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一篇「內壯(015):對治流感疫病,正是中醫的絕活(3):中醫認為的人體三道防線及自癒機制:20250222」提到人體的三道防線及自癒機制、如果制止這些機制會發生什麼事、《傷寒論》的治病原理、濫用抗生素對人體胃腸道共生菌及人體的影響。這次來粗淺地探索一下中藥與西藥的不同!
最近看到杜李威中醫師在他的fb寫了三篇系列文章:《從冬令進補的民俗文化漫談醫療》,第二篇裡面提到了西藥與中藥藥理的不同,真是大喜過望,終於有醫師寫出我心中的疑問了:
1.中藥並不像西藥那樣經過提煉有效成分,或者利用化學合成有效成分來治病,為什麼中藥會產生效果?
2.如果中藥並不是靠西藥所謂的有效成分來治病,那沿用西藥那一套來研究中藥,對了解中醫藥會有幫助嗎?
先來看看杜李威醫師的看法:《從冬令進補的民俗文化漫談醫療》之二
摘錄:
現代藥理學(西藥)的機轉,靠的是「鑰匙和鎖孔」之間的關聯。也就是這個藥物,化學結構上具有某個官能基,當官能基和細胞膜上的接受器結合,就可以打開某個離子通道,釋放化學物質開啟一連串的生理反應。
鑰匙和鎖孔之間的連結,講求絕對的精準。好比說,我的右手是一把鑰匙,某個鑰匙洞剛好可以讓我的右手伸進去打開這道門。如果想用我的左手來開啟這道門,基本上是沒有辦法的。雖然我的左右手長得一模一樣,但兩者的方向完全相反,有機化學稱此為「鏡像物」。官能基和接受器之間的關聯強調「專一性」。也就是說,哪怕鑰匙外觀一樣,方向相反,就開不了門。
我個人認為中藥的藥理機轉,並不是靠藥物的化學結構來誘導生理功能。也就是說,當代醫學的主流研究方法,從中藥萃取化學成分來進行分析,恐怕是錯誤的路線。
那麼,根據傳統醫學理論,中藥的藥理機轉是怎麼運作的呢?
兩千多年前,黃帝內經《素問.陰陽應象大論》裡面,說了一句話:
「形不足者,溫之以氣。精不足者,補之以味。」
一言以蔽之。中藥的藥理作用,不是靠化學結構,而是靠藥物的「氣」和「味」。
看完之後,我在我們高醫藥學系第31屆line群組裡有感而發:
「我認為如果真要做出突破性的研究,跟著西方的規則、做他們擅長的藥理分子研究,是做不贏人家的,請看大塊社長郝明義訪問杜醫師的影片,杜醫師就提到美國教授還希望去做研究的東方人能帶去不同的思維(請看最後推薦閱讀:大塊郝明義社長訪談杜李威醫師影片之2),所以搞懂中藥的氣、味、物性到底是什麼,應該才是突破之道,可能也是諾貝爾等級的突破!」
不曉得台灣是否有人以不同於西醫藥的研究方式來研究中醫藥?突然想到,有!已逝的王唯工教授!郭育誠醫師的經脈血壓計正是延續王教授的脈診儀不斷改進而來,他們的方式就是用「物理學」來研究中藥!王唯工教授在《氣的大合唱》這本書的第三章「中醫藥的特色」裡,就描述了用「共振(氣)」的角度來研究中藥對經絡的影響!(請看:《氣的大合唱》裡的目錄。)
王教授不以西醫藥的研究方式來研究中醫藥的思路摘錄:
中國提倡西學中、中學西已經許多年了,也大規模運用西藥的研究方式、成分分析、藥理分析等手段,一路走來也幾十年了,當然有了許多的數據,也了解了很多藥材的主成分、特性。但是似乎與中藥所謂「在中醫理論指導下」的功能找不到關聯。
目前中醫界的諸位先進,只得以臨床實驗為主要手段,像我們的祖先一樣,以大量人體實驗的結果,來證明其功效。好在有了SARS等傳染病,讓我們老祖宗的驗方有了一展身手的機會。但是這對「中醫理論」似乎沒有多少幫助,也無法對中藥給一個更明確的定義及描述。這些有效地驗方有點像神秘的核子融合一樣,不知如何有效使用它做成爐子,「宇宙間有例子可以觀察,確實存在。」可是我們卻無法控制它,不要說主動地製造它。就像太陽一樣高掛天上,我們雖然可以使用太陽能,卻無法另外製作一個小太陽來發電,可以在每個社區裝置一個。
