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極拳探微(39):目前對太極拳的體會:20240714

利用不上課的時間,好好沉澱整理過去一年學習八段錦及太極拳的體會,寫下來一方面是一個紀錄,可看見自己的練功軌跡,前後對照,還可看見自己的成長;另一方面因為要寫下來,就要把對太極拳及八段錦的觀念、思緒、想像攤出來看清楚,或者想辦法弄清楚。

有些體會是練功中突然冒出來的,得趕快記下來,不然就忘記了!

 

目前對太極拳的體會:

學拳的過程中,有時不免想:為什麼這麼做?這麼做怎麼會產生那麼大的效果?做不到時是缺了或者是要調整什麼身心條件?再來,老師教拳是一式一式教,每一式都有其勁法及氣法,但我感覺應該有其核心思想及架構,所以學拳好像在拼圖,拼出背後的「道」及「整體架構」。我們除了要了解每一式需要具備的身心條件(身體素質及心態),還有每一式要怎麼做、為什麼這麼做、要達成的目標及目的之外,或許還要思考體悟背後的核心思想及整體架構,每一式與核心思想、整體架構的關係,以及式與式之間的關係,這樣才有一個整體觀,不會流於片段而互不相干。

那太極拳的「道」是什麼?太極拳的「整體架構」又是什麼?目前的理解:

《易經》〈繫辭傳〉:「易有太極,是生兩儀,兩儀生四象,四象生八卦。」太極圖裡分陰陽,而且陰中有陽、陽中有陰,這就是太極拳的道,也就是基礎功或拳架的每一式,都有陰陽,都有陰中有陽、陽中有陰(比如虛腳但襠勁不丟),而且周流循環變化不已。老師常說:手上有陰陽,而且變化不已。以前在基金會時,梁教授也提到「其實太極圖是一個立體球,不是平面的圓」,再加上變化不已,感覺就活靈活現起來了。《太極拳經》裡提到:「上下前後左右皆然,凡此皆是意,不在外面,有上即有下,有前則有後,有左則有右。如意要向上,即寓下意。」「虛實宜分清楚,一處自有一處虛實,處處總此一虛實。」《太極拳論》:「左重則左虛,右重則右杳。」「欲避此病,須知陰陽;粘即是走,走即是粘。陽不離陰,陰不離陽。陰陽相濟,方為懂勁。」

以拳架來講,一式有一式的陰陽,整個拳架也有整體的陰陽,等於大太極球裡有很多小太極球,不斷滾動、不斷流動、不斷變化,哇!這樣就活起來而且生意盎然!

那整體架構是什麼?就是由陰陽衍生出的四象、八卦。陰陽為根,衍生四象:基礎功,基礎功再衍生八卦:太極十三勢,再繼續衍生六十四卦:三十七式、六十四式,甚至一百零八式太極拳。

我們除了要體會太極陰陽之道及衍生的架構,如果依道家修煉的概念,還需要逆轉,也就是回到「無極」的狀態,這就需要再進一步的體會了。

 

另一個體會是內家拳的訓練思維,由於自己以前有參與過西方的「肌力及體能訓練」,學拳到現在,感覺內家拳對人體的看法與西方的運動有很大的不同,所以使用身體的方式就與它們有很大的差異,訓練思路因此大相徑庭!借用《內家拳的正確打開方式》裡對一般運動與內家拳訓練思路的區別說明:

「一般人對於一項體育運動的理解,可能是:

1.學習該運動的典型技術。

2.根據每個技術動作的需要,對參與運動的身體部位(主要是關節和肌肉)進行強化訓練。

3.投入實際運用。

(煜:西方的運動科學對每一個動作所動用到的肌肉研究的很仔細,近年來筋膜的概念興起,未來兩者應該會結合。)

而內家拳的訓練思路是:

1.全面改造身體結構,使身體具備某些新的運動能力。

(煜:對身體的改造無止盡,改造到哪裡,體悟就到哪裡、功力就到哪裡。基本功的重要就在這裡。)

