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7/20)上午是王世溫老師鄭子太極拳的第三十六堂課,將上課內容紀錄一下,憑記憶及目前的理解記錄,應該有疏漏及錯誤:
課程一開始,老師要我帶大家行一趟拳,結果中途出槌,竟然一時忘記打到哪,還好大家提醒,之後緊張地打完。
老師調整師姐的「玉女穿梭」:
1.太極拳肘不離肋,所以沒有肘向兩邊張開的動作,肘要與肋合,肘的動是因為肋的動。
2.由前臂(小手臂)轉,帶動上臂(大手臂)轉到後面肩胛骨,再傳到另一側肩胛骨,再由另一手出。
這是第一個層次的理解。老師先與大家一一搭手練習如何由前臂轉到後面肩胛骨,再傳到另一側肩胛骨,由另一手出。
然後老師再繼續說明:前臂的轉是在吃對方的力,吃進來之後,轉到後面,再從另一手還給對方,所以是借力使力,自己不用出力。我們做時剛開始會前臂、上臂、肩膀抵住對方,這樣就無法吃到對方的力,也無法傳到另一手,得放鬆,但全部鬆,手就無法支撐,所以可能應該像掤,陰面抵住,但陽面化,掤是化到腳,玉女穿梭則是還給對方。老師再與大家搭手練習玉女穿梭的借力使力。
還有第三層次:由肋骨轉帶手轉;第四層次:由腳轉上來,再轉肋,再轉手,後面雲手時說明。
雲手:定式,移是移、轉是轉,肘與肋合,雲手有很多功夫。
1.重心在右腳,意思是左腳完全虛,隨時可抬起,右腳湧泉完全貼地,中軸在右腳。身體右轉45度,肩胯合,右手在上,左手在下,掌心相對。
2.移重心時是右腳跟到尾閭到左腳跟,就好像八段錦第五式:搖頭擺尾去心火的移重心一樣。手隨身走,左手提、右手按,手是肋骨帶:左肋上、右肋下,身體一直維持在向右45度,左手提也是掤勁,手到身到腳到。
3.移重心到位後,到位的意思如同1所提,轉:雙腳纏絲引勁氣上行,此時要注意右胯不要動,因右腿變虛腳,很容易右腳一纏,右胯就動了,右胯一動,上行的勁氣就不夠。勁氣一經過胯,就由尾閭帶著身體轉向左45度,這時要注意轉的時候,尾閭要轉進去,不然骨盆很容易會往後移。繼續往上轉,轉肋骨把左手掌心下翻為採,也帶右手掌心上翻,兩掌心相對。
4.繼續移重心至右腳,循環不已。
之後老師有提到三個重點:
1.大家先試著自己做,老師看了一會兒說:大家要做到「和諧」,然後再示範。老師做得如行雲流水,身體每個部位就像交響樂團般的互相配合。可能要注意的地方太多了,我們大多做得不太協調,分開做還可以,連起來會有斷續,沒關係,再多加練習。可能要找到那個讓全部動作連起來的東西,可能是神、可能是意,或者是氣。
2.老師提到:太極拳不動手,接著行拳一段示範。其實老師之前已經提到及示範幾次了,每次看還是很讚嘆,老師的手很像兩條鞭子,由腳到腿到腰到手,完整一氣,沒有身體中間自己動的狀況。
3.骨轉筋擰則勁生:老師的《太極拳解析》第143頁,講到雲手的心法:(1)雲手於太極拳中十分重要,太極拳不用拙力,若用腰胯之力去拉手動,亦為外在之拙力。太極拳是骨頭拳,骨轉筋擰方生太極勁。雲手乃利用轉尾閭骨帶動腰胯轉,再帶動全身之動作,故云:「骶骨無力腰無主,力學到老終無補。」雲手一式中,包含掤捋擠按採挒肘靠八勁,看似簡單,做好卻極為不易。
老師示範雲手的實際運用:轉時的採:我推老師右手,老師重心到右腳後,雙腳纏絲上來把我採到後面去,威力之大,不可思議。部分師兄姐也體驗老師的示範。
師兄問到玉女穿梭與雲手手轉的問題,老師讓我們摸著他的肋骨,然後示範第三層次的手轉,手轉是由肋骨帶的!那肋骨的轉是哪裡帶的?第四層次:是由腳纏絲轉上來的!老師與我們一一搭手練習由腳轉上來,肋骨轉,再帶手推出。
我們再繼續練習雲手的定式,我自己做時,老師、師姐說:移的時候偷轉,沒有移到定位,轉的時候骨盆後移,骨盆一後移,上行的勁氣就斷了。哇咧~看起來很容易,做起來不簡單。我發覺要移到定位不簡單,老師把我推到定位,感覺腳底外側受力較多,應該是我的胯筋還是緊的,沒鬆開。骨盆後移,我在家再繼續試,尾閭再轉進去,就不會後移了,也就是雙腳纏絲上來,要由尾閭主導,不是腰胯主導。
太極拳的每一式都有其要求,而且都很細,這些細節要做到,有其基本的身體素質及心態要求,比方胯筋要開,才能正確地移到定位;尾閭如果不是主導,沒轉進去,骨盆一後移,勁氣就上不去,這樣功效就差很多!
繼續努力!
王世溫老師的太極拳專書,請上蝦皮購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