要尋找「中醫理論」,一定要先找到水,再由水裡去找魚。中醫理論的活水在《黃帝內經》、在《神農本草經》。不只在這些經典中找,還要在西醫目前沒有的知識中去找。如果西醫已經有了,又經過這麼多人,用現代的儀器研究,用電腦分析大量處理資料,早就研究清楚了。不循著西醫的知識來研究中醫,也是基於這個想法。因為這個池子中早已多次撒大網、撒小網,即使在今天找到了魚,也一定是小小魚或小小蝦子之類的漏網之魚、漏網之蝦。
過去三十年來,抓住《黃帝內經》與《神農本草經》已有而現代西醫仍沒有的兩個課題,一個是氣,一個是經絡,認真思考,我們認為這兩個題目是一體的兩面。氣為動態的是陽,經絡是靜態的為陰,一陰一陽是謂道。氣在經絡中走,氣也幫助經絡的形成,而經絡規範了氣的運行,也由此而形成中醫獨特有的臟象,這些是西醫所沒有的特色。如要找到這些特色,一定也要在西醫所沒有的診斷方法,辨證方法、治法⋯⋯中去找,如能將這些理論找到根據,進而應用到藥理學及方劑學等治療的具體手段中來,就能了解中藥:「中醫理論指導下的天然藥物」以及由其組成的方劑了。
前面杜李威醫師是說明中藥與西藥的藥理作用不同。再來,中藥與西藥的作用對象也不同:西醫是辨別細菌或病毒,以藥物殺掉它們來治病,那中醫使用中藥來做什麼?如前所述《傷寒論》的治病原理,陳嘉帆中醫師在這篇:「中西藥退燒的原理」、「退燒藥真的如西醫內科學說的無害嗎?」裡提到:
《傷寒雜病論》治病的角色是『軍師』,《傷寒雜病論》中的藥方稱作『經方』(經典之方,因為該書是中醫經典之一)。
經方的效果不是透過經方有殺菌殺病毒的能力來的(所以如果你聽到誰說吃某某中藥可以抗病毒抗細菌抗癌症等等,你都可以不用理他,因為那是假中醫,中醫根本不是透過這種邏輯來取效,那是西醫的邏輯,中醫如果用這種邏輯來治病,是不可能勝過西醫的,人家抗菌的濃度是你的幾千幾萬倍甚至更多,總之你連西醫的車尾燈都看不到)。
經方本身不殺菌不殺病毒,它是調動人體的機能,是你的免疫系統去做殺病毒殺菌的動作,所以《傷寒雜病論》治病不會殺到『腸道菌』,因為我們的免疫系統不會敵我不分。
在杜李威醫師的著作:《中醫純情派》的封面上,就有:中醫觀察的本體在於「病人」,而不是在「病原體」。(中醫)不只解決生理病痛,身心交互影響的問題都包辦。
因為「作用對象」及「藥理作用」的不同,西藥發展出用提煉或化學合成經驗證有效的成分(分子),製成不同的劑型。中藥則是取天然物:植物、動物、礦物,經「炮製」處理後再做成不同使用方式的劑型。
這樣看來,中醫及中藥真是非常奇特,因為我們所受的教育是:如果要研究一樣東西,就要把它拆解開來、分析再分析,比方研究人體,從系統、器官、組織到細胞,一直拆解,拆解到細胞還不夠,再繼續拆至細胞核裡的基因、DNA,營養學也是,說吃什麼還不夠,還得知道裡面有什麼營養素,比方:維生素A、D、E、K、B、C⋯⋯但中醫始終將人體當作一個整體,探究的是五臟六腑之間的「關係」,西醫則是把身體拆開來研究,似乎臟器彼此之間的關聯性不大;中藥也是,非常注重「整體性」!在《思考中藥》裡就有提到:
「ㄧ以貫之」的學問
西方的學問喜歡把一個東西分割開來講,於是有了一個一個的科,一個一個的學,分科而學,就是科學。可能當初東方人把science一詞翻譯成「科學」時,就注意到了它「分科而學」的特徵。中國傳統學問不是這樣的,它講究「一以貫之」。這跟「分科而學」恰好相反。
有的學問可以分科而學,有的卻不可以。例如設計一個很大的機器,我們可以把它分成幾個部分,每個組負責完成一個部件,最後由總工程師把它拼裝起來,就大功告成了。製造機器可以分工,然後組裝的。而那些靈動的、有機的、圓融的東西則不然。比如人體,人體可以組裝嗎?腦袋卸下來了可以重新安上去嗎?器官移植,還能有原裝的那樣好嗎?不可能的。
面對這樣一個靈動的、有機的、圓融的人體,就需要一門靈動的、有機的、圓融的醫學。到目前為止,只有中醫達到了這個境界,其他醫學仍在發展之中。所以,其他醫學可以分科而學,中醫不能。
⋯⋯⋯⋯⋯⋯⋯⋯⋯⋯⋯⋯⋯⋯
不要割裂中藥的整體性
何謂「中藥」?
