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看這三本書:《管理自我的潛能》、《疼痛:不受歡迎的禮物》、《人為什麼會生病》。
《管理自我的潛能》是傅佩榮教授談身心靈整合的第二本書,他認為:人生的動靜、出處、進退,全都離不開起心動念,亦即都是心智在運轉,並且,若要力圖振作,往靈性層次提升上去,也需要心智下定決心,找對方向。換言之,心智是生命的樞紐,充滿了潛在的能量。
那心智包含什麼?知、情、意!知是認知、情是情感、意是意志,現在流行的說法是IQ、EQ、AQ。
這與人智學發展出來的華德福教育理念很類似,人智學認為教育是在協助「靈性存有」進入人體,發展在地球需要的根本功能,以完成此生在地球的天命。而心魂連接身與靈,它的作用是意志(willing)、情感(feeling)、思考(thinking),人在21歲前就是在完熟這三項功能!1-7歲主要在發展willing(對應到人的四肢)、8-14歲主要在發展feeling(對應到人的胸腔)、15-21歲主要在發展thinking(對應到人的頭)。
仔細想想,人在地球上的歷程背後,是不是都是這三項的作用!
意志(willing)、情感(feeling)、思考(thinking),我們在說明時都是分開講,但其實它們是一起作用的,也就是意志中有情感、思考;情感中有意志、思考;思考中有意志、情感,仔細想想,人生中的每一件事,是否都是如此?!
把willing、feeling、thinking,翻成意志、情感、思考其實不是很準確,反而英文較能呈現原意,will有未來性,翻成「願性」可能較適宜。情感是feeling的一部分,但feeling不只如此,像物理的速度、加速度、力⋯⋯數學的數字、方程式⋯⋯化學的化學式⋯⋯都可以有feeling,但要翻成中文實在很難,「感性」可能較適宜。thinking翻成中文「思考」可能較無疑義,但我覺得「理性」應該較適宜,我也老覺得人智學創始人史代納的thinking,應該不只一般的思考,至少包含接收靈界訊息的能力,也就是未經大腦想就知道的能力。
之前在基金會,梁乃崇教授曾經講過「理性、感性與願性」,剖析這三者的層次並對照之,非常值得閱讀。另外他還講過「感性直覺」,探索什麼叫feeling,可以協助我們更加了解feeling!
《疼痛:不受歡迎的禮物》這本書很多年前讀過,現在再看仍然很震撼!通常我們講「痛苦」,「痛」是實質的感受,而「苦」則是人的認知,比如意外受傷很痛,如果再繼續想:我怎麼這麼倒霉、都是怎樣才這樣、就是誰造成的⋯⋯負面認知一直產生,苦就來了!但這本書則認為「痛」其實也是認知!作者經由治療痲瘋病(沒有痛覺及觸覺,所以即使身體受傷了也渾然不覺)的經驗,探索痛的作用及意義!
生病會造成痛苦,那生病到底有何意義?生病對人的作用究竟是什麼?《人為什麼會生病》就是人智學創始人史代納對健康與疾病的演講集。這本書我至少應該讀過兩遍了,仍然有很多不解之處,字面的意義看得懂,但只是頭腦的懂,不是體會感受式的懂!比方第一章談疾病的原因,史代納認為內科疾病是由於星芒體的關係,但為什麼星芒體會過動或過靜?為什麼星芒體會無法順利運作?希望多看幾遍,再加上睡覺時星芒體及自我體返回星芒世界時可以補課啊!
這三本書還在閱讀中,有想到什麼持續再補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