檔案_001.jpeg

呵呵,2020年的最後一天:

下午收到一個特別的禮物,是好朋友、也是姊姊的心意:琪瑩老師的人智學私房文集:冬之卷:《冰晶如雪》!琪瑩老師對人智學的研究及體悟有其獨到之處,得好好用心閱讀體會!謝謝姊姊特別且貼心的禮物!

晚上繼續到社區大學練「太極導引」,後半節有同學問到老師放在群組的永和社大成果展,太極導引班表演的「旋中旋轉中轉」影片,於是老師就帶我們實際操作練習:先從類似「肚臍放射」的身體各部位連動開始,再帶入九曲珠的轉動,然後老師開始下指令,諸如:開始轉圈;與空間、旁邊的同學互動;縮、再縮、再鬆,然後放,像花一樣的伸展綻放⋯⋯我們依著導引的原則讓身體自然流動!

文章標籤

心領神會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IMG_8504.JPG

靈性科學講到生命永生不滅的本性與輪迴(再度投生)。常常有人問:「為什麼人們無法知道生前與死後的事?」其實不應該這麼問,應該問:「如何才能修得知道生前與死後的能力與知識?」正確的靜慮就能帶我們走上這條道路,令我們重新拾回在生死界限之外的記憶。每一個人都可以修得這種知識,每一個人之內都有這種隱藏的能力,只要修行的方法正確就可以證得這些純正的靈性科學所講的境界。就像人要有耳目才能聽聲見色,除此之外還要有光,眼才能見色。靈性科學就是教你如何開發靈性的耳目並點燃靈性之光。因此靈性科學所教的方法可以歸納為以下三步驟,ㄧ、前行(Preparation):開發靈性感官;二、開光(Enlightenment):點燃靈性之光;三、啟蒙(Initiation):與高等靈界生命之交流。

——魯道夫·施泰納:《超越生死門:高等靈界知識與修證法門》

 

文章標籤

心領神會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檔案_002.jpeg

上午繼續上「漢唐經方學堂」的《傷寒論》第三十三堂課。

 

老師提到「流大汗」:

文章標籤

心領神會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檔案_000.jpeg

紀錄一下這兩週練「太極導引」的狀況:

1.上週二下午:最後推手舒展之後站混元樁,原本應該兩手在身前環抱,手掌朝內,但左手掌不知為何自動一直往外翻,右手掌也跟著往外翻,把手掌翻回來,還是往外翻。

2. 這幾次三旋合一後的自由流動,都會往地板低姿勢進行。

文章標籤

心領神會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檔案_000.jpeg

上週二上午的武術課:

複習基本動作、步法、採打、一步三拳、一步三拳對練、腿法、單飛腿、二起腿,以及連步拳、功力拳之後,教練開始教授棍的基本動作。

先複習上次的「換棍」,再教「平刺」以及「持棍」。「持棍」即用一隻手持棍一端,標準是一分鐘,我們先從30秒開始。「平刺」跟「持棍」都可練「力在前端」呢!不過,上臂痠啊!

文章標籤

心領神會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IMG_8501.JPG

當然,如果靜慮的功課,若能有有經驗的修行者的指導,會讓學生更確定的達到目標。學生也應該尋求他們的指導與建議,免得自己在黑暗中摸索。真心的去找老師,絕不會白費功夫。但是,當然學生要明白,他不會因此失去自由。他是要去找一個朋友求建議,而不是去找一個統治操控者。事實上,找老師時會發現到其實真正有修持的老師,絕對都是謙遜而且毫無權力欲望的人。

經由靜慮,一個人與靈性合而為一,也讓他不滅的、不受生死所限的本性現前。只有未曾體驗過的人,才會懷疑這個確實存在的永生不滅的生命。所以,靜慮帶領我們走向高等知識,也帶領我們參究這永生、不滅的本性。靜慮,是證得這些知識的唯一法門。

——魯道夫·施泰納:《超越生死門:高等靈界知識與修證法門》

文章標籤

心領神會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檔案_000.jpeg

上午繼續上「漢唐經方學堂」的《傷寒論》第三十二堂課!

開始進入「陽明篇」!

 

文章標籤

心領神會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IMG_8499.JPG

經由靜慮,令學生有了全面的轉變。他對所謂的現實世界有了不同的看法。每一件事都有了新的意義。在此又要不厭其煩的重複,這個轉變絕不會令他與現實生活脫節。反之,他應該會發現平日所做的一切,就算是最微不足道的小事,都有它們與宇宙生命、宇宙事件有關的意義。ㄧ但他在靜思中看到了這種關聯性,他更充滿了全新的力量面對每日例行的工作。因為現在他明白了,他以往的苦累都是為了訓練他的,有著宇宙的、靈性上的偉大意義。於是靜慮讓他堅強,不再有苦累的感受,讓他在生命中一步一腳印,無畏的勇往直前。

——魯道夫·施泰納:《超越生死門:高等靈界知識與修證法門》

 

文章標籤

心領神會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檔案_005.jpeg

如果練功練進去了,是真正的功,沒練進去就是一種柔軟操而已,柔軟操自然對身體健康還是有很大的好處,但畢竟不是功。功,是一種對身體清明的覺知,細膩的掌握,能主動改變身體結構及內在運作的一種能力,而操只是一種藉由運動而來的身體長養;就外行人看起來,功跟操外形都一樣,只有練進去了,才會明白功與操的不同。

⋯⋯⋯⋯⋯

練功是透過動作中,骨架不同的動態、肌肉不同的使用方式,來重組身體的架構。

文章標籤

心領神會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檔案_001.jpeg

上午繼續上「漢唐經方學堂」的《傷寒論》第三十一堂課。

老師提到:

患者來看病(煜:自己生病也是),不要用「病名」來看病,而是要想盡辦法去找邪的位置在哪裡,以及了解病人當下的身體狀況(也就是病人的身體裡面到底發生什麼事)。

文章標籤

心領神會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Close

您尚未登入,將以訪客身份留言。亦可以上方服務帳號登入留言

請輸入暱稱 ( 最多顯示 6 個中文字元 )

請輸入標題 ( 最多顯示 9 個中文字元 )

請輸入內容 ( 最多 140 個中文字元 )

reload

請輸入左方認證碼:

看不懂,換張圖

請輸入驗證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