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G_3366.JPG

【上課筆記】

我們從教育的現場來看,

就會發現兒童的意識狀態,

其實有不同的清醒程度:

有些小孩在天賦上情感活動過多,

就會喜歡做夢;

有些小孩更愛醞釀什麼,

甚至在情感生活上也顯得遲鈍,

其實他們是在意志上特別有天賦的孩子。

 

身質只有作為靈質及心質的外顯工具時,才能夠正確地理解

我們之前說過,《人學》的結構是先從「心」開始,接下來講「靈」,最後才講「身」,還記得嗎?第一講總論談完之後,二、三、四、五這四講主要是講心,從同理跟反感(也就是融合感與離斥感)的角度去談。這裡Steiner提到幾個重要的概念:如果我們要從新角度對人進行理解(書裡寫「把握」,就把它當「理解」就對了),就要從三個角度,也就是靈、心、身(物質)去區分,這樣才能完整地了解人。首先我們會從心的觀察開始,不是說心是最重要的,而是人在習慣的活動中,總是比較容易察覺到心的作用,所以一開始是先談心。我們前面幾講,(因為現在是第六講,進入一個轉折點,他先複習一下前面的內容),先談所謂的融合感跟離斥感,或者說同理跟反感,這是在心的層次才有的。如果我們直接從心質談身,就會變得有點困難,也就是推論、理解過程就會變得有點難,為什麼?因為沒有辦法直接理解。他說:身質只有作為靈質以及心質的外顯工具時,才能夠正確地理解。所以Steiner講人學是有層次的:先談心,為什麼?因為心是最容易被觀察到的,所以先從這個部分下手(煜:怪怪,身不是最容易觀察到的嗎?)。接下來為什麼不直接談身?因為身雖然也很容易被觀察到,可是如果直接去探索身體,常常會理解錯誤,必須要把身作為心與靈的展現工具,在這樣的前提條件下去談,才能正確地理解身。這是什麼意思?如果回顧前面的內容,大概就會有點感覺:前面講人的心如果被物質身所捕獲,意志展現出來的就是一種本能;如果意志被生命身所捕獲,在這樣的狀況下,完全依照生命身的需求去行動的時候就叫生之衝動;如果一個人完全被他的星芒,也就是感覺身、感覺心所驅使而去做的話,那會變成什麼?慾望。所以我們講本能、衝動、慾望是身的一種表現。可是如果只從本能、衝動、慾望去理解人的話,那理解到的其實不是真正的人性,而是動物性,也就是如果只從物質身、生命身、星芒身所展現的本能、衝動、慾望去了解人的話,那了解到的是動物性的層面,而不是人性的層面。所以我們要很清楚,Steiner談的是:人有沒有動物性?有!因為人有身體,可是人有不受到身體限制的部分,這部分依然存在,是什麼?就是我們講的「靈」,也就是「精神」(煜:為什麼不講「心」與「靈」,而只單獨指出「靈」?動物有沒有「心」?應該只有一部分!還是因為前面已經講過心了?)。所以如果只從身體的角度理解人,就會理解到動物的成分,也就是動物性的部分,要真正的理解人,就必須把本能、衝動、慾望放在心跟靈的展現,也就是本能、衝動、慾望或者說身體,只是內心靈的工具,靈的工具是什麼意思?如果我們回到前面的內容來講,就是「動機」(煜:意志在靈中的呈現不是願望、企圖、決定?意志在心的呈現才是動機耶,啊~是靈的願望、企圖、決定也呈現在動機啦!),感覺心、理知心、意識心,背後牽扯到靈的部分,會產生一種人的動機。所以我們會說人做事情是有動機的,可是動物沒有,動物只有本能、衝動、慾望,因為人才有自我、才有靈。可以了解嗎?

現在一般的物質科學為什麼在這裡會產生困難?因為他從心的角度要去理解人的時候,就直接跳到身,所以會告訴你人的本能是什麼、慾望是什麼、衝動是什麼,把人當作一種動物。可是Steiner說:人有動物性的部分,可是也有人性的部分,所以我們要談人的靈,他談完心之後,緊接著就談靈。為什麼不直接談身?他在這邊說明:如果你直接從心跳到身,理解到的仍然是人的動物性而已,沒有辦法把人性的部分搞清楚,所以必須先談靈,談了靈之後,從靈跟心的結合再回來談身,就會對人的身有正確的理解,不然就只會理解到動物性的部分。這樣可以了解嗎?現在已經進入意識心的時代,不是理知心的時代了,所以要開發人的真正人性,而不只是會吃穿、能生存下去的動物性,教育不只是在處理動物性的部分,也要處理人性的部分,所以我們應該要談靈。這樣可以了解他的架構嗎?Steiner在講第六講時,提到一個非常重要的轉折點,就是如果我們從心直接跳到身,就像現在有很多派系在談身心之間的關係、身心之間如何互相影響,你會發現即使用最粗淺的物質科學,也可以發覺身跟心是會互相影響的,這件事沒有問題。可是如果只談身心互相影響的話,就很容易談到動物性去,為什麼?因為心理學裡面有很多理論都是來自於動物實驗得到的結果,比如說制約反應:我給你這個東西,你會覺得開心、喜歡,所以我再給你,你就會喜歡;不給你,你就會痛苦,那我就可以用獎懲來做控制,這是什麼?訴諸於人的動物性。或者說一個小孩受到挫折就會不開心、就有攻擊性,所以你要盡量討好他,不要讓他不開心,不然他就有攻擊性,這叫挫折攻擊理論,是心理學當中很有名的理論,這類內容談的都是動物性,不是人性。所以Steiner說:如果只談心跟身之間的關係,談的就只是動物性,不是人性,一定要先回到靈,靈談完之後再回來談身,就會對身有正確的理解,如果直接從心跳到身,就會對身有錯誤的理解。為什麼他必須先把難的拿出來講,因為最容易觀察到的是心,所以心先講,這件事可能大家都覺得沒問題,只是第二講就先遇到大魔王:同理跟反感、思考跟意志……好不容易度過困難的部分,到第五講覺得好像比較容易懂了,啊~又來了一個大魔王,靈又出現了,看不見、摸不到的又來了!會覺得說:那幹嘛!為什麼不先講身?不是身體比較看得到嗎?為什麼要先講看不到的?Steiner在這裡是有轉折的,你要知道轉折是怎麼來的,不然就會覺得這傢伙莫名其妙,找我麻煩嘛,一定要從難的開始講嗎?不是,他其實是從容易觀察的開始講,接下來為了避免誤解身,所以先把靈拉出來講。這樣可以了解嗎?他的順序是這樣。

