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0926-29經驗解剖學第一,二單元證書.jpg

記錄一下第三、四天的「經驗解剖學」課程:這兩天的主題是「骨盆與下肢」。

 

.每塊骨頭長什麼形狀、在哪裡,都有其對應的功能,所以熟知結構是瞭解功能的不二法門。

 

.每塊骨頭上都有其地標,比方:髂骨有髂前上棘、髂前下棘⋯⋯

每塊骨頭也有其節奏,也就是每個骨頭有自己動的方式,但一般都以意識強加上去要骨頭怎麼動。比方走路時骨盆應該會跟著前後動,身體也會自然地擺動,但有些人會認為骨盆就是一塊不會動,或者左右動,上半身也不會自然地擺動。

 

.動作可以是骨頭為主的動、韌帶為主的動、肌肉為主的動、肌膜為主的動,甚至動脈為主的動、靜脈為主的動⋯⋯每種動的質感都不同!

 

.我們可以用結構為主穩定核心,而不是以肌肉穩定核心。

 

.全身上下的骨頭除了脛骨,都有不同程度的螺旋或圓弧。比方骨盆的左右兩片骨頭,都是長方形螺旋而成。而骨盆的螺旋與腳底的螺旋有對應關係,所以有力量的關聯性。(煜:東方古籍有「天無旋則毀,地無旋則墜,人無旋則枯」的說法,人身真的是小宇宙呢!那人體的自然動作是不是也是以「旋」為主?《人智學》則認為人的動作如果符合天體的運行,就是與宇宙靈性在交流!)

 

.只要有關節就要動,差別只在有些可大動(如髖關節),有些可小動(如顱骨關節),不動就容易沾黏。

 

.兩塊相鄰的骨頭只要有凹凸面的關係,就可以是齒輪轉動。用齒輪轉動的想法、意象做動作,骨頭在關節裡面就是平衡的,不會因某方向的肌肉拉力而偏一邊。

體驗:以齒輪轉動屈伸髖。

 

.骨盆由髂骨、恥骨、坐骨組合而成,胎兒時是分開的,才能通過產道。出生後,由於一連串的動作發展而逐漸融合。

骨盆內有5個關節,主要作用是連結;外也有五個關節,主要作用是支撐。

 

.google「骨盆底肌群」:人類是直立的,腹腔及骨盆腔的臟器受到地心引力的影響會往下墜,所以骨盆底需強韌有力。但又需要適當的放鬆排空尿液、糞便及生產。因此骨盆底肌群是一群結構相當完整、機能相當微妙的肌肉。如果產生鬆弛變化或退化,可能引起骨盆腔器官脫垂、尿失禁或頻尿等狀況。

骨盆底肌群有很多肌肉,但我們很少覺知及訓練,美珠老師帶領我們藉由各種動作及意象來訓練。

 

.骨頭軌跡:沿著軌跡把形狀勾勒出來,也就是透過手觸摸,把結構在腦中具體化。手觸摸骨時,質感是輕、明確及精準的,如果太重就進入肌肉了。老師引領我們以骨頭軌跡觸摸骨盆:從恥骨連合邊、髂前上棘、沿著髂嵴到後面薦髂關節之髂後上棘,再往下到坐骨、坐骨恥骨橋,再繞到前面恥骨。

 

十一.股骨:

1)胎兒的屈膝姿勢,股骨的小轉子較往前,方便髂腰肌連結。出生後整個股骨內旋讓小轉子轉向後。手則相反,是外旋。

2)股骨本身就有內旋的軌跡。

3)股骨「頭」到大轉子的角度及偏向、大轉子到內外髁的角度是有功能及意義的(股骨並不是垂直於地面)。(上課老師講的為什麼如此呈現已經忘了啊!)

體驗:股骨的內旋及流動。

 

十二.脛、腓骨:

1)膝關節是股、脛骨之間的關節,所以屈膝與直膝,腓骨皆沒有參與。

2)腓骨有螺旋結構,幫助腳踝的勾腳與拱腳。同時與脛骨包住距骨形成踝關節。

3)一般解剖學把膝關節歸為屈戌關節(亦作鉸鏈關節,hinge joint),BMC則認為是滑動關節,也就是屈膝時股、脛骨不會分開,同時外側半月板在屈膝時會轉到後面,伸膝時會轉到前面。內側半月板主要是支持用,是重力直接施壓處;外側半月板則是流動的,會轉動,主要是協助動作。

(關於屈戌關節,我的認知是股、脛骨並不會分開,股骨直接在脛骨關節面上做單一方向的轉動,不知我的認知是否有誤?)

體驗1:提起股骨,往前放到脛骨上。

體驗2:屈膝、伸膝指引外側半月板移動。

 

十三.人的下肢從上往下:大腿股骨1根,小腿脛、腓骨2根,腳距骨、跟骨、舟狀骨3塊,楔形骨3+骰子骨1=4塊,蹠骨5根,接蹠骨的趾骨也是5根,呈金字塔結構!

體驗1:勾腳、拱腳時,以手指引距骨下降與升起。

體驗2:以骨頭軌跡依序觸摸腳的骨頭。

 

十四.BMC認為腳可分成兩部分:

為踝腳,支撐用

二為跟腳,活動用,比如腳的內外翻,形成腳刀等。

 

煜:這是知識性的,最主要是身體要體驗!

【人體鍛鍊教練 / 身心靈探索者】進修篇:「經驗解剖學」之「

【人體鍛鍊教練 / 身心靈探索者】進修篇:「經驗解剖學」之「

【人體鍛鍊教練 / 身心靈探索者】進修篇:「經驗解剖學」之「

arrow
arrow

    心領神會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