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吾」在心中閃耀,自靈承接光照(Einschlag)從而成為靈人的載體。因此人參與了「三界」(物質的,心理的與靈性的)。人藉由物質體/Physischer Korper、以太身/Atherleib與心之身而根植於物質界,透過靈自我、生命靈與靈人而向上在靈性世界中開花。而那一面向下扎根另一面往上開花的主幹,就是心本身。
——魯道夫·施泰納:《神智學:超感官的世界認識與人的天職導論》
「吾」在心中閃耀,自靈承接光照(Einschlag)從而成為靈人的載體。因此人參與了「三界」(物質的,心理的與靈性的)。人藉由物質體/Physischer Korper、以太身/Atherleib與心之身而根植於物質界,透過靈自我、生命靈與靈人而向上在靈性世界中開花。而那一面向下扎根另一面往上開花的主幹,就是心本身。
——魯道夫·施泰納:《神智學:超感官的世界認識與人的天職導論》
吾區隔這兩個部分的方式是,物質以自己獨特的方式獻出自身並建構一個讓心在其中活躍的身;而這個吾又獻出自己,讓靈活躍於其中,而靈現在在他這方面貫穿著心,且賦予它在靈界中的目標。心由身封閉在物質之中,透過靈人而生長出他在靈性世界中逍遙的翅膀。
——魯道夫·施泰納:《神智學:超感官的世界認識與人的天職導論》
在這靈罩內活著靈人。靈人透過靈性生命力建成,就如同物質身/Physischer Leib是透過物質生命力構築而成的。與吾人所說的有一以太身/Atherleib相似,在靈人相關方面也必須說有一以太靈(Athergeist)。——這個以太靈應叫做生命靈(Lebensgeist)。——因此人的靈性本質可劃分為三個部分:靈人,生命靈以及靈自我。
——魯道夫·施泰納:《神智學:超感官的世界認識與人的天職導論》
若我們研究物質的人體,會發現身上的材質與力量與我們以外的物質世界所現前的是一樣的。靈人的狀況也是如此。靈人的內在脈動著外在靈界的元素,而自己以外的靈界的力量也活動其中。就像在物質皮膚內內有一個活著與感覺著的存在將自己封閉在裡面一樣,靈界的情況也是如此。這個靈性皮膚,將靈人封閉於一統的靈界之外,使之在靈界中成為一獨立的靈性存在,活在自身中且直覺地葆真宇宙的靈性內涵,——這「靈性皮膚」應稱為靈罩(Geistesshulle)(氣宇罩[aurische Hulle])。必須確定的是,這個「靈性皮膚」會隨著個人不斷進步而持續擴展,因此人的靈性個體性(其氣宇罩)能夠無限大之。
——魯道夫·施泰納:《神智學:超感官的世界認識與人的天職導論》
而且如同在物質世界中個別的人的軀體都被建構成一個隔別的存在,在靈界內的靈體亦復如此。對人來說靈界也和物質世界一般有內與外的區別。就像人從物質環境中取得材質,然後在自己的物質身/Physischer Leib裡加工一樣,人也從靈性環境中提取靈性物,並且將其作成自己的東西。靈性物是永恆的人類食糧。人從物質世界中誕生,人也透過真與善的永恆法則從靈中出生。每一個人都和處於他之外的靈界分開,就如同做為一個獨立存在的人與整個物質世界分開來一樣。這個獨立的靈性本質稱為「靈人」(Geistmensch)。
——魯道夫·施泰納:《神智學:超感官的世界認識與人的天職導論》
物質界以其材質與力量建構一個身體,其中活著有意識的心,且身體裡還有能夠感知到自身之外物體的感官,從而讓吾能夠接收到物質世界的訊息。同樣的,靈性界也以其靈性材質以及力量建構一個靈體,吾活在這靈體中,而且透過直覺可以感知到靈性物。(很明顯地,靈性材質、靈體[Geistkorper]這兩個表辭在字義上涵蓋著矛盾。用這兩個名詞只是要引導大家去思考,在靈方面與人物質身/Physischer Leib相對應的東西。)