 

從靈的角度分析,就是意識狀態的不同

他說:我們接下來還是談思考、情感、意志,可是是從靈的角度去談。切到靈的角度去談思考、情感、意志,其實是換一個層次,雖然思考、情感、意志是心的作用,可是用靈的角度去剖析的時候,就進入到另外一個層次的分析,這樣可以了解嗎?所以其實還是有前後連貫,他還是用前面的基礎在談,只是換一個角度跟你談。

第一個部分先談思考,從靈的角度去看思考、情感、意志時,他首先看的是思考,也就是思維認知的部分,因為思考是我們比較容易察覺到、自認為比較了解的部分。我們在思維認知時,通常自我是進入到裡面去工作的,也就是說我們的意識是完全遍及於認知行為中,簡單來講,當我們在思考時,所謂的自我、吾,你可以說它有光,其實是照亮了整個意識,所以我們是處在一個完全有意識的狀況下。如果我們的思考過程不是完全有意識,那我們的判斷或思維就會開始有偏差。所以第一個部分就是,思考必須要在有意識的狀況下進行。我們先講一下後面的內容再講回來:從靈的角度怎麼去分析?其實就是意識狀態的不同!所以有分完全清醒、部分清醒跟完全不清醒三種:所謂的完全清醒,完全清醒有意識,就是醒;無意識,就是你不知道你在幹嘛,就是睡;部分有意識,就是夢。當我們從所謂的精神層面,或我們熟知的靈的層面來分析時,其實是分成三個類別來談,就像心的層面是分同理跟反感,它們作為內在的主要動力,然後再分成思考、情感、意志三種作用,心的層面是這樣被分析的。靈的層面是倒過來分析(煜:倒過來分析?),我們用意識狀態,也就是這件事你到底有沒有意識來剖析。之前講過睡醒夢的意識狀態(參考:奧密科學大綱03:睡眠、做夢與死亡的過程(20150921):人如果是自我跟星芒體回來物質身、乙太身的時候,就會醒來;睡覺的時候是物質身、乙太身留在床上,然後星芒跟自我逃出去,或者說離開了,就叫睡;夢是介於這兩種狀況,當自我跟星芒回來碰到乙太,但還沒有碰到物質身時,會產生一種夢的意識狀態,也就是半夢半醒之間,沒有完全清醒,但也不是完全沒意識,就叫夢。所以如果從精神或靈的層面來分析,就是從睡、醒、夢這三個層次來談。

 

 

從精神或靈的層面來分析

有意識

思考

部分有意識

情感

無意識

意志

思考是完全有意識;意志是完全無意識

Steiner在談思考時說:我們的自我完全進入到思考裡面,所以理論上而言,思考應該是醒來的,也就是我們在思考一件事的時候,應該是完全有意識的。當然有些人思考不清晰,就不是對思考完全有意識,但那不是我們要去追求的,我們要追求的是思考完全有意識,這是我們認為應該要做的。

他說當你在思考時,完全有意識,那意志呢?就不是了!意志基本上是完全無意識的狀態,Steiner這邊就作了一個說明:當你要做一個意志行為時,比如說走路,就實際的狀況來講,你只是有一個意志說我要走路,然後腳就會走路,但你的腳會走路裡面到底發生什麼事,其實你是不知道的。我們可能會想:沒有啊!我們知道自己在走路啊!知道自己抬起腳一步一步走啊!這是很表象的部分!因為你抬起腳這件事其實只是個指令,也就是我有一個意志:要抬起我的腳,可是你知道抬起腳時,你的內在要做多少事嗎?骨頭跟肌肉連結的地方,每一條肌肉都要計算收縮或舒張多少,腳才能被舉起來;走路的時候,舒張跟收縮必須以什麼樣的韻律交互進行,你的腳才會前進;要消耗多少熱量才能出多少力……所有的細節你通通不知道,知道的只有我在走路,或者我有抬起腳走路,就只是這樣而已!所以在意志行為裡,我們的意識其實沒有辦法像思考一樣,完全地灌注到裡面,而是用意志給一個統包的指令,接下來就自動執行完成。我舉一個稍微難的例子,大家想像一下:華德福教育到了八、九年級之後,可能會開始讓孩子做一些機械的東西,有些比較猛一點的學校會直接把所謂的maker放進來,裡面就有一些需要寫程式,也就是用程式來控制元件。最簡單的簡易型maker電腦,中間有一個機器,接下來就要開始下指令,就是你要哪一個IO,這邊要放電還是要通電,還是要怎樣……很多指令。小孩看到就會說:那就叫它走啊!叫它走這件事,首先要找到能夠走的元件接上去,所以可能要有輪子……輪子要走的話是不是要去控制馬達?是不是要通多少電、幾伏特,才能走多少速度?指令要寫得很細:轉彎要怎樣、停下要怎樣……必須把走的步驟拆得很細去寫程式,才有辦法控制機械。這樣可以了解嗎?機械控制其實就是把意志的無意識行為想辦法拆開來變成有意識行為,才能寫出如何控制機器的各種指令。但是自己在走路時,有那麼複雜嗎?或者我看到一杯水,手拿起來要喝,我的內在歷程有那麼複雜嗎?仔細想想你就知道像「魔鬼終結者」的機械手臂有多麼不容易!人類發明機器人那麼多年,直到最近才終於發展出可以用兩隻腳平衡地走路,而且速度可以趕得上人的機器人:有一個主體在上面,然後下面是用兩隻腳,一隻腳踏下去之後另一隻腳才抬起來可以保持整個機器的平衡,再往前踏一步再提起來腳。用這種方式移動的機器人,時速大概五公里,還沒有辦法更快,可是人類會走之後很快就會跑了,你看小孩發展得多快:一學會爬,一會兒就爬得很快,接下來會走,一開始走得很慢,但突然就會跑了,跑給你追都追不上,小孩的發展速度多可怕!可是小孩知道他是怎麼走起來或怎麼跑起來的嗎?不知道喔,他在裡面是完全無意識的,就只有一個意念:我有一個意志:我要跑!就跑過去了!沒有那個知道:我的跑到底是怎麼發生的、我的走到底是怎麼發生的。所以Steiner說:意志行為其實是在內在完全無意識的狀況下進行。這樣可以了解喔?

