晚上要上怡達老師的「認識更高層世界的知識」,主題是:觀像、靈感、直覺的不同(《更高層知識的階層》的內容)。先複習及整理上週的課程,今天是第八堂課,最後一堂!
回到第七堂課:更高層世界門檻的守衛(個人筆記及想法整理摘錄):《如何認識更高層世界的知識》第十、十一章
◎當我們持續修練,練到某狀態時就會遇到「更高層世界門檻的守衛」,這些守衛一方面保護更高層世界,另一方面則是保護我們,也就是確認我們已經修練到了,也準備好了,就會讓我們繼續前進,否則則會阻擋。這些守衛是誰?其實就是我們「自己」!
(1)遇見小守衛:意志、情感、思考在心魂中分裂時。
(2)遇見大守衛:意志、情感、思考在物質體中分裂時。
上一講有提到:修練達到「意識的連續」,也就是不管醒時、夢時、無夢的睡眠時都清醒,心魂的作用:意志、情感、思考就會開始分離。
◎遇見小守衛的意義:
(1)我們都受到因果業力的影響但不見得明瞭,也不知道自己為何會有這樣那樣的反應,遇見小守衛後,還是會受到業力影響,但開始知道業力的法則,開始有選擇權,選擇不被業障,也就是不被業力所障礙!比方當困難障礙現前,看清楚困難障礙的因緣,而回應則不再是原本業障反射式的反應,想清楚應該如何應對及承擔後果。
(2)小守衛是誰?就是我們累世練出的「更高我」!當自己的本能、慾望、衝動越來越淨化,更高我就會越來越好看,所以是顯現到目前為止的修行成果。比方:鏡子常常擦,就會越來越明亮,可以顯現真實的你,不擦就會逐漸矇上灰塵,甚至結滿蛛網、沾滿穢物,鏡子裡的你就變得朦朧且如怪物一般。
※三個我:
自我:在每一世創造出來的我,每一世自我的不同,所以每一世我們都是那麼的不同。(幻化出來的!)
更高我:累世的容器,每一世都是同一個,也跟自我到物質及靈性世界。
高我:一直在更高層世界,沒有來物質世界。
(3)如果自己還修不好,就會被小守衛警告不要進入。(煜:呵呵!自己的更高我警告啊!)
(4)如果修好,就可以透過更高我進入更高層世界。
那是誰在面對小守衛?更高我!酷吧!更高我面對更高我!克拉瑪對克拉瑪!
◎見到小守衛的影響:
(1)想像一下,在靈性世界遇到小守衛,也就是更高我,感覺如何?是不是豁然開朗?恍若隔世?如初生般的嬰兒?……
(2)我們會恐懼死亡,是因為不知死後會如何,也就是對未知的恐懼。如果已修練至此,對靈性世界已熟門熟路,脫去肉體也像脫衣服一樣地理所當然,對死亡的看法也會幡然醒悟!
(3)我們會來這個世界,是經過與時代之靈、大天使(與國家民族有關)、守護天使(與家庭有關)一一交流而誕生,所以對於時代、國家、家族有要做的任務,祂們也會在背後協助。當修練至此,了解因果業力後就會知道來龍去脈,時代之靈、大天使、守護天使也會因你能力足夠而一一離去。之前是不知不覺地做任務,現在則可以有選擇,當然也要承擔選擇的結果。
◎進入更高層世界的意義:
(1)很多東西、狀況的解法並不在物質世界,得在更高層世界追尋這些問題的解法,並帶到物質世界。
(2)去了更高層世界,再回來物質世界,才知道為何會有物質世界,也才知道物質感官世界的價值。
(3)生與死的交替才是完整的生命及世界,在交替的過程中體驗哪些是永恆的、哪些是無常的,在無常的世界中修練永恆的而帶走。
(4)朝自由與永恆邁進:只有在不完美與充滿錯誤的世界中才能練自由選擇的能力,想想看,已經都完美了有自由嗎?能選擇嗎?
◎大守衛現身的意義:意志、情感、思考在物質體中分裂,高我現身
(1)現身是告訴我們,可以不需要再到物質世界,到這個境界有如佛法的羅漢道。但還是要回來,正因為有不完美的人事物,才能幫自己修行,所以不能過河拆橋,要走大乘菩薩道,幫助其他人也能解脫,這就是光明之路,也就是白魔法!
(2)如果自己不要回來幫助其他人,就是走向黑暗之路,也就是黑魔法,一切只顧自己、為自己。但其實其他人也一直在進步,地球也在逐步演化,如果自己原地踏步,而被整個宇宙超越過去,之後想再投胎,地球可能會拒絕。
◎最後的提醒:跋:史代納於1918年第一次世界大戰後新版加上
(1)修練「意識心」的時代練意識心以達到更高層世界的知識,如果只依賴身體感官,就只能得到次感官的幻象。(關於練「意識心」的時代,請參閱:從人智學談生命傳記02:人類生命與宇宙進化(20160118)。)
(2)物質世界的語言是為了描述物質世界的現象,修練方法可以用語言精確說明,但更高層世界的狀況無法描述,只能以手指月,我們不能單看手指,而是要看手指指的月亮。
(3)以前的人靠師父,現在則靠書本:看書後自己練功,再回來看書,再精進,再回來看,不斷練功,不斷回來看書。練至遇見大守衛後,會有更高層存有繼續指導、繼續練。
(4)修練更高我會讓我們更投入物質世界,因為修練到了解前因後果,會活得更有活力,並幫助這個世界。如果只靠一般的生死,學習會比較慢,生時即可練至清醒地穿梭兩個世界學習成長。
◎真正的祈禱不是求神,而是傾聽神要我做什麼!
這堂課還有很多細節與內容,就看煜隆後續較完整的整理了。
如果對「人智學」有興趣,請參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