中藥為什麼能治病,首先我們要排除一個錯誤的觀念:就是認為中藥裡含有某種物質,某種物質對某種病有什麼作用,某種物質對某種病菌有什麼抑制作用,或者說能夠給人補什麼東西。
如果有這種觀念,那麼你就不是在講中藥,或者說就不是在用中藥,你就是在用西藥的觀點來看待中藥了。何謂中藥?在中醫思想的指導下所開的藥,謂之中藥。黃連、杜仲、石膏、龜板,從物質形態上講,只不過是樹皮草根、土石枯骨而已,中醫思想發現它們的作用,賦予它們以靈魂,它們才成為中藥。
不要用分析的方法割裂中藥的整體性
一說藥裡面含有某種物質,那你就把這個藥給割裂了。
比如說黃連,有人研究說黃連之所以有清火的作用,就是因為它含有黃連素。於是大家把黃連素提取出來,用來治療這個病,還真的有用,但用久了,人體產生抗藥性,沒有用了。回過頭來用黃連,卻依然有用。
青蒿也是一樣。青蒿截瘧,治療很多瘧疾,青蒿是必不可少的一味藥。後來有人說青蒿有青蒿素,青蒿素對瘧疾有很好的抑制作用,於是把青蒿素提取出來,剛用也還是有效,但是用久了,沒效了。怎麼辦?繼續用青蒿,依然有效。可見青蒿跟青蒿素是兩回事。
這就好比一個人家興旺發達,你不能說這是因為他家某一個人的功勞。其實,功勞是大家齊心協力取得的,全家人都在發揮作用,各有其功勞,不要割裂地看。某一個人哪怕再有本事,你把他從這個家裡獨立出來,他就什麼都不是了。
從物質分析的角度看,一味中藥裡含有許許多多種物質,它們就像一家人,永遠在一起,共同發揮作用,不可割裂。黃連就是整個黃連在發揮作用,青蒿就是整個青蒿在發揮作用,而不是其中含有的某種物質。這個作用是怎麼發揮的呢?咱們如果用微觀理論分析其物質組成、化學性質,將永遠分析不到盡頭。
所以,我們用中國傳統學問獨有的分析方法,首先講四氣五味。
中藥的四氣五味
中藥,它是天地所生的。我們中國的傳統學問,視野非常遼闊,看任何一個東西,首先都要想到天、地、人。中藥生在天地之間,天生四氣,地生五味。四氣,就是一年四季、寒熱溫涼,這是天賦予的;五味,就是酸苦甘辛鹹,這是地賦予的。每一味藥的稟賦都不一樣。
最後,再介紹紫林齋主的「物性」:第一次看到「物性」是在紫林齋主的《物性飲食》裡,在第一章:「什麼是物性?」的第一節:「為什麼要談物性:哲學高度的差異」裡,有如下的摘錄說明:
天有天性,人有人性,物,應該也有「物性」。為什麼我們要談「物性」?因為我們發現:我們不能把人拆解至細胞或是染色體大小的層級之後,再來討論一個人的專長、性向、志趣、情感、智慧等的「功能」,同樣的道理,我們也不適合把各種天然產物拆分為元素、基因等的微觀尺度之後,再來討論他們對於我們身體的影響。《周易》寫道:「君子慎始,差若毫釐,謬以千里。」古經方中醫對於天、地、人的認識,有一套獨到的哲學觀和邏輯思維,已經存在至少兩千年的時間,而建立一套「本於對普遍性事實的觀察,建構出有系統的知識體系,並且可以反覆操作與驗證」的中醫學,綜合「山、命、相、卜」,並稱為陰陽五行哲學系統的「五術」。若是以現代對於學術哲理的歸類來說,大致可用「整體論(Holism)」來代表這樣的思維。而近代的學術研究多採用相對於整體論來說的「還原論(Reductionism)」,這兩種不同的哲學角度的出發點,很明顯的造成我們對於同樣一個問題有著完全不同的看法,也產生完全不同的結論。