 

經由外界感官去思維時,思維就沒辦法對它完全理解

接下來出現一個有趣的東西,就是我們對外在世界的理解是怎樣的狀況?Steiner舉了一個很難的例子,這個例子不是純粹的內在思考,純粹內在思考是東西已經進來之後,在內在去思考、判斷,在那個狀態下是完全有意識的,這O.K.沒有問題,大家都知道,這個還好。可是他舉的例子是(書一三九頁):現在有兩根柱子,上面再放一根平放的柱子,它們到底撐不撐得住?這件事情你會下一個判斷對不對,可是判斷裡面完全有意識嗎?有人會說:我有知識,所以知道柱子是什麼材質的、知道它有多少支撐力、有多少凝聚力或黏著力、知道萬有引力是多少,所以可以算出到底能不能撐得住。其實我們看到的是表象,你只是看到這些柱子,感覺它們應該撐得住,放上去果然撐住了,可是對於柱子的內部到底發生了什麼事,其實是不知道的,為什麼?因為我們沒有辦法看到它的內部歷程,對於一根柱子能不能被撐住這件事,我們以為我們在思考,是完全有意識的,其實並不是!講到這裡就必須說明一下:這件事情現代人當然是沒有辦法做到,可是Steiner在講「宇宙進化論」時有講過,他說:Lemurian時期的人,對於樹木或生命體的了解,比我們多很多,所以Lemurian人的生命體,他的感知能深入到樹木裡,確實可以知道樹木能夠承重多少,所以他做東西時就知道要立多少柱子才能夠承受,這件事情他是完全有意識的,他的意識可以延伸到樹裡去了解樹的內部,當然我們現在是做不到。所以Lemurian人比我們厲害的不只是有他心通,而且還可以知道一塊木頭可以承受多少重量,但是對我們來講就完全意識不到。意思是什麼?如果我們努力練、努力地練,練到某一天,意識可以完全滲透進那根木頭時,也可以突破限制,對於一根木頭可以承重多少是完全有意識的,但是現在還沒練到。用木頭大家可能沒什麼感覺,我們講結構好了,一個房子的結構到底承重多少,現在不是結構技師在算嗎,可是結構技師算的也只是一個理論,因為它到底真的能承重多少,也不是算了就萬無一失,所以通常要多算一遍,這樣可以了解嗎?鋼筋水泥、或者是鐵皮屋、H型鋼、C型鋼能夠承重多少,也是實驗出來的,就是這個鋼是什麼材料、多重、承重多少不會彎掉,可是我們對於這些材料為什麼能夠承那麼重、為什麼承不了重會變形,其實也不了解!(煜:是沒辦法說徹底的理解,但會發展出理論,就是材料裡的分子結構以及材料如何排列時,可以承重多少。這樣算不算也是意識滲入裡面的方式?)我們以為我們的思維很清醒、是完全有意識的,那只是在思維裡面,當我們經由外界的感官去思維時,因為感官只能接收到表象,所以只用那個外在事物的表象來思考,雖然我們的思考是完全清醒的,可是對於那個事物能不能完全理解?如果只是這樣就沒辦法完全理解!這樣可以了解嗎?跟前面幾講的內容有關喔!所以他說:意志在很大的範圍內,其實是處在無意識的狀態裡。(煜:這裡是思考與意志合在一起,書裡這段話前有一段我覺得也很重要:於是,我們的意願(志)在這裡也延伸入了我們的意識不可抵達的因素。書一四頁第七行後面。前面幾講也有提到,感官需要意志才能去捕抓它要的目標,是不是因為這樣,所以思考才有無意識的部分?思考也需要意志才能專心,是不是也是因為這樣,思考有無意識的部分?那要練深入目標的內部,是不是主要練意志?Steiner也曾經講過,思考、情感、意志不是截然分開的,所以雖然思考主要是清醒,但還是有意志的睡、情感的夢在裡面?其他兩個亦同?)

至於情感呢?情感一部分是有意識的,另一部分又是沒有意識的,所以它有一部分是思維的特質,可是另一部分又有意志的特質,那怎麼辦?這就是所謂的「夢」!情感就是部分有意識、部分無意識

到這裡為止是開頭,還沒有進入到比較深的部分。開頭的部分有沒有問題,有撐住嗎?知道在幹嘛喔?

 

睡、醒、夢與思考、情感、意志的關係

講完開頭之後,就要進入正題了!前面是簡單的,接下來就要更往前進一點。Steiner說:只有從靈的角度出發,才能夠正確理解上面講的內容。日常生活中我們談到清醒、談到清醒的意識,通常是指星芒跟自我回到物質身的時候,就會說我們清醒過來、我們現在是醒的狀況。可是他說:如果我們要很細緻去分的話,每一個人只有在認知跟思維活動中才真正進入到清醒。所以當我們醒來時,其實也只有思考是完全清醒的,其他部分並沒有完全醒來。他說:我們現在來看當我們醒來時,發生了什麼事?思維醒來了,所以我們帶著一個醒來的思考人,但也帶著睡著的意志人,意志的部分還是處在沉睡的狀態,也就是說雖然思考醒來了,可是意志還在睡,所以即使星芒跟自我已經回到物質身跟乙太身,可是意志沒有醒來,所以仍然有一個睡著的意志人。那情感呢?情感介於中間,半有意識半沒意識,出現的是一個在做夢的情感人,也就是我們對情感沒有完全的了解,但也不是完全的不了解,有一點點了解、一點點不了解,那就是部分有意識叫夢。所以當你醒來時,其實內在還是有三種意識狀態:一個清醒的思考人、一個在做夢的情感人、以及一個還在睡覺的意志人,同時具備了睡、醒、夢三種意識狀態,就算你在思考、在醒來的時候,還是這樣。可是如果是在睡覺的時候,那就有一個睡著的思考人、一個睡著的情感人、跟一個睡著的意志人。可以了解嗎?就是這三部分其實都在睡。但是你醒來時,就有一個醒來的思考人、一個做夢的情感人、跟一個睡覺的意志人。

