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你向內看,你在這一刻就會注意到,覺知(或靈性)並不抗拒思想。思想存在,但是覺知不抗拒思想。感覺存在,但是覺知不抗拒感覺。小我性格存在,但是覺知不抗拒小我性格。覺知不會試圖改變事物,覺知不會試圖修正事物。你會開始注意到,你的內在存在著覺知,它不會試圖改變你的人性,它不會試圖修改你。同樣重要的是,它也不會試圖修改他人。這分覺知完全包含一切。它是一種如是之萬物都很好的存在狀態。
—《真正的靜心》
如果你向內看,你在這一刻就會注意到,覺知(或靈性)並不抗拒思想。思想存在,但是覺知不抗拒思想。感覺存在,但是覺知不抗拒感覺。小我性格存在,但是覺知不抗拒小我性格。覺知不會試圖改變事物,覺知不會試圖修正事物。你會開始注意到,你的內在存在著覺知,它不會試圖改變你的人性,它不會試圖修改你。同樣重要的是,它也不會試圖修改他人。這分覺知完全包含一切。它是一種如是之萬物都很好的存在狀態。
—《真正的靜心》
在我們將身分認同從思想、信念、性格與小我抽離,並看見有個更為根本的東西之後,身分認同便開始安歇於覺知本身。當然,我們也不應該讓頭腦固定在那個說著「我是覺知」的概念上。那個概念或許有它的作用,但那個概念本身也是一個造成限制的執念。當然,將自己認同於覺知,比認同於思想形式、小我或性格要更加自由得多。看見別人也都是覺知,也是件自由解脫的事。然而,我們不應該被新概念、被一種新的自我認同方式困住。「覺知」只是一個名詞。覺知的另一個代名詞可以是靈性(spirit)。覺知(或靈性)是無形相、無形狀、無色、無性別、無年齡、無信念的。它超越了所有這一切。覺知或靈性單純地指出一種生命存在,一種超越我們一切形相的鮮活感。
—《真正的靜心》
如同我過去說過的,很重要的是必須了解,儘管我們要從自己的思想、感覺與性格收回或抽離自己的身分認同,我們並非在否認或讓自己與這些經驗的外在因素保持疏離。探問不是一種將任何東西推開的修行方法,它單純地只是一種讓身分認同從分離之夢醒來的方式。但是即使它醒來了,依舊有一個身體存在。依舊有一個性格存在,依舊有一個基本的小我結構存在。差別在於,一旦我們認知到自己就是覺知本身,我們的身分認同便能開始安歇在它的本質上。我們是誰這個問題,不再能從我們的身體、頭腦、性格、思想和信念當中找到了。真正的我們已經安歇在它的本源裡。
—《真正的靜心》
這種自我認知是頭腦無法了解的,它是一種頭腦辦不到的跳躍。頭腦可以接受或否認你就是覺知這個概念,但無論如何,它都無法真正地了解這件事。它無法理解這件事。思想無法理解超越思想的東西,因此我們才將它稱為一種「超越性的認知」,一種超越性的啟示。
—《真正的靜心》
這不表示思想不存在,也不表示身體不存在。我們並不是在否認小我或性格或信念,或任何東西。這不是在否認我們身為人類的所有這些外在元素。我們只是單純地發現我們的核心本質。身體、頭腦、信念與感覺,就像是覺知穿上的衣服,而我們要找出的是,到底這些衣服底下的東西是什麼。了解到自己原來不是自認為的那個自己、不是你的信念、不是你的性格、不是你的小我,是一件蛻變力量十分強大的事。你是有別於那些的,是某種常駐於內、存在於你最內在之存在核心的東西。我們目前暫時將那東西稱為「意識」。這個洞見的最激進本質就是:覺知不是某種你擁有的東西,或是某種你必須訓練、學習怎麼做的東西。覺知事實上就是你之所是,它是你一己存在本質的核心。覺知不僅僅是你之所是,也是其他每一個人之所是。
—《真正的靜心》
現在,對於一些人,或許是多數人而言,這聽起來十分激進。這是因為我們是如此習慣於將自己與自己的思想、自己的感覺、自己的信念、小我、身體,以及頭腦認同。我們實際上是被教育要與這些東西認同的。然而,透過我們的探索,我們開始看見有個東西存在於思想之前、在我們的性格之前、信念之前,某種我們稱為覺知的東西。透過這樣的探察,我們身為覺知本身的真相很可能會在我們心中閃現。
—《真正的靜心》
藉由這種方式,我們透過深入探察而減去我們的身分認同。透過檢視我們所不是的,我們實際上是將我們的身分認同從我們的思想、感覺、人格、小我、身體與頭腦中抽離。我們是在將身分認同從一己經驗的外在元素中抽離,讓它回歸至它的核心本質。我們一回到覺知本身,就遇見了「我是那個在覺知的人」這個假設。因此,我們要詳加探索這個假設。當我們透過自己的經驗來檢查時,我們會一再發現:我們找不到那個在覺知的人。那個在覺知的「我」在哪裡呢?正是在這個時刻,當我們領悟到自己找不到一個擁有或持有覺知的、稱為「我」的實體的時候,我們開始明白,或許我們自己就是覺知本身。
—《真正的靜心》
一般來說,我們會無意識地認為是「我在覺知」,我就是那個有覺知的人,覺知是某種屬於我的東西。我們會假設,有某個稱為「我」的實體在覺知。然而,當我們開始安靜而單純地靜心探察時,我們會開始看見,儘管有覺知,我們其實找不到那個正在覺知的「我」。我們開始看見,這是頭腦被教育而做出的假設,認為是「我」在覺知。當你轉向內在,尋找是誰在覺知、是什麼在覺知的時候,你卻找不到「它」。有的只是更多覺知,而沒有一個「我」在覺知。
—《真正的靜心》
(所以佛法說當你不斷向內深入探索,最後是覺知到「空」,但真正的你不是那個「被」覺知的空,而是那個「能」覺知。)