——魯道夫·施泰納:《神智學:超感官的世界認識與人的天職導論》
活躍於人心中的吾,透過直覺而從上方由靈界取得信息,就像吾經由感官感覺從物質界取得信息一般。因此吾也讓靈界成為他的心之特有生命,就如同透過感官的媒介它令物質世界亦然。心,或是在心中光耀的吾,朝兩個面向開啟它的大門:一個是朝物質體,另一個是朝靈性。
——魯道夫·施泰納:《神智學:超感官的世界認識與人的天職導論》
靈自我是靈性世界內在於吾的啟示,如同從另一個面向來看,感官感覺是物質世界在吾內在的顯現一樣。在紅與綠、明與暗、硬與軟、暖與冷之中,人認識到物體世界的顯現;在真與善中,人認知到靈性世界的啟示。如同物體方面的顯現被叫做感覺一般,靈的啟示被稱為直覺(Intuition)。
——魯道夫·施泰納:《神智學:超感官的世界認識與人的天職導論》
吾活於心中。即便「吾」的最高外顯屬於意識心,但吾人仍必須說,這個「吾」由那裡散發出來而充滿整個心,然後再透過心,其對身的作用才外顯出來。在吾之中活著靈。靈投射進吾之中而活在吾之中如同在其「外殼」中,就好像吾活在身與心之中如同其「外殼」一樣。靈由內而外、而礦物世界則由外而內形塑吾。這個形塑一個「吾」而且作為「吾」而活著的靈,謂之「靈自我」(Geistselbst);因為它顯現為人的「吾」或「自我」。
——魯道夫·施泰納:《神智學:超感官的世界認識與人的天職導論》
身與心將自己奉獻給「吾」而為其效勞;「吾」則將自己奉獻給靈,使靈充滿它。「吾」活在身與心之中,靈則活在「吾」中。源自於靈在吾之內的東西是永恆的。因為吾從與此連結之中獲得本質與意義。
——魯道夫·施泰納:《神智學:超感官的世界認識與人的天職導論》
大家都知道,小小孩談到自己時通常會說:「卡爾乖」或「瑪麗要這個」等之類的話。孩童說起自己就像說別人一樣時,人們會認為這很正常。因為他們還沒有意識到自己獨立的本質,因為他們的內心尚未產生自我之意識。人透過自我意識而稱自己為一個獨立的、與其他一切東西分離開來的存在,為「吾」。人在這個「吾」中把握了以身以心的質素所體驗到的一切。身與心是「吾」的乘載體,它在這兩者中起作用。如同腦在物質身體的地位一般,「吾」是心的中心。外界刺激引發人的感覺;情感讓自己做為外界的作用;意志與外在世界相關,因為意志在外顯的行為之中展現。而做為人真正本質的「吾」完全不可見。
——魯道夫·施泰納:《神智學:超感官的世界認識與人的天職導論》
當人讓獨立的真與善在自己的內在活躍,他就超越了單純的感覺心。永恆的靈閃耀入感覺心之中。道光自弗過者處亮了起來。只要心活在這光之中,它就屬於永恆的一部分。它將自身的存在與永恆結合在一起。心內在所承載的真與善是其中不朽之物。——這份在心內閃耀的永恆,在此稱之為意識心(Bewusstseinsseele)。——較為低等的心的波動人們也可稱之為意識(Bewusstsein)。最平常的感覺是意識的對象。就這點而言,動物也擁有意識。人類意識的核心,亦即心中之心(Seele in der Seele),就是這裡所指稱的意識心。
——魯道夫·施泰納:《神智學:超感官的世界認識與人的天職導論》