比較難的是夢,我們做夢的時候是什麼狀況呢?星芒跟自我回來只碰到乙太但沒碰到物質身的階段叫做夢,做夢的時候有什麼狀況?我們有一個在做夢的思考人、一個在做夢的情感人、以及一個睡著的意志人。這樣可以了解嗎?以靈的角度來分析意志、思考、情感,就是在睡醒夢的不同意識狀態。如果我們把睡醒夢換成有意識跟無意識來講的話:當我們醒來的時候,思考是完全有意識、情感是部分有意識、意志是大部分無意識;當我們在睡覺時,思考沒有意識、情感沒有意識、意志也沒有意識;如果我們在睡夢中、做夢階段來講,思考是部分有意識、情感也是部分有意識,可是意志仍然是無意識。這樣講有沒有比較好一點?就是比較接近日常生活語言。可以想像我們在幹嘛嗎?還是進入到靈的階段大家就ㄜ~靈~等一下,意識狀態是什麼?睡醒夢~碰~就昏倒了!那就變成完全無意識,現在大家是屬於:思考是部分有意識、情感是無意識、意志也無意識的狀態,所以是屬於一種深沉的做夢狀態,就是不知道自己在幹嘛!等一下,我的思考應該是清醒的啊,可是為什麼現在會覺得思考是不清醒的?就是部分有意識,那就是做夢了!沒有關係,慢慢收回來!自我慢慢回來的時候就會清醒過來。到這邊為止O.K.嗎?

狀態

思考

情感

意志

有意識

部分有意識

無意識

無意識

無意識

無意識

部分有意識

部分有意識

無意識

 

教育需要顧及不同類型的小孩

接下來Steiner就開始進入教育!我們之前說過Steiner講的內容一定都是理論講完,就會談如何將理論運用於教育。他說:我們從教育的現場來看,就會發現兒童的意識狀態,其實有不同的清醒程度:有些小孩在天賦上情感活動過多,就會喜歡做夢,因為他們的思維還沒有完全醒來,容易將整個人都拿來做夢。如果我們要教這樣的小孩,就要用一種強烈的情感影響他,這種強烈的情感就會把他內在的思考喚醒,這樣可以了解喔?(煜:為什麼用強烈的情感就可以喚醒思考?是因為書裡敘述的原因嗎?一四三頁第五行:因為所有的睡眠在生命節奏中具有定時醒來的趨勢……既然會定時醒來,幹嘛還要用強烈的情感喚醒?)所以如果是一個很愛做夢的小孩,怎麼讓他的思考醒來呢?就要用強烈的情感!實際教學上如何做?就是藝術活動啊!大量的藝術活動,很多的情感,這些情感在他的內在慢慢醞釀,最後就把思考喚醒!他接著說:那些更愛醞釀什麼,甚至在情感生活上也顯得遲鈍的孩童,其實他們是在意志上特別有天賦的孩子。有些孩子看起來很笨,Steiner說:這些看起來十分沉默或反應慢的小孩,如果去做評估、測驗的話,就會被說是發展遲緩,應該要去特殊教育學校上啟智班。他接著說:也許這個小孩在意志上特別有天賦,這樣的人之後就會轉變成一個非常有行動力的人。但是因為他的意志還在沉睡,之前講過意志本質上就是沉睡的種子,所以這個人還在睡,我們必須讓意志活過來,要喚醒意志的話,就必須針對他醒著的睡眠狀態施展影響,使他一步步地達到把自己的睡眠在後來的生命歲月裡喚醒出來。怎麼把這個力量喚醒呢?必須先擱置對於思考力以及理解力的要求,而強烈的對他的意志力敲打!累積到一個程度時,他的意志就能去轉化出來變成思考。實際教學上如何做?必須在上課時帶動作,就是在進行一些比較偏向思考、思維的教學時,不只是讓他在頭腦工作,也讓他在肢體上動作。Steiner這邊舉的例子是:你可以讓他邊講話邊踏步。這樣的方式就可以讓這些沒有辦法思考理解的孩子,因為帶了動作,而跟意志結合在一起,就有可能喚醒他的意志,然後進入到思考。可以了解嗎?Steiner這裡談的已經有一點教學法的概念,而且是基於對於人的真實認識而啟發的教學法,也就是:如果一個小孩你用講的就懂,那就用講的就好,這是思維已經上來的小孩,你用講的他就會懂;可是有些小孩你講他聽不懂,為什麼?他還在發夢,還在做夢啊!還沒有醒來,還處在半夢半醒之間,要讓他能在思維上學到東西,就必須用大量的藝術活動,去敲醒他的情感,透過這樣而學到東西;有些小孩連發夢都沒有,根本就還在睡啊!針對這樣的小孩該怎麼辦?就要有大量的肢體活動跟學習結合在一起,比如說數數,有些小孩可能叫他數數12345678910,他就可以自己數到100了,O.K.沒問題。可是有些小孩就數不對啊,123就876然後再接9、10、11,再接20、19、18,沒有辦法按照順序數數,怎麼辦?就把這些內容編成歌、編成唸謠、用唱的啊!情感強的小孩接受到藝術性的東西,就可以把裡面的知識學進去。可是有些小孩連唸謠也唸不出來、連唱也唱不出來啊,怎麼辦?這時就要開始傳沙包、配合踏步、跳繩,為什麼?因為他必須肢體有活動時知識才進得去!為什麼華德福學校有時候晨圈搞得像馬戲團一樣,幹嘛搞那麼複雜呢?又唱歌、又丟沙包、又幹嘛之類的,因為你要照顧到這三種不同的小孩啊!如果你只照顧會思考的小孩,當然只要:來~大家起立~敬禮~老師好!然後大家坐下來開始上課,O.K.!對於思考好的小孩這樣上課是沒有問題的,可是對於情感的小孩、還在做夢的小孩,你起立~敬禮~老師好!坐下來~就飄出去了!做夢去了!白日夢去了!根本沒辦法吸收任何東西啊!對於意志強的小孩呢,起立~敬禮~老師好!完之後,只記得老師好其他都不記得了,為什麼?因為他完全在睡,如果上課只有講的話,他就會進入睡眠狀態,連白日夢都沒有,純粹屬於一種發呆狀態。所以就必須有一個晨圈,先讓他們動一動、唱唱歌,喚醒他的意志、喚醒他的思考之後,然後再進到學習中,他才可以學習進一點東西。這樣可以了解嗎?華德福學校有沒有思考力很強,只是思考的小孩?當然也有啊!你早上讓他唱歌、讓他動一動,對於他的情感跟意志也有鍛鍊嘛!也不錯!對於不是思考型,而是情感跟意志型的小孩,讓他們動一動、唱唱歌,才有辦法開始進入學習,否則那一堂課對他們來講就沒有意義,因為他根本不知道自己在幹嘛,做白日夢出去了,他認為的上課其實跟老師實際教的完全沒有關係,就是一種夢,知道嗎?對他來講課堂就是一場夢。可是有些小孩在課堂上根本就在睡,不是真的睡,而是因為他是意志力強的小孩,所以老師在上什麼跟他完全無關,就是張著眼睛看著你發呆,這樣的小孩也很多。可以了解嗎?必須要照顧到這些小孩,所以要有方法去喚醒他們,讓他們可以開始上課!這就是為什麼華德福學校的晨圈要搞得像馬戲團一樣,非得這樣不可!否則你只照顧到思考很強的小孩,那情感跟意志強的小孩就沒有照顧到啊!所以搞得像馬戲團不是我們喜歡,老師也希望輕鬆一點啊,可是不這樣做,小孩真的沒辦法上課,上課的時候就發呆啊,或者有些意志強的小孩,根本不想待在教室裡,就想衝出去玩。所以怎樣去喚醒他們,就要有一些方法。

