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G_3293.JPG

【上課筆記】

死,是一種什麼狀態?

生命結束?

什麼都沒有?

我們到底為什麼會怕死?

 

死,一般的看法是「生命」的結束,那就要問「生命」是什麼,才知道生命的結束是什麼意思。在「學前到學齡期的發展」中,煜隆曾經探討生命的本質:「生命」是「活」的,有「動」才是「生命」。「人」這種生命型態很特殊,一般動植物的「動」可能是為了「生存」及「繁衍」,人除了這兩種,還會想把「我」給活出來!那個獨一無二的「我」如果不出來,就會感到很不對勁。所以目前我覺得「生命」的本質是「活出自我」,「死亡」代表「自我」不在世間,或者在世間但活不出自我,這這個定義有點恐怖,因為有的人到離開世間都還活不出自我,不就代表是行屍走肉,或者殭屍電影中的活死人?

 

「死」:字典的定義是:會意字,人成殘骨是為死。許慎的《說文解字》記載「死」:澌也,人所離也。河水乾涸為澌,即人之精血涸竭、神形相離,而氣絕命盡之稱。所以是以我們肉身的生命活動及有關功能是否永久性停止為基準來判斷。讓我們來練習「超越時代的靈性選修」裡六個基礎練習中的「沉著冷靜」「積極正向」「開放接受」:為什麼要有死?死對我們有什麼優點?不死對我們是不是比較好?想像一下,如果我們都不死會發生什麼事?

在「前世經歷到生命藍圖」及「人類生命與宇宙進化」中,我們知道人類如何藉由一次次的重生與宇宙進化相配合,這樣的方式,會不會是嘗試出來的,意思就是與宇宙進化配合可能還有其他方式(幹嘛與宇宙進化配合?自己發展不行喔?),而這樣的方式能讓人類生命也逐步獲得提升(幹嘛一定要提升?)。這是否也意味著有些項目沒辦法在只有靈體時做到,唯有物質身才能練?即使這個物質身被佛法認為是虛幻的,應該也有其作用及道理。

另外,從「出生與三歲前的生命」到這堂「展望未來到面對死亡」,我們了解自己在世間各階段的發展,那死亡回到靈性世界後,除了「前世經歷到生命藍圖」提到的死後不同階段,我們在靈性世界又在做啥?因為平均2160年,靈體會來世間投胎兩次,一次男、一次女,2160年很長耶,當然在靈性世界的時間狀況與世間可能不同,不過真是令人好奇!而且在靈性世界好好的,幹嘛弄個物質身來折磨自己,除非就是在靈性世界無法做到,非有物質身才行,或者就是來玩的!這也真是玩很大,如果看過人類生命與宇宙進化」或《奧秘科學大綱》中關於人與宇宙的演化,要長成現在的人身真的很不容易,難怪佛法說人身難得!

回到當下,如果我們的生命發展真像人智學生命史所描述的狀況,那也沒有死亡耶,死亡就是物質身不堪用了,回到靈界,再等下一班車繼續走。但除非真的非常認同,或者已覺得不虛此生,我們還是懼怕死亡啊!到底是在怕啥呢?

 

好!進入課程:以下即是「精神與物質力量互補的U行對應」完整示意圖:

IMG_3473.JPG

還記得「中年經歷的靈魂暗夜」的0-2121-42歲的V行反轉對應圖嗎?在精神力量上,42-4949-5656-6363-7070-7777-84的階段,也對應0-7歲的善、7-14歲的美、14-21歲的真。那對應每階段的善、美、真,其內涵是一樣的嗎?我的猜想是,本質是相同,但內涵會隨著自己的歷練、修練、體會而調整,對於善美真本質的體悟,也會隨著不同階段而更加深入。有趣的是,為什麼是善美真?在「學前到學齡期的發展」中提到,善美真分別是0-77-1414-21歲的追求目標,對應的教育重點則是意志、情感及思考。想想看,意志與善、情感與美、思考與真,他們的關係是什麼?人的心除了意志(willing)、情感(feeling)及思考(thinking)(由於史代納是使用德文講述,再轉成英文,其內涵可能不只我們看到中文或英文字表面所呈現的),是否還有其他面向?我們也不能斷然把意志、情感及思考都分開,每個階段比較像是「碎形」、「全像攝影」(即使只是擷取底片一小段,仍然可看到全像但較模糊)的概念,0-7歲可再分三個階段:意志、情感、思考,只是0-7歲比較適合發展意志,並非情感、思考就不發展,其他階段亦同。人習慣分別,需要這樣說明比較容易理解,但事物從來就不是可以斷然分開的,就如同佛法的十二因緣不是直線分開,而是球體,太極也是球體。

 

.49-56歲重新平衡人我

 (1實踐天命需要進入人群:什麼叫「人群」?

