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四天的「經驗解剖學」:胚胎組織與空間、內臟器官的支持,真的是驚奇之旅啊!
前面四個單元是講骨骼,算是比較容易接觸到的人體結構,所以在體驗活動經驗自己的骨骼時,也比較容易有體會。但經驗解剖學的觀點,真是打開了視野,因為圖片是平面,即使是3D實體,如果沒有自己實際的「浸泡經驗」或指引,仍然只看得到表面。比如骨骼的螺旋,一般解剖學沒有講啊,骨骼為什麼螺旋?對動作的影響是什麼?也就是應該如何動作?如何使用骨骼才是比較適當的?而骨骼的螺旋對身體其他部分,比如內臟、筋膜的影響又是什麼?
這次的胚胎、內臟則是平常根本不會注意的!胚胎?我已經出生好幾十年了,胚胎時期的經歷還會對我有影響嗎?啊內臟不就各司其職做它們該做的事?它們可以「支持」什麼?
只要經歷過,細胞就會記住、體液也會有記憶!比如:經由美珠老師的引導,哇噻!胚胎時期的卵黃囊、羊膜腔、脊索都可以出現幫我們做動作呢!
那內臟呢?
我們可以用大腸走路嗎?或用大腸做動作嗎?心臟會做動作嗎?
來看這個觀點:
失衡的內臟器官對骨骼、肌肉、韌帶會潛藏許多問題。內臟器官能量的阻塞、扭曲的模式,都會轉移到骨骼神經系統,造成脆弱的關節及排列問題。反之亦然!
美珠老師利用各種教具及活動,讓內臟器官逐一浮現,一旦顯現,我們就有了新的連結,有了連結就可以產生互動,有了互動很多可能就出現了!很多可能,就有很多選擇!有選擇為什麼重要?有選擇就可以用最不傷害身體的方式使用及運用身體啊!或者讓原來使用身體的方式休息一下,換新方法來運作,不就可以交替使用,讓全身能均衡發展,而不偏一邊,一直用同樣的方式「操勞」啊!
哎呀!我要來整理筆記了啦!每天下課吃完晚飯後,我就整理到睡前,經驗解剖學的觀念及體驗活動實在是太精彩了——跟身體的每個部位重新建立連結,讓各種可能逐一展現!
明年1月4-5日有日本操體技巧,是日本的Nana老師來台東教課,如果有結構歪斜、疼痛的問題,都很適合來上課!Nana老師本身腰椎有幾節沒有椎間盤,就是靠日本操體技巧讓她活動自如!我已經報名啦!
詳細介紹:
https://docs.google.com/forms/d/1oA12mgeFWBTw7H-B4mOotMiogal9wGVOxHjGGqO_mGw/edit
經驗解剖學明年上半年還有兩次,我認為每個人都應該排除萬難來上,因為它可以讓人重新認識自己的身體,使身體成為自己的朋友,而不是每天相處,卻又全然地陌生!體適能教練、身體工作者更應該來上,因為它可以打開視野,讓身體有更多不同的運用方式,減少同一方式重複使用的傷害!
詳情請見:
也歡迎來參加我的第九梯人體鍛鍊基礎班喔!
https://rockfly168.pixnet.net/blog/post/35735819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