上半段到這裡有沒有什麼問題?這樣知道喔!到這裡開始進入到很實用的架構了,就是你已經開始可以放在教育裡,實際去做做看。我們以前也許是思考型的小孩,從小成績非常好,可是如果是情感或意志型的小孩,可能從小就覺得上課很痛苦,那是怎麼學會的?情感型的小孩可能是做夢學會的,他在課堂上其實都在發夢、都在做夢,在白日夢當中,根本就沒有在上課,可是可能不小心就學會了一些東西;意志型的小孩根本就在睡覺,課堂上什麼根本跟他無關,因為他對課堂進行的東西完全是無意識的:來~剛剛做了什麼?啊?就只會啊~因為他根本就不知道你在幹嘛!很多人都會問:老師,那為什麼沒有針對思考特別強的小孩說要幹嘛幹嘛?不用啊!他不用任何預備動作就可以進入學習啊,幹嘛對他做什麼?這樣可以了解喔。所以如果是思考型的小孩,不需要搞這些有的沒的,起立~敬禮~老師好~完之後就可以開始上課了,可是對情感型、意志型的小孩來講,如果沒有任何預備或配合動作,課程對他就完全沒有作用、沒有意義!這樣O.K.喔?知道在幹嘛喔?好,沒有問題的話我們就中場休息。

 

宇宙外在世界有各式各樣不同的力量對我們發生作用

好!如果沒有問題的話我們就繼續前進!這裡進入到了另一個難的內容,為什麼我們要休息?因為開始到了很難的地方,剛剛是簡單的,教育學這段講完接下來就難的。Steiner接下來講的內容就是如果我們要知道身心之間的關係,或者身跟靈之間的關係,那就要先談另一個很重要的「自我」:人真正的中心自我。為什麼要談自我?宇宙外在世界有各式各樣不同的力量對我們發生作用,簡單來講就是影響我們Steiner這裡舉了一個義大利的例子,這個地方他常常去,大概有將近十年的時間,只要他沒有上課、沒有在巡迴演講的時候,就會坐著火車去義大利,幹嘛?看藝術品!因為義大利是文藝復興的重鎮,Steiner一直覺得藝術當中有很多好東西,包括教育的東西、靈性修練的東西,都在藝術品裡面,所以只要他有空,就會坐著火車到義大利,去看各地留下來的各式各樣的藝術品,包括佛羅倫斯、威尼斯、羅馬……各個地方的藝術館,只要沒課就跑去那邊報到,後來他有講了一個藝術史的演講集,也是非常重要,就是講如何談藝術。另外一個Steiner喜歡做的事是什麼?爬山!他非常喜歡走路、散步,沒事就去散步。有一次跑到南義大利的那不勒斯,大家知道有一個曾經被毀滅的古城叫龐貝城,整個被火山灰淹沒,就在那不勒斯維蘇威火山旁邊。Steiner在二十世紀初的時候,有一年維蘇威火山爆發而且大地震,完了之後他就去義大利,很開心地跟另外一個老師去那邊的山上散步,突然間餘震就來了,搖晃完之後,前面出現了一個大洞,Steiner就非常好奇地一直往前走,爬到洞的旁邊看:啊~原來岩漿是長這樣!熱氣上來是這樣!這其實是一個非常有趣的故事,一般人如果在爬山的過程中遇到地震,發現前面不遠多了一個窟窿,如果走快一點就掉下去了,大部分人是爬著倒退,趕快退後,可是他還是很謹慎地往前走,然後趴在洞邊看:喔!原來岩漿流出來是這樣子!所以他其實是非常有好奇心的,就是很有趣的一個人,我們可以用東方的說法:泰山崩於前而色不改,前面火山爆發有岩漿在下面流,他還爬過去洞口看一看岩漿到底是怎麼流。他對這個地方印象非常深刻,講這個例子時其實已經發生過看岩漿的故事。Steiner說那個地方有所謂的熱的力量,而且熱不是只在地表上,是從地底下透出來的力量,只要拿著一個紙團點燃,有熱在地表上,下面立刻就會有熱的力量拉上來,然後就會置身在煙霧中。本來我們看不到地底下熱的力量,可是可以透過某種實驗方式把它引出來,當你點了一個紙團或燈籠也好、什麼也好,點了一個熱在這裡,熱空氣開始上升時就發現地底下會冒煙出來,我們可以觀察到這個現象,可是如果沒有點一個火的話,就看不到地底下其實有熱的力量上來。可以理解嗎?這個例子在講的是科學實驗的概念。

