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年之路1.JPG

《中年之路》終於到貨,正在閱讀中!

之前就看到鐘穎老師(愛智者)在他的粉專上的翻譯介紹,滿心期待,終於出版。

 

提到「中年危機」,就想起以前在上「從人智學談生命傳記」時,當中有一堂課就專門講:「中年經歷的靈魂暗夜」。人智學主要是從靈的角度來談人的發展階段,而且不是只有談生到死的這一段,連死到生也談!因為物質會消散,但靈不滅,所以會一直循環,一直循環有其目的,就是要演化成長。人智學也認為人的生命歷程(是從生到死到生到死到生⋯⋯的循環)不只是個人的課題,也跟整個的宇宙進化有關,怎麼說?請看以下連結文章:先提醒大家,目前我們的意識狀態是從物質界中發展出來的,與從靈性的觀點來看人的發展是非常不同的,得先有心理準備,比方人智學認為人本來就是靈性存有,降生到物質界是為了來體驗及發展,時候一到,就再回靈界。極端物質化的人會認為人死了就啥都沒了,意識不過是腦中的神經交互作用的結果,不過,其實目前的神經科學家尚未弄清楚神經究竟是如何產生意識的。

從人智學談生命傳記06:中年經歷的靈魂暗夜(20160314

從人智學談生命傳記系列文稿

 

通常我們看人的發展,主要是以外在物質的角度來看,比如:金錢、物質的多寡、名聲的大小、地位的高低⋯⋯但物質、名利有時而盡,而且這些到死時我都帶不走,那我到底在幹嘛?或者剛得到時心滿意足,過了一段時間又感覺哪裡不對,於是慢慢轉向心理探索,我覺得深度心理學就是以心的觀點來看人的發展,也就是由外在轉向內在,探索人的內在心理變化及發展!

 

對榮格心理學正在研讀中,其內涵建議大家閱讀愛智者的文章,幾乎每天都有,每天看每天看,漸漸就能了解。

 

接下來要談的是我所認識的「自性」,來自我在圓覺文教基金會時,跟梁乃崇教授學習佛法的心得,梁教授的老師是吳潤江上師(華藏上師),傳承是密宗的老紅教。此宗(圓覺宗)直接教授心法,也就是直接教你體悟本來面目。我後來知道,其實密宗傳法非常嚴格,得先至少做滿十萬遍大禮拜、誦完十萬遍百字明咒,業障消除,才能進一步修法,也才不會出差錯。梁教授剛開始並不強調,但後來聽說也開始重視。我自己的感覺是有用的,所以現在也繼續做大禮拜。榮格心理學裡也有談到「自性」,但我自己尚未弄清楚榮格的自性,所以不知跟我學的佛法的自性是不是相同。

 

自性在佛法裡有很多稱呼,比方:本明、本來面目、無位真人、佛性、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清淨識、菴摩羅識⋯⋯簡單說,自性就是真正的自己、自性就是自己的本性!這裡的本性當然不是指個性,是指人的究竟本性。但佛法一直在講一切皆空,既然一切皆空,那有自性嗎?我印象很深刻的是有一次梁教授講他問華藏上師,大意是:「佛法都講空無,那到底有沒有自性?如果一切皆空,那還談什麼體悟自性?」華藏上師回答:「自性是有的,但祂的性質是空、無。」我不曉得這是不是華藏上師針對那時梁教授的狀況的回答,或是具有通用性,因為通常上師回答學生的提問都具有個別及獨特性,是針對那時學生的狀況的回答,其他人不能推而廣之,套用到自己身上,但從梁教授後來針對自性的說明,應該具有某種程度的通用性。