前一堂課「超越時代的靈性選修」,提到42歲之後心魂的三種可能發展,以及42-49(轉星芒身為靈自我)、49-56(轉乙太身為生命靈)、56-63(轉物質身為靈性人)歲的靈性選修,並且細論42-49歲追尋真我的歷程及六個基礎練習(專注思考、執行意志、沉著冷靜、積極正向、開放接受、和諧建構)。但在實踐天命的過程中,不可能只有自己,一定會與其他人、團體組織(家庭、社團、財團、政府……)產生各種「關係」。這時候的你,已經經過21-42歲的磨練,以及42-49歲追尋真我的歷程,心境應該已經大不相同,但要走自己的路、實踐自己的天命一向都不簡單:周遭的人會質疑你,自己也會質疑自己,不了解的人會批評、打擊你,芸芸眾生會給你各種挑戰……但你需要與別人一起合作、互相協助以達成彼此的天命,而且團體雖是一個個的人所組成,但本質與個人不同,所以要了解如何團結眾生群策群力、如何互相協助、以及社會是怎麼一回事。(就我對佛法的認識,這是屬於進入「眾生相」的層次,當然,有些人的定義可能不同。)

 (2人智學的三元社會觀點:這個主題很大,只能略述:

社會生活,會碰到哪些面向?經濟、政治、法律、文化、藝術、教育、環境……ㄣ,我們似乎都比較偏重經濟,等到自己的權益受到影響,就會意識到法律政治;感覺很枯竭,就會去接觸藝術、文化……人智學認為社會有三個面向:

經濟生活

經濟、生產

靈性-文化生活

文化、藝術

權利生活

政治、法制

willing

feeling

thinking

博愛

自由

平等

 

此表整理自王智弘老師的演講:三元社會的樣貌

經濟生活:現代經濟認為人是自利的,會為自己追求最大利益,市場會有一隻看不見的手,利用人的自利而造成對公眾有利,也就是自私本身經過設計,會產生對公眾的利益。衡諸目前的經濟現象,上述那隻看不見的手完全失靈,其實西方及中國傳統都不是這麼認為。人智學認為經濟生活的內涵是「博愛」,是互助合作、共榮、共享,不是競爭、犧牲,也不是利益分配。人人互相依靠,彼此為了對方而生產,有人需要,生產才有意義。

靈性-文化生活:人智學認為靈性-文化生活的內涵是「自由」,追求個人完全的「自由」,完全的自由很不容易,也很不簡單,請看二.56-63歲追尋真正的自由。

權利生活:人智學認為權利生活的內涵是「平等」,最基本的是人人都有生存的權利。

參考:智弘校長談三元社會之序曲智弘校長談三元社會之二~五

   三元社會組織-社會議題的現象學方法

   源自三元社會秩序運動的華德福學校創辦

   基礎社會法則社會生活的三元性

 (3養生主中庖丁解牛的寓言:〈庖丁解牛〉記載於莊子《養生主》中,如果以養生的觀點來看,是練延年益壽用的,但也有其他寓意:

一般的廚子:用強力折牛,即使遇到大骨,也用對抗的方式砍斷,所以一個月換一把刀。寓意:不避人世的紛雜問題,盡全力的參與,直到政治社會被「改變」為止,這是一般大多數人的作法,但也是最容易耗損心力的作法。

好的廚子:不硬碰阻礙,沿著骨頭割牛,一年換一把刀。寓意:不去硬碰硬,曉得怎樣避掉紛爭、傷害己命的地方,但還有眉角尚未通透,所以免不了會漸漸折損。

庖丁:順著牛本來的肌理、經絡來解牛,消除人與刀、刀與牛的對立,所以游刃有餘,十九年才換刀。寓意:通透人心,自在悠游於複雜的環境,不產生對立與糾結,事情自然而然完成,夥伴也能完成彼此的天命,能夠做到,這階段的功課就練成了!