2.學習最能發揮此項能力作用的動作技術。

(煜:所以太極十三勢:掤、捋、擠、按;採、挒、肘、靠;進、退、顧、盼、定,其內涵大部分應該是技術,能不能做到位,取決於身心的改造程度。)

3.投入實際應用。

所以學習內家拳的關鍵,並不在於掌握多少技術動作,最重要的是學會改造人體的方法。

內家拳的各種功法,就是身體改造方法。」

 

那到底西方的運動科學與東方的武術,尤其內家拳,對身體的看法有何不同?目前的了解是:

西方的運動科學認為人體的動作及力量的展現,是由肌肉收縮,改變關節的角度和位置而產生;東方武術則認為是由筋的伸展及連貫而來,比方由肩而肘而手,一節一節的撐出去,就像鞭子甩出去一樣,而且動作及力量的來源不只是外部四肢的筋膜,還有軀幹內部的肋骨、胸骨、脊椎、骨盆、深淺層筋膜,另外還有氣,以及重力的反作用力。要注意的是:收縮是向內,而伸展是向外。

肌肉收縮,會讓關節的空間變小,循環就會越來越不好,關節活動度也會越來越小,所以西方的運動,練後的養非常重要,一定要把肌肉放鬆,關節的空間才能恢復。而筋要伸展,關節一定要鬆、有空間,不然無法伸展,所以東方武術,尤其是內家拳,只要做得對,是練養合一。

另外還有更深層的文化、價值差異,比方東方是以圓、曲為主,西方則是以直線為主。

就是這樣的觀念差異,讓西方運動及東方武術走向不同的訓練思路及系統。西方運動科學確實有一套系統方法,能在短時間內藉由操練把資源灌注在肌肉,所以很快就可以從外表看到成果,而東方武術由於是全身裡裡外外的整合,牽涉到整個身體結構的轉化,所以需要的時間比較長,但卻是從裡到外的全面改變。

 

以下則是其他體會:

1.一般健身運動比較著力在腹面的肌肉,太極拳似乎比較著力在背面的筋膜。

2.太極拳的勁氣由腳起,再整合身體各部的勁氣。

3.太極拳每一式的氣鼓盪都與經脈循行路徑配合。

4.練太極拳需把原來的用力習慣捨棄,藉由前述幾點重塑勁氣。

5.基本功把原來身體的架構重塑成適合練太極拳的狀態。比方藉由鬆沉把骨節打開,一方面使沾黏鬆開,另一方面使韌帶、肌腱恢復彈性,行拳時內氣便能暢通,行拳的效能也會增加,因為內部小小的動,能夠經由骨節的重重加成,到末梢便能大大的動。又比如蹍步,使腳掌的小骨頭鬆開,骨頭間的沾黏鬆開、小韌帶及肌腱恢復彈性,經脈的氣血循行就能更順暢。

6.練太極拳,不管是行拳或基本功,都要向內覺知到自己是從哪裡起動的,怎麼起動的,延伸到哪裡,要達成什麼狀態及功效,所以向內看很重要,太極拳是向內練的拳,向內練的越深,向外就越有效能。

7.遇到卡住的點,正好回頭檢視自己的觀念、使用身體的習慣及執著,練放下及重塑,因為身心是一體的。

8.由於不斷向內覺知,對自己的身心狀態就會一層一層地深入認識。

9.練拳要對自己誠實,不懂或一知半解的地方,心裡要有底,逐步改進、調整,然後跟老師印證是否正確。

10.真的有練功,身形會逐漸發生轉變,比方我有持續站樁,最近感覺走路怪怪地,腳好像變重了;在站的過程中,也會有感覺重量一直往下沉到腳。另外,發覺身體好像比較挺拔,對身體內部比如肋骨,比較能細部控制。

arrow
arrow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心領神會 的頭像
    心領神會

    心際效應

    心領神會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