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兩天的身心律動課程,就以著名舞蹈家碧娜.鮑許、身心學老師Bonnie及Emilie的話來代表囉!
舞蹈家 Pina Bausch(碧娜.鮑許)曾說過:
Dance, dance, otherwise we are lost.
舞動吧!舞動吧!否則我們會迷失自己。
舞動是生為人的本能,她也說:當你迷失了方向,找不到自己時,就到舞動中與自己相遇吧!
美珠老師:
在舞動中,我們可以感知自己,
每個呼吸⋯⋯舒緩、細長、急促、屏息
每個動作⋯⋯輕柔、細緻、強硬、爆烈
每個表達⋯⋯開心、愉悅、憤怒、悲傷
都呈現出完完全全的你
如何尋找自己獨特的舞動方式?如何找到自己的表達?如何瞭解自己的需求?
是一輩子要學習的功課⋯⋯
煜:我們習於用腦思考,然後指揮身體去做事,對於身體究竟是怎麼一回事其實不是很瞭解,大概只有在病痛時才會驚覺:啊!我有一個身體!但接下來呢?找醫生,然後把身體交給別人,所以其實還是對身體很陌生!更不用說身跟心到底有什麼關係了。
為什麼要認識、了解身體?因為:
(1)我,是從頭到腳,不是只有頭。所以思考時可以感覺「我」的存在(我思故我在),手腳舞動時,同樣可以感受「我」的另一面!「人智學」甚至認為肢體活動是在外面的靈中游來游去呢!
(2)身體除了接受頭的指揮去做事,還有很多可能,比如:各類運動、舞蹈、動作⋯⋯這時,思考可以暫歇,身體的智慧,或者說另一個我才能顯現!
(3)當身體甦醒了,我與身體各部連線了,慾望、想法、慣性才不會蓋過身體的實際感受,這樣平時就能了解身體的真實情況,吃身體想吃的、該休息的時候休息、該做事的時候做事、該活動的時候活動⋯⋯這樣健康還會遠嗎?
二.《身心律動》P.21:
I think we’re made to be functional, however, we’re functional.
And when we release the holding patterns and the lack of knowing pattern, we’re free.
We don’t have to make ourselves free, we find the path. And it’s free.
If we’re using effort, we’re not finding the path.
We’re finding a compensatory path.
Which is okay but, if it keeps going, it may lead to a problem later, especially with aging.
——Bonnie Bainbridge Cohen
我以為我們是要去完成良好的功能,然而,我們本身就具有功能的。
當我們釋放了緊繃控制的模式,或沒有了我們所知道的某種習慣,我們就自由了。
我們不必刻意地讓自己處於自由的狀態,只要找到路徑,我們就自由了。
如果我們使用了很多蠻力,就表示沒有尋找到那個對的路徑,反而是找到了一條代償的路徑。
那也還好,但如果一直持續那個代償的現象,就可能導致後來的問題,尤其是當我們老化時。
煜:對於身體,我們通常不是做的太少,而是做的太多:一種是不斷地使用身體;另一種則是用意識強加在身體上,指揮它要怎麼動。當操勞過度及意識停止,另一種動油然而生!
只要有呼吸,就有動作;只要活著,就有動作。
我們所謂的身體並不是空間中的物質,而是動作;我們不是在做動作,我們本身就是動作!
——Continuum Movement創始人Emilie
Emilie與中風病人工作,一般認為中風就沒辦法動,但她認為只要呼吸就是動作,就能帶動身體神經連結。
煜:我們對於「動作」的觀念會影響實際動作的產生!當認為只有肌肉能產生動作,就會固著於肌肉,唯有打破這個觀念,才能發揮身體的全部功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