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極拳探微(41):雲手(2):20240727

今日(7/27)上午是王世溫老師鄭子太極拳的第三十七堂課,將上課內容紀錄一下,憑記憶及目前的理解記錄,應該有疏漏及錯誤:

 

課程一開始,老師要師兄帶大家行一趟拳,打完後先介紹一位新師姐,然後要一位師兄、一位師姐打左右掤,打完,老師說:不對。再要我跟另一位師姐打,還是說:不對。繼續要兩位師兄打,結果有一位師兄打的對,但打的不是左右掤。

老師說我們行拳,有幾個需要注意、改進的地方:

1.根掉了,太極拳在行拳引勁氣上行時,膝蓋以下是不動的,像左右掤,移之後要轉時,後腿的膝蓋在勁氣還沒有上就跟著轉,就沒有根了,勁氣就無法上行。

移的時候襠是尖襠,移到定位,尖襠要轉成圓襠,圓襠紮根後,膝以下不動,此時腳轉髖開,才能夠引勁氣上行,勁氣上行轉之後,此時膝蓋才能動,把腳扣回。

老師說之前講腳轉髖開,不是直接由腳跳到髖,而是腳膝髖連著轉的,所以中間的膝後也要開,但如果膝一動就開不了了。

老師說明示範完,一一與我們搭手,讓我們體驗膝跟著轉以及有紮根的不同,果然有紮好根,勁氣就比較足,威力就不同。

這時我心裡就冒出一個問題:如何有根,然後又能:一舉動,周身俱要輕靈?

大家繼續練習,師兄姐也提出各自的問題,謹紀錄有聽到的:

動盪:動是移動,也就是移重心;盪是氣盪起來。以左掤為例,左腳跨出,以蹍步移重心,左肋向左漲,到定位,這是動。接下來,圓襠紮根,兩膝不動,雙腳內轉纏絲而上,開髖氣上,轉,這是盪。前面的移最主要是動,左肋向左漲猶如先鋒部隊,後面的開髖氣上則是正規部隊,氣鼓盪開來,一湧而上,勢如破竹。老師一一跟大家搭手練習先鋒部隊跟正規軍。

那開合跟動盪是否有關?老師行拳說明太極拳每一式都有開合,跟動盪不同。老師提到之前開合用英文openclose,感覺不能盡其意,後來用expansioncontraction,感覺比較契合。老師的《太極拳解析》第37-42頁的「2.6動盪與開合」有詳細說明,字字珠璣,很多尚未能體會,需要身體力行慢慢了解。

師姐問:尾閭進去,感覺身體到某個位置就怎麼都進不去?

老師請她做一遍,說:妳是進下面,要進上面。哇噻!這都可以看出來?!尾閭不就一整塊嗎,怎麼還可分上面下面?老師說:可以。這⋯⋯太極拳對身體的操控運作,實在令人匪夷所思!結果師姐一聽就做到了。

老師提到肘與肋合,比如右掤,我們都把右手伸太出去,而且沒有收回,要轉前臂(小手臂)收回,形合氣開。老師也一一跟大家搭手練習。這就讓我想到上堂課的玉女穿梭,也是轉前臂,吃對方的力,傳到另一手。

2.煜隆有幾式膝蓋會上下移動,比方單鞭。哇噻,老毛病重複犯,回家練習得好好注意。

 

雲手:定式

老師請我們依序兩個兩個一起做,然後一一矯正我們的動作,其實不能說矯正動作,而是搭手讓我們把勁氣的流動弄清楚,正確地做出來。剛好前面有做掤的轉,雲手也有轉,訣竅是一樣地。就我自己而言,有幾個發現:

1.按在前,提在後:按可擋住對方的手腳攻擊,所以在前。

2.移時上提下按,我之前做時,一直覺得是要把手上提到身體的另一邊,比方左手上提至左胸,這樣肘很容易就張開,原來只要提到中線就可,按也是按到中線。

3.虛實分明時,我發覺要雙腳纏絲引氣上行不太好做,但回家繼續試,只要襠勁在,就比較好做耶!前面的掤,是弓箭步,後腿不是完全虛,比較好做。難怪虛腳襠勁都要在,不能掉。

老師提到即使在上提下按時,也是形合氣開,勁氣充滿的,要推也推不了,說明示範完,老師一一跟大家搭手練習。邊做就邊覺得很像野馬分鬃啊。

最後轉時,氣已上行至手,所以手氣出就好像是一片雲在手,或者手一揮出,就把雲捲起來。雲不是如棉花般鬆軟軟的嗎?棉裡藏針啊!

老師真的很辛苦,每講到一個需要注意的部分,就跟大家一一搭手練習,真是太不容易、太不簡單了啊!

 

老師最後提到學太極拳要學好的因素:

1.機緣:要碰到、找到有真功夫,而且願意教真功夫的老師。

2.悟性:太極拳的內涵實在太微妙、太豐富,需要用心體悟。

3.毅力:無論有沒有悟性,都要有毅力,持續不斷地練習與體悟,就像郭靖一樣。

來這裡學太極拳,要學(要會看)的是裡面的勁氣流動,而不是外面的招式拳架!

 

王世溫老師的太極拳專書,請上蝦皮購買:

《太極拳解析》

《太極拳勁氣解析》

 

「太極拳探微」系列文章

arrow
arrow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心領神會 的頭像
    心領神會

    心際效應

    心領神會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