的要求,莫爾特決定試試看,就跟史代納講:華德福菸草工廠一年盈餘有10萬馬克,我可以把它拿出來辦學校。史代納第一個反應是搖搖頭說:要辦一個學校,10萬馬克是不夠的。但莫爾特不死心,持續問史代納到底要怎樣才能辦學校?但史代納還是回應他說:我是很想辦學校,但錢這樣真的不夠。最後莫爾特承諾說:我們就是要把學校辦起來,不夠的錢我個人來出。史代納才說:好,這可以考慮,我回去想一想。

4月份莫爾特提出辦學的計畫,5月份史代納回覆說好,我們可以試試看辦學校。首先先去拜訪當地的教育主管機關,跟他們講:我們要辦學校,這個學校是一個「自由」的學校。主管機關就問:什麼叫做「自由」的學校?史代納說:自由的學校就是不分貴族、中產階級及勞工,大家都可以來唸。主管機關說:很好啊!從來沒有出現過這種學校,不然就試試看,就給史代納辦學許可。於是史代納就跟莫爾特到處看校地,最後找到一處戰後荒廢的住宅區,開始整修、做各種預備工作、申請執照……到開學前,已經花了45萬馬克,所以如果史代納是華德福教育之父,那莫爾特先生真是華德福教育之母。

 

開學前的密集濃縮精華師訓班

接下來要找老師,老師非常重要,雖然剛開始學校硬體設備還不是那麼好,但軟體一定要好,後來包括梅爾(第一版課綱由他整理)、音樂家、優律詩美人、中學教師、跟史代納做了很多研究的人智學學者都來幫忙,大家約好時間把手頭工作結束,一起到學校工作。歐洲的學校也是9月開學,所以半個月前就開始密集培訓濃縮精華班,從821日開始連續14天,每天早上主課程(頭腦);休息一下後講「教學法」;午休;下午開始跟教師「討論」。所以現在講華德福教育有幾本基本的書:

 

《人學》:從事華德福教育的人需要知道的「人」的知識

人學》(編號293:《人的研究》):就是當時早上9點到10點半的課程,史代納為從事華德福教育的人需要知道的「關於人的知識」,所作的快速總整理。其實人智學都跟人的知識有關,所以從1901年開始到神智學會演講,至1919年,史代納已經講了18年,要把18年的內容濃縮在14天內教完,一天要講1年多的課,聽起來怎麼都不可能,之所以可能是因為「超級無敵濃縮精華版」,後來人智學教育基金會所出版的《人學》另一版本《作為教育學基礎的人的普遍智識》裡面就充滿註釋:史代納提到這句話,相關內容可參考他的著作第幾章。我們可以想像,當時來參加培訓課程的老師,真是很辛苦,要在14天內吸收完史代納18年的精華。但跟著史代納的人可能有一些人智學的基礎,或許不像我們想像的那麼吃力,不過實際上應該也是不可能的任務。

 

《實用教學指引》:教學法&《與教師們的討論》:解決老師的疑難雜症

實用教學指引》(編號294):早上課程完休息後的「教學法」集結而成,因為當時師訓時只有1-8年級,所以只涵蓋1-8年級怎麼教學的內容。

與教師們的討論》(編號295):上午講完後就午休,老師吃午餐時就會開始討論、設計教案、想到底要怎麼教:以前教書時是如何教,現在又要如何調整……下午2點半到3點左右就會帶著一堆的疑問,追著史代納問:你講那樣不合理阿,以前我們怎樣怎樣,學生反應怎樣怎樣,如果現在這樣上課,學生可能會怎樣怎樣……史代納就很有耐心的一一回覆:如果遇到這個狀況該如何處理,遇到那個狀況該怎樣……表定時間是晚上6點結束,但有時會到7點半、8點,甚至到9點,所以如果去看英文版的《與教師們的討論》,比《人學》加《實用教學指引》更厚。

 

