針對中老年人的肌肉逐漸流失,我們最常接收到的是以下的資訊:
每天存肌肉,90歲也能如常外出不疲累!鎌田實懶人肌肉鍛鍊操:在公園抱樹也能強化上半身
https://www.fiftyplus.com.tw/articles/32470
以上是西方的思維:缺什麼就補什麼、鍛鍊什麼!
但我們很少看到這樣的東方思維:人是整體的,外面的症狀是裡面的五臟六腑失衡所造成,所以如果肌肉流失,要注意的是:
1.脾主肌,要檢查脾胃狀況是否有問題,而脾胃有問題,可能不只是脾胃自己的問題,五臟六腑可能處於不平衡的狀態,也就是五臟六腑是互相影響的。(中醫認為:肝主筋、心主血脈、脾主肌、肺主皮毛、腎主骨。)
2.要檢查身體的結構是否正常,是否有沾黏,如果結構不正常、有沾黏,肌肉一定無法正常生長。
如果五臟六腑正常、身體結構正常、無沾黏,就算是散步,也是可以長肌肉的!
我在「內壯(000):初識「內壯」:20221002」這篇文章中,有引述《知己》這本書的第一篇:〈身體〉,文中就詳細說明了「身」與「體」的不同,以及現代「健體傷身」之弊!再重複摘錄:
「其實,身和體是兩件事。身指身軀、軀幹,體指肢體、分支。身是主幹,體是附著於主幹的外延的分支。身是本,體是末。搞清楚身和體的含義不同意義是很大,往大了說事關生死。
動作皆衰就是體衰,健康的人能「春秋皆度百歲而動作不衰」,奧祕在於身強導致了體健。所以「強身健體」一詞的順序很重要,先有強健的身軀,才會有強健的肢體。
「身」和「體」是兩碼子事。現代人卻總做著捨本逐末的事情,為了健體不惜傷身。貪圖四肢肌肉的發達,不惜淘空已經羸弱的身軀。
健體相對容易,因為四肢肌肉受意識控制;健身則不一般,因為內臟不受意識支配⋯⋯中國幾千年來傳承的中醫的氣功靜坐、樁,中國武術內家拳、氣功和印度瑜伽的修煉方法,其實解決的就是健身問題,當然也涵蓋健體和更高級的修心的問題。
健身很難,要求的條件很多。首先要調整呼吸,節奏頻率深淺⋯⋯⋯
其次要調心,放棄後天強迫意識,回歸自然本能狀態,讓自心做主,元神出現,恢復代償和自癒功能。再次要四肢不動,或者做特定姿態姿勢,柔和緩慢地運動,以符合或誘發內心的活動。如果沒有調息調心的配合,健身很容易就變成健體,打太極拳變成了太極操,自發本能的動功變成了表演的表面功夫,練拳不成的多,練出一身病的也不少。」
以下資訊是東方關於肌少症、運動的思維:
經方中醫的日常保健:人的退化、各年齡層的運動建議:20220610
另推薦
《信念的力量》:了解信念如何影響細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