為什麼自性的性質是空無?因為自性是「純粹的能知能覺」,純粹的能知能覺「無法被知」,只要被知道,就一定不是能知!一看到「無法被知」的一瞬間,你的腦袋是不是就頓了一下,出現了一小段沒有想法的空隙,接著才有其他想法出現,比方:什麼叫「無法被知」啊?所以「無法被知」給你的感覺、feeling是不是一片混沌,什麼都沒有?所以是空無。如果沒記錯的話,華藏上師也說:「自性是橫遍十方、豎窮三際的。」為什麼自性可以橫遍十方、豎窮三際?想想看什麼狀態可以衝破空間跟時間的限制?是不是空無?!因為自性的性質是空無,只有空無才能橫遍十方、豎窮三際!而且自性不被知,只要被知的都可以被表述出來,不管是用說的、用畫的、用符號表示⋯⋯但自性無法被表述,所以可以橫遍十方、豎窮三際。無法被表述還是要說明啊,只好說祂是空、無,但空無仍是指月之手喔!因為空無仍然是被知,也就是空無不是自性本身,它只是勉強用來說明自性。我記得梁教授有提過空無也是有層次的,在修行的過程中,有一個階段叫「無生法忍」,什麼都不生起,是什麼都不生起喔!那不就跟死了一樣,還要能夠忍得住喔,光用想的都覺得很難受、很恐怖啊!

自性是這麼難以理解及說明,身為物理學家的梁教授後來就發展出一套說明,讓大家容易理解,前面的能知與被知,就是他的用語。以下的「探究真心」演講,是他的現場說明:只要跟著他的思路一路走,應該可以「體會」自性究竟是什麼!

影片:

https://youtu.be/PW9r5pJk8gQ?si=y6L2YXWXuMZFctvh

文字:

(上)https://www.obf.org.tw/article/RAA/RAA026_01.aspx

(下)https://www.obf.org.tw/article/RAA/RAA027_01.aspx

書籍:

https://www.obf.org.tw/main/x6/x6211.aspx?h_id=RBA001_31

《探究真心》這本書大概是用現代語言解說自性最容易明白及體會的書了,建議大家如果想對自性有feeling,可以閱讀這本書,順著梁教授的解說,會對自性越來越有感!梁教授本人就很有feeling,我記得有一次他說他教女兒什麼是速度,我們在學校都是直接學公式:速度=距離/時間,他要女兒直接用不同時間走同一段距離,讓她體會速度的feeling,這個教法實在蠻華德福的,是用身體體會學習、用感受學習,而不是用大腦學習。現代人實在太用腦了,梁教授強調要學佛就要會feeling,早期他還帶過師兄姊們玩feeling遊戲:

https://www.obf.org.tw/article/rca/files/RCA027.pdf

講到feeling,一般我們認為人有理性跟感性,其實我們的心還有第三個特性:願性!人智學也說心魂有三個作用:willingfeelingthinking,其中,willing就是願性,也有翻成「意志」,意志比較表淺,較深的其實是「願」。英文的willing很確切的表達了願性的未來性;感性feeling則只有當下才會產生,所以代表現在性;理性thinking最特別,是代表過去性,為什麼?我在想可能是因為我們現在理性所思考的,在靈界都已經學過了,也就是我們本來就會,只是還沒被喚醒,或者在靈界沒有學好,或者接收不到而已。在華德福教育裡面,1-7歲要發展willing7-14歲發展feeling14-21歲發展thinking,讓進入人體的靈性存有逐漸適應物質環境,循序漸進且不揠苗助長,把小孩的身心靈發展,很完整健全地教育出來,是目前我所知道唯一具有身心靈全人觀點的教育。梁教授有一篇演講:人類心靈三面向——理性、感性與願性,雖然是以佛法的角度來看,但把每個面向的層次解說的非常清楚:https://www.obf.org.tw/article/rcb/files/RCB012

 

那要如何體悟自性?梁教授曾經提過兩種方法,一種是直接把注意力從向外倒轉回來往內;另一種則是一步一步的後退:

1.把注意力從向外倒轉回來往內,也就是把注意力的方向反過來:

這有點難理解,有點像反省,但反省絕大部分是後退,後來想到一個例子:火箭發射後,需要一節節的拋掉推進器,只不過外界的火箭是向外發射,而內在的火箭則是向內發射!拋掉的推進器是什麼?世界、身體、情緒、意識、潛意識、行、無明,直衝本明,也就是自性。佛法常講「回頭是岸」,其深意就是勸人把注意力倒轉回來,體悟自性!梁教授也曾經說過:這個方法是很猛的,搭配口訣:「被知的都不是」,把倒轉回來的注意力,一直往自性前進!被知的都不是什麼?只要被你知道的就不是自性、就不是本來面目、就不是真正的自己!把被自己知道的,一層一層、一個一個的拋掉!