《人學》與《與教師們的討論》的關係

史代納後來覺得:這樣聽起來,你們會有問題,應該是對早上的課程還有不夠清楚的地方,他就會在隔天早上的課程補充前一天沒有講清楚而大家在下午提出問題的內容。當時是早上主課程、教學法上完,午休後繼續討論,隔天再重新一輪,連續14天。所以如果直接看《人學》十四講,會發覺很多不連貫,有兩個原因:一是史代納必須在14天內講完,可能就會跳著講;另一個最主要的原因是我們沒有參加下午的教師討論,所以不知前一天下午到晚上史代納鋪了什麼梗:他知道這個大家不懂,沒關係,我們隔天早上講。所以《與教師們的討論》中,史代納在很多地方會講:這個我們明天早上講。如果我們順著當時的順序,他講的內容基本上都是連貫的,但如果只擷取早上的主課程來看,就會發現有很多不連貫。有一年,慈心的老師就進行一件壯舉:決定把上述三本書(當時的三個課程),依照時間真實順序呈現一遍,所以就開了一個據說連續兩年的教師讀書會:每週讀書會時先讀《人學》第一章,讀完後接著讀《實用教學指引》第一講,讀完後再讀第一篇的《與教師們的討論》,當然過程不免爭執,因為理解不同。經過兩年後,就有一批老師很完整的把這14天的資料照時間順序讀完,產生很多對於課程與學校設計的新想法。

 

篳路藍縷的華德福學校

回過頭來繼續講史代納那時的辦學:經過14天的努力後,休息一天,隔天開學,所以史代納一定要在14天內講完,不然連休息都沒有。開學當天據說到場的有將近1000人參加開幕儀式,有音樂表演、優律詩美、教師、勞工代表致詞、莫爾特先生、史代納博士致詞……致詞完就各班帶開,直奔教室。當時1-8年級一次開齊,有250位學生,分成12班,但只有12個老師,這12位老師要搞定所有課程,真的很不容易(台灣也曾經發生過1-12年級,也是12位老師搞定一切,其中只有3位之前接受過華德福師訓)。這12位創校老師,在5年內陸續離開華德福學校,所以史代納一直面臨老師不夠的狀況,常常要找老師,有時會找到對人智學已經有研究,或者優律詩美人,但也會有不是人智學會的會員,或是對人智學沒有太多研究,但史代納覺得特質適合,也會請他們當華德福老師。華德福非常重視寫作與教學研究,現在之所以會有那麼多的資料,包括:什麼課要怎麼上、怎麼設計教案……都是這些老師創造出來的。

華德福學校有沒有非上什麼東西不可?一開始華德福學校就是從無到有,14天師訓後大家搞出一套課綱,然後邊做邊學。像開始時,史代納覺得不需要寫作業,半年後他就承認錯誤說:如果學生都沒有回家作業的話,回去都不知道去哪裡了,所以學生還是需要回家作業。經過兩個學季實驗後,發現有些東西需要調整,史代納也是很快就調整,不會說有像不需要寫作業就不能改的事發生。所以華德福要怎麼改其實都可以,重點是要說出所以然來,為什麼要這樣改?如果你覺得這樣改是合理的,那就試試看。如果什麼都不能改也不行,因為時代、環境、狀況都在改變,每班孩子的生活狀況也不一樣。當初華德福學校的創校老師,彼此也是吵來吵去,書裡面都有類似的紀錄,也有諸如:史代納博士巡堂後,建議某位老師:你在上課時講了太多人智學的內容,學生聽不懂,要用他們聽得懂的方式把真實的知識教給他們,而不是想要教他們人智學,因為那太難,必須放下對人智學的執著。有時上課方法太無聊,因為華德福課堂沒有課本,如果孩子覺得太無聊,就不曉得神遊到哪裡去了,所以史代納在教學研討時就會提出來:一早上課,學生肚子裡正在消化他的早餐,腦袋也空空的,老師在教什麼,學生也沒有吸收,這樣花兩個小時上課,實在很可惜。老師就問他該怎麼辦?史代納就說:這個課在什麼地方講什麼,學生注意力就會被吸引……隔天老師就半信半疑試試看。再舉個例子:我們常講華德福學校的特色是早上有「晨圈」,但每個不同國家、地區、時期,不同的華德福學校所呈現的晨圈都不一樣,並沒有一個一定要怎樣的晨圈。在台灣的華德福學校,大部分是由幼兒園發展上去,先有幼兒園,才有國小、國中、高中,所以就會發生國小的晨圈像幼兒園的晨圈、國中的晨圈像國小的晨圈、高中的晨圈像國中的圈,常常有國外請來的老師看了台灣老師示範的晨圈後說:好像表現得比較適合年紀小的,是不是有比較成熟的方式帶晨圈?台灣的華德福教育,幼兒園的教育最成熟,確實做到華德福學校應該要注意的東西。不過在史代納有生之年,是沒有幼兒園的,1-8年級已經忙不完了,只是到後來有跟莫爾特講:實在是很希望華德福學校有幼兒園,因為進來上小一的學生,都已經被教壞了,想要扭轉回來真的很困難,以後有錢一定要辦幼兒園。直到史代納過世那一年,才有老師覺得:史代納博士已經不在了,他念茲在茲就是要有幼兒園,那我們來辦幼兒園吧,所以那一年才有幼兒園。

