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一篇「內壯(017):對治流感疫病,正是中醫的絕活(5):「外感」是疾病的源頭&疫苗:20250308」
說明如果沒有好好處理外感,會發生什麼影響,也提到中醫以「生物防治法」防治流感的觀點。這次本來要來談「平時如何保養自己,讓自己有足夠的本錢保護自己、對治外邪!」結果打坐時冒出一個保養身心第一且最重要的要務,那就是:「恢復自己對身心的感覺!」
現代人大部分都是在用腦,身體、心理都是腦的工具,只有身體病痛了、心受傷了,才會感覺身體及心的存在,即使如此,由於平常就對它們不了解,所以在求助醫師時,只好對醫師說的照單全收。經此一役,有的人可能就會開始關心身體與心理,但大部分還是依舊故我,除非遇到痛徹心扉、非常重大的傷痛或傷病!
如果走上身心保養之路,我認為第一且最重要的是要先「恢復自己對身心的感覺」!為什麼這麼說?原因很多,其中一個是:因為我們大部分都服膺「外在權威」,忽略自己的「感覺」!「外在權威」,比方醫師、各方面的專家,他們的建議、觀點當然要參考,但也要小心判斷是不是適合自己,尤其是有關身心的建議,因為每個人的身心狀態都不一樣,並沒有一套適合所有人的方法,所以得對自己的內在有感覺,才能做出判斷!
由於恢復自己的感覺非常重要,所以我帶的「煅煉班」前半段的時間,都在做恢復自己對身心感覺的活動。最近常常收到網友的詢問是否有開班?由於原本分租的教室已被房東收回,所以暫停開班,也趁此空檔好好練功,待尋得適宜的教室,等適當的時機會再開班,敬請拭目以待。
「恢復自己對身心的感覺」從另一個層面來看,也就是能覺知、覺察自己的身心。如果仔細體會,覺知、覺察有兩種:一種是與覺知的對象分開來,比方對象是身心,我站在外面看自己的身心,這是西方的方式,也就是跟對象隔開一段距離看,這是我們比較熟悉的方式,我覺得這種方式比較偏頭腦的認識與理解。東方式的覺知則是與身心融在一起,這我們比較陌生,近代西方身心學的具身認知(embodiment)差可比擬。李嗣涔教授所著的《科學氣功》推薦序〈有真人而後有真知〉,蔡璧名老師在裡面就提到東方式的「學術」特色,摘錄如下:
當代大儒梁漱溟指出,迥異於西方之「有學有術」,中國一切學術如具藝術精神的「手藝」,僅有不嚴謹的「玄學的方法」,故難為大眾理解、認同。然而被梁氏裁定為「沒有方法」、「不是學問」,「是術非學」、「學術不分」的中國學術,其與「實作」不可須臾捨離的特質,竟適與「默會之知」(tacit knowledge)、「具身認知」(embodied cognition)等新來搏岸的西方思潮黯合。使我們意識到傳統學術不是缺乏「科學」方法、「客觀」準的,而是在學術的原初便已掌握此種不離棄、切割認識對象,憑藉知覺體驗、強調親身實踐的認知方式。正如梁氏所強調,欲建立中國文明之普世價值,必須探尋其學術之方法。
倘欲探尋中國學術之方法,須先究明其特質。如湯浅泰雄觀察:西洋近代醫學是以大多數人的正常(normal)狀態為基準,東洋古老傳統則以「積累了長期的訓練,而獲得高於普通人的能力者」(即所謂「高度心身能力之菁英分子」)之狀態為依歸。無論儒家、道家、醫家,莫不以體道為嚮往,莫不致力於心身境界不斷地提升,此進程可描繪成一座由病人到無病的平人,再由平人升進到賢人、聖人、至人、真人的階梯。人人皆可由原初的「零」點循級而上、不斷朝正向邁進,此正為中國傳統思想個色所在。無奈古往今來,修鍊者多而得道者寡,身為文化繼承者,想探究怎樣由生手練就專家,或用科學方法證明傳統知識的真實性與有效性,都會面臨研究對象擇取的艱難,《莊子•大宗師》以「有真人而後有真知」一語道盡此中難處──先有達到至高境界的真人,才有真人在實踐中所體悟到的永恆真理,若研究對象並非已達最高境界,則透過此對象獲致的終究是一偏之知。