《禮記》〈大學〉篇裡提到的內聖外王之道: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其中的齊家,指的不只是家庭,以前同姓宗族村落就是家,現在家族企業也是家,所以庖丁解牛就在講齊家:指的是地區、社區、家族。家族業力是最大的,所以齊家是相當不容易的。

49-56歲對應到7-14歲的「」,就是一種平衡,與他人共同合作完成天命就是「美」。

想想看:49-56歲為轉乙太身為生命靈的階段,生命、個性、氣質在乙太體,等於要把之前發展造就的深層性格、生命本質再做反省、轉化,這與進入人群的關係是?

 

.56-63歲追尋真正的自由:什麼叫「自由」?想做什麼就做什麼是自由嗎?當這個「想」是受到很多因素影響時(不論自己知不知道或有沒有覺察到),還是自由嗎?

 (1了悟因果而不昧因果:何謂因果?其實因果鍊是很複雜、也是很長的。最簡單的解釋是有因就有果,因在前、果在後,有時間先後次序的關係。有「因」就會造成一股推著你不得不往果走的業力。既然有先後次序,那時間可以推到多久之前?其實連短時間內的因果關係,我們都不見得可以釐得清楚,更不用說很久很久以前了。另外,有時你以為自己啥都沒做,應該不關自己的事,都可能有因果業力。老師舉了一個例子:把錢存在某銀行,這家銀行貸款給武器製造商,槍砲賣給軍隊,軍隊指揮官命令士兵開槍殺戮……那把錢存在銀行,有沒有「業」?

那有可能事先就看到因果鍊的關係嗎?在因果鍊裡面算自由嗎?經過之前的磨練與修練,這個階段就在修能夠充分了解宇宙、世界的運作法則,以便認清事件的因果關係。菩薩畏因、眾生畏果,不在因上修,就會扯出一連串不想要的果,但人往往搞不清楚為什麼會遇到種種狀況。再白話一點,就是開始時初發心就要對、就要做對的事。真的很難,因為人往往自以為是,沒有前面的健全發展,很難,很難,很難……

 (2無為=從心所欲不逾矩:無為是不是什麼都不做?不是,是「不做不應該做的事,把力氣省下來做應該做的事」,想想看,這需要多高的智慧!通常我們都是不應該管的管很多,應該做的又不去做!

做自己真正想做的事,經過整體、全面、系統性地了解後,弄清楚整個因果鍊,後果也可以承擔,就實際在生活中執行。

從心所欲:真正想做的事,天命;不逾「矩」:天理、道。

無為、從心所欲不逾矩,給你什麼感覺?是不是輕鬆的?不勉強的?從容悠閒的?

 (3從另一個世界的觀點看事情:意思是以更大的視野來看生命,也就是看到整個完整的循環!這個世界不是只有物質,人也是一樣,除了肉身,還有心跟靈。很多世界無解的狀況,如果身心靈一起考量,等於一下子眼界大開,對於事情的看法、做法、輕重緩急將會有很大的不同。就像現在西方醫學慢慢承認心理、情緒對身體的影響一樣。

耶穌:不積地上的財寶,要積天上的財寶。有更大的視野,才知道來世界所做的事,要有益於死後的生命及未來。還記得藉假修真吧?

自由從來就不是一件簡單的事,需要不斷的付出及努力去實行及修練。

自由就是「我做了,也願意承擔後果。

56-63歲對應到0-7歲的「」,透過(1)(2)(3),做的事是對宇宙眾生有利的,就是「善」。

能夠得到真正的自由,以佛法來看,就是得羅漢果。

想想看:56-63歲為轉物質身為靈性人的階段,透過對物質身的修練而產生,轉化身體機能為靈性人。這與追尋真正自由的關係是?

 

.63-84歲得到自由後的三種選擇:已經獲得真正的自由,然後呢?再入世!以佛法來看,就是行菩薩道!

 (1行善=布施:布施是跟人分享,但要在適當的時間、地點及方法下進行。也就是經過前面的修練後,知道怎麼做對這個人「有效」才去進行。「知道怎麼做」及「對這個人有效」,學問就很大了!沒有前面的修練,很難做到。所以布施不只慈悲,也要有智慧!