在德國的華德福學校會上包默爾體操,是後來才有的。華德福學校一直沒有很適合的體育課,優律詩美如果做得不夠多,也沒有達到體能鍛鍊的效果,如何讓孩子的身體能充分發展體能鍛鍊,一直都沒辦法做到。直到來了一位體育老師保羅.包默爾,就決定開發一套給孩子的地板運動,後來就開始教給學生,並且與其他華德福學校分享,所以其他學校也開始採用。所以要有這個老師才有辦法開這個課,有什麼老師就上什麼課。隔了一兩年校醫博林斯妥也加入,跟著華德福學校一起成長,兒童研討、教師討論,校醫都會加入。

 

10年級的畢業生示威抗議,促使學校大改造

8年級讀完,就要有9年級,9年級讀完,也要有10年級,學校是會慢慢長大的,這時史代納就進行國中師訓、高中師訓一路走下去。從1919年(華德福學校創辦)開始的第三年1922年,教育主管機關就跑來督導,之後在夏天寫了一篇長篇報告。夏天時也發生一件大事:當時華德福學校10年級的畢業生要上11年級前,展開創校以來的第一次學生示威抗議活動,他們覺得在這個學校沒有得到想要的東西,對於課程很有意見,所以就趁史代納在時發起示威抗議。史代納就一貫溫和的說:好,那我們來談談,也沒有處分、開除學生。學生代表就進入辦公室圍成一圈與史代納談。當時的老師都是一時之選,大家聽了也是蠻難過的,史代納說:學生對學校提出來的問題都是真的,教育主管機關督導後寫的報告對學校的批評,也是真的,學校真的有很多缺點需要改進,而且高中課綱須要全部重來,前面兩年的經驗,顯然學生沒有得到他們想要或應該得到的東西,所以我們要反省重新開始。1922年的秋天開始,華德福學校進行大改造,1923年督學再來督導時,發覺這個學校煥然一新,所有東西都很上軌道,老師與學生的關係也很好,回去之後,寫了一篇稱讚不已的報告。

史代納並不是一般人想的很厲害、全知、全能、什麼都會……他遇到很多困難、麻煩後,願意學習、反省、調整改變,透過這樣的過程,使得他所做出來的東西更好。所以有沒有所謂完美的華德福學校、完美的教案講綱、或者華德福學校一定要怎麼做?沒有!一切的過程都是動態的,隨著學生的狀況而調整。所以某個老師在某個年級某個班用這樣的方式教獲得很大的成功,也許換個班級就不適用,必須想別的方法來教這班學生。所以並沒有一個所謂固定不變完美的華德福教育模式,最重要的是真實面對學生的需要,而去做各種調整。

 

成立控股公司,資助各類依據人智學展開的活動

華德福學校就在上述的狀況下展開,莫爾特先生開學前已經投入45萬馬克,實在已經沒錢了,秋天開學後就跟史代納講:我們需要錢,應該要來辦一間會賺錢的公司(現在來講就是社會企業),就可以把盈餘拿來支持華德福教育。那時歌德館也繼續興建中,大戰之後物價飛漲,工程一直延宕,莫爾特接著講:學校我可以勉強撐住,但歌德館沒有錢就無法繼續下去。於是在1920年年初分別於德國及瑞士成立控股公司:德國由莫爾特主導,投資新興有潛力的行業:能夠賺到錢也對社會有益的事業。莫爾特先生經營得很好,一開始公司的基金是30萬馬克,史拜納也投入全部家當2萬馬克,很多人智學學者、貴族、醫生……也有投資。但1922年德國開始鎖國政策,通貨膨脹很嚴重,史代納就在1924年結束公司。另一間在瑞士的公司,由醫生與律師成立,遭遇很多問題,比方投資失利……一直都沒有營利,他們又把史代納列成董事長,所以史代納到瑞士除了看歌德館的進度,也需要到公司開會,面對層出不窮問題,後來也在1924年清算結束。瑞士的公司出錢資助歌德館;成立生物研究室,後來變成藥廠:Weleda;也成立華德福學校。