心在掌握真相時,將自己與某種本身承載著價值的東西聯繫在一起。而這種價值不與心的感受一起消失,就如同它不和心的感受一起出現一般。真實的真相不會出現也不會消失:真相擁有一種無法毀滅的意義。——這與某些人所認識到的只有暫時性價值的個別「真相」不相互矛盾,那是因為在特定時空下它們被部分或完全誤解。因為必須說,真相其實存在於自身之中,即便人的思想只是永恆真相之所過的顯象形式。
——魯道夫·施泰納:《神智學:超感官的世界認識與人的天職導論》
人透過思考(Denken)而超越自己的生命,藉由思考而掌握超出其心的東西。人類相信,思考法則與宇宙秩序一致是理所當然的。由於這樣的一致性成立,所以人類認為自己是這宇宙的原住民。而這一致也是使人能夠曉得自己本質的極為重要的一個事實。人在自己的心中尋找真相,不僅只有心透過這真相來言說,宇宙的事事物物也藉由這真相道出。透過思考所認識到的真相有其獨立的意義,而這意義不只與自己的心,而且也與宇宙的事物相關。
——魯道夫·施泰納:《神智學:超感官的世界認識與人的天職導論》
人的靈性本質:
人的心不只受身所決定。人並非毫無方向與目的地,從一個感官印象游移至另一個印象。也不是外界給人的、或身體所發生的任何一個刺激所產生的印象,都會讓人有所作為。人會對感知到的東西以及自己的所作所為進行思考。人透過對感知的思考而獲得對事物的認識;透過對所作所為的思考而讓他的生活中有著合乎理性的關聯。而且人也知道,只有讓自己在認知中與作為中由正思維(richtige Gedanken)引領,才能有尊嚴地完成其人的使命。因此心所面對的是雙重的必然性。在身體法則方面,心是受自然的必然性所決定,在導向正確思維的法則方面,心讓自己由思維法則來決定;因為心自在地認可其必然性。人經由自然臣服於新陳代謝的法則;他自己本身臣服於思維法則。——人從而使自己從屬於比他透過其身體所從屬的還要更高等的層次。而這個層次就是靈性層次。
如同身與心有所差別一樣,心與靈也各不相同。當只提到碳、氫、氮、氧等在身體裡活動的元素時,人的眼中沒有心。只有在這類活動範圍之內出現感覺時,才開始有心的生命:我嚐起來是甜的,或我覺得很有趣。只要人完全沈浸於外在世界或身體活動之中,而只注視透過人而帶動的心的體驗時,眼中也沒有靈。毋寧說心理的東西還只是靈性的東西之基礎,就像身體的東西是心理的東西的基礎一樣。——自然學家所研究的是身,心學家(心理學家)所探討的是心,而靈學家所探究的則是靈。透過對屬己自我的思考而釐清身、心與靈的分別,是對想在思維上明瞭人的本質究竟為何的人所必須設定的要求。
人的心理本質:
作為特有(eigene)內在世界的人心的本質與其身體有所不同。當人將自身的注意力集中於最單純的感官感覺時,馬上就會浮現這種特有性。沒有人一開始就能知道,別人是否也如自己一樣,以完全相同的方式體驗了這種單純的感官感覺。已知有人是色盲。這些人所看見的東西只是些不同色調的灰而已。另有些人只有部分色盲,所以他們不能察覺出某些色彩細微的差別。眼睛所傳達給他們的世界圖像和所謂的正常人不盡相同。其他感官多多少少也有相同的情形。不必進一步推求就知道,即使單純的感官感覺也是內心世界的一部分。透過身體的感官我可以感知那其他人也能感知到的紅色桌子;但我卻無法感知到其他人對紅色的感覺。——依此人必須將感官感覺稱之為心的東西。只要完全明瞭這個事實,人就不會將內心的體驗看待成只是大腦的過程或類似的現象。——與感官感覺最為相關的是情感(Gefuhl)。某些感覺會讓人覺得有趣,另一些卻會令人覺得無趣。這些是其內在的、心的生命的觸動。除了那個由外在作用於人的世界之外,人在情感中創造了一個由外在世界對他有所作用的第二重世界。而且還又加上第三重:意志。人透過意志又再反作用於外在世界。從而對外在世界銘印上其內在的本質。人的心在意志的作為中彷彿向外流出。因為人的作為中攜帶著內在生活的銘記,所以與外在自然所發生的事件有所區別。因此做為人所特有的心面對著外在界。人從外在界得到刺激;但卻從這些刺激形塑出一個特有的世界。身體成為心的基礎。
