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體鍛鍊教練 / 身心靈探索者】進修篇:練筋的探索:202

不曉得是不是週六上午八段錦及鄭子太極拳課的關係,這幾週週三晚上的社區大學太極導引課,感覺身體可以放得比以往更鬆,也試著將八段錦、鄭子太極拳學到的「開合」配合由軀幹內部的骨骼帶四肢動的觀念,放到太極導引的動作上,感覺能夠動得更深入!而週二上午的長洪武術,在出拳時,試著放掉肌肉的力量,由筋出拳,感覺手臂像鞭子耶!

氣是走在筋膜裡的,而讓身體成為整體的也是筋膜,其實很多年前在做肌力與體能訓練時就有接觸筋膜的相關資訊,但只是粗淺的認識,直到開始練八段錦、鄭子太極拳與易筋經,越練越覺得奇妙,引發我想要更深入了解與探索筋膜,因為內家拳強調鬆,那怎麼做「功」?由筋做!易筋經也在練筋,為什麼筋這麼重要?

目前為止,我所知道人體「物質體」對外(和對內的其中之一)做功的系統有兩種:一種是肌肉系統,另一種則是筋膜系統。(「乙太體」對內對外做功的則是「氣」。)大多數人習慣用的是肌肉系統,西方肌力與體能訓練著重的也是,但東方武術、養生卻都重視筋膜,為什麼?

 

在探索的過程中突然想到何靜寒老師有講過筋膜,於是google到何老師的視頻: 「肌肉與筋」系列(註1),還沒看完,以下是部份筆記:

西方的身體觀是肌肉收縮產生力,東方傳統武術的觀點則是筋的伸展產生力,肌肉收縮是用來停止筋的延伸。

動作是走在筋上,筋是串連關節的線。不在筋上走,關節就不能貫串,動作就變成方的,而不是圓的。動時是操控筋的彈性在動,自然就貫串起來。

練習時要掌握:從骨到筋(膜)到肉。所有系統:血液、神經、淋巴、經絡(氣),都是循著筋走,把筋練好,其他系統就通。

練筋不管到幾歲,要再練回來,還是可以練回來。

陰面力量:陰面肌肉較少、筋較多,陽面相反。

一般人都是用陽面,內家拳強調練陰面。陽面的肌肉力量是作為平衡跟煞車用的。

陰面發力,陽面負責此力量的穩定、平衡跟煞車。

筋是筋,膜是膜。筋路系統是張力網,我們要練就是練這個張力。

 

武術練:

纜線:串連骨骼:主要是肌腱、韌帶,把它跟肌肉的操作區分開。

大筋、小筋、再小筋⋯⋯然後筋與筋間有膜,練大筋到有能量,自然會灌到小筋⋯⋯到膜。

筋沿著骨骼鋪設,所以從腳、軀幹到手,可以聚集整合起來。

肌腱平行骨骼。

筋是傳遞力的通路,脈是傳遞氣的通路,血管是傳遞血的通路。

放鬆是放鬆肌肉,讓筋出來。肌肉越收縮,筋就越無力,越沒辦法伸展,長期就攣縮。

先要認出筋,分出使用肌肉與筋的不同,再去使用筋。先用壓力讓筋有力量,再去操作筋,怎麼操作?開合關節!

擰,是用筋開合、使用關節!

 

西方運動解剖學認為關節的活動有轉動、滾動及滑動,但都是局部的,沒辦法整體!

關節另有一種活動方式:伸縮!

伸:關節間隙拉大。

縮:關節間隙縮回。

伸縮的活動方式是沿著骨骼、平行骨骼活動的,才可以連起一連串的骨骼!

人體的架構基本是骨骼,但骨骼是分段的,如何連結?用筋,再覆蓋肌肉。

肌肉則是規範筋。肌肉的功能是收縮,筋的功能是伸展、放長。肌肉是幫筋活動的穩定,筋是活動主體,但西方是以肌肉為主,把筋與肌肉放在一起看。

筋與骨:產生力量;

皮與肉:保護筋與骨。

中國武術是防禦性的、以弱擊強的武術,筋與骨能產生整體性的力量,肌肉只能產生局部力。

肌肉的收縮作為筋伸展的煞車,以及輔助筋的活動。

 

這樣看來,東方武術在長久的發展中發現筋膜的作用,而產生另一種做功的方式,但現代人只知練肌肉,不知練筋,應該會逐漸失衡!