 

歌德館完工,發展新的項目:醫學、神學……

1920年中夏天,歌德館終於完工,從1913920日埋下基礎石,一共蓋了快8年。史代納開始以歌德館為主要的演講場所(籌劃時的設定:不只是戲劇公演的舞台,最重要的是一所靈性科學學校),也開始發展新的東西,很多人也來找他希望獲得指引。除了教育外,新的項目如下:

醫學課1920年春天,有一群醫生問史代納:如果現代醫學過於物質化,我們怎樣用靈性科學的方式,做醫學或醫療的改革?所以史代納從這年起,開始為這些醫生上課。春天時,歌德館尚未完成,就在多納赫歌德館附近上了二週的課,有30幾位醫生參與,後來就成為IPMT的原型:一群醫師用人智學的方式研討個案及如何進行醫療(台灣:台灣人智學健康照護平台整合協會台灣人智學健康社群協會 (AHCAT))。接下來每年春天,史代納都會針對醫生開一次醫藥的課,也開始加入治療教育、治療性優律詩美等。

神學:當時有一些神職人員,包括神學院的學生,他們覺得傳統的神學理論似乎已經不太能夠適應現代社會,也很喜歡靈性科學,就問史代納:那人智學是宗教嗎?他回答:人智學不是宗教,是一種靈性科學,宗教歸宗教、科學歸科學,所以宗教還是要找回宗教的東西。於是他們從1921年起就集結起來請史代納幫他們開課,在歌德館內的一個廳做神職人員的特訓,第三年時,史代納還幫他們做人智學社群的設立,也就是「基督教社群」:依照人智學的指引而發展出來的神學理論的教會。除了神學理論,還包含重新解釋教會的儀式、儀軌……的意義,並且告訴這些神職人員,未來如果要望彌撒、主持禮拜……應該要用什麼方式,使得儀式深層的本質能夠呈現在信徒面前。他很清楚地告訴他們:靈性科學不是宗教,是科學,所以要有另外一套宗教的儀式跟儀軌,去滿足人類對宗教的需求,但不能把人智學跟宗教混為一談。

 

人心的改變是史代納真正關心的

歌德館開幕時,史代納其實有些失望,因為他發覺雖然已經有硬體,大家有聚會的場所,但人心並沒有因為這樣而真正改變,人智學會裡面的黨派主義、封閉性、對個人的崇拜……還是存在,所以他覺得人智學會已經不是一個可以讓他完全實現理想、呈現他想呈現的平台。一開始史代納是運用神智學會的平台,後來是人智學會,他還是覺得這樣的速度不行,所以在1921年中至1922年夏天,他接到當時歐洲最大的演藝經紀公司的演講邀請,便與他們合作,舉辦售票的人智學大眾公開巡迴演講,盛況空前、萬人空巷,還有人賣黃牛票。一場演講至少1000人以上,主要在德國各大城市巡迴。後來就集結成《歐洲巡迴公開演講》,是人智學比較容易懂且通俗性的演講。

1921年史代納也去了荷蘭、挪威,最重要是1922年夏天去了英國,他很開心,因為當地開始有華德福學校成立,就到那邊演講,跟英國的聽眾說明年我會再回來!

 

