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8/17)上午是王世溫老師鄭子太極拳的第四十堂課,將上課內容紀錄一下,憑記憶及目前的理解記錄,應該有疏漏及錯誤:
課程一開始,老師請師姐帶大家行一趟拳,打完後,老師再次說明:推手不是為了打架,而是用來修正拳架,目前在弟子班開始進行,週三上午不能來上課的同學,週六上午8:30-10:00要來練習。大家有的已經練了很多年,但行拳的時候還是手腳自己動,跟勁氣無法配合,太極拳是神意氣的功夫,目前大家的氣有練出來了,但神意還沒有練到,所以無法覺知,手腳就沒辦法跟勁氣配合。
我記得老師之前有提過,要夠靜才能覺知,所以我自己在原本的站樁、八段錦、太極拳行拳之外,開始加強靜坐,睡覺前、起床後都盡量打坐,這兩三週下來,發覺確實對於身體的動靜更能覺察,且有互相補強的效果,比如行拳時,有幾式像左右掤,就感覺手真的慢了;行拳盡量用氣的流動、收放來行,感覺比較流暢,較不會有每式分開斷掉的感覺;站金雞獨立樁時,原本站久就會腳底麻掉,有在慢慢減輕中。希望能慢慢練進去!另外關於推手,上次忘記提跟老師推手時的特別感受:上週老師剛開始跟我們推手時太快了,一下就被老師捋擠按出,後來老師放慢速度,然後我專心、放鬆地做,就很明顯的感覺有一股「東西」從腳逐漸往上到背,再繼續向上到手,真的是很特別的經驗!更神奇的是,我ㄧ感覺那股東西,老師竟然也說:對!繼續上!我並沒有跟老師說有東西在往上耶!這跟老師(對手)的功力不知道有沒有關係?我想應該是有的!
老師繼續講單鞭下勢,講到拉腰轉尾閭時,提到正在寫的八段錦新書,以王唯工教授的研究,綜合練功體會,提出大膽的假設,把記得的整理一下:
1.人在胚胎時期,心臟先形成,再依「振動頻率」依序造出肝臟、腎臟⋯⋯ 心臟只有1.7瓦的功率,理論上是不可能把血液送到身體各處的,原來體內臟腑各有不同的共振頻率,人可以經由膀胱經在背上的各個臟腑俞穴(俞穴下是脊椎旁的神經節),依不同時辰,以不同的共振頻率,控制各臟腑進出的血流量。所以如果脊椎側彎壓到某個俞穴,就會影響該臟腑的功能。有些師兄姐的頭歪一邊,或者在大椎穴長富貴包、肩頸僵硬,都會影響氣血進入頭,這樣思維、情緒,甚至四肢活動功能都會受到影響,可參考王唯工教授的《以頸為鑰》。
2.膀胱經從背部繼續往下,經過尾閭到腿後側,再沿腳踝外側到小趾,然後經由絡脈連接腎經的湧泉穴,所以尾閭非常重要,太極拳的「尾閭中正神貫頂」,每一式都要做到。
3.心包是包住心臟的筋膜,練功時,人體的濁氣及內氣是沿心包經至勞宮穴向外傳出,然後會從無名指沿三焦經將天地間之共振波引入,此共振波經王唯工教授在三焦經所測得的頻率為8赫兹,此頻率與舒曼波相同,故天地之氣應為8赫茲的共振波。王教授在身體各處都測得8赫茲的共振波,因此推測三焦可能是:上焦是頭、軀幹是中焦、腳是下焦,老師則認為是奇經八脈的溢蓄關係。
4.三焦經把天之氣引進後,到背後肩胛骨上的天髎穴接陽維脈跟陽蹺脈。地之氣則由腎經湧泉穴引進,至照海穴轉陰蹺脈、築賓穴轉陰維脈。陰蹺脈繼續往上至陰蹺穴(會陰穴內),接任、督、衝脈。帶脈則在腰脅間環繞束住其他七脈。
所以腎經及膀胱經、心包經及三焦經是非常重要的兩對表裡經。
5.奇經八脈的溢蓄功能:十二正經的每一正經都有其特定的共振頻率,以便與其對應的臟腑及穴道共振,而各正經間則是以奇經八脈相連,以做為正經間的聯絡通道,所以如果能夠開通此連絡通道,則當某一正經的電壓過高時,其電流可溢出至相連的八脈中,經由八脈內的穴道儲存及頻率轉換,可將此電能傳至較弱的正經,且當轉換成另一正經的共振頻率後,此電能方能與另一正經共振,即可提升另一正經的電壓,這就是奇經八脈的溢蓄功能。
6.我們行拳練功的目的,就是利用行拳時內氣的運行來打開奇經八脈的溢蓄功能,一般人的奇經八脈是閉而不通的,所以每一臟腑經絡的旺弱狀態無法互相補充,唯有練功方可打開奇經八脈,使各臟腑經絡的電流互相轉換,達到溢蓄互補的功效。所以要正確地操作八段錦跟太極拳,才能產生極大的功效。
在中醫理論裡,是以五行生剋來解釋臟腑之間的關係,分別是:木(肝)生火(心)、火(心)生土(脾)、土(脾)生金(肺)、金(肺)生水(腎)、水(腎)生木(肝)。