——魯道夫·施泰納:《神智學:超感官的世界認識與人的天職導論》
人透過身體的感官而認識自己的身體。而觀察身體的方式也不外乎是,人藉以曉得其他感官可知覺之物的方式。就像人們觀察礦物、植物與動物,人們也能夠觀察人。人與這三種存在形式相親近。人像礦物一樣以大自然的材料建構自己的身體;像植物一般生長以及繁衍子孫;和動物一樣能感知到周遭所圍繞的東西,也能夠根據這些東西所留下的印象來形成內在的體驗。因此可以將礦物性、植物性以及動物性這三種存在判歸給人。
礦物、植物與動物各不相同的構造,也對應到其存在的三種形式。這個構造——型態——就是人透過感官感知且人只能稱之為身(Leib) 的東西。但人的身體與動物的有所不同。如同人通常認為自己和動物有相近的地方,每一個人也必須承認兩者之間也存在著差異。⋯⋯⋯⋯⋯⋯⋯⋯
如同人已歸屬給人身礦物性、植物性與動物性三種不同形式的存在,人還要歸屬給他第四種特別的、人的(menschlich)生存形式。人透過礦物性的存在形式而與所有可以看得見的東西親合;透過植物性的存在形式而與一切能夠生長以及繁衍的生物親合;透過動物性的存在形式而與全部能感知周遭事物並且以外在印象為基礎而能擁有內在體驗的生物親合;透過其人的存在形式人能即使在身體的指涉之中形塑出屬於自己的王國。
人透過其身而與由外在呈現給他的感官的事物相親近。外界的材料組合成人自己的這個身;外界的各種力量也在人身上發揮作用。如同能夠使用其感官觀察外界的事物一般,人也可以觀察到自己身體的存在。但是人卻無法以相同的方式觀察到心的存在。所以在身體上所發生的一切,也都可以透過身體的感官被知覺。但我自己甚至是其他人卻無法透過身體的感官,知覺出我的喜歡或不喜歡、我的快樂或痛苦。心是一個身體直觀無法到達的領域。人身體的存在顯現在所有的眼睛之前;心他承載著做為其自身的世界。透過靈卻能讓外在世界以高層次的方式啟示給人。雖然外界的秘密在人的內在展露開來;但在靈之中,人從自身步出,讓事物對自己訴說不是對人、而是對它具有意義的東西。人類仰望佈滿繁星的宇宙:心所體驗到的悸動是屬於人的;而人在思維、在靈中所掌握的星辰永恆法則並不屬於人,而是歸屬於星辰本身的。
因此人是三重世界的公民。人透過其身而歸屬於一個也是要透過身才能夠知覺到的世界,人透過其心建構出其自己的世界;而另一個超越其他兩個的世界,則透過靈本身啟示給人。
顯而易見的,由於這三重世界具有本質上的差異,也就只有透過三種不同的觀察方式,才能讓人明瞭這三個世界,以及人在其中的份量。
為何世界以這三重方式呈現在人的面前?以下這簡單的觀察方式能夠教人明瞭一切:當我踏上鋪滿花朵的草地,透過我眼睛所見,花朵告訴了我它們的顏色。這是一個我所認為既有的事實。——我為這五彩繽紛的燦爛而欣喜不已。從而將這事實變成我一己之事。我透過情感而將花朵與我自身的存在結合。一年後我再度回到這同一片草地。別的花朵在那兒。從它們喚起我心中新的喜悅,也讓我回憶起去年的歡欣之情。這份情存在我的心中;當初燃起這份情感的東西已不復存在。然而我眼前所見的這些花朵和去年所看的是同一品種;它們和去年的花一樣是按照相同的法則成長起來的。若我瞭解這個品種和這些法則,就能在今年的花朵之中再度發覺到我在去年的花中所認識到的一切。或許我會思量:去年的花已經謝了,我對這些花的喜悅之情只存留在記憶之中。這份情感只是與我的存在聯繫在一起。只要這些花朵持續生長,去年我在花朵身上所曾認識而今年又再度認知到的那個東西,將一直存留下去。這就是對我啟示的東西,這啟示依存於我的存在的方式和我的喜悅之情不同。我的喜悅之情留在我內心之中,而花朵的法則、本質則卻外於我而存留在世界之中。