歌德館焚毀,讓一切似乎回到原點

1920年歌德館開幕後,每年年底都會舉辦聖誕節系列活動,大概從122324日開始,一直到隔年的115日左右,大約20天有各式各樣的活動。1922年年底也是有舉辦,諸如:表演、聖誕劇、靈性科學的演講……史代納也預告明年夏天(1923年)會在歌德館演出新的神秘劇19221231日晚上戲劇演出結束後大家就離場,後來有人發現歌德館失火了!晚10點多發現失火,趕緊叫大家來救火,史代納也很快就趕到,並且跑到裡面看狀況,發現蠻麻煩的,因為歌德館沒有空調,是利用雙層夾層牆壁跟底下的水池產生對流,裡面不用麥克風、空調,非常安靜,所以只要在講台講話,環繞音場是全場都可以聽到,是很高超的聲學、流體力學、工學設計。正因為如此,裡面有複雜的管道,可以讓空氣對流,放火的人顯然對歌德館很了解,是在空調的夾層內放火,所以一開始並沒有火苗竄出,也許是燒了幾個小時後才被發現,這樣就很難救,因為人沒辦法進去夾層。史代納看完狀況後,就跟幫忙救火的人講:歌德館沒有救了,我們必須把裡面的東西搬出來。所以大家就開始搶救東西,把可以搬出來的盡量搬出,消防隊也一邊救火。大家在搬東西時,史代納就一直沿著歌德館的外圍繞圈走,到早上火差不多滅了,就回去睡覺。這麼大一場火,新聞也會報導,記者就擠滿史代納住的小房子門前想訪問他,他就接受訪問,有人問還有10天的活動怎麼辦?史代納說:照常進行。沒有歌德館怎麼進行?沒關係,還有旁邊的木工工坊及其他建築物。所以當天下午5點史代納繼續演講,把一連串的活動做完。歌德館大火對史代納有非常大的影響:歌德館燒毀後,他的健康狀況急遽惡化!史代納不只一次在公開場合提到:歌德館是所有人智學學者、義工、藝術家的心血結晶,這樣就毀滅了,是非常可惜的一件事!歌德館後來有重建,下堂課講,但史代納覺得非常可惜,也是他人生的另一個轉折點:花了8年的時間集合眾人之力,好不容易完成這棟純木造的建築,用了2年多就毀滅了,一切好像又回到原點重新開始。

 

華德福學校的核心是什麼?

接下來要講華德福教育的概念:那14天的培訓以及後來史代納給華德福教育的指引,是如何發生的,以及我們要如何做,才比較符合從人智學發展出來的三元社會及華德福教育的精神。

我們從《人學》這本書講起,一開始師訓開幕時來了20幾位,除了老師,還有莫爾特先生、史代納的老婆、教育主管機關的官員等。課程開始,沒有專業的速記員,所以靠大家自己記筆記。一開始沒有這樣的儀式,後來才有:開始講課前,史代納請大家把所有的筆記、物品先放下,圍成圈圈,接著他說:今天我們每一個來到這裡的人,背後都有一位天使,在華德福學校的頂上,有一位屬於我們的大天使,更上面有一位掌權天使,透過掌權天使、大天使及天使,我們合成一個新的學校,承繼這樣的靈性力量,有了新的學校,祂給我們勇氣(天使)、智慧(大天使)跟力量(掌權天使)。作了祈禱,完後大家回到座位上,開始講課。這個部分就引起一些爭議,因為關於靈性世界與靈性階層,雖然是人智學當中非常重要的部分,但並不是被華德福學校的老師充分理解與喜歡,所以很多華德福學校開讀書會時,當講到史代納的禱詞,以及他邀請每個人背後的天使、學校的大天使以及掌權天使,來幫助學校的這個舉動,就引起爭議。如果老師的宗教信仰並不是基督教,就會有疑問:那華德福學校是宗教學校嗎?做這些舉動的意義是什麼?有的人還會追問:每個人背後的天使是什麼?學校的大天使是什麼?更上面的掌權天使又是什麼?這個地方就產生很多問題!所以每當開《人學》讀書會,讀到這裡時就吵成一團,到底這個東西重不重要?到底祂(天使或整個禱詞)是什麼?如果上過《奧秘科學大綱》,大概比較知道在幹嘛,但如果沒上過,就覺得玄之又玄。雖然史代納說華德福學校不是推廣或灌輸人智學意識形態的地方,但是他是很認真的希望老師們能夠吸收人智學的內容,因為人智學就是以「人」為主,所以透過人智學的角度與眼光,可以幫助我們真正看到「人」,這是史代納很強調的。雖然華德福學校並不教孩子人智學,可是校內有人智學的課程或讀書會是給老師的。如果老師們都不了解人智學,這樣還可以算是華德福學校嗎?嚴格來講不太算。史代納說我們可以有很多類型的自由的學校,也就是自由的學校不只華德福一種類型。問題是如果要把華德福學校當作華德福學校來看,很重要的是老師必須在內在很清楚的知道他走在哪一條道路上,他是真實的看見孩子,途徑是透過人智學。我們有沒有可能找到依照宗教辦的自由的學校?或依照其他某種理念的自由的學校?都是可能的,但不能把它稱為華德福學校。