木剋土、土剋水、水剋火、火剋金、金剋木。
並有虛則補其母、實則瀉其子之說。例如:木(肝)生火(心),木為母,火為子,心虛則補肝、肝實則瀉心。
以上所提經絡循行,請至註1網頁,點選該經絡名稱後,即可得知體內及體表的循行路徑。王唯工教授的著作,請參閱註2。
接下來老師繼續說明單鞭下勢,這次我覺得更深入仔細了:
1.老師提到單鞭下勢與形意拳的燕子抄水相似,在《太極拳解析》第146、151頁有說明此式的心法,對拉腰及轉尾閭骨說明的很詳細,非常重要。
2.引進落空:單鞭之後,拉腰,引進落空對方,這時是陽進、陰收:
(1)前手的勁一直在,但不是一直停留在固定的位置,是隨著拉腰而動。
(2)襠勁也一直在。
(3)拉腰是由腰拉開脊椎,向兩端節節對拉延伸,勁氣也向兩端流動。
3.尾閭轉:拉腰之後,尾閭才轉得動,就像八段錦的「搖頭擺尾去心火」,尾閭轉,也轉尾椎,才能轉方向把已經引進落空、失勢的對方往前推出。這裡的尾閭轉,我本來以為是以尾閭的中線轉動,結果跟老師確認,不是!是整片尾閭往前方(不是往腹面,是往對方)傾斜,這樣可吃住對方的勁,也才能把對方往前推出。我向與老師搭手練習成功的師姐請教及對練,好不容易才搞清楚怎麼做才正確。
4.拉腰、轉尾閭之後,要像蛇一樣,手被動,整個身體以尾閭往前移,鑽進對方的下盤,再肩胯合,左手下按,抽後腳起來呈左金雞獨立式,這樣對手會被翻過去,再補上一腳踢出。所以單鞭下勢又稱「蛇身下勢」。這裡的後腳起來是用胯筋把腿提起來,不是往前衝,用膝蓋把腳提起來。用胯筋把腳提起來,勁是蓄好的,蓄勢待發。
老師要我們把他的腳按住,示範如何以胯筋把腿提起來,我們也一一練習,不太容易,之後老師再示範以肩胯合提腳,肩胯一合,其實腳就會自動提起耶!
單鞭下勢的以往影片整理:
1.單鞭下勢的功夫是這樣子:單鞭,重心移到前腳,後腳打開,重心再移到後腳,真正出功夫是在後面這裡,拉腰,尾閭一轉,下勢,腰拉,尾閭沒有轉,舵沒有轉,就沒辦法下勢。有人在前面推我,我做下勢,拉腰尾閭一轉,勁就轉過去了,就能把對方推出。如果尾閭沒有轉,就過不去,無法推對方。如果是屁股拉,也沒辦法。所以,單鞭,向前,後腳打開,往後,注意這裡:腰一拉,尾閭一轉,下去,最後拉起來,金雞獨立。
2.單鞭下勢,先單鞭,下勢的時候重心往前、打開,重心移後腳(右腳),合進來的時候,注意是尾閭轉,重心移後腳時頭看後面,尾閭一轉時頭繞過來往前,主要是尾閭轉了,然後下勢,到手,接左金雞獨立。
主要是尾閭,重心移到後腳(右腳),左手按,尾閭拉進來,頭轉到前面,然後下勢,再起。
尾閭就是我們的舵,如果重心在後腳時,前面有人推,尾閭不轉,就被抵住,推不過去,尾閭一轉,就可推出。注意是轉尾閭,不是轉屁股;尾閭也帶著肋骨轉。
3.重心在前腳,右腳打開,收回來,下勢,前腳打開,左手撈起來,右手跟著撈起來,左手按下去,右手撈起來,左金雞獨立。
雲手,單鞭,下勢,右腳開,肩胯合起來,下去,前腳打開,左手撈起來,按下去,右手右腳撈起來,左金雞獨立。左手下去的時候,氣按下去,後腳用抽的,
4.單鞭下勢,先重心往前,打開後腳,這裡是引進的功夫:肩胯合,腰一拉、肩胯一合,尾閭一轉,往前左金雞獨立。
第一個重心往前進去,第二右腳開時,往後移、引進,腰一拉往後、肩胯一合引進去,尾閭一轉、換樁、上身上步左金雞獨立。
單鞭下勢的功夫很兇,剛開始重心往前合一下是接住對方的勁,然後往後引進,腰一拉、尾閭一轉,往前攻擊。
搭手示範:勁要走在裡面,單鞭,先重心往前吃對方的勁,我的勁往下沉時,對方的勁往裡頭走,我打開右腳往後合(撤),對方的勁把自己給引進了。
所以單鞭重心往前時,勁是往前吐,吃對方的勁,後腳開,我往後一合,一拉腰一合,尾閭轉,換樁、上身上步就接左金雞獨立。
註1 :經絡循行圖(十四經絡奇經八脈)
註2 :王唯工教授的著作:《氣的樂章》《水的漫舞》《氣血的旋律》《氣的大合唱》《以脈為師》《以頸為鑰》《以肺為宗》《以腎為基》《河圖洛書前傳》《河圖洛書新解》
王世溫老師的太極拳專書,請上蝦皮購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