人就是如此不斷地透過這三重方式與世上的各種事物聯繫在一起。人並非一開始就進入這種事實,而是會先掌握到這些事實的呈現。然後才從這之中得出人本質的三個面向。這裡暫時就以身(Leib)、心(Seele)以及靈(Geist)這三個詞來點出這三個面向而非別的。那些有事先固著意見的人,甚至是對這三個詞竟有所假設的人,必定會對以下的解析有所誤解。這裡所提到的身指的是,人周遭環境中的事物是透過它來呈現,如同前面所提過的草地上的花朵。心這個詞所意指的是,人如何透過它而將事物與自己的存在聯繫在一起,透過它而感受到對事物的有趣或無趣、喜歡或不喜歡、快樂或痛苦。靈指的是,當人以,依歌德的表詞所說,「近乎神性的本質」細察事物時在他身上啟示的東西。——在此意義上人是由身、心與靈所組成。
人能夠透過其身而一時與事物有所聯繫。透過其心可以在內心保留住事物給他的印象,而透過其靈才能啟示出事物本身所葆真的東西。只有當人以這三個面向來看待人時,才能期待對其本質能夠有所啟發。因為這三個面向向他顯現出,人是以三重不同的方式與自身之外的世界相親近。
歌德(Goethe)如下的話語美妙地標示出一條能認識人之本質路途的出發點:「當人一開始注意到環繞在身邊的事物時,就會將其看待是與自身相關的東西;這有其合理性,因為他全部的命運維繫在他覺得有趣或沒趣、喜歡或是討厭這些物品,以及這些物品對他有所助益還是會傷害到他。人很容易以這種非常自然的方式去看待以及評定事物,彷彿這是必然的,然而人卻常會因此陷入令他羞愧或使他生活困苦的千百種錯誤之中。——那些有強烈認知欲望,且致力於觀察大自然事物自身以及這些事物彼此之間關係的人,他們所承擔的是種更加艱辛困苦的工作。因為若他們將這些東西看成是與自身相關的事物,很容易就會丟失那原本可能對他們有所幫助的尺度。他們不能有有趣或沒趣、喜歡或討厭、有益或有害這類的考量。他們應該完全捨棄這些,以超然且近乎神性的本質尋找及探求事物的真相,而不是這些東西是否討喜。所以真正的植物學家不應考量那些植物是否美麗或有何用處,而是該研究它們的型態以及它們與其他植物的關係;如同所有植物都受太陽誘引與照耀,植物學家也應該以同樣平靜的眼光,細看與綜觀所有的植物,並且還要謹守這樣的認知:資訊的獲取不要以自己的評價,而要從所觀察的事物圈出發。」
歌德所表達的這些想法,有三重領域引起人的注意。第一重領域是那些透過感官的窗口持續匯入訊息,人們所觸、所聞、所嚐、所聽、所看的事物。第二重是這些事物給人的印象,那些人覺得有好感或反感、有用或有害而標記為對其有趣或沒趣、渴望或厭惡的印象。第三重是人以「近乎神性的本質」(gleichsam gottliches Wesen)而對這些物品所獲得的認識;這方面的認識是這些物品的作用與存在對他所揭示出的祕密。
人類生命也可明顯區分為這三重領域。因而人會發覺,自己以三重方式和這個世界交織在一起。——第一重是那些呈現在眼前的東西、那些人們認為既有的事實。人會透過第二重方式讓世間的事物成為與自身相關的事物,成為對其有意義的東西。人將第三重方式看成是其應努力奮鬥不懈的目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