 

自我不能直接接觸外在的力量,需要感官的轉化

他繼續說:在這個世界上,除了有熱的力量之外,還有比熱更高級的力量,也在我們的四周環境中。人類的自我,假如直接來到這個物質世界的話,根本不可能撐住,因為這些外在的力量,直接就把自我擊碎了!這些物質世界的力量是非常強大的,所以需要一個保護的功能,那就是我們的物質身體,在物質身體的保護下,外在力量已經被減弱了,也就是自我已經不是直接接觸外在物體,而是透過感官把它轉成心智圖像,然後自我再接觸心智圖像時,就不會崩潰掉。如果外在實體直接打到自我的話,就會崩潰掉,因為自我還太稚嫩、還不夠力,沒有辦法應付那麼大的力量直接衝擊它!這樣可以了解嗎?所以為什麼不是我們的自我直接去接觸這些外在的東西,而要透過感官變成心智圖像,思維、認知再去接收,然後才進入到自我,為什麼要搞那麼麻煩?沒辦法啊!因為外在物質世界的力量太強大了!我們的自我來到物質世界,假如沒有外殼、保護層、固體的、物質體的保護,根本就沒有辦法在物質世界中存在。他在這邊就談了這件事,就是物質體跟感官的必要性,感官其實是把外在物質世界那些真實的力量,透過轉化變成心智圖像,然後讓自我能夠感知到,必須經過這樣的過程,才有辦法被我們感知到。如果是自我直接接觸那些本體呢?比如:熱直接接觸到自我,那自我就會崩潰,因為撐不住。這樣可以了解嗎?熱只是其中一個例子,其他感官能夠接觸到的力量:光、聲音、電、磁、引力……所有力量對我們來講都太強大了,所以必須透過物質身、有感官,然後感官把那些力量轉換成心智圖像後,再給我們。(煜:這真的很震撼,我們接觸到的不是實相喔,是經過轉化後的心智圖像,那如果感官有問題,或者每個人的感官敏銳度、精確度……都不同,就不會有相同的認知、感受啊!更不用說每個人的自我有多麼的不同了!怎麼練到自我可以直接接觸實相呢?佛法說要修到見實相,道家也說有真人而後有真知,真的是有其實體依據的,不是只在精神層次而已!突然想到電影「駭客任務」啊!)

 

自我其實是清醒在心智圖像中

我們的清醒,從靈的角度來講,思維當中的清醒其實是清醒在心智圖像中,所以我們能不能夠完全知道外界的狀況?其實沒辦法!Steiner說:完全清醒的自我,只能生活在這些圖像裡,還不能生活在真實的宇宙中,因為真實宇宙的力量實在太強大了!這樣可以了解嗎?Steiner說:一般的心理學家在處理身跟心之間的關係時,談了很多理論,那些其實都是初級理論,都不是很完整的想法,真正的過程是:當我們的自我,早上從睡眠轉移到清醒的狀態時,它進入的不是物質身本身,而是進入了物質身所產生的圖像中,透過圖像開始認知跟思維,之後思維的認知被傳送給自我。心智圖像的轉化是怎麼發生的?其實物質身要產生圖像還要靠星芒身,感官傳進來的,已經不是完全外在的東西,可以說變成一個訊號,或者變成一個比較偏物質性的東西之後,再透過星芒身的轉化,才能形成心智圖像,所以形成心智圖像是星芒身或感覺心的事,物質身是幫你把真實的宇宙擋在外面,因為如果直接進來自我就爆了!這樣可以了解嗎?

 

情感在夢中,心才不會被燒毀

思維時,自我是進入身體產生的圖像中,如果是情感,自我就會再更深入一點點到真正的身。我們在思維時如果自我是真的進入到身體裡,那自我就會崩毀,所以思維一定只能在圖像裡。可是情感就更深入到我們內在,當自我更深入內在,而不僅僅是圖像時,它的力量就更強了(煜:這個「它」是指什麼?是指自我?還是情感?還是外界的力量?),這時如果我們是處於完全清醒的狀態,那心的部分:感覺心、理知心、意識心就撐不住了,不是自我撐不住,是自我更深入到身的時候,如果心還是用完全清醒的意識狀態在面對情感時,心就會撐不住,為了讓心能夠撐得住,就必須要讓它(煜:「它」是指自我或心?)變成沒有那麼清醒,才能夠體驗這種感覺,也就是這樣的感受才有辦法撐得住。所以在情感裡就不只是圖像了,而是更深入到我們的身體,從某個角度來講情感更入世(煜:是離外在世界更近的意思嗎?),可是更入世就不能維持那麼清醒,維持那麼清醒,情感太強烈時,你的心就受不了,所以就必須要降階,簡單來講必須要把它模糊化、做一點處理,它才能撐得住,也就是情感必須維持在一種夢的狀態,不能是一種完全清醒的狀態,如果情感是在完全清醒的狀態,那我們的心就會崩解,不是自我會崩解喔,是心會崩解,心撐不住。所以Steiner說:你的心就會被燒毀。

 

