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8/10)上午是王世溫老師鄭子太極拳的第三十九堂課,將上課內容紀錄一下,憑記憶及目前的理解記錄,應該有疏漏及錯誤:
課程一開始,老師請師兄帶大家行一趟拳,打完後,老師很感慨的說:大家的勁氣還是跟動作配合不上,為什麼配合不上?因為大家仍然無法「覺知」體內的勁氣!昨天想這個問題想到睡不著:怎麼幫助大家能覺知勁氣?不然大家練了很久都畢不了業。
想了很久,想起以前在練拳時,是「用推手來修正拳架」,最初級的就是「掤捋擠按四正推手」。於是老師與我們一一搭手示範:一人按、另一人捋,互相餵勁,但我們都很快就被老師聽到而按出或捋出,無法感受自己與老師的勁氣流動,或者做到一半勢就斷了無法連貫。後來老師放慢速度,讓我們按或捋,這時只要放鬆靜下來,就能感覺自己的勁氣流動與老師的來勢。於是我們兩兩一組,搭手練習捋按的四正推手。
憑自己的理解及記憶,紀錄老師的說明:
1.要學會「覺知」自己的勁氣,勁氣到哪,動作就到哪,這樣動作與勁氣才是配合的,每一式裡面才有內涵與蘊藏的綿密能量,才是活生生有生命力的,不是空空的空架子、死的架子。
2.要學會「聽」對方的勁氣,然後學怎麼用對方的勁氣。
3.勁氣要會放,也要會收:
(1)放要全然放出,我們常常只放一半或更少,這樣放得不夠。
(2)放時要集中一點,且綿延不絕。我們放時是散開的,要集中一點就要神意氣合一,意在氣先,意念先在一點,然後意與氣合。難!目前只顧著拳架打得對不對,還沒有辦法顧到神與意,也有可能是打時沒有假想敵,因為沒有對象,所以放出去的都是散的。綿延不絕更是難。雖然難,還是要ㄧ步步練習。也有可能是因為忘記了或沒有對手目標,所以才會覺得難。老師也針對這點與我們一一搭手示範,老師的放與我們很不同,是緊緊跟著我們跑的,我們好像沒有目標的放,自然就散掉了!
(3)要放,也要會收!老師提到美國有位師姐已經會收了。我覺得收有三個層次:一個是收自己放出去的;另一個是收對方放出來的為己用;再一個是收地反作用上來的。關於這點,老師與我們做四正推手時,我就常常覺得被老師收了然後用在我身上。
1、2、3都需要放鬆與覺知!
4.當雙方都會聽勁時,比的就是功力了。我覺得「功力」包含很多層面,聽勁也是功力的一種,也有層次之分,比方:《莊子·內篇》〈人間世〉:回曰:「敢問心齋。」仲尼曰:「若一志,無聽之以耳而聽之以心;無聽之以心而聽之以氣。耳止於聽,心止於符。氣也者,虛而待物者也。唯道集虛。虛者,心齋也。」又比方對基本功及「得機得勢」的體會,如:《太極拳經》:「其根在腳,發於腿,主宰於腰,形於手指,由腳而腿而腰,總須完整一氣,向前退後,乃能得機得勢;有不得機勢處,身便散亂,其病必於腰腿求之;上下前後左右皆然,凡此皆是意,不在外面。」
老師覺得大家每式的勁氣都有學,但整合起來打拳架就沒辦法,所以大家搭手練習四正推手後,要我們打左右掤,看看對行拳是否有幫助,真的有耶,我覺得對自己的勁氣流動比較有感覺,這樣動作與勁氣就比較能配合,打起來也比較順,不會卡卡的。老師說或許可以先在週三下午的小班試驗看看。
接下來老師複習定步雲手:
1.雲手氣出時,就好像撥雲見日一般,所以雲手氣出的範圍是很大的!
2.當一手上提、一手下按定位時,是形合氣開,此時氣是出的,也是可以推出對方的。
3.接著2,老師提到老六路的雲手三步功,三開三合,與2相同,兩手一在上、一在下,手掌都朝上,形合氣開,同樣可以推出對方。
4.活步雲手:腳收回是抽回;腳跨出是拉腰盪出腳,然後配合定步雲手的動作。
單鞭下勢(1):
單鞭時,重心往前,前手吃住對方的來勁,後腳打開,此時前手繼續吃住對方,然後拉腰把對方引進落空。拉腰是用背後呈現X狀的胸腰筋膜(從闊背肌到對側臀肌的筋膜),由闊背肌啟動移重心到後腳。
老師與我們一一搭手練習,我們常見的錯誤是:
1.後腳打開時,前手就放掉,沒有繼續吃住對方。
2.重心往後時,不是用拉腰的方式移重心,而是整個身體後移,或者移屁股,或者拉抬肩膀,這樣無法把對方引進落空。
王世溫老師的太極拳專書,請上蝦皮購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