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9/28)上午是王世溫老師鄭子太極拳的第四十六堂課,將上課內容紀錄一下,憑記憶及目前的理解記錄,應該有疏漏及錯誤:
課程開始,老師問大家有沒有問題,紀錄記得的:
1.尾閭收進去:
A師兄屁股一直比較翹,剛好從美國回來的B師兄之前也是同樣情況,經過練習後,已經正常許多,B師兄說他不太會塞腰,老師馬上調整他的姿勢,讓他把尾閭往後頂,然後我們再從他的尾閭往前推,就會有抵住的感覺,這時往前推是推不動他的。接著老師跟他搭手示範尾閭收進去:右腳在前,弓箭步做按,此時雙腳纏絲,阿基里斯腱內旋蹍至湧泉穴,氣上尾閭收進去,對方推來才能穩住,或者有足夠的勁氣推出,但通常左腳(虛腳)的纏絲都不夠,所以尾閭會進去一邊(右邊),另一邊沒有進去(左邊),或者說右邊的髖有開,左邊的髖沒開,就沒辦法穩住或推出。老師也與我們一一搭手練習,並調整我們的動作姿勢,讓尾閭能完全進去。
但屁股太翹會增加尾閭收進去的難度,就解剖學來看(註1),屁股過翹應該是骨盆過度前傾造成的,而骨盆的過度前傾會造成一連串結果,比方腰椎過度前凹,這樣的結構失常就會使骨盆周圍的肌肉筋膜張力失衡,造成諸如髖關節活動度受限的結果,老師建議A師兄先做八卦步,把骨盆周圍的肌肉筋膜鬆開,才能順利用纏絲把尾閭收進去。老師請資深師姐教A師兄做八卦步,我們也一起練習。
老師提到《太極拳經》:「其根在腳,發於腿,主宰於腰,行於手指。」古書都說的很隱晦,這裡的腰應該是指尾閭,太極拳的每一式都會動到尾閭,尾閭非常重要,氣由膀胱經下就會經過尾閭,然後再由腎經湧泉上,尾閭不「中正」,氣就沒辦法順利上下!
2.C師兄問如何三盤氣下?
師:我們是利用肩胯合、肘膝合、手足合把肩、肋骨、尾閭的氣下到湧泉,當尾閭氣下時就是「千斤墜」!做時不是把整個身體往下,而是把尾閭往下即會產生往下墜的效果,而且威力極大。
老師跟我們一一搭手練習尾閭氣下,這在前面鳥伸完要做手揮琵琶,以及左右金雞獨立時都有練習到。
當我們會收尾閭,也會氣下,站好弓箭步,對方推來能穩住,這樣就有根,以這樣的原則站好,老師推來我可以穩穩地接住,換A師兄用打開的方式推來,就接不住,老師說要「合」,結果我合得不好,所以最後還是沒接好,得好好練習合,難怪我不會靠:合之後發勁!
不過我與師兄姐練習時,我推向對方,可以感覺到對方有沒有紮根下去,沒有紮根的感覺是空空的,一推就倒,跟練習千斤墜一樣,尾閭沒有下,就不會有下墜的感覺,跟手出力的來源是不一樣的,就像進步栽捶,由腰下來的跟手來的,感覺是不一樣的。
3.D師兄有感覺氣上,但沒注意到氣下。
師:我們都是先氣下再氣上,氣上是因為氣下而反彈上來的,也就是作用力與反作用力的關係,太極拳造成的效果都符合牛頓三大運動定律。
4.單鞭:
前一班今天教到單鞭,老師也再次說明及示範:
(1)單鞭開始三個轉而形成的磨勁,都是靠尾閭轉,大班人較多,以前沒有講得這麼仔細。
(2)老師最近的新體會:第一轉無法轉動對方,形成對峙時,直接雙腳纏絲尾閭畫弧收回,是「畫弧收回」,不是直線移重心到右腳,直線移重心容易形成拉,一樣造成對抗,收一下立刻把對方推出,收回可把對方拔根,根一拔,就可輕易推出。跟老師搭手示範時,我的感覺是老師要收回的一瞬間,我突然覺得空空的,所以才會被收,不然勁一直在,我一定一直抗,這很像做單推手時,我推向老師,老師接到後把勁導入地,再繼續氣上合我,這時我就會感覺空空的。
5.E師姐問:白鶴亮翅前腳是腳跟點地?
師:對,以前是用腳尖點地,結果陳老師說這樣沒有氣出,腳尖點地氣是含著的,腳跟點地才能氣出。
E再問:那退步跨虎也是腳跟點地?
師:對。
D問:倒攆猴是腳尖點地嗎?
師:倒攆猴也是腳跟點地。
我邊做邊問:延續上週,提手上勢的轉骨盆是3D立體的以便落胯,那站雙腳樁時,如何做落胯?是把整個骨盆轉上去嗎?
師:雙腳平行要落胯很難,因為不容易轉骨盆,但功夫深、全身都已經很鬆的,還是可以做到落胯,一般是用開髖來做。
我們要清楚做每一個樁的作用,像單鞭樁要開展,形合氣開,兩手掛在骨架上,收下顎虛領頂勁,尾閭中正神貫頂,氣從百會及手心包經勞宮穴至手指出,回則是從三焦經回,要做到鄭曼青師爺講的「手容恭,足容重,要撐要撐豎脊樑。」我們做單鞭樁,老師一一檢視手是不是有撐出氣出,有氣出才會有回,氣沒有出,就不會有回,就像掤,手內面出,外面回(收)。
註1:
王世溫老師的太極拳專書,請上蝦皮購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