西方醫學界其實也開始發現筋膜,漸漸建立起筋膜的知識系統,但如同何老師所說:「西方是以肌肉的觀點看筋膜,而東方則是以筋的觀點看肌肉。」觀點的不同,就會有不同的結果啊!或許不同的醫學科別,會有不同的看法,所以把之前買的但沒看的書拿出來閱讀:《筋膜解密》《人體筋膜結構:內視鏡下的細胞&細胞外基質》。

《人體筋膜結構:內視鏡下的細胞&細胞外基質》這本書很特別,是用內視鏡觀察錄影活體的筋膜,而不是解剖屍體,這樣觀察到的應該比較真實!我記得好幾年前在YouTube 上就可找到這類的影片。

在介紹筋膜的書中,大概都會提到一個名詞:「張拉整體(tensegrity)」(註2),是我很有興趣的部分。《筋膜解密》在第2627頁有說明:張拉整體結構既堅固又具柔韌性,有著不可置信的抗拉強度,能在承受巨大的力量之下保持既有的形狀。「張拉整體」是個混成詞,由「張力」(tension)和「完整」(integrity)兩個單字構成。Fuller的定義如下:「由連續張力組件和不連續壓縮組件組合而成的結構,每個組件間都以最有效率且省力的方式運行。」

31頁:這是最能夠反映人體的預應力模型,人體的骨頭如同不連續且承受壓力的支架,而結締組織就是維持張力的繩索。Levin博士發現骨頭間不會互相擠壓,骨頭關節的表面之間也一樣(Levin 1981),就像Snelson 雕塑中的鋁棒一樣,骨頭是懸浮在筋膜和周圍的軟組織之中。

每種張拉整體結構的另一個關鍵特色,是張力可以在整個結構組件中連續傳遞。換句話說,小範圍裡增加的張力都會傳遞到整個結構。相同地,張力降低能使整個結構的壓力減輕。

讓我們來想一想,你是否曾經因為感到壓力而覺得全身緊繃呢?而壓力消失後就發覺身體變得放鬆呢?這是巧合嗎?

回到生物體上,所謂的生物張拉整體就是指人體的206根骨頭(壓縮支柱),受到筋膜、韌帶和肌腱(張力元件)產生的張力所拉起、高舉以抵抗重力。這種基於桁架(註3)的設計可以組合成更加複雜的多邊形,比古典物理學的形狀更能反映我們人體的結構。(圖2.13

33頁:從分子到人體骨骼、肌肉和肌腱,張拉整體顯然是大自然偏好的建構系統。舉例來說,只有張拉整體可以解釋為何每次移動手臂時,你的皮膚伸展,細胞外基質延展、細胞扭轉,形成細胞內在框架的連結分子會感覺到拉扯,卻不會因此出現斷裂或是有不連續性。(Ingber 1998

真是太奇妙了!目前還不清楚張拉整體結構與鍛鍊筋與用筋的關係,繼續探索之!

 

1 何靜寒老師:「肌肉與筋」系列

2 奇妙的人體力學結構——張拉整體結構

3 桁架

【人體鍛鍊教練 / 身心靈探索者】進修篇:練筋的探索:202

【人體鍛鍊教練 / 身心靈探索者】進修篇:練筋的探索:202

【人體鍛鍊教練 / 身心靈探索者】進修篇:練筋的探索:202

人體筋膜結構01.jpg

人體筋膜結構02.jpg

【人體鍛鍊教練 / 身心靈探索者】進修篇:練筋的探索:202

【人體鍛鍊教練 / 身心靈探索者】進修篇:練筋的探索:202

【人體鍛鍊教練 / 身心靈探索者】進修篇:練筋的探索:202

arrow
arrow

    心領神會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