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完「漢唐經方學堂」的《傷寒論》第十一堂課,來吃中飯啦!
越學越覺得中醫很科學啊,而且是依照各人的身體狀況來辨證論治,不是給疾病下一個名稱,然後所有人都同樣的治法,這不就是量身定制嗎?
上完「漢唐經方學堂」的《傷寒論》第十一堂課,來吃中飯啦!
越學越覺得中醫很科學啊,而且是依照各人的身體狀況來辨證論治,不是給疾病下一個名稱,然後所有人都同樣的治法,這不就是量身定制嗎?
學習者身上必須發展的特質是,面對人或事物時以符合其特性的方式來對待他們,每一個人事物展現其價值與意義。好感或反感、有趣或無趣必須扮演全新的角色。不是說人要將這些完全剔除,讓自己麻木地面對好感與反感。相反的,人越是能鍛鍊自己在有好感與反感時不要馬上下判斷或作為,就會在身上培養更加精細的感受能力。如果能約束它們在身上既有的存在方式,人將會體驗到好感與反感採取了更高的種類。即使是剛開始最令人反感的事物,也有著被隱匿的特質;如果人在其作為當中不要依照我執的感覺走,這事物自身會顯露這些特質。以此為方向培養自己的人,對各方面的感受都比其他人來得精細,因為他不讓自己被誘導成沒有接受能力的人。每一種盲目追隨的喜好,會讓以正確方式去看周遭事物的能力變得麻木。我們彷彿依循喜好,而將自己推過周遭環境,而不是置身於其中,並以其價值來感覺它。
——魯道夫·施泰納:《神智學:超感官的世界認識與人的天職導論》
人透過這樣的鍛練,就會有能力接納所有環繞在其四周的事物。但除了接納能力之外,還必須要有正確的評估能力。只要仍然傾向於以其周遭環境為代價而高估自己時,人離高層認識的入口也就越遠。在面對世上的每一件事情或東西時,專注於這些事物帶給他的是有趣或痛苦的人,是受這種自我高估所拘束。因為他在自己的有趣或痛苦上經驗到的,不是與事物而是與自身相關的東西。若我對某人有好感,最先感受到的是我對他的關係。若讓我的判斷與舉止只受有趣、好感這些感覺所左右,那是把自己的特性擺在前面;我把我的特性強加給世界。我想以我的樣子加入這個世界,而不是不帶成見地接受這世界,讓那些在這世界發揮作用的力量以其方式充分展現。換句話說:我只容忍符合我特性的東西。我運用拒斥的力量來面對所有其他的東西。只要人受限於感官界,就特別排斥所有非感官的影響。
——魯道夫·施泰納:《神智學:超感官的世界認識與人的天職導論》
若一志於他界之啟示,須全然內心無我(Selbstlosigkeit)。如果有人自己測試一志的程度有多高,會在自己身上有驚人的發現。若有人想踏上高層認識的路徑,自身就必須鍛鍊無時不刻能夠熄滅自己與其所懷的一切成見。只要熄滅自己,其他東西就流入其中。只有這種高度無我的一志,才能讓人有能力接納環繞在其四周的高層靈性事實。人可以目標明確地在身上培養此一能力。例如試著面對周遭的人時,放棄任何的判斷。身上熄滅掉人習慣穿戴的吸引或排斥、聰明或愚笨的量尺;試著不帶這量尺、純粹從自身出發來瞭解這個人。最好是在厭惡的人身上鍛鍊。用盡一切力量克制這厭惡的感覺,讓他們所做的一切毫無拘束地對自己產生作用。——或者假如身處的環境引起某種判斷時,克制這個判斷,並且讓自己不帶成見地接受印象。——多讓東西與事情對自己說話,少讓自己說它們。並且也將這點擴展到其思維界中。人克制住身上那會形成某種想法的東西,並且只讓在外的事物對思維產生作用。——只要以最神聖的真誠(heiliger Ernst)與堅持(Beharrlichkeit)做這些鍛鍊,就能達到高層認識的目的。低估這類鍛鍊的人,就不懂得它們的價值。經歷過這方面事物的人就知道,一志與不帶成見真的能讓人產生力量。如同加進蒸氣鍋爐裡的熱能,能夠變成讓蒸汽火車頭持續前進的力量,人無我的靈性一志鍛鍊,也會轉化為觀看靈性世界的力量。
——魯道夫·施泰納:《神智學:超感官的世界認識與人的天職導論》
體驗過「誕生」的人說:
◎做完之後,我的嘴角是上揚的,會笑耶!跟自己的身體連結是很開心的!
◎「誕生」應該讓老師及家長來親身體驗一次,才不會只有知識的理解,也才知道整個過程是多麼不容易的一件事。
以上所說的話語當中已點出,想自己直觀高層事實的人內在所必須培養的第一個特性。那就是無所執取、不帶成見的一志(ruckhaltlose, unbefangene Hingabe)於人類生命,以及人以外的世界所啟示的事物。從一開始就帶著一直以來的生命評斷去面對世界某種事實的人,會因這樣的評斷,而關閉了這事實對他可能施加的平靜而全面的作用。學習者必須能夠時時刻刻使自己成為一個完全空的容器,讓別的世界流入。只有在那些從自己出發的每一個判斷、每一個批判保持緘默的瞬間,才是認識的剎那。重點根本不在於,譬如像是我們面對某個人時,我們是否比他有智慧。即使最沒理解能力的孩童,也能給最崇高的智者一些啟示。若這智者還帶著他如此有智慧的評斷面對這孩童,那麼他就把他的智慧像是一塊不透明玻璃,推到了這孩童要給他的啟示之前。
——魯道夫·施泰納:《神智學:超感官的世界認識與人的天職導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