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G_8665.JPG

活著不是為了過每一天,而是讓每一天真正地活著。

Not live to over every day, but to really be alive every day.

穆罕默德‧阿里 MUHAMMAD ALI

 

大家好! 

經過週六的陽明山實地操練及成果驗收,大家感覺如何呢?是否較之前爬山爬得輕鬆?下山後會覺得痠痛嗎?上山前一天及下山後有利用滾筒按摩及伸展嗎?要形成習慣真的很不容易,通常下山後大概就懶得滾及伸展,上山前準備東西太晚也就給它跳過去,所以得想個方法把滾筒及伸展列入行程,比方與朋友用LINE約好進行,或者上FB公告,善用科技再加上後來產生的效益,應該就會促使自己養成習慣。 

但~不爬山不就不會造成痠痛了嗎?幹嘛這樣折騰自己?上坡走得喘來喘去、下坡又怕傷膝蓋;到山頭運氣好可看到美景,運氣不好茫茫一片啥都看不到;蒐集三角點、爬百岳又想證明什麼……你,幹嘛還是要爬山? 

關於爬山,我戲稱自己是「貪生怕死賞景派」:貪生是想接觸更多大自然及各種可能;怕死就要事前充分準備,比方體能要鍛練好,各種求生、登山知識及技術要先學好、練會才去爬高山,這樣才能比較安全、安心的欣賞風景、融入大自然。不然過程中這邊抽筋、那邊扭到、體力不濟(要照相、看風景就要有好體力才能適時跟上團隊)、身體受限致使只能專注在爬、或者不自覺的破壞大自然,都是很煞風景的事! 

但人為什麼喜歡接觸大自然?會不會大自然其實是最「自然」的?老子道德經說: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綜觀人類歷史,也是與大自然相處佔了絕大多數的時間,直到近代才有城市,與大自然開始分離。所以不管是內心深處的招喚或者身體健康的需求,到大自然走走總是讓人感到舒服、感到被撫慰,塵囂被洗淨、煩惱被滌除,全身信息被重新梳理的平順流暢,不再紊亂或阻塞不通。這大概就是人喜歡到大自然的原因,你,也有同樣的感覺嗎? 

雖然目前台灣山林湖海仍有諸多不盡人意的規定與限制,這與歷史、教育、媒體……都有關,不然以台灣四面環海、3000公尺以上的高山有268座,豐富的地質、林相、植物、昆蟲、動物……人民怎能不各個都是身強體壯、又怎能不成為自然觀光大國?但我們還是能從自身做起:爬山前做足充分準備,走在山林時,實踐無痕山林的準則,多多認識、體驗台灣獨特的地質、生態環境,畢竟,只有體認大自然與自己及世世代代是相連且密切相關的,才會愛惜、珍惜它! 

相逢自是有緣,短短八周一下子就結束了,但結束即是另一階段的開始,大家一定要繼續鍛鍊阿!如果慢慢認識、探索自己的身體,一定會覺得人體真是奧妙,光是兩隻腳能夠站立就已經是奇蹟,更不用說分布全身且錦然有序的肌肉、骨骼、筋膜、神經……以令人驚嘆不已地偕同合作,讓我們能夠做出各種動作,這還只是西方的物質觀點(西方也有心與靈的觀點,身心靈是互相影響的),東方還有經絡、穴道、氣血、陰陽、脈輪、心、靈……窮其一生也探索不完,所以真的要好好疼惜自己的身體、好好傾聽自己身體的聲音,如同傾聽大自然一般……

 

無痕山林七大準則:http://recreation.forest.gov.tw/LNT/LNT_2_1.aspx

私房書籍:

登山前一定要知道的事 

這本書確實不好讀,日文書名是《登山的運動生理學百科》,是用運動生理學的角度來探討登山體能如何訓練,所以會有科學的生理數據分析,如果能揪幾位好友(最好其中有一兩個具醫學或運動教練背景),以讀書會的方式進行,大概比較能讀得下去。

Dr.史考特的一分鐘健瘦身教室 

網路上充斥著沒有根據、道聽塗說且以訛傳訛的健身、瘦身資訊,史考特本身是醫生,在學時就著迷於健身運動,他綜合科學文獻、付費期刊、國內外專家的意見,還有一些個人的觀點,打破很多我們對健身及瘦身的迷思,個人認為書裡的資訊至少都是有根有據,雖然科學研究一定是後見推翻前見,但目前仍很值得參考。

所以健身教練其實要常常更新知識及技術,因為對人體的研究及看法不斷在調整,當然其他領域也是如此。

世界變化越來越急遽且混沌,要穩住自己的「心」啊!

 

繼續閱讀:

一個前期學員的告白01:給自己身體一個難得的機會

一個前期學員的告白02:重新認識自己的身體及生活習慣

一個前期學員的告白03:正確的使用自己的身體

一個前期學員的告白04:暖身的重要性及肌力、耐力的不同

一個前期學員的告白05:什麼時候開始感覺身體跟以前不一樣了?

一個前期學員的告白06:運動健身是一項專業,要找專業的教練鍛鍊

一個前期學員的告白07:最困擾你的是什麼?

 

arrow
arrow

    心領神會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