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極拳探微(55):上步七星、退步跨虎(1):2024102

今日(10/26)上午是王世溫老師鄭子太極拳的第五十堂課,將上課內容紀錄一下,憑記憶及目前的理解記錄,應該有疏漏及錯誤:

 

課程開始,老師問大家有沒有問題,紀錄記得的:

師兄問:單鞭下勢的「拉腰轉尾閭」要怎麼做?

這週三的弟子班,我真的拿人體骨骼模型問老師怎麼做「拉腰轉尾閭」,目前的理解:

「拉腰轉尾閭」造成的效果與「提手上勢」相同,都是要造成溜尾閭,骨盆轉到更靠近大腿骨,不同的是「提手上勢」是直接轉骨盆,「拉腰轉尾閭」可能是姿勢的關係,是用拉腰然後轉尾閭的方式轉骨盆,所以都是讓骨盆卡進大腿骨。這樣就好像坐在板凳上,就可以吃力了。

師:與八段錦第五式「搖頭擺尾去心火」的拉腰轉尾閭相同。拉腰是拉腰椎,轉尾閭則是因為拉腰而能轉尾閭,尾閭一轉就帶著骨盆轉,所以胯根不能動,尾閭轉是3D螺旋往斜上轉,骨盆也是,這就是溜尾閭,讓髖臼更靠股骨頭,這樣骨頭接骨頭,才能吃力。

講到脊椎,老師提到嬰兒囪門是開的,接天之氣沿中脈(脊椎)到尾椎,能量就藏在捲曲的尾椎裡,密宗、瑜伽練功,把尾椎舒展開,能量就可以釋放出來,沿著脊椎到泥丸宮(松果體),就能開發我們的潛能。老師的書:《太極拳解析》的封面就有:尾閭舒展上天梯!

我們藉著拉腰,把脊椎拉開,尾椎也可以舒展開來。太極拳每式都會動到尾閭,同樣都在通中脈,讓能量流動。

師姐:「溜尾閭就好像用尾閭做「鏟」的動作,好比跳大腿舞時,腿的上提不是腿自己上提,是因為尾閭把大腿鏟上去的。」

「拉腰轉尾閭」真的不太容易體會及做到,我做「提手上勢」時,左邊骨盆可以很順利地溜尾閭,但奇怪「單鞭下勢」要右邊骨盆溜尾閭就做不到位,可能是因為右髖之前因重訓受過傷,筋膜糾結,靈活度就不如左髖了。

大家一一在老師的修正下練習,真的很不容易,但做到時又會覺得很簡單,只是要每次都做到更不容易,因為我們的習慣會把我們帶回去舊動作,需要持續練習到神經產生連結,才能每次都能重複做到。

 

上步七星:

1.七星:頭、肩、肘、手、胯、膝、腳,都可以用來攻擊。

2.單鞭下勢最後,重心移至前腳(左腳),先合胯後,把後腳(右腳)抽回往前跨一小步為虛腳,隨時準備攻擊。雙腳纏絲氣上,左右兩手隨胸轉纏絲上起,兩手握空拳兩腕相交於胸前,合氣入胸,拳心向外前下方,左手在內,右手在外為攻擊手,形合氣開。

3.依與對方距離出手或腳:

1)手:遠,出拳或刺出;中,頂心肘:八極拳的招式,從太極拳衍生而來;近,靠。

老師以頂心肘為例,一一與大家搭手練習,要雙腳纏絲氣上胸,才能出肘勁,所以肘勁不是用背後出力,如同八段錦第二式的「平肘合氣」一般,且要配合右虛腳上步或滑步,一舉頂向對方心窩。

2)腳:遠,踢出;中,膝頂出;近,胯。

 

上步七星的以往影片整理:

1.玉女穿梭之後,又再接掤捋擠按單鞭,掤捋擠按是太極拳很重要的功夫,所以一直重複。單鞭完了之後接單鞭下勢,下勢尾閭轉,上來的時候,上步七星。

上步七星的功夫,下勢上來的時候,兩手轉進去,然後再開,掤勁開,它是這樣轉上去、開。所以單鞭下勢拉起來、下去,上來合(兩手轉進來),就像做穿,穿進去氣穿上去、開出來,肋骨開,合、開。所以氣合進去,開是肋骨開。

2.單鞭下勢,轉開、下去,轉尾閭上來,氣合上來、吐出去,這就是上步七星。再一次:單鞭下勢,重心往前,後面打開,前腳拉,尾閭轉,下,在這裡肘把氣合進來,往上開出去。

你們看,上步七星上去的時候,氣合進來,在這裡有個胸轉開氣,胸轉把氣轉出來、開出來。

再一次:單鞭下勢往後拉時拉到右腳,繼續往下往上時,把氣拉上來,氣合進來,上步,轉開,吐出去。

搭手:對方推我時,上步、胸轉、推出去。

3.單鞭下勢:後腳打開,前腳內扣,扣腳的時候把尾閭拉起來,右邊往上提,提到腳拉起來,下去,要合腳的時候,氣拉到後腳的腳尖,上步七星,走的是衝脈,肋骨氣上轉出去,也就是合,氣合進來,衝脈上,轉出去。再一次:單鞭下勢之後,撈起來,吐出來。

4.單鞭下勢:往後拉開,轉過來,接上步七星,手穿上來,胸轉帶手出去,右腳是虛腳,空的。上步七星打的是手、肘、肩、踝、膝、胯,再加上頭。上步七星最常的運用是八極拳的頂心肘,是上步七星的變式,轉上來,頂心肘,身體鑽進去,肘轉出來。

上步七星做頂心肘有幾個要點:

1)要轉上去的時候,手是穿上來,右腳進去,然後頂心肘要頂進去時,身體進去,手不動。所以不光是肘打,一定要講身法,身體鑽進去才有威力。

2)身法:身體鑽進去,胸轉帶肘進去。可以帶滑步,把身體滑進去,肘再出去,身進很重要。

 

退步跨虎(1):

右腳向後退時,右手採:

1.如同「倒攆猴」的退,同時抽右手右腳。

2.右腳退時,右手採,採不是手用力,不是屁股往下坐,不是身體往後退,是尾閭氣下的採。

3.氣下與八段錦第一式「兩手托天理三焦」的氣下相同:三盤氣下:收縮身體腹面的深前線筋膜,肩胯合、肘膝合、手足合,使氣由上而下:由肩上的肩井穴、肋骨、橫膈膜、尾閭,一節一節地往下至腳底湧泉穴。

4.所以是邊退邊氣下地「採」。

老師一一與大家搭手練習,好多師姐師兄都可以做到,搞了半天我還是做不到位,奇怪,同樣氣下的「千金墜」可以做得到,怎麼邊退邊採就做不好?而且還都是用手、用身體退採,身體的慣性實在太可怕,回家要好好想想練習!

 

王世溫老師的太極拳專書,請上蝦皮購買:

《太極拳解析》

《太極拳勁氣解析》

 

「太極拳探微」系列文章

arrow
arrow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心領神會 的頭像
    心領神會

    心際效應

    心領神會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