所以華德福學校的核心:第一,老師必須對於人智學、小孩本身有真實的認識,這是華德福學校的起點。另外,華德福學校是基於三元社會的理念下,文化生活領域的器官(有機體),老師必須是自由的人,家長是基於自由意志的意願把孩子送來。如果有一所華德福學校,政府規定只有這個學區的小孩才能上,其他學區不行,這樣算不算自由的學校?其實就有爭議了。國外比較難想像有一個公辦的學區制學校是華德福學校,因為不合理,並不是家長自己選擇要來,而是居住在這裡,就被國家強迫要入學,這就不是基於自由意志。

 

華德福學校需要社群的支持

華德福學校如果是文化生活領域的器官,那要如何組成才是健康的?必須是基於社群支持的概念,也就是家長自願把孩子送來,老師自願加入這個學校的狀況。這個地方有點爭議:在台灣,如果是公辦的學校,老師就要有教師證。但對於華德福學校來講,老師有教師證,到底是加分或扣分?有一個論點是:如果我們要的是一個自由思想的教師,但他很努力的念了四年教育大學,然後去考了公立學校的教師證,也考過了,這時我們要把服從政府課綱以完成命令的腦袋,轉換成真實面對孩子,而且是以孩子需求為主的腦袋,感覺是一項很大的工程。也就是當你接受了國家提供的完整師範教育,而被學校、老師、政府放進符合於政府權威的框框內,順利取得教師證,這樣是有利於培育華德福學校老師的基礎條件嗎?所以目前台灣的華德福學校與制度及風土民情不太符合,需要額外想辦法解決各類難題。為什麼台灣很多華德福學校都在窮鄉僻壤,至今20年,台北還沒有一間?因為它需要家長的投入、社群的支持、需要自由的老師、老師與孩子長時間的工作……大家是為了理想而來,不是為了賺錢。

 

教師團是主導學校的最主要力量

如果從史代納開始講師訓及三元社會來看,華德福學校一個很重要的要件是:是以三元社會裡自由領域的器官為功能,所以組成也要符合。史代納曾經講:華德福學校最主要的核心是:必須要尊重教師團的專業判斷,教師團的專業判斷是主導學校最主要的力量。所以很多華德福學校最主要的決策架構,都會把重責大任放在教師團,因為怎麼讓孩子得到最好的教育資源,其實是第一線的老師才知道。

如果要符合上述的條件,大部分都會是小小的學校,全世界所有的華德福學校,大概有90%以上,一個年級最多兩班,因為很強調社群支持在地化,如果太多人,就會有老師建議在鄰近的地區開發一間新學校,不會讓學校長很大,試想一下:如果有100多個老師在一起開教師會,要如何進行溝通?就會產生阻塞:有些話沒辦法講、有些意見沒辦法表達。以上是指國中小學,但高中學校就不能太小,因為高中需要很多老師,如果學校太小,就沒辦法湊齊、撐住那麼多老師,所以國外的高中,幾乎都是兩個班起跳。國中小學是小校,高中又要大,那要如何發展?原則上一個區域如果有67,甚至10間華德福國小,大概有一間高中,在經濟及班級數上,是比較合理的配置。

 

詳細介紹《人學》《童年的王國》

回到《人學》,《人學》的核心是什麼?書中最前面的部分,是在講對於「人」的認識:宇宙進化論;人有思考、情感、意志;有不同的身體組成(物質身、乙太身、星芒身;感覺心、理知心、意識心;靈自我、生命靈、靈性人)(參考:從人智學談生命傳記01歷到生命藍圖)。重點還是擺在教育,所以史代納開始講四種氣質;十二感官;思考、情感、意志與感官的關係;人如何透過前述展開學習……所以《人學》是緊扣他之前講的所有主題,全部混合在裡面,是超級無敵濃縮精華版,要直接理解《人學》不太容易。

實用教學指引》的性質與《人學》不同,主要是講:依照我們對「人」的理解,上課時如何放到課程、如何呈現。裡面講1-8年級,如果要看之後的調整,可以看《童年的王國》,是史代納在1924年的夏天,去英國的華德福學校開幕前的演講所集結而成,是英國版的《人學》,比《人學》更精華版,有趣的是,本書是現場做完筆記,就直接把英文文稿給史代納看有沒有問題,是唯一先有英文版再有德文版的史代納著作,所以這本英文版與德文版內文沒有多大差異。《童年的王國》裡講的很多對於課程設計的原則,是從《人學》(1919年)講完後,經過5年的時間,他發現前面講的有一些問題與錯誤,把它刪除掉後所作的演講,所以是很重要的一本著作。當然書的內容主要還是針對歐洲人,講得非常清楚,所以可以先從這本書看起。