意志行為必須是無意識的,如果是清醒,將會非常可怕

接下來是意志,他說:在意志時所發生的,根本只有在睡眠的狀態中才可能體驗到。如果意志當中的所作所為是清醒的,將是非常痛苦跟可怕的經驗。只要想一件事就好了:要舉起一條腿往前走時,必須知道每條肌肉要花多少力氣、舒張或收縮、會用掉多少熱量跟營養,以及如何平衡……才能舉起一條腿,如果是這樣,根本就沒辦法走路嘛!所以必須對這些事維持完全的無知、無意識。再舉一個更麻煩的例子,就是吃東西,前面講過消化系統是跟四肢連在一起的,消化系統在消化的過程中,人也是無意識的,有意識是不對勁的時候,像肚子痛,吃壞東西了,才不小心變成有意識來跟你唉~兩下。如果消化是有意識的,那人生就會變得非常麻煩:東西吃到胃裡之後,吃下的麵條或是什麼食物,是如何被胃擠壓、壓縮,再舒張、再壓縮,然後不夠酸,再分泌一點胃酸,然後再壓縮、再溶解,胃壁被溶解之後要如何修復再繼續消化,經過兩個小時蛋白質已經完全被轉化之後,足夠酸了,才離開胃……如果這一切都要完全有意識的話,吃完飯之後,你一定要先躺在那邊,為什麼?因為肚子在做的所有事都是有意識的,那怎麼去做其他事?沒有辦法去做其他事啊!所以Steiner說:如果意志行為中,無意識變成完全有意識的話,那就像身陷地獄,極端的痛苦跟恐怖。可以了解嗎?Steiner在另一個演講集有講過,所有生物的消化過程都是無意識的嗎?不是,其實有些動物的消化過程是有意識的,他舉了一個例子:蛇,蛇吞進一隻老鼠之後,必須跑到一個地方躲起來,然後在那邊慢慢消化,因為一隻老鼠被蛇吞掉之後,是如何在牠的肚子裡面被消化,蛇是完全有意識的,所以必須要很專注地進行,老鼠如何在牠的肚子裡面被消化、被溶解、慢慢碎裂掉的過程,蛇是需要用牠的意識去控制的。所以當你看到一條蛇盤在那邊,有意識的消化肚子裡的食物時,你打牠根本也沒辦法還手,因為牠沒辦法處理另外的事,只專注在消化肚子裡的食物。人如果對消化過程完全有意識的話,那人生將是如何的恐怖啊!吃完東西之後就躺在那邊,因為要跟消化系統工作:胃如何消化、腸子如何吸收、不要的如何排掉……沒有意識,消化就停止,那很難過耶!我們現在是吃下去之後一切自動進行,即使做其他事,睡覺或幹嘛之類的,都還在消化,可是蛇不行,牠必須要完全有意識才能消化。舉這些例子大家可以想像嗎?就是意志行為本來是被設計成無意識的,如果一定要練到有意識,練成之後就發現身陷在地獄中,這樣可以了解嗎?簡單來講,如果我們要過一個好好的人生,就不能讓意志行為變成有意識的,因為變成有意識很可怕!這樣開始感覺到可怕嗎?還是不夠可怕?

 

思考、情感、意志與圖像、靈感、直覺的關係

接下來他講:我們平常認為的清醒狀態,其實是清醒、做夢跟睡眠三種意識狀態混在一起,只是我們沒有意識到。而自我在身體甦醒過來的過程中,只是活在思維的圖像裡。這邊講到如果做《如何認識更高層世界的知識》裡的練習到一定程度,連做夢的時候也可以有意識、睡著的時候也可以有意識,但不是說情感跟意志裡面有意識,是練到後來連作夢都知道在作夢、睡著的時候去哪裡都知道,也就是意識的連續,可是仍然不會讓你消化有意識,只是自我的力量可以不被睡眠中斷,能夠繼續保持意識,通常睡著時是沒有意識的。感覺裡我們也不是完全的清醒,但也不是完全的睡覺,所以是一種夢的狀態Steiner這邊就畫了一張圖(書第一五頁),他說:在夢當中清醒的感覺,其實就是一種情感生活,就是它雖然是夢,可是是我們前面講的在做夢的情感人。夢跟另外一個東西一線之隔,稱之為靈感,靈感跟做夢很接近,很多藝術家常常講我有靈感、我的情感推動了靈感,可是請注意,如果只是有情感,還不能稱之為靈感,必須再更往前一步,就是讓夢偏向更清醒一點,情感就會提供你靈感,所以情感跟靈感總是在一起。情感在做夢,如何把做夢的情感,照亮它,把它往更清醒的方向移動一點點,就會讓原本無意識的靈感,上升為明亮和完全意識的一種體驗。思維的部分,出生到死亡之間是完全清醒的,可是情感就不是完全清醒,要讓它變成完全清醒,就要練到一個程度,你的情感能夠提升到意識狀態,那它就會帶給你靈感。但是我們的自我必須先修練,如果修練的不夠,靈感就會把自我擊毀,因為它太強了,所以我們也沒有辦法有那麼多的靈感,這樣可以了解嗎?就是自我會撐不住。某個角度來講,為什麼我們沒有辦法讓情感變得有意識?因為如果情感變得有意識,自我還不夠強大的話,我們也會撐不住!一個是情感會把你的心燒毀,另外是你的自我也會被卡住,變成一種極端痛苦的狀態,所以必須先把自我練到夠強,才能在情感中不做夢,也就是可以在情感中得到某種程度的清醒,不是完全清醒,這種某種程度的清醒,就稱之為靈感,我們就可以得到靈感的能力。

那意志呢?前面講過意志的過程我們必須是睡著的,如果沒有睡著就會極端痛苦,所以必須在意志中完全睡著。但是某個角度來講,如果我們能夠把意志,再更強大的修練到它能夠進入清醒的狀態,不是你知道在消化,而是意志很深層的意識狀態,你能夠修練讓它有某種程度的醒來,那就會變成直覺。這樣可以了解喔?

所以就分成這三個層次:人清醒的時候,是活在宇宙圖像當中的狀態,不是宇宙的真實喔,是宇宙的圖像;情感是在做夢,如果情感能夠從作夢的狀況修練到更清醒一點的時候,就會變成靈感;那意志呢?日常生活中,即使是醒來,意志還是在睡覺,可是如果能夠練到讓還在睡著的意志有某種程度的醒來,那就會變成直覺。這是一個一個層次的作法。(煜:就書中所述,所謂的清醒、睡著、做夢,應該指的都是「自我」,也就是自我在思考活動中是清醒的,在情感活動中是做夢的,在意志活動中是睡著的?)