但這樣的困境並未讓熱衷傳統文化的知識份子止步,文史學者和科學家分從不同面向貢獻於斯,如同共築一座階梯,由不同的側面攀向同樣的目標。文史研究者透過釐清此修鍊傳統植基的價值體系,由修養鵠的、心靈工夫、身體技術、想法眼光、主體自覺等面向,尋找複製體道者「心身理想狀態」的方法,藉由「複製少數以成就多數」印證傳統修鍊的有效性與普遍性。
我之前在網路上有搜尋到一篇文章:〈東方式教學與希臘式教學〉,裡面把東西方的不同教學觀念及方式說明的很生動:
希臘式教學,一個是要把所有知識點都放在一個邏輯體系裡去教,一個是把人的主觀感受和學習的物件分開。好像你學習的東西,不是你自己的一部分,與你自己是徹底分離的,是身外之物。希臘式教學強調的是“客觀”。學生要很客觀的去看待自己學習的物件。這種客觀,就要求你去用大腦,用邏輯去冷靜的分析,去以旁觀者的心態去判斷。
東方式的教學,截然不同。
東方式的教學,首先是沒有邏輯大綱,是隨感而發。要求學生,不是以學習對象為身外之物,而是用自己的身體去包容、感受學習對象。希臘式教學用腦子,東方式教學除了腦子,還要求你用自己感官,去品嘗去體驗所學習的物件。希臘式教學強調客觀,東方式教學非常強調主觀。在東方式教學裡,只有把學習物件融入自己的主觀感受的世界裡,變成身內之物,才能學會。
裡面也引何靜寒老師的看法,說明老師父是如何教拳的:
後來練宮寶齋從八歲練到卅歲才離開,為什麼練武需要如此長的時間?因為從前的習武,不是一堂堂的課,而是一種生活方式,不是一件特別的事。很多能力是點點滴滴在生活中培養出來的,什麼時候獲得,自己也說不出個具體。所以老師父在教拳時,腦中沒有一個程式,是觸機式的。真正的練武,不能把它當做是一件特殊的事情,否則無法練得久,必須提升成為生活中的一件事。
何靜寒老師跟隨宮寶齋老師二十二年,才體會到中國武術的傳承會如此混亂的原因在於,「老師父有許多功夫練上身,自己也不清楚是怎麼練來的,所以沒法有系統的教,而且他們學成之後就在用,沒有時問去思索整理。」。
何老師形容,老一輩的師父教拳,好橡在拼圖,今天給你一塊一明天給你另外一塊,跟的時問夠久、夠仔細了,他把圖都給你了,這時你可能會了很多套拳、刀槍劍棍也都會了,可是你還是拼不成那幅圖。等到有一天,他跟你講了一些觀念之後,你突然就通了,然後把些東西連貫起來。
我想說的,這是東方式教學與希臘式教學的區別了。如果我們以希臘式的觀念去看待這種東方式教學,就會認為師父沒有系統,沒有體系,好像在拼圖。
全文:
https://rockfly168.pixnet.net/blog/post/366914326
傳統武術似乎很少將「覺知自己的身心」獨立出來講、練,由上可知應該是直接融入傳承中,由個人自行體悟了。我只在王世溫老師的太極拳課上聽過要學會覺知身體,何靜寒老師的《八卦導引》一書中,則在〈愛別人先愛自己,愛自己先愛身體〉裡說到感覺身體:摘錄:
我們的身體就是發射機與接收機的組合,我們感知外來的和自己內在的訊息的靈敏度有多高?還是根本就斷了線?我們感覺得到自己的身體嗎?你能感覺到自己的身體嗎?「痛」、「酸」、「麻」等等不舒服的感覺是身體強迫我們注意他,除此之外,你能感覺到身體的存在嗎?常常我們連「痛」、「酸」、「麻」都忽略過去了。
我們時常忽略身邊人的感覺:父母、配偶、子女、最親密的朋友,但是這有什麼稀奇?如果連最親近的「身體」都感覺遲鈍,如果身體常常在「關機」狀態,這個人是「情感絕緣」的,基本上,他不是活人了,他是那種「行屍走肉」的活死人。
想要成為「活生生」的人嗎?先學感覺到自己的身體吧,有感覺才能關心,感覺能跟「心」關聯上了,才有「愛」可言,如果你擁有全世界卻感覺不到人我、物我之間的愛,你根本沒有世界!