 

《實用教學指引》的內容介紹:課程要有呼吸及依照孩子的年段

如果把《實用教學指引》濃縮起來講,大概就是幾個大範圍:

第一:課程要有「呼吸」:不能一直塞東西,必須讓孩子有放鬆、集中精神、再放鬆……所以課程的安排要有韻律與節奏

第二:要依照年段孩子在不同年段的意識狀態是不同的,必須要依照孩子的意識狀態去講。有人講華德福學校的歷史課是從童話、神話故事、創世神話、上古史、中古史……一路講下來,其實是普遍的誤解,華德福學校講歷史並不是在講編年史,史代納在這過程強調:我們在談的是如何在這個時間的孩子身上,看到人類歷史進化中的哪個部分,會對他們這個時間的孩子是有幫助的,我們就把這樣的材料呈現在這個時候。他都是用舉例的方式,並不是說幾年級的課程要上什麼,而是什麼樣的課程,可能適合幾年級到幾年級的意識狀態。所以老師可以依照孩子的意識狀態去調配課程要如何進行。當我們已經有先入為主的概念:上課一定要有課綱,要把課綱上完老師才有盡到責任,這樣已經被現行的教育體制影響太深。華德福學校並沒有同一套課綱,每個學校依照自己的狀況發展自己的教學方法,甚至同一學校裡面不同班級,孩子的意識狀態不同,可能也會上不同的內容。就是因為這樣很靈活的處理方式,所以在台灣很難跟人家講華德福教育是什麼,他們第一個就會問:你們的課綱是?一年級要教幾個國字?二年級三年級呢?國字是怎麼教的?好像沒有這樣的東西。那如果你們沒有課綱,怎麼上課?後來就會導致現在一般在台灣學習教育理論或教育研究的人,沒有辦法理解華德福教育,他們必須從課綱去理解你要上什麼,如果華德福學校並沒有一套不變、一定要怎麼做的課綱,就沒辦法理解。目前教育主管機關在想的是:我要把孩子訓練成什麼樣子,所以教育是我要把什麼樣的知識、技術、內容給孩子,課綱微調是希望孩子有什麼歷史概念,所以我決定如何上課。華德福教育完全不同:孩子現在的意識狀態需要什麼?我們可以去哪裡找材料來符合這一班孩子目前需要的狀況,材料當然可以用希臘的、台灣、中國、甚至日本的,只要能跟孩子這個時間的發展意識狀態對照的內容,就適合放在課堂裡。所以華德福的課綱是入世的概念:人類的意識已經經過這麼長時間的進化,累積那麼多文化,如何幫助孩子從一個原始人的狀態,什麼都不懂、初來地球、要入世的人,能充分理解與體驗地球上的人是怎麼一回事。這件事不是理所當然的,我們是生下來才開始學習怎麼當人類,在靈性世界時是另一種狀態,與在地球完全不同,所以從學前教育開始要學會直立、會站、會走、會講話、會思考……而人類發展到現代文明已經經過漫長的時間,有非常多的內容隱含在目前的社會生活裡,我們如何去理解?

 

要如何看見孩子?如何理解人類整體的文化?並且用在地化的方式引起孩子共鳴?

如果我們要設計一個比較像華德福教育的課程,有兩個部分要先抓住:第一是我要如何看見孩子?第二是我要如何理解人類整體的文化?當然包括異邦文化。要把這兩個結合在一起,才能挑選最適合孩子目前意識狀態階段的內容。史代納當初有舉例:如果以歐洲的日耳曼文化來說,什麼年段的孩子適合什麼故事。比方三年級的孩子好像過了盧比孔河,是什麼意思?那河是什麼?因為我們不熟悉歐洲歷史,所以不知道三年級的孩子進入到另一種意識狀態到底是什麼?老師覺得如果華德福學校已經來台灣發展快要20年,還在講3年級叫「盧比孔」,那就有很大的問題,我們到底能不能找到在台灣文化、東方文化裡,可以去描述這種狀況的歷史事件,然後將它放進華德福課堂,讓孩子能對這樣的過程是有共鳴的。當然這樣講也不是不對,這樣講是用歐洲文化的內容形容孩子的狀況,但畢竟隔了一個不同的文化、不同的語言,承載的靈性力量就不一樣,所以如何更加在地化,是所有華德福學校都會面臨的問題。比方在日本要有符合日本文化的做法、台灣有台灣的做法、澳洲有澳洲的做法……亞洲比較早有華德福學校的國家像菲律賓、泰國、日本,他們的華德福學校都非常在地化,甚至有很多內容是歐洲沒有上過的,這樣才是符合孩子的意識狀態。在課綱中,史代納舉了很多歐洲的例子,我們要去找到適合台灣使用的例子,然後符合這個年段孩子的需要。

