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G_7461.JPG

週四晚上練太極導引,複習上週的「旋體」:太極曲線,是熊衛老師晚年發展出來的動作。老師帶領幾次後,因場地關係,便將同學分成兩組,一組繼續跟著老師練習,另一組在旁觀看,之後再交換。

第一組(包含我)打完,老師便請另一組同學說說剛才看到什麼 。哇!心想:等一下要好好看一下了。

換第二組練習,看著看著心想:ㄣ~哇!怎麼有些同學動作還不熟、動作沒有到位、有些肢體還沒有放鬆、有些是刻意做出來的、有些動作不流暢⋯⋯處女座吹毛求疵挑剔性格大噴發!呵呵,忘了自己其實也差不多啊!

換我們說說剛剛看到什麼了⋯⋯ㄣ~到了這個年紀知道有些話不適合公開說。然後有位同學講:每個同學都呈現出他自己的特色!哇咧~馬上自我檢討:是不是自己都沒看到別人的好啊!

「看與被看」是一件很微妙的狀態,被看者通常都會感覺不自在(熱戀中的人被對方注視應該會感覺很好,為什麼?因為「愛」在注視中交流?)除非是表演者,已克服慣性的被看的情緒、感受、思想反應。被看者為什麼會感覺不自在?感覺有人在監視?有人在評判?怕做錯、做不好?怕被人看破手腳?⋯⋯如何克服?目前我的方法是「專注」在自己身上或做的事上,這是以前大學參加劇團演出發現的方法。那看者呢?是用什麼心態在看?欣賞、挑剔、挑錯、監視、愛⋯⋯這些是「看」背後的「預設」,有什麼預設就會把焦點放在那個點而忽略了其他,所以重要的是看到自己看的背後的預設!那有沒有辦法做到沒有預設?就是用「空白」、「無」去看?以佛法的觀點就是本來面目、知覺者直接去看!當然是有的,但是要修煉!

 

接下來要談談我對「感受」、「感覺」、「覺受」、「境界」的看法:

之前在基金會學佛法修行,程序是:先體悟自性、再體悟法性、再修自性與法性合一。老師提到,在打坐、修法本的過程中,有些人可能會產生一些感受、覺受、境界或指標,但這些都是「被知的」,我們要體悟的是「能知者」,也就是「本來面目」、「自性」!這些感受、覺受、境界或指標是路途中的風景,欣賞完就要放下,繼續往內探索!

練功有感受很好,沒有感受也沒啥關係,重點是方向正不正確,方向就是最終目的是什麼!練功的目的是什麼?每個人可能都不同:有的人是身體健康、有的人是修行⋯⋯如果是修行,感受就是路途中的風景,我們可以沈浸其中盡情享受,但也要知道那只是風景,要回過頭來觀察:產生那個「感受」背後的「心」的狀態是什麼?因為是心產生那個感受,了解心的狀態,就是在「明心」!對心越來越了解,就能夠調心!那接下來就要問:是「誰」在明心?「誰」在調心?呵呵⋯⋯

另外一個方式是用《金剛經》的句型對:XX感受即「非XX」感受,「是名」XX感受。《六祖壇經》有三十六對:天與地對、日與月對、明與暗對、陰與陽對、水與火對⋯⋯一對就空了,就沒啦!也可以用探索的,比方熱,非熱可以想成是冷,熱等於冷,才是真正的熱,「是名」狀態才是我們要達到的。

 

所以,不論出現什麼,要做的是不斷地一層層回頭看心的狀態,直到體悟「能知」,然後再繼續修煉!

arrow
arrow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心領神會 的頭像
    心領神會

    心際效應

    心領神會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