同一本書,〈用生命交付生命——師徒歲月〉一文中,則說明東方的「滲透式」教學:
家族制度接續的是血統,師徒制度傳承的是文化。
⋯⋯⋯⋯⋯⋯⋯⋯⋯⋯
師父曾問我:「你為什麼要練拳?」我說:「就是喜歡。」多年後我才明白這個問題的含義:如果我們是為了某種特定的目的而學,目的達到了,學習也就停止了,只有「無所為而為」,才能天長地久,真正享受學習的過程。
師父收徒相當謹慎,二十多年來,師兄弟各奔東西,最後只有我這個土象星座的徒弟一直陪在師父身邊,我也才明白師徒制度是一種「滲透式」的教學,它沒有一定的課程,它是一種生活的累積,接觸一次,滲透一點,養狗、溜鳥、下棋、寫字、看平劇、作雜物都是滲透的媒介,師父曾說:「有一天你自己都不知道會了什麼!」現在回想起來,我真的不知道我學了什麼?我會了什麼?
生命的成長不也是如此嗎?不知不覺長高了,不知不覺豐富了,不知不覺可以倚老賣老了。
我與師父的生命如此重疊二十三年,「師徒」是一種教學制度嗎?現在回想起來,我寧願說「師徒」是一種生命型態。
然而什麼樣的技藝需要這種方式完成?什麼樣的技藝一定要這種方式完成?當這種文化一定要與承接者的生命融為一體才能延續的時候,這種以生命交付生命的方式必不能免。
我們每天的生命無可避免的都與許多人重疊,然而又有多少人敢於相互交付?我何其有幸,那1979年的兩個選擇!
參考:
而我們的身體,從一顆單細胞能成長成一個如此複雜的有機體,是如此不可思議又神秘的現象,必定蘊含著無窮無盡的智慧與指引。許多人一定有這類的經驗:去到一個地方,或遇到某個人,身體會不知為何的感到不舒服,想要遠離。身體本能性的知道哪些東西適合我們,不適合我們,並且無時無刻的在提供訊息。如果我們能靜下來,真正的「待」在身體裡,我們可以有意識的接收到身體的訊息,並且能做出對自己最好的回應與最真實的表達。
2.知識的泉源——遺傳學家芭芭拉‧麥克林托克的啟示(陳昌祈)
摘錄:
五零年代的麥克林托克只依靠傳統光學顯微鏡來做研究,顯然落伍了!不過我們不禁要問,為什麼落伍的研究方法與研究工具會得到超前時代三十年的研究結果呢?
霍奇基斯在序中指出:「麥克林托克有一個內在的『鏡頭』——在腦海裡勾畫出一片更廣的景象,展示整個細胞及解剖圖案,進而跨入第四度空間(時間)看見成熟的玉米株在整個發育過程中各細胞及組織內染色體的變化。」羅茲也回憶到自己曾對她說:「我常常非常驚訝,妳從一個細胞就可以看出那麼多東西!」麥克林托克則說:「我每次在觀察一個細胞時,都會跑進那個細胞裡四處看看。」
喔,原來感官經驗的延伸還有這麼寬闊無盡的天地呀!