那那些被拋掉的,真的就不見了嗎?梁教授後來也說沒有!只是注意力沒有在那些上面,它們還是在。

那可能產生什麼現象?我記得梁教授曾經講過有一天,他突然發現自己的身體不見了,我自己以前有一次非常專心修法時,發現頭不見了一半!後來想想,這可能就是攝心的呈現:當把注意力轉向內一直深入時,十二因緣中從外往內的一層層因緣,就會逐步被拋掉。或者說,注意力逐漸被一層層往內收時,被拋掉的那一層,就當事人來講就消失了。那外面的人看他有消失嗎?沒有!所以應該是當事人的覺受。

那如果有人拋不掉某些東西,比方:車子、房子、名利、地位、身體、愛恨情仇⋯⋯應該就會卡住了,因為心與那些東西黏太緊了,無法脫離,就會一直在執著的狀態裡。

那往內一直衝就可像佛陀一樣睹明星而悟道嗎?當然不是!梁教授強調:無明殼是一層很黏稠的殼,開悟就是鑽破一個洞,讓你體悟到自性,但悟後起修,還是要繼續修行。佛陀是經過累世修行的覺者,這一世是取得大成就。

 

2.一步一步的後退:我們比較常見、常做的應該是這種。

一步一步的後退,注意力沒有倒轉回來,依然是向外的。比方把對世界的注意往後退一步到身體,世界與身體就可以分開。分開的意思是什麼?就是可以不受影響,或者分開的層面就變成可以觀察的對象。比方再往身體後退一步,身體就成為觀察的對象,身體病痛時,就可以看著那個痛,接受那個痛。再比方退到情感的後面,情感就成為觀察的對象。我們慣用大腦,所以最常做的大概就是反省,也就是退到思考的後面,看自己是怎麼想事情的,再退一步,看自己為什麼這麼想事情、根據是什麼,再繼續退,看能不能找到自己觀點的假設,退到假設的後面,才能在不同假設間變換,思考才能不被限制,也就是不執著一定要這樣思、那樣想。這方面我覺得幫助很大的是西方的心理學,像認知心理學,研究人腦是如何認知的,像康納曼的《快思慢想》,原來我們的思考充滿捷思、偏誤,得有意識的用慢想才能矯正。而榮格心理學則更加深入,探索個人潛意識,甚至集體潛意識,帶領我們發覺自己的各種陰影、情結,好好地認識自己、接納自己,並且走向個體化之路,也就是活出真正的自己!

 

不管是把注意力反轉過來,或是一步步後退,我覺得都需要「定力」及「智慧」,因為每一項要脫離的層次都會緊緊拉住我們,有定力及智慧才能看清真相,然後在適當的時機順利脫離。

 

以佛法來說,要先體悟自性,然後再體悟法性,法性是什麼?法界的本性,也就是除了自性之外的本性。梁教授以前曾經說過最深的法性就在人的愛恨情仇裡!目前我認為體悟自性仍是偏一邊,自性與法性合一才沒有偏,或者說要用《金剛經》的句型來對:要做到「自性,即非自性,是名自性」,做到是名狀態的自性才不會偏一邊,因為只悟自性,不懂人性,也就是不懂識心,會發生偏差!因為不懂識心,被識心拉著走都不自知,以為都是自性在起作用。

 

最後要推薦李怡達老師的課:「認識更高層世界的知識」:202407月要開課了,這次是台北與線上同步:

https://www.facebook.com/events/748224887235150/

中年之路2.JPG

中年之路3.JPG

機會難得啊!

arrow
arrow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心領神會 的頭像
    心領神會

    心際效應

    心領神會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