《實用教學指引》裡記載史代納講各個科目該怎麼上、什麼年段適合什麼、數學適合上到哪裡、優律詩美上到哪裡……集結成老師可以怎麼上的指引。

 

《與教師們的討論》與好的華德福學校

下午的《與教師們的討論》是每個老師在設計課綱、教學經驗分享……時遇到各式各樣的難題,這時史代納就會依照人智學理論及對孩子、老師的觀察,提出你可以怎麼解決這個問題。所以華德福學校並不是先有課綱再開始做,而是有多少資源、老師,就怎麼做。因為沒有課綱,所以老師必須要很了解孩子、了解有那些素材可以放進這階段孩子的意識狀態中,跟一般老師只要學會一套課綱,把這一套教科書玩得熟練,就可以在體制內被視為好老師完全不同,所以華德福學校的老師都是一群不怕死的傢伙,比方說:上北歐神話,聽都沒聽過是什麼碗糕?所以老師教北歐神話就是一種折磨,自己都不知道那是什麼。不然就來點山海經、封神榜,比較貼近東方文化。或者說聖人故事,比方聖方濟,但他是誰?能不能來點比較東方的例子,堯、舜、孔子、孟子孟母三遷的故事……講比較在地的內容,而不是他們講聖方濟,我們也要講聖方濟。所以怎樣才算是很華德福的教學?其實很難從課綱、學校建築、孩子的工作本去看出來。如果熟習業內人士,詢問一下有哪些老師,透過對這些老師的了解,大概比較知道這所華德福學校到什麼程度、對孩子的觀察到什麼程度、對教學材料的理解到什麼程度。而因為真正在第一線接觸孩子、把材料呈現給孩子的是老師,當教師團是穩定的、有力量的、有足夠支持的,就會是一間好的華德福學校。

 

把華德福教育延伸至成人教育,幫助大家入世實踐天命

另外很重要的就是「高等教育會議」,那時華德福教育沒有大學,所以曾經在1923年的維也納辦過「高等教育論壇」,討論人智學如果要進入高等教育(大學教育)可以怎麼做。到目前為止還沒有華德福教育系統的大學,但已經有一些藝術學院,包括優律詩美學校、藝術學校。成人教育的部分還是很欠缺,史代納當時有到處演講、提供工作坊,讓少年欠栽培、長得不太好的大人,有機會成為更好的大人。目前家長工作坊、家長成長課、教師成長課、或社群規劃的人智學課程,都非常需要。如果有社群支持、有意願的家長共同努力,也有老師願意為孩子付出,也許就可以釋放出力量,能夠給孩子最適合的東西。

華德福教育並不是要複製過去的教育經驗,史代納很清楚地在《人學》第一講說:我們要創造的是一個適合後亞特蘭提斯第五時期的教育方式,是要讓人類能夠入世,能夠實踐天命,並不是要把知識、技術教給小孩,能力當然重要,但如何入世更重要。(參閱:從人智學談生命傳記02類生命與宇宙進化

下堂課的重點是:聖誕節會議到史代納離世。

 

以上即是第七講:「史代納與戰後重建工作」筆記整理。

 

參閱:

魯道夫.史代納作品表列

華德福教育之父:魯道夫•施泰納

 

◎功課:看完「史代納與戰後重建工作」後

.複習「從人智學談生命傳記08:展望未來到面對死亡(20160328」。

.回顧自己的生命及教育歷程,你看到什麼?

 

史代納的生平與著作01:史代納的早年生活(20150325

史代納的生平與著作02當史代納遇見歌德(20150401

史代納的生平與著作03:史代納生命的轉向(20150408

史代納的生平與著作04:史代納與神智學會(20150422

史代納的生平與著作05:史代納的藝術工作(20150513

史代納的生平與著作06:史代納的三元社會理想(20150520

史代納的生平與著作08:人智學會的重建(20150603

從人智學談生命傳記:系列一至八及生命史圖表

奧密科學大綱」系列講座

 

END

arrow
arrow

    心領神會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