 

歌德在走來走去的過程中完成奇妙的詩句

Steiner在這裡舉了一個例子,他說:歌德《浮士德》的第二部,是非常神奇的作品,那時歌德已經老了,寫作的時候是讓他的秘書當速記員,歌德就在房間裡走來走去、走來走去,走來走去的時候,是不是無意識的,也就是它是一個意志行為,所以裡面應該是無意識的。在走來走去的過程中,無意識跟他的直覺連結在一起,直覺裡面的東西就跑出來了。所以還在睡覺的直覺會跑上來到某種程度的清醒,這時它就產生了我知道要講什麼的狀況。那為什麼不是靈感而是直覺更容易進入圖像式認知?(書一五四頁圖示)思考時形成某種圖像,圖像會下降到你身體進入到情感,之後才會到意志,所以圖像開始的時候,會進入到作夢的情感裡、感覺裡,然後再進入到更深層的無意識中。歌德在做這件事情的時候,是透過走路,把無意識當中已經潛到最下面的直覺浮上來,內容跟著展現出來,之後他就認知到:啊~原來有這句詩很美,就把它唸出來,秘書就記下來。所以Steiner說:如果歌德不是在那邊走來走去,由秘書把他唸出來的話寫下來,根本就不可能寫出那麼美的詩句,因為那些內容不是靠思考想出來的,而是透過我要寫一個東西的思考指令,沉入到情感當中去感覺,得到某種靈感,然後到更深的地方,醞釀成一個透過走路產生的直覺,再回到你的意識層面上,把它講出來。這樣可以了解嗎?那是一個複雜的過程。(煜:創作的過程真的是這樣,苦思不得時,去散步、洗澡、睡覺或做其他事,突然靈光一閃,就此流現出來!)

 

頭必須在身體上面休息,才能去思考

Steiner最後講到了一個有趣的內容,他說:如果我們回到身,稍微看一下身體,稍微喔,因為後面還是繼續講靈。你在走路,但是同時又在觀察這個世界,走路的時候,對於走路這件事沒有意識,可是你是不是可以同時觀察外面的世界,走路要看路嘛,不然會撞到電線桿,這是清醒的部分。他繼續說:走路的部分不會干擾到意識,你的頭是放在身體其他部分之上、肩膀之上,它在休息,也就是它不在走路,必須在休息的狀況下,才能變成一個思維跟認知的器官,也就是它在這個位置休息,才能保持清醒,手跟腳很忙,在走路時要維持平衡,所以手跟腳就沒有辦法變成思維的器官,跟思考沒有關係。Steiner說:這就好像有一個人坐在馬車裡,他是不是可以看外面,這個時候他有沒有動?沒有動,是馬車在動。可是如果你拼命在拉車,在這樣的狀況下,有沒有辦法靜下心來關心外面的狀況?其實沒辦法。他說:頭就好像一個在馬車裡被運送的人一樣,必須沒有動作,也就是在一個像休息的狀態下,才能清醒地觀察外面的世界。Steiner會從第六講開始,一直講到第十四講,都在說頭必須在身體上面休息,才能去思考,這是後面會一直出現的內容,這裡第一次提到。他說:你只有先了解這些,才能對人的身體結構有真正的理解。這是很重要的開端,他講到靈的時候,第一堂課講的開端是這樣。

 

要花一點力氣突破新的主題:睡醒夢

到這邊為止大家有一點感覺了嗎?他在這講談睡、醒、夢跟思考、情感、意志,當它們結合在一起的時候,是不是類似進入到第二個第二講的感覺,第二講是講心的開端:意志跟思考,同理跟反感劈哩啪啦,大家就覺得很痛苦,然後二三四五慢慢熟悉架構之後,就覺得ㄣ~好像還好。六呢,進入睡醒夢,會稍微痛苦一點,就是ㄣ~啊~又來了一個奇怪的東西,如果這講熟悉之後,那七八九就會好一點。這樣可以了解嗎?就是每一個新的主題,都會有一些你不熟悉的內容,就要花一點力氣把它突破過去,後面幾講就會比較順。第六講大概也是一般人會覺得比較困難的一講,但是跟第二講比起來已經好一點了,第二講是完全不知道它在幹嘛,第六講大概有六成吧,雖然還不是很了解,一開始有六成就已經很好了,這一講大概達到這樣就差不多了!有點感覺了嗎?知道它在幹嘛嗎?有沒有什麼問題?不知從何問起對不對,我們每次都講問題就是不知從何問起,好像全部都是問題,但是又好像都沒有問題,有嗎?這關過了,後面三講就比較開心,就不會卡住了!沒有問題的話我們就下課!

 

以上就是「《作為教育學基礎的人的普遍智識》導讀」第七堂課(第六講)筆記整理。

 

除了前面紀錄中提出的疑問,重複看幾遍第七堂課筆記,心裡出現以下問題及看法:

.為什麼用靈的角度來分析思考、情感跟意志,是用睡、醒、夢三種意識狀態呢?靈的內在(力量)就是意識狀態嗎?前面幾講是用心來看思考、情感跟意志,心的內在力量是離斥感跟融合感,這就比較容易理解,但靈為何如此呢?

.將與觀象、靈感、直覺有關的資料整合如下:不知是否正確?

修練成果

心魂

觀象

靈自我

思考

星芒體

靈感

生命靈

情感

生命體

直覺

靈性人

意志

物質體

 

如果對「人智學」有興趣,請參閱:

《人學》導讀上課筆記

「史代納的生平與著作」上課筆記

「從人智學談生命傳記」上課筆記

《奧秘科學大綱》導讀上課筆記

【人學導讀】課程摘錄系列文章

「認識更高層世界的知識」課程摘錄系列文章

 

END

arrow
arrow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心領神會 的頭像
    心領神會

    心際效應

    心領神會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