佛法對布施有所謂「三輪體空」的說法:「三輪」指的是布施的我、受施的人、以及所施之物;而「體空」則是指在三者中,不起執著布施之想,作自他俱空之觀。可用金剛經的句型:布施即非布施,是名布施,來化空,使自己不執著。

 (2成美=快樂優雅的生命過程:通常越老越有自己的脾性與執著,嚴重一點的會看什麼都不順眼,能夠活到老、學到老,持續接受各種新觀念、與環境和平共處,需要前面累積的內在修為,如此才能展現圓融、優雅的氣質。

 (3求真=努力實踐堅持到最後一刻:什麼是「真」?做到最後,始終如一,才是真!也就是直到最後一刻,看到整個生命歷程,才能蓋棺認定。但千萬不要誤會,認為固著、死板板的堅持到最後就是真。所以其實善美真是一體的,而且是有機的、活生生的,內在始終有一股「生機、活力」在。

借假修真,得到真正的自由後,所做之事(行善、成美、求真)對世界產生貢獻,屬於治國、平天下。

 

.學習面對死亡:我們到底在怕啥?

 (1老年的財務計畫:現代人最怕的是活得太長,但又沒有錢,所以有一份財務計畫是重要的。目前普遍對老人的印象是退休後就沒用了,這其實是很可惜的,65歲退休,正好是行善、成美、求真的時候,不是有一句話說人生70才開始?當然也有另一句話是人生70古來稀,要選擇開始或古來稀,就看自己了。其實只要對世界有貢獻,就會有財務來源,而不只是靠不安穩的年金或保險。所以我在前一堂筆記就說:協助、組織老人繼續完成自我,貢獻社會,安心滿足地邁向人生終點是商機!

 (2疾病與壽命的問題:不光是對老人,對所有人來講,疾病確實是一大問題,尤其目前的環境,讓罹癌的年齡一直往下降,需要各界一起合作討論解決。對老人來講,臥病在床或者慢性病,對自己及家人都造成很大的負擔。但有困境即是在讓我們反省,如果只是在物質身上著墨,就會一直依賴藥物,能夠在心靈上修整,藥物為輔,才能真正解決疾病(不是指病一定會好)。但通常生病都沒辦法反省,或者病到虛弱得無法做什麼事,如果平常就沒有修練的習慣,根本無法靜下心來進行反省。怎麼辦?還是那句話:面對它、接受它、處理它、放下它。能夠真的面對及接受,如何處理就會慢慢地冒出來,所以需要時間、需要耐性。

 (3對物質世界仍有的留戀、離開前未完成的遺憾:我們會對什麼放不下?錢?小孩?另一半?朋友?好多地方還沒有去?好多事還沒有做?……如果不處理,等於死不乾淨,在淨化界就會卡住。怎麼解決?從第一堂課看到現在,你覺得呢?

 (4練習回溯並及時更正誠實的面對自己,反省、回溯需要解決的事情,把在物質世界的留戀及遺憾解決掉,才能安穩地回到靈性世界。

 

以上即是「展望未來到面對死亡」的筆記整理。

 

結束是學習的開始,整理的過程中,發覺還是有好多不通之處,要好好來看看相關書籍及資料了!

華德福教育之父:魯道夫‧施泰納

靈性科學入門

人學

人的普遍智識

認識更高層的世界

神智學:超感官的世界認識與人的天職導論

 

◎功課:

.你有什麼遺憾?打算怎麼解決?

.如何面對家人的老去?

.如何安排自己的老年生活?

.你如何面對死亡?

 

從人智學談生命傳記01:前世經歷到生命藍圖(20160111

從人智學談生命傳記02:人類生命與宇宙進化(20160118

從人智學談生命傳記03:出生與三歲前的生命(20160215

從人智學談生命傳記04:學前到學齡期的發展(20160222

從人智學談生命傳記05:從自我誕生邁向成熟(20160307

從人智學談生命傳記06:中年經歷的靈魂暗夜(20160314

從人智學談生命傳記07:超越時代的靈性選修(20160321

人智學生命史圖表

「史代納的生平與著作」系列講座

奧密科學大綱」系列講座

 

END

arrow
arrow

    心領神會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