整體論是整個陰陽五行哲學系統的最核心。如果沒有整體論,就沒有辦法繼續走下去。有了整體論,我們才能將性格迥異的二極,都視為在「一個整體」之下。我們才能包容所有的現象與實況,並在承認這個整體之中的所有元素必須齊全的前提下,去做調整和改善。單獨承認一些局部,就是否認另一些局部。但是,在一個整體之下,任一局部都是無法單獨成立的。當一個整體的局部被切割獨立出來之後,又必須得視其為另一個整體。而這一個整體,勢必又包含了你所承認,以及不承認的各個局部。也就是說,這個「承認」以及「不承認」的兩個極端,其實是以「你的主觀」為衡量的維度而產生的。但是,自然界之中不會有一種存在體,只由你所「承認」的元素所構成。就像我們永遠得不到純屬N極或S極的磁鐵一樣。所以,任何的切割都是沒有意義的。
既然我們的日常並不是生活在如實驗室一般,有嚴密控制條件之下的環境裡頭,也不會把一塊牛排切分到我們的五感無法辨識的狀態之下再吃下肚子,那麼,以「在日常與自然界的環境中,透過五感就能清楚辨識的尺度」為界限,就是我們在討論物性的時候很重要的一個指標。我們就是希望在仿照古人的條件之下,用我們的五感,認識自然界的天然產物,來重新檢視古人對於食物、藥物與身體之間的互動關係,找出其邏輯思維的現代表述方式,再進一步的推廣到其他古籍所未及記載的現代常見自然產物之中。
第二節:「我所認識的物性」,有說明何謂「物性」,摘錄如下:
我們所謂的物性,若是用更準確一點的文字來描述,我認為可以是「在自然界能夠自然產生、穩定存在的各種物質,其所持有的普遍性特質。」這般。
由以上可知,華人對於天、地、人的觀察,跟西方是有很大的不同的!
紫林齋主也曾經介紹一本書:《中醫比西醫好:基於哲學、科學與醫學的100個為什麼》,作者是電機工程博士,他認為中國自然哲學的核心概念是:氣、陰陽、五行,而此核心概念的本質是:「分形連續體渾沌波動論」,中醫即是基於中國自然哲學發展出來的,非常有趣,也是由物理學來看中醫!
推薦閱讀:
《中醫純情派》專訪影片
「在醫學方面的著作,大概你看到封面,就可以理解到這本書是在講癌症、婦科⋯⋯
但是!!可能從來沒有一本書,不談醫療,談的是一位執業醫師『心境』上的想法。」
郝先生與杜醫師對談的part2來了,這一段談到中西醫的不同。杜醫師談到戴仰霞醫師之前出國時在國外留學的經驗,真是一個印證,中醫的玄妙我相信是藏了許多人體療癒的智慧,反而是現在西方頂尖醫療團隊都想從中找答案的。
摘錄:我這輩子就只會中醫,除了中醫,大概幹不了別的營生。中醫這門技藝,已經內化成我生命中的一部分。問題來了,如果要讓從未接觸過傳統中醫的社會大眾理解我的感受,就像一個成年人去跟兒童述說世間的情愛一樣地困難。相反地,面對專業人士,我又該怎麼說故事,才不會落於俗套,讓人感到厭煩呢?
摘錄:修行的重點在於「行」。眾生卻執著於「外相」的修練,追求「有感覺」的儀軌。卻不知,不少儀軌是作給人看的。宗教如此,中醫亦如此。
參考:
1.整體論
2.還原論
7.2023中醫如何從哲學科學醫學輾壓西醫!?且聽張翔教授用數理邏輯和實驗一一證實! 讓積累千年智慧的中醫再次偉大!
8.張翔教授的跨界人生哲學(上) | 清華電機系友會TEENLaVie專訪
9.張翔教授的跨界人生哲學(下)柔弱無為一針術 | 清華電機系友會TEENLaVie專訪
10.碎形(分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