這樣的超感官經驗是怎麼辦到的呢?麥克林托克說:「當妳在觀看它們的時候,它們變成妳的一部份,令妳渾然忘我。最重要的是要渾然忘我!」她描述研究染色體時說:「我發現研究它們越久,它們就會變得越大。當我完全進入狀況以後,我已不再置身局外,我已進到裡面去,成為那個系統的一部分。我和它們在一起,然後每樣東西都變大了。我甚至可以看到染色體內部的細節,每一樣都真真實實地在那裡活動。連我自己也感到驚訝,因為我真的覺得自己也在顯微鏡下,而它們都是我的朋友。」
顯然,專注到渾然忘我、物我雙融讓她能更進一步的認識了大自然。
3.蕭進銘老師在最近一篇FB貼文,提到:
被譽為《玉米田裡的先知》的1983年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得主 Barbara McClintock,應是目前科學家當中將類似瑜伽、藏傳佛教(McClintock曾深入學習,並相當推崇,且鼓勵多方學習各種不同文化民族的認知方法)、老莊道教內丹、原始思維(如布留爾書所論)、巫覡薩滿意識等具有密契主義特質的超覺智性直觀(據她言,她的許多重要發現,是玉米「告訴」她的)與西方科學研究兼用互補結合得最深最好,並能精確見到科學研究方法之優缺點,且有相當重要深刻和影響深遠之開創性發現、如隱士修行人一般的特立獨行典範人物,很值得深入了解,且可從其身上得到甚多的啟發。
https://www.facebook.com/share/1G6Jmkaihk/
那我們要如何「恢復自己對身心的感覺」?以下是我的經驗:
一.知識篇:
1.奧密科學大綱02:人類組成的七個層次(20150914)
人智學對人的「身心靈」的看法:
身:物質體、乙太體、星芒體;
心:感覺心、理知心、意識心;
靈:靈自我、生命靈、靈性人。
另外,人還有「自我體」。
以佛法的角度探索理性、感性與願性的層次。
3.人不是只有頭腦的思考(thinking理性),還有情感(feeling感性)、意志(willing願性),目前我知道華德福教育是從小到大,一步一步、不揠苗助長地幫小孩長出這三項非常基礎及重要的心理素質(心魂)!下面是華德福教育背後的觀念及原理:人智學:《人學》各篇連結網頁
4.身心學概念
摘錄:身心學(Somatics)強調從內在第一人稱自我感受與體察來瞭解當下的身心狀態,提出了重新檢視Soma(指有心智的身體)、探究身心關係和體會身體心靈的論點,是一門重視內在經驗的體會和反省,以瞭解人體覺知、生物功能、和外在環境這三者間互動關係的藝術和學問。
二.實作篇
1. 《感性直覺》:恢復自己的感覺、感性。
2.「費登奎斯方法」實體課:身心放鬆——找回輕鬆的自己
3. 費登奎斯方法:線上體驗學習:創意體察健康空間
4.「身心教育學會」的「經驗解剖學」課程:經驗解剖學 (Experiential Anatomy) 又稱為體現解剖學 (Embodiment Anatomy),是一門強調從實際操作、動作體會來認識人體結構 (structure) 與功能 (function) 的專業學科。根基於Bonnie Bainbridge Cohen 的 Body-Mind Centering℠ 身心技法,不同於傳統解剖學以背誦的方式來學習,而是將人體解剖的知識,透過具體的操作和身體經驗來學習,這個過程即稱為認知的具體經驗化 (embodiment)。
5.偶思(10):「自心平等而住」的步驟(4):劇場訓練:20241228
摘錄:
在劇場訓練中,會利用各種遊戲及活動,一方面幫助學員認識自己及開發想像力和創造力,而這個想像力、創造力的展現對象不是外面的人事物(比方馬斯克的電動車、機器人),而是自己的肢體、聲音跟智慧;另一方面也建立學員彼此之間的關係及信任,因為一齣戲的完成,得靠所有人的穩固連結。一受訓才知道,原來我對自己的肢體、聲音跟智慧竟然存在那麼多「限制」,看到限制了還不夠,得要有勇氣打破,才能發展出各種可能,心打開多少,「可能」就打開多少,騙不了自己,也騙不了別人。
6.雲門教室生活律動:這個課程我沒有上過,但從介紹看來,應該有幫助:
打開身體,喚醒生活感知
「大人的律動課」具備雲門教室25年來與時俱進的研發學習,活用太極導引、瑜珈、芭蕾及現代舞等動作元素,精粹出最適合東方人的身心練習,適合生活忙碌,需要喘息,或是只想沒有壓力開心動身體的大人。即便沒有舞蹈基礎,也能在呼吸練習、平衡探索、能量運轉與靜心收功之間,釋放外在的壓力、重新喚醒生活感知。
7.應該還有很多課程或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