偶思(10):「自心平等而住」的步驟(4):劇場訓練:202

認識自己為什麼重要?

回顧我的成長歷程,也就是自己的生命史(註1),種下自我探索的種子,應該是大學時參加的「劇場訓練」。我原本性格拘謹內向,想突破自己,於是鼓起勇氣參加高雄南風工作藝術坊舉辦的劇場研習營,結束後欲罷不能,再利用暑假參加當時文建會主辦、藝術大學協辦的舞台表演藝術工作坊,結束後參與結業演出。之後剛好李國修老師的屏風表演班要在高雄成立分團,就又去參加培訓,成為創始團員,演出「港都又落雨」(註2)。

 

在劇場訓練中,會利用各種遊戲及活動,一方面幫助學員認識自己及開發想像力和創造力,而這個想像力、創造力的展現對象不是外面的人事物(比方馬斯克的電動車、機器人),而是自己的肢體、聲音跟智慧;另一方面也建立學員彼此之間的關係及信任,因為一齣戲的完成,得靠所有人的穩固連結。一受訓才知道,原來我對自己的肢體、聲音跟智慧竟然存在那麼多「限制」,看到限制了還不夠,得要有勇氣打破,才能發展出各種可能,心打開多少,「可能」就打開多少,騙不了自己,也騙不了別人。據說周星馳對每個演員都是一遍又一遍的磨戲,我想他就是在挖掘每個人的可能,激發出最符合或超出他要求的呈現,難怪他戲裡的每個角色都很有特色、很立體。由於時代久遠,劇場遊戲及活動實在印象模糊,所以特別到網路搜集了一些影片及資料,一看有些回憶又回來了,如果有興趣了解,請看註3

其中最有印象的是「信任感的訓練」,李為仁老師的太極導引課也曾經帶過。一種是兩人一組,A在前,背向BA閉起眼睛,在B的指示下向後倒,B則要穩穩地接住A。另一種是大家圍成圈,C在中心閉起眼睛向後倒,後面的D接住後把C推向另一角度的EE接住後再把C推向另一角度的F⋯⋯如此循環,讓C在圓圈內不落地。還有更刺激的,G站在桌上,底下兩排人面對面,手呈L狀與對面相互交叉緊貼,然後G正面或背面倒下,就像演唱會主唱唱到興起時,把自己拋向粉絲,讓粉絲接住一樣。註3的第二項連結影片裡有類似的信任感遊戲。

還有一個遊戲:H矇著眼睛,聽I固定發出的聲音指示,穿過障礙物而前進。

以上的遊戲及活動都有各自設定的目的,比方敏感度的喚醒、信任感的建立,我們可以想一下:要達成這些目的,需要克服、突破哪些認定及限制,從這些認定及限制,就可以更加了解自己。

 

還有一項很重要的工作:為角色寫「自傳」!工作坊結束後都會有成果發表:演出一齣戲,演員在準備的過程中,為角色寫自傳是非常重要的一件事!怎麼說?因為角色會在某種狀況下對某些人說某些話或做某些事,都有他的動機,動機的背後則是一連串的脈絡,這個脈絡的根源來自哪裡?來自成長過程中,我們不知不覺被家庭(甚至上溯至祖先,註4)、學校、社會,甚至世界種進去的觀念跟想法,以及與生俱來的個性、特質(累世的業就先不提),比方:某個角色這時以這種情緒說某些話、做某些事,而不是以另種情緒說那些話、做那些事,都跟背後的動機、脈絡及根源有關,了解的越詳細,就越能生動地活出角色來。角色不一定了解動機、脈絡及根源,但演員需要知道,然後再把它忘了。據我了解,這應該就是「方法演技」的一部分,著名的艾爾·帕西諾、勞勃·狄尼諾、梅莉·史翠普,都是方法演技的代表人物,那時胡因夢老師翻譯的《尊重表演藝術》(註5),就在描述此一方法。大家應該都看過〈穿著Prada的惡魔〉,梅莉·史翠普在裡面飾演時尚雜誌的主編米蘭達,實在太傳神,一舉手、一投足、一眼神,都是從內而外展現出來,全身上上下下裡裡外外都活出了角色!

從這裡我們可以反思一下,自己在日常生活中的種種作為,是不是都有背後的動機、脈絡及根源?

 

那麼,認識自己為什麼很重要?

如果不往內看,怎麼知道自己有沒有分別、愛惡、取捨?

如果不往內看,怎麼知道分別、愛惡、取捨的動機、脈絡及根源?

不知道分別、愛惡、取捨的動機、脈絡及根源,又怎麼做到不分別、不愛惡、不取捨,自心平等而住?

應該還是有其他方法,只是「認識自己」是我目前認為最沒有副作用及後遺症,而且可以一步一腳印達到「自心平等而住」的方法,只是過程不免驚濤駭浪且驚心動魄:我心裡竟然有這些東西!

 

推薦:如果想了解人智學對身心靈的理解,推薦李怡達老師的《神智學》課程:

https://www.facebook.com/events/1252450255958048/

 

1「從人智學談生命傳記」

2 港都又落雨

3劇場訓練與創意遊戲

【新手表演班】EP2 表演基礎教學

「劇場遊戲」在表演教學的運用與實踐

《表演方法初階-劇場遊戲》小感

創造性戲劇活動的訓練

4《問題不是從你開始的》

5 《尊重表演藝術》已無繁體中文版

 

「偶思」系列文章

arrow
arrow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心領神會 的頭像
    心領